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层住宅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zhe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高层住宅交往空间的存在,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今高层住宅社会交往层面的缺失问题,简要介绍了传统民居庭院交往空间,对现代高层住宅交往空间的影响,着重分析了高层住宅交往空间塑造。
  关键词:高层住宅 交往空间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241.8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量也与日俱增。由于人多地少,在大中城市、甚至是中小城市,开始大规模地兴建高层住宅。然而,高层住宅作为一种特定的建筑形态,具有鲜明的两面性。高层住宅的迅速发展,为解决我国城市人口居住问题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满足了居民居住空间多样性的需求。但是,在高层住宅频频拔地而起的同时,愈来愈多的研究和调查发现,高层居住模式在社区认同、邻里安全、空间优化设计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邻里交往的日益消失。社会调查发现,住在单元集合住宅内的居民之间感情淡漠,缺乏相互帮助和关心。住宅楼栋内如果设置交往空间,则能增进邻里生活融洽,创造居民相识环境,但是这个交往空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二 高层住宅社会交往层面的缺失
  1 缺乏安全感
  传统居住环境有清楚的领域空间界限,带来明显的安全性。而现代许多高层居住环境中,由于功能化分区和公共面积的节省,使其公共空间缺乏层次,丧失了吸引居住者交往接触的积极功能,沦为无人的消极空间。居民们既没有领域感,又无法对公共空间形成有效监视,使这些空间极不安全,成为犯罪分子的活动场所。
  2 对儿童和老人的不利影响
  同低层住宅相比,高层住宅中儿童到地面活动的时间明显偏少,层数越高,这种与地面生活的隔绝越明显。由于缺少了同自然、社会的接触,极大地影响了高层住宅中儿童的健康成长。老年人最难耐孤独寂寞,无庸置疑,交往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老年人生活健康的重要手段,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退休后的老年人的社交圈变小,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们的社交范围以居住区为主,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和充分的邻里交往,能有效地调节老人的心理状态。如果长时间生活在封闭、与自然和社会相隔绝,没有公共活动场所的高层住宅中,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尤其对身体不好的老人,这种感觉会使他们感到绝望。
  3 邻里关系的冷漠
  邻里交往是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精神因素。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表明了邻里关系的重要性。邻里关系冷漠,正是导致高层住宅居民缺乏安全感和对老人、儿童的不利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好的居住规划设计,不仅应是生活方便、居住安全、环境舒适,而且也应是便于邻里交往与互助的。然而,在现代高层住宅设计中,过多关注的是居住条件的物质质量,忽视了居住者邻里交往的心理满足。
  三 传统民居庭院交往空间对现代高层住宅交往空间的影响
  传统庭院式民居邻里亲近度,远胜于现代新建筑区,这是与传统民居的形成特征密不可分的。传统民居的围合式布局在传统意义上,是封建家族制度在建筑布局上的体现,同一家族的人聚族而居,由小家组成大家。庭院肩负其生活居住等许多功能,是另一种形式的邻里交往空间。而现在则由许多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居住在一起,各家庭的日常居住生活中必然与庭院发生密切的联系,促成了邻里交往。传统的庭院空间的形制没有改变,其空间特色、庭院美学(包括庭院围合、分割及其装饰,陈设、铺装等)、庭院生态、庭院文化等都没有大的变化,于是传统的居住行为、人际交往尺度、生活习性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而这种尺度正是小家与大家的尺度,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了情感上相当于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的大家庭。这是现代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所追求,而始终没有达到的人性关怀。
