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双一流”财经高校一流专业建设路径研究

来源 :中国新通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3488929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双一流”高校建设是实现国家教育体系现代化,促进国内高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举措。非“双一流”财经高校作为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我国教育体系现代化,非“双一流”财经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高质量建设全国一流专业。该文从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产学融合机制建设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出发,探讨非“双一流”财经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路径。
  【关键词】    “双一流”    财经高校    一流专业建设
  引言:
  自2015年我国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稳步上升。2019年4月,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将一流专业建设面向各类高校的全部专业,给全国非“双一流”高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目前,我国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财经类“双一流”高校仅占5所,建设一流专业是我国非“双一流”财经类院校提升高校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制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规划目标时,明确指出了在教育发展要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目标。非“双一流”财经高校应明确自身建设和发展任务,把握国家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一流专业建设。
  一、财经高校建设一流专业的重要意义
  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一流专业的建设,人才培养也是从专业建设出发[1]。财经类非“双一流”高校应该不断推动本校特色专业建设,完善本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稳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人才。无论是从社会层面、院校层面还是个人层面来看,财经高校高质量建设一流专业都有着深刻的意义[2]。
  社会层面上,推动财经院校一流专业建设可以为金融实务提供更前沿、更有效的理论支持,助力国内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使其更加有效的服务实体经济,提升我国金融业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能力。
  院校层面上,近年国家对建设一流专业院校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可以在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扩大自身影响力并吸引更高质量的生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断扩大高校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个人层面上,建设一流专业能让高校教师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使得高校教师有更多的职业发展规划选择。同时,高校一流专业建设能以更高的标准培养学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身竞争力会得到有效的加强,最终实现我国财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3]。
  二、财经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现状及问题
  2.1财经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现状
  国家实施一流专业“双万计划”,规划拟建成10000个国家一流专业和10000个省级一流专业,其中计划建成经济管理类国家一流专业1641个,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开展专业建设。2019年,国家公布了4054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一流课程“双万计划”确定了一流本科课程5118门。
  国家公布的2019年一流专业建设名单中,拥有经济管理类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高校共有420所,共计建设一流专业1161个。其中工商管理类一流专业建设数量共计386个,数量最多,管理科学与工程、金融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四类一流专业建设数量都大于100个,其余经济管理类学科一流专业建设数量都在100以下。经管类13个学科中81个专业共有51个专业拥有一流专业建设点。经管类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高校共计219所,建设国家级一流专业55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高校共计322所,共计建设省级一流专业608个。具体从专业上来看,拥有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专业数量为51个,共计建设一流专业1161个,其中,会计学一流专业建设数量最多,其次为工商管理和金融学。经济管理类共计40个专业在我国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具体有553个。省级一流专业50个专业在我国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累计608个。
  目前,我国共有各层次财经类院校221所,其中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双一流”),38所财经类院校是国家指定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国家一流专业255个,40所高校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共计建设省级一流专业224个。财经类院校经管类一流专业建设数量占全国一流专业建设的一半左右,经管类专业中还有30个专业未设立一流专业建设点,财经类院校应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实现国家级一流专业和省级一流专业在经管相关专业的全覆盖。
  2.2财经高校一流专业建设存在问题
  财经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养现代化经济、管理和统计的重要主体,对促进我国培养一流财经人才有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财经高校一流专业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宏观层面上来看,财经类院校教学规模相对较小,学科体系相对狭窄,优势专业一般主要集中为应用文科类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中以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为主,还有大部分经管类专业没有一流专业建设点,财经类院校作为发展我国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院校,应加强对这部分专业的建设,提高我国财经类专业整体综合实力。
  从微观院校层次来看,国家对非双一流财经类院校财的政补助力度相对较小,部分院校甚至没有财政补助,发展经费严重不足。这使得部分财经高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和科研等方面受限,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设一流专业。其次,部分财经类院校是由多个院校合并而来,部分教师科教水平較低。最后,部分非双一流财经类院校长效机制建设不完善,工作流程繁冗、部分政策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仍很严重。
  三、财经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主要途径
  3.1建设院校资源共享平台
  搭建互联网“金课”平台。从全国范围上来看,非双一流财经院校学校教学科研注重点不同,各个院校资源倾斜的方向不同,同一院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质量差异明显。各个院校可合理利用互联网平台(MOOC、超星等),引进其他高校开设的高质量课程,弥补课程体系的缺陷。同时,非双一流财经院校可以将本校的优质课程上传到平台,形成线上教学和线下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财经类院校的课程共享。   实现院校之间的师资力量共享。非双一流财经院校科研教学经费相对短缺,对优秀的教师吸引力相对较弱。师资力量是财经院校建设一流专业的基础。各个院校之间的师资力量存在差异,教师重点研究的领域也有一定差异。非双一流财经院校要合理使用互联网教学平台,积极探索采用远程教学模式,实现院校之间的师资力量的优势互补。此外,经费充足的院校可以聘请校外专家、教授对本校学生进行线下教学。
