五本杂志,五面台北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jk38830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谈到一本杂志的时候,我们同时也会关注到它所在的城市。杂志与城市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在我们看来,城市是杂志的载体,为杂志的生存不断供给养分;同时,杂志又通过独有的视角,发现城市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邀请了代表台北不同视角的五本杂志,分别是台北的文学杂志《联合文学》、设计杂志《Shopping Design》、生活杂志《小日子》、报导台湾在地风土文化的有趣小刊《风土痣》,以及来自台南艺术大学的艺术刊物《艺术观点ACT》。我们请他们来谈谈,站在他们独有的立场上,如何看待台北这座城市?在他们记录这座城市的时候,他们又发现了哪些有趣的面相?
  于是我们发现,透过他们的视角,台北并不是只有你所知道的那一面。
其他文献
游艇的粤港澳自由行取得新进展,据悉,今年从广东中山到澳门将率先试点,实现游艇自由行,届时两地游艇来往将可便捷通关。双方海事部门已经顺利对接,届时涉及的海关、边检等部门的差异理顺后,预计中山澳门游艇自由行今年可实现落地。另悉,目前广东对游艇安全监管存在空白,广东已经在酝酿出台专门的游艇管理办法。
期刊
9月5日,由《海峡旅游》杂志主办,福建佰翔传媒承办的“TALK XM两岸乡村发展论坛”,邀请了来自两岸关注并实践乡村开发的“实干家”,就“可持续的乡村,可持续的旅游”深入探讨。来自建筑设计院、地产界、政府机构、高校、旅游咨询机构、文化机构、旅游投资机构、旅行社的专家以及民间乡建人士、对乡村旅游发展感兴趣的社会人士等一百多人参与了本次论坛。  我们如果找到一种新的产业模式,兼具自然保育,兼具在地资源
期刊
要说到宗教信仰,恐怕随便找一个泉州人,都能侃侃而谈地说上好一会儿。泉州人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和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一样,是最为平常却不能缺少的东西。在泉州,道教和佛教是最为普遍的民间信仰,而一千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为泉州带来的更为丰富的宗教信仰,摩尼教、印度教跟随着蕃人漂洋过海而来,在泉州落地生根。直到现在,在市区里依然能轻易找到他们存在的痕迹。宗教信仰对于这座城市的影响,依然不断影响和塑造着这座城市
期刊
虎邱镇的张镇长说,这里没有一个烟囱。基于这样的好环境,再加上高速公路顺达,近几年虎邱的有机茶园、生态茶园态势很猛。据说,安溪至少1/3甚至近半的有机茶园都在虎邱。其带来的后续反应是:以茶园为切口的生态旅游,已成为虎邱的重点,而虎邱也依托这些茶园,有了很好的“社区支持农业”实力,这里的茶农都在思考,怎么把都市人引到茶村去。  没有烟囱,才有好茶园  安溪的茶,有南县北县之分。北县的茶香气足,以感德为
期刊
从地貌上看,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说的便是福建地貌丘陵广布,可供种植的植被面积少,也造成了与内陆邻省交通不便。于是,发展海上交通显得特别重要。作为海上交通的必备工具,造船技术及航运技术的发展则变得尤为关键。  林瀚是泉州海交馆考古部的研究员,和身边其他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的同事相比,他有一点和别人不同,林瀚来自广东潮州。虽然不是本地人,但林瀚还是十分热爱现在的工作。林瀚在学生时期就对历史有
期刊
跑步×骑车×溯溪×野餐×踏青赏花  同安汀溪,可以说是厦门人户外休闲运动的后花园。那里有海拔1175.2米的厦门最高峰云顶山。地处安溪、同安、南安三地交界的云顶山,南北走向,南缓北陡峭、水源丰富、溪流密布,得益于这样的天然资源,汀溪的户外活动资源丰富,可以爬山观赏云海;可以在大片的杉树林里越野跑;可以在蜿蜒迤逦的山路骑行,挑战爬坡和冲刺的乐趣;还可以溯溪,在碧绿的溪流中,体会清澈溪水流淌过脚背的乐
期刊
阿贤在虎邱镇仙景村修复了三栋古厝,用于做民宿,还让人在这里体验纯手工的古法制茶。他的到来也给这个村庄带来了不少新鲜事,比如他在古厝前开辟了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游泳池。对于从城市里到自在仙境的旅客来说,这个泳池,可能也是他们很想要的连接吧,反正我是蛮期待,在古厝的夜晚,在星光之下,扑腾在这个大池子里的。  自在仙境,看戏,做茶  阿贤在仙景村做的事情,是一栋包含三栋古厝、一个游泳池、几亩茶园的“自在仙境
期刊
大家总是奔着春茶去茶村,却不知道,秋季的茶之旅,亦有风味。茶乡安溪的官桥和虎邱,离厦门不过一小时的车程,特别适合我们在这个十月,来一次周末的茶味小旅行。  停在这里,轻享一抹茶醉——官桥·悦泉行馆  安溪的悦泉行馆,从厦门出发抵达不过五十分钟车程。这么近的路程,好像我们一点都不是要度假,要逃离。但是,当汽车从泛着尘土的公路一个拐弯落定在行馆门口,我就有一种“就停在这里吧”的奇妙触动。  我家院子 
期刊
在泉州城南,如果以天后宫作为起点,将南北走向的青龙巷与聚宝街作为两条轴线,这方不到两三平方公里的土地,曾经是宋元时期泉州最为繁华的地区。这里集中了许多“海上丝绸之路”的通商贸易的遗迹,略显狭窄的街巷间,数百年历史的基督教堂、各式各样的“蕃客楼”、供奉着不同神明的宫庙,毫无违和感地与售卖各类商品的铺子沿街而立,他们是这块土地曾经繁华的见证。平日里,这里更像是市集,市鱼贩肉的摊贩们把摊位摆在车桥头边上
期刊
在许多老泉州人的记忆里,泉州是这样小小的一方土地:往南到聚宝街,往北到现在的朝天门附近,出了西街靠近西郊的地方就是最西边,往东就到东门头。老泉州人会习惯以“东南西北”四个古城门来形容在泉州的方位。而在这方小小的市区里,过去基本上没有高于六层楼的建筑,红砖厝、石头房子构成了这座城市的主体。人们习惯在小巷里穿梭,在不超出四车道的市区主干道里,慢悠悠地汇入往来的车流之中。  “海丝”文化对于泉州建筑的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