  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道:“人之生也,不能无群。”良好的居住群体是达成居住者邻里与共、守望相助和身心愉悦的基础,也是形成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教育的载体。现代社会居住空间结构相对于原来的“单位大院”、“城市住宅区”,虽然更加注重改善居住的舒适性、健康性,注重加强居民的认同感、领域感建设,但这些仍然基于价值驱动的原动力,而不是真正基于从“人”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因此,现代住区中居民的交往需求得不到完全的满足,对比传统民居建筑居民的邻里亲近度仍然低很多。传统庭院兼顾了居民的家务行为、文化行为和社会行为,现代住区的宅间庭院则没有了家务行为的发生,而正是这种行为使得交往在某些时候能够与人的生活结合得更紧密,交往的内容更丰富和人性化,在不经意之间拉进了邻里关系尺度。
  从交通方面来看,相对于传统居住建筑户门直接对庭院开的方式,现代居住建筑的交通要复杂很多。最常见的模式是住宅单元的入口向院落开门,每个住宅单元由于层数、梯户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户数。随着现代住宅高层化趋势的发展,在宅间庭院之下再建新的更细化的一级邻里交往空间,在住宅建筑中构建立体化的庭院,形成新的交往空间结构、新的住宅建筑模式,是顺应居民交往需求和居民的交往行为心理特征的途径之一。
  无论从建筑设计还是住区规划的思路上,借鉴传统民居的设计方法,将规划与建筑设计一体考虑,将规划的平面思维与建筑的立体思维相结合,在进行交往空间的设计时,引入传统民居庭院的设计手法,并将庭院设计与建筑的立体化设计相结合,而不是仅仅从平面规划的层面构建庭院空间,才可以真正做到借鉴传统庭院空间与现代居住生活空间紧密结合,营造居住亲近自然、邻里亲密无间的居住氛围。
  四 高层住宅交往空间塑造初探
  住区交往空间中,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空间层次,应与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公共性交往、社会性交往、亲密性交往、个人独处等不同的交往行为相对应。在设计中,尤其应该注意有助于亲密性交往的半私密空间的塑造。不同的交往空间领域为不同的交往规模服务,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应该对不同的空间层次采取不同的处理手法,在围合感、空间尺度、设施安置等方面,采取不同的设计对策。
  1 户外交往空间
  高层住宅中心广场、绿地是公共性的交往空间,是居民在住区内部集中活动的主要场所。由于高层住区楼与楼间距较大,公共性的广场、绿地往往具有较大的空间尺度,在空间设计时应特别注意空间层次的划分。在设计中应根据交往群体的不同和活动内容的差异,综合设置既有综合性可供居民集中活动的空间,又有适合小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
  组团院落空间是小范围邻里日常交往的地方,这种半公共半私密的交往空间,能有效促成邻里间亲密的交往行为。设计中应注意尺度宜人,环境亲切,景观小品的配置以小尺度为主,营造半封闭半围合的幽静,又不失活泼的氛围。
  高层住区的院落空间无论规模上还是公共性上,都与传统的院落有很大差别。但是高层住区的院落空间在现代生活中,还是占据着重要地位的。院落空间和单元入口处,是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场所。
  人的户外活动尤其是个人独处和亲密性交往活动,对于空间的私密性是有较强要求的。而公共性的交往活动,比如儿童游戏、居民散步等则相对较弱。院落空间能满足人们独处以及私密性交往的需求,属于住区交往空间层次中的半公共或半私密性交往空间,重点在于其空间围合的方法以及程度。
  2 栋内交往空间的设计
  传统村镇中居民户门对着街巷而开,私密性空间与公共性空间仅一墙之隔。而对于城市住区中高层住宅而言,从户门到单元门口之间还存在一个空间层次,就是楼梯间这一垂直交通空间。与传统民居的家门空间、檐下空间相类似,垂直交通空间实际上也是介于居民户内交往空间和单元楼外交往空间之间的中介空间,既不同于私密性强的居民户内交往,又不同于单元楼外的公共性交往,是一种过渡性的交往空间,可称为栋内交往空间。与水平交通空间的交往相比,垂直交通空间的交往价值一直得不到重视。在城市住区中,一个单元内的居民楼上、楼下甚至对门邻居互不相识的现象是相当常见的。这与垂直交通空间的局限性有关,栋内交往空间,主要是指户门至楼梯的走道,以及楼梯间之间的空间范围。通常考虑经济上的原因,都是只满足交通这一基本需求,人们的交往行为是伴随着上下楼这一交通行为发生的。而通常人们在垂直行进中停留的时间会比较少,在楼梯休息平台或走道中停留的时间则相对较多。垂直交通空间的这些特点,导致了栋内交往行为的单一性和短暂性。
  栋内交往空间的设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改善尝试:
  首先,虽然栋内交往空间从形式上类似于传统院落中的檐下空间的过渡性特点,但从心理上并不存在这种过渡性。居民走出户门,即从户内私密性空间进入了走道与楼梯这一公共空间,居民对这一空间是没有私密感和归属感的,同一单元内的居民在栋内的交往也是很有限的。为此我们建议在住户门前与公共过道之间,增加一个具有半私密性质的过渡性空间。
  针对目前栋内交往空间局限性较大的弱点,可以尝试在住户门前到楼梯间增加一个过渡性的空间,缓和栋内过道与楼梯的生硬感觉,创造栋内居民更多的亲密交往的机会。
  其次,可以设置小邻里交往空间,可以通过对栋内交往空间进行合理分割,使得住户在栋内形成规模更小、更紧密的小邻里交往空间。例如可以在栋内每隔几层设置公共走道或者是空中花园,并有好的景观和朝向,形成可促使人们停留的邻里交往空间。
