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对联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zhanghuaduzha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到年底,我都会想起自己那段卖对联的难忘时光。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刚参加工作。面对每月仅仅几百块的工资,每到月末便囊中羞涩,整天脑子里想着赚外快的事。时值年底,看到外面做小生意的很红火,想到自己平时喜欢舞文弄墨,尤其写一手自己颇为满意的毛笔字,就想着放假后写对联去卖。
  说干就干。我先到批发市场买来红纸、金粉和青漆,再由同一個办公室里热心的大姐跟厂里库房要出一大桶汽油。万事俱备,兴奋得连夜就急着尝试把金粉、青漆和汽油混合在一起,几次之后,就大致掌握了三者的合适比例,便乐颠颠地忙着固化成后面书写的工艺。这里的金粉是以铜锌合金为原料的具有颜料性质的一种金属粉末,是毛笔字呈金黄色的主要构成物质。汽油为了稀释金粉,青漆的作用是为了写出的字不掉色,三者比例最重要。比例恰到好处才能使现场写出的字既能颜色鲜亮、着色坚固,还能随着汽油的快速挥发而达到速干的效果。
  成功掌握了配比技术之后,每天下班后我便开始大写特写起来,一写就不知不觉地到了深夜。爱人在一旁帮着裁纸、换纸和添墨,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些闲话陪着我。经过几天奋战,提前备足了一批大小规格不同的对联,剩下的就要到现场去写了。经过打听,如果都是提前写好的,买的人不多,只有现场写才能更好地招揽生意,这就跟现杀现卖的羊肉有人抢着买是一个道理。
  除此之外,准备工作中还少不了一辆三轮车,既可以装载运输对联和笔墨纸砚,还有竹竿、绳子、砖头等这些悬挂用物的工具,更重要的功能是现场书写时当桌子用。三轮车在那时买不起,又是热心的大姐从单位提前一天借出来的。除此之外,我又找了一块大小适中的白板,白板的长度正好能搭在三轮车的两个边沿上,还略有点儿富余,可以拿来当作桌子面。有了这些,就算齐活儿了。
  腊月二十六,工厂正式放假,我也正式开始自己的现场卖对联首秀。
  一大早就装车出发了。第一天只在很短时间内我就克服了羞涩心理,因为根本就没有时间,摊子一支上就开始忙活,一直忙活到太阳下山,中间连喘口气的工夫都没腾出来,也不怎么敢喝水,怕没地方去上厕所。一个人既要写又要卖,虽然手忙脚乱,但却乐在其中。毕竟大冬天在北方冷飕飕的大街上被一大圈儿人围着挥毫泼墨就够酷的了。刚开始,一下子被那么多人围着看我写字,很是难为情,尤其是怕碰到熟人,到后来要是围着看的人少了,写着还不过瘾了呢!摊位围着的人越多就卖得越快,这是一种无形的广告效应。
  很多时候都是让买者自己去架子上、地上或者桌子上挑选好自己中意的对联,再把钱直接付给我就行,我并不停下正在写的对联,有些人却宁可排着队等,也非要买我正写着的那副,好像大家都喜欢吃刚出锅的饺子和馒头一样。第二天干脆把爱人也带上一起帮忙,两天下来,提前写好的存货就全部出清。按照这个乐观的势头,光靠白天写的肯定是不够卖的,这样每天晚上回到家即便已经是腰酸背痛了,还要连夜再赶写一批。
  当然还有一大乐事,就是每天回家跟爱人一起把白天胡乱塞到挎包里的各种面额不等的钞票一张张抹平整,再分开数过后加总的过程,你想不到的是,一天竟然能收入三四百元,比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都多,那种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