  建立科研资源共享机制。目前,部分非双一流财经院校科研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申请课题难度高,科研课题资源较少。各个院校可以形成长期的科研合作,通过共同申请完成科研课题,建立其院校之间师生科研互助机制,共享院校的科研基础设施,节约成本,实现院校之间的科研资源共享,通过互帮互助有效提高整体科研产出。
  3.2建设特色课程体系
  建设特色课程体系,制定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财经高校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开设更多的实践课程(如:创业实践、模拟股市、理财规划、实践案例开发等),在实践学分上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建设特色课程体系也可通过创新课程开设方式实现,利用产教融合机制,将课堂开到企业中,把企业实际案例应用到实际教学。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创建一流本科课程[5]。首先要提高教学队伍整体水平,教师水平是课程评价的重要部分,教师风范、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都会影响课程讲授的质量。拥有科学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的教师团队可以建立出优质的精品课程体系。其次,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文科类专业课程一般比较乏味,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可以更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再者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打造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重视学生的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最后设计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通过校外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教,明确课程优势与不足,不断完善课程。
  3.3建設高质量师资队伍
  合理的规划教师队伍,设计符合高校拟建设一流专业发展要求的教师结构。改变固有的招聘模式,扩宽教师招聘渠道,从其他院校、校企合作企业和国外引进教师。
  高校在扩宽师资队伍时,应统计院校师资队伍具体情况,明确高校人才缺口,招聘符合学校一流专业建设要求的教师。同时,综合考虑学校财务、学科和专业不足等情况进行人才引进。
  设计合理的入职培训体系,使新入职的高校教师迅速融入学校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设计针对性培训,为每一位新入职高校教师设计符合学校专业建设要求和教师自我职业发展规划的培训。具体来说,设计符合社会价值观的师德修养培训,传递校园文化,加强新教师对教师职业基本素养认识,使其树立爱岗敬业、为教育事业贡献才智的思想。加强教学常规培训与技能培训,明确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规范教师科研教学流程,为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和高质量授课打下基础。
  建立合理的绩效和薪酬体系,激励教师高质量的开展科研和教学活动。对于绩效考核机制的设计,根据科研教学目标设计,遵循全面、客观和科学的原则,设计合理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权重,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激励教师按照一流专业建设要求方向发展。
  对于薪酬体系设计,在合理的工资结构基础上结合高校绩效考核体系设计合理的薪酬。利用好福利与服务等间接薪酬,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师科研和教学的积极性,防止人才流失。
  3.4建设产学融合机制
  加强产教平台建设,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加强校企合作的范围和深度,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探索联合行业产业共同培养方案。同时,财经类院校可以和合作企业联合探讨市场人才需求,共同培养、共同开设课程、共同编写教材等办法,推进课程设置与专业技术的有机融和,满足劳动市场的人力需求。
  创新产教融合的合作模式,设计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实践方案。创新校企合作对接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6]。为学生安排实践教学,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经管知识灵活运用到企业实际经营中,同时将企业经营管理中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设计成高校课程。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将高校相关研究结论实际应用到实践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将实践融入到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使高校学生具备更加出色的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够快速胜任相关工作。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城市,探索高校学生项目式、订单式发展。设立相关奖学金政策、校企合作研究工作站,推动企业人员对在校学生进行直接培训,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相关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水平。
  3.5建设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质量保障系统,推动全校师生保障科研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建立质量保障指挥系统,确定相关教学政策措施,协调学校开展活动;建立信息收集系统,获取教学各个方面的信息反馈,为决策提供依据;建立评价与诊断系统,通过收集各个部门和师生对教学的评价,发现优势与不足;建立信息反馈系统[7],评价收集到的相关信息,为下一步建设规划提供意见支持。
  明确质量保证的标准,完善自我评估制度。完善自我评估制度是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建设一流专业的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应达到国际要求。首先,要制定合理的质量保证体系。根据相关标准,设计符合高校、学生发展的内部质量保障准体系。其次,非双一流财经类院校建设一流专业要向国际看起,高标准要求自身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问题。最后,严格实施高校自我评估标准,通过自我评估发现高校目标一流专业建设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差异,集中力量解决不足。
  利用设计的质量保障系统和自我评估制度,实施全面质量评估。建立教学条件评估、教学过程评估、教学效果评估等评估方案,将学生评教纳入教学质量评估考核体系,形成评估组、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估的评教模式。同时,被评教师、专业和学科按时提交自评报告,总结当期工作与学习的进展情况。最后汇总所有的评价信息,形成最终的评价报告。
  四、结束语
  在我国教育“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非双一流财经高校一流专业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财经类院校规模较小,学科体系不够完整,促进所有的财经类专业完成一流化建设还需投入更多的资源。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合理提高对财经类院校的财政补助力度。各个财经院校应从资源共享平台、特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产学融合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出发,结合自身优势,加强自身专业水平,高质量建设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质的经济管理人才。
  参  考  文  献
  [1]李博,胡大伟,王来军等.面向创新发展的陕西高等教育“四个一流”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9):226-228.
  [2]鲁伟伟,王方霞.“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分类发展的路径研究——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现代教育论丛,2018(01):72-78.
  [3]卞显洋.“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学科建设的分层治理——兼谈非“双一流”高校和学科的建设路径[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01):1-3.