  此外,还应该合理利用底层架空空间塑造交往空间,将高层住宅底层架空,设置绿化庭院,也是城市中用地面积有限的条件下,改善住区外部空间环境和居民间交往空间的有效途径。架空层既具有内部空间的领域与防护性,又具有外部空间接近自然的特性。高层建筑底层架空,作为住户生活圈交往空间环境的组成部分,使建筑占天不占地,使这部分空间作为本栋楼居民生活圈交往的良好场所,同时成为生活圈与住区圈的结合部。在底层架空区域设置一些景观小品和公共服务设施,将大尺寸的空间划为若干近人尺度的空间领域,并赋予各种活动内容,丰富居民生活的同时,又便于人们相互交往。为增加人们在住区中户外交往的空间范围,可以考虑利用居住区中的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屋顶空间,作为增加户外交往空间的一种形式。
  3 其他方面的设计
  在高层住区中,完全可以利用中间楼层作为设置公共服务设施的场所,比如对于一栋16层的住宅,可以将10层作为公共服务设施层,设置图书馆、健身会所等,同时将每栋住宅的第十层用空中走廊联通,既提供了方便的交通联系,又便于居住在不同单元的居民之间的交往活动。住宅底层可以设置公共电梯大厅,适当增添一些绿化及景观小品,为住户创造更多的交往空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设置专门的邻里交往空间。
  从心理与环境上营造交往氛围。交往氛围的营造,也就是对人们情绪的引导和激发,要自发地形成某种接触和交往,随和、轻松、无拘无束的气氛是不可少的。它应该可以让人随时乐意进入,且随时中断退出。
  交往空间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太阳光线在室内空间形象中所产生的光影变幻的丰富气氛,是无可比拟的。其次色彩先于其它形态首先进入眼帘,具有情绪激活的作用。在空间造型诸元素中,色彩给人的视觉感受最敏感,最易引起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反映,对于强化空间的视场,有显著的效果。它对营造交往空间的气氛,主要起到形成视觉焦点、调整空间尺度、体现个性等作用。
  五 结语
  高层住宅虽然不是最适宜人类生活的居住环境,但它却是在我国人多地少国情下,解决城市住宅问题的有效途径,已经在我国大量存在,并且还将继续发展和存在下去。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现实,并积极地探索解决高层住宅弊端的各种可能性。探索了传统邻里生活的友好情感和现代居住方式的舒适便利,这两者间的结合,将是未来高层住宅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于雷:《空间公共性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
   王炜,男,1987—,浙江嘉善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学。
   徐建品,男,1986—,浙江淳安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学。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安捷伦科技公司近期推出Agilent 500离子阱液质联用系统,该系统是应用于化学分析、食品产品安全测试以及其他行业的经济型、高精度MS/MS解决方案。500离子阱液质联用系统是一
11月15日,财政部、商务部、工信部联合公布了家电下乡中标产品公示,共计243家太阳能热水器企业,二千余款太阳能热水器产品中标,刷新了太阳能热水器第二轮下乡招标时168家企业
虽然耗费时间、精力和设备,但是任何工厂都可以升级现有的报警系统,实现巨额节省,提高过程效率。上一次你检查工厂的报警管理系统是什么时候?它是否做了它应该做的工作?它又
提升飞行员对显示控制设备的操作效率,减轻飞行员的作业负荷是座舱设计的重要问题。以提升飞行员操作舒适性和便捷性为目标,分析作业动作特征,明确设备对布局空间的间隙要求
Friction behaviors of linear rolling guides(LRGs)are determined by many factors and are crucial for precision positioning.It is difficult to create an expressio
Using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GPN), the present paperexamines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internal dynamics of China's i
针对航空发动机滑油系统所使用的小管径燃-滑油换热器,开展了壳侧换热特性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当壳侧为滑油单相流时,壳侧对流换热系数可以采用Kern经验公式计算;在换热器可
为了研究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的自起动特性,针对一带前掠侧板的混压式二元进气道,在来流马赫数为4和3.5状态开展了风洞试验,利用反压系统实现了进气道的起动、不起动和自起动
介绍了在工业应用中造成大排量杠杆浮球式疏水阀各种故障及排量不足的原因,给出了解决排量不足问题应采取的技术措施及处理方法。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auses of v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