  记得最大的一笔生意,是一个人同时拿走了十副大对联和十副小对联(一副对联包括上下联横批加两个小福字,当然大福字是单卖的),又要了几个大“福”字,总共加起来是三十五块钱,在那时算得上一笔不小的买卖。有时好奇就问顾客为什么喜欢我写的字,他们说我写的字比较粗壮,大过年的看着喜庆,逗得我哈哈大笑。
  小县城逢阴历每月里的一和六是大集,可按约定俗成,快到年根的几天,天天都是大集,我也连着卖了几天,到大年三十那天又去卖了半天,中午才在恋恋不舍中收场。
  看着那些行色匆匆赶着回家过年的人们,心情有些复杂,为了能多挣点儿钱养家糊口,今年自然是放弃了回家跟父母团聚的。他们在电话里一再表示可以理解,还说你们来回折腾一趟住不了几天还要搭上那么多路费不值得。
  年三十人们买东西一般都不再讲价钱,都知道大过年的谁都不容易。我也分外豪爽,差个块儿八毛的就不要了,还白送过几副对联给老人家,也有的匆匆赶来临时让给写个出入平安和人车平安之类的红字条,就干脆不收钱了,经常弄得来人很吃惊,问我以前没做过买卖吧,我心想我本来就不是买卖人啊!有一点很骄傲的是,不知是谁给宣传了出去,说我是某工厂的大学生,无形资本瞬间增值,有些人为了一睹我的风采,还专门打听到我的摊位来买我当场写的对联,搞得我心里美滋滋的。
  当然过程也不全是一帆风顺,期间也有因占摊位与人发生不愉快,也有在摊位上挑挑拣拣半天什么也不买的,更有甚者,都讲好价钱把对联也包起来又不要的,连我隔壁摊儿上的一个老人家都看不过去了,把那个年轻人叫过来说了一顿。虽然他最终还是没有买,但老人家不忙时也会递支烟聊两句,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好感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粗略统计了一下,那五天时间总共卖了一千六百多块钱,快赶上我小半年的工资了,幸福感和成就感一下子倍增,也无形中给我增添了自信。
其他文献
家门口一块很大的空地,辛勤的老爸把这块空地打理得生机盎然。  老爸种菜,颇有讲究。种的菜,四时季令都有所不同。就像種西瓜,这两天种了十棵西瓜,过段时间他又种十棵,玉米等都一样,到成熟的时候,可以长久地吃到新鲜的果蔬。有一次,在老爸的菜地里,我摘了一个西瓜,称了一下,哇塞,有十五斤左右。切开了一尝,那是所有买来的西瓜所不具备的甜!在这个原生态的菜园里,没有农药,没有催化剂,一切都是那样的原滋原味。还
期刊
1989年7月7日,我参加了高考,考上了大学。  我读的是专科,学制两年。第二学年开始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的大学只剩下一年了,而我还没谈过恋爱呢。看到校园里走过青春性感的女生,我就心慌脸红,身体里的荷尔蒙几乎涨得溢出来。  我开始找女朋友。看到哪个中意的女生,就想方设法接近她。通过她的同学或者老乡带路去她寝室玩儿,几个人一起去看电影,周末一起出去玩儿。追了也有七八个女生吧,一般都是到第一个程序就没
期刊
微风掀动一树金黄,知秋的叶子纷纷飘落。正在整理秋衣的母亲,忽然想起春天和夏天拍的照片。  在家附近的摄影工作室里,收片员将母亲的手机连到电脑上。很快,照片自动洗印出来。第一次洗手机照片的母亲,一直眯着眼睛,好奇地盯着电脑屏幕。  母亲的老花眼和白内障,是当年长期在照相馆暗房工作时留下的眼疾。那时,她的眼睛又圆又亮,盛满了秋水。  她的父亲在照相馆退休后,母亲便接替了他的工作。那一年,她刚满十七岁。
期刊