  [4]仇一微,舒凯征.“双一流”背景下行业特色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20(05):66-70+96.
  [5]段军山,王少林,王向荣.金融学如何打造国家一流专业浅谈——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A3):144-147.
  [6]曲木铁西.“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目标与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3):54-60.
  [7]王庆贤,陈扬扬.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刍议——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25(06):8-10.
其他文献
【摘要】 5G是在4G基础上通过增强性能而产生的,能够应对当前更多新的应用场景,特别是IOT。为此基于5G的应用场景及无线网络的接入要求,针对5G无线接入网络架构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设计中应根据当前技术实际,选择合适的无线接入网络架构,并预留充足的升级扩展空间,以便在技术进步后可随时进行升级扩展。  【关键词】 5G 无线接入网络架构 设计  引言:  5G作为新一代的移动通信网络,其网络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对豆干卤汁重复使用过程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分析了卤汁不同卤制阶段挥发性物质、种类、相对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工业化卤汁在161 d内循环使用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鉴定出12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醇类44种、酮类5种、醛类15种、酯类13种、烃类27种、酸类8种、芳香族类10种、杂环类5种和含氮类化合物1种;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卤汁中的重要挥发性成分为己醛、芳香醇、茴香脑、壬醛、4-甲基-2-戊酮、1-辛烯-3-醇、辛醛、1-(1,5-二甲基-4-己烯)-4-甲基-苯和月
【摘要】 战术无线通信环境通常具有复杂多变及非视距的特征。连续相位调制由于其恒包络和带外能能量衰减快的特征,极大的提升了功放效率及频带利用率,在战术无线通信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分析了连续相位调制的技术特点,给出了在战术通信的典型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连续相位调制 战术通信 恒包络  引言:  战术无线通信是战场指挥末端的一种通信方式,其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用于无
陈皮挥发油香气独特、组成成分复杂、活性显著,应用广泛。文章综述了陈皮挥发油的提取方法、活性成分及应用研究。陈皮挥发油提取方式多样,其成分与陈皮品种、贮藏时间、炮制方法和提取方法等相关。故文章分析了陈皮挥发油的研究现状,对陈皮挥发油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陈皮挥发油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为研究天然保鲜剂对即食小龙虾的保鲜效果及货架期的影响,首先采用传统平板培养法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法确定了即食小龙虾在储藏末期的腐败菌,以单因素抑菌实验研究了ε-聚赖氨酸盐酸盐对腐败菌的抑制效果,对ε-聚赖氨酸盐酸盐的最佳浓度进行了小龙虾保鲜效果的验证。结果表明,从气调包装即食小龙虾中分离得到的两种腐败菌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ε-聚赖氨酸盐酸盐在0.01%~0.03%范围内对弗氏柠檬酸杆菌的抑菌率均能达到100%;添加0.01%ε-聚赖氨酸盐酸盐和1.5%
小龙虾加工或食用后余留下来的虾头虾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磷脂、虾青素、甲壳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性和功能性有效成分,可用来酿制一种功能性增鲜调味料。文章采用紫外线和硫酸二乙酯对酿造用菌种米曲霉进行了多轮诱变选育,获得了一株突变菌株UD-7,其产蛋白酶活的水平达到11059 U/g(干曲),比出发菌株(3436 U/g)提高了222%。经过7次传代培养,表明该突变菌株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以宜宾芽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的成品散装宜宾芽菜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门的水平上对芽菜中的细菌菌群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厚壁菌门(Firmicute
香榧是一种主要分布于中国亚热带丘陵地区的常绿针叶乔木,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文章综述了香榧脂肪酸、氨基酸、萜烯以及酚酸等化合物分离测定方法,及其在抗氧化、消炎、抗癌等生理功能中的研究进展,并对香榧的研究及发展前景做了展望,为香榧在功能食品、药品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通过各种内镜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分析,以期为临床工作者选择合适的内镜消毒剂提供参考。收集国家有关规范中关于内镜消毒剂的选择要求,结合近几年内镜中心内镜清洗过程中各种消毒剂的应用经验,并翻阅近20年的文献资料,分析各种内镜消毒剂的优缺点。发现不同消毒剂有不同理化性质,使用范围也不同,无论哪种消毒剂,消毒前的有效清洗是保证消毒效果的前提。临床工作中,有效的清洗加合适的消毒剂是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保障。
该研究选取酱油酿造的米曲霉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高效复壮选育优良菌株的工艺实验,建立了米曲霉氨基酸态氮得率的筛选模型,获得氨基酸态氮得率与K值和菌落直径d的关系,建立回归方程U=0.035d+0.332K+0.060,米曲霉氨基酸态氮得率的高低可以通过酪蛋白平板上菌落直径大小和K值来确定,同时结合米曲霉菌落在酪蛋白平板上的形态特征可以准确地选育氨基酸态氮得率高的米曲霉菌株。如果米曲霉菌落在酪蛋白平板上的菌落直径和K值都相对较大,同时满足孢子较多,菌丝较厚较致密,那么该菌株的氨基酸态氮得率水平也较高,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