“楚人重鱼不重鸟,莫徭射雁鸣桑弓。”这是距今1250 年前的寒冬腊月,大诗人杜甫扁舟下荆楚,抵达岳阳后写的《岁晏行》中的两句诗。可见,湖南人一日三餐,鱼是不可或缺的。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小时候,家里来客人。餐桌上,酒过三巡,父亲总是用手中的筷子,在鱼碗上跃一跃,“来!吃鱼,晚餐还有的。”但很少见有客人动筷。偶尔父亲为表示诚意,故意将鱼头夹起,将鱼翻过身来,请客人尝。然而,大家心里都明白那个约定俗
期刊
最近这段时间,寝食难安,夜不能寐,心心念念想去距离县城40 华里的母校看看。  我选了一个晴朗的好天气,驱车行驶在去往母校的公路上,路旁一排排树木,一座座村庄,一片片幽深的青纱帐,都被甩在了后面。  大概40分钟左右就来到了母校。母校坐落在小镇上,小镇变化不是太大,有些楼房基本还是老样子,清一色的两层小楼,偶见几座三层楼,应该是后来新建的。卖海产品的,卖包子的,卖日用百货的,这些以前就有,只是店面
期刊
罗生门,人世与地狱之界门,真实与假象之别。  无论是《罗生门》这篇作品,还是作者芥川龙之介的大名,都已在历史的卷轴中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薄暮时分,罗生门下,两个穷途末路、苟延残喘的人,一场有关“正义”与“邪恶”、“良知”与“欲望”的内心纠葛。《罗生门》并不长,但它所讲述的故事,埋藏在文字之下的暗流,却一次次冲击着读者的内心世界。  啄食死人肉的乌鸦,昏沉的云雾,柱上的蟋蟀,腐烂的臭气,乱抛的尸
期刊
提起桃花,就会想到春天。  长大参加工作后,我居住在小城,城里的春天是很少有桃花的。桃花应该与乡野有关,与农舍有关,伴之有关的或许还有绵绵春雨,溪边甩着尾巴低头啃草的牛群以及田间耕作的农人,这样充满诗情的画面无不令你赏心悦目,再多的烦闷也皆会消隐无踪。因此每到春天,我都要抽空去乡下走走,去乡下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去看盛开的桃花,如果没有桃花,再繁华的春景怕也难以勾起我的兴致。  桃花以其独特的娇艳引
期刊
天黑下来了,我吃了两碗玉米粥后便盘坐在堂门的门槛上,右手握着扇子,打量着屋前的那几垄玉米地。  这些土地,不管它有多少,但对于我附近的小村屯来说,还是比较宽阔平坦的。土层深浅不一,灰褐色的土壤下面掩埋着许多小石头,如果逢上一两个月不下一场大雨,必定颗粒无收。未结苞谷的玉米秆肯定要趁着还有一点儿青绿,及时砍回来丢入牛欄当作牛草。而牛吃饱了,人和猪鸡鸭又怎么办呢?  土地也有等级划分的,分为一类、二类
期刊
1  看来时间是愈合心里伤口的灵丹妙药啊!你看我这个大哥,嫂子难产而死后,他就表示再也不找女人了。可过了一年后,他最终还是扛不住妈妈和亲朋好友的忽悠,前后找过三个女人,糟糕的是那三个女人一个都没有留下来做他的妻子。  第一个女的性格溫顺,能说会道,言语又甜蜜,人长得也说得过去,比大哥小七八岁,她把我妈哄得围着她团团转。可她不到三个月,就偷了我家两千元跑了,跑得无影无踪。那时的两千元,差不多是现在的
期刊
第一次坐长途汽车,是10年前的事。  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莘县第一中学,而从家到学校却有50多公里的路程。开学前一天清晨,天蒙蒙亮,我和父亲便步行到村东头的路口等长途汽车。当时我刚16岁,从未远离家门。  月明星稀,凉风习习,在通往村东的小路上,父亲提着一个装满被褥的塑料袋子走在前面,我低着头斜挎着一个红色的背包跟在他身后,却不知为何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似乎只有跟在父亲身后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