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幼儿正确的、有序的、科学合理的进行生活活动,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心理品质,为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然而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溺爱”、“娇生惯养”也比比皆是,大人们对幼儿生活方面大大小小的琐事几乎是一切包办代替,从而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的优良素质为基础。对广大儿童而言,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得到良好习惯。目前,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多重视的是孩子的智力开发、特殊技能的培养,他们宁愿多花钱上各种补习班,只要求孩子学习好,家务事一切代替,从而忽视了基本的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我们的大学生教育居然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当程度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基本道德教育,这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培育,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我们深深感受到培养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得劲必要性和艰巨性。
因此,必须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良好道德行为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为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于是,本人试图对本班幼儿的生活习惯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针对实际情况探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有效途径,从而为我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法。
二、研究目标
1.开展幼儿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需要,它为以后公民道德意识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探讨在幼儿园使幼儿养成良好行为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提高幼儿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探索出一条家园合作新路,使每一位家长都能重视幼儿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并能与幼儿园实施同步教育,形成合力,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
在总体上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创设学习情景,将研究制定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去,有步骤的在活动中开展行动研究。在实际活动中不断调整方案,以计划与生成相结合,以便研究成果的转化及推广。个案追踪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将成为本课题的辅助研究方法。
四、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我们对幼儿的现状进行了整体的分析,确定了实验的对象,班级,并且对家长也进行了调查,确定了实验前的调查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按照实验研究的方案,我们将幼儿的的良好行为习惯分为四个大的方面,即:做人方面的好习惯;做事方面的好习惯;学习方面的好习惯;生活方面的好习惯。
1.做人方面的好习惯,其体现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是学会做人,有爱心,体现的重要人格特征是会尊重他人,懂礼貌、诚信、乐观等。
2.做事方面的好习惯,其核心理念是学会做事,守规则,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遵守规则、善于合作、爱护公物、乐于助人,遇到困难不退缩等。
3.学习方面的好习惯,其体现的核心理念是学会学习,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善于思考和探索。
4.生活方面的好习惯其体验的核心理念是自理自立,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清洁、进餐、睡眠、排泄、锻炼的好习惯。
根据这四个方面我们进行了实验研究,定期开会,总结材料,对实验的过程进行了文字和照片方面的记载,根据问题的出现进行及时的调整,并且注意了材料的搜集工作。
五、研究成果
1.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通过三个阶段的课题研究,本班幼儿的行为习惯已有了一定的改观,同伴间合作、分享、商量的情况多了;家长们也反映孩子们在家里“会做力所能及的事、知道帮助关心邻居的小朋友、知道不乱发脾气、会帮奶奶捶背、梳头、夹菜”,基本能做到在家与在幼儿园一个样,幼儿们不同程度的进步,让家长们由衷地感到高兴。
2.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通过学习、讨论、尝试等手段,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以“幼儿为主”的思想:在发现问题时,从以前的直接指出到现在的慢慢引导,老师们在平时更注重了自身言行的规范,她们深刻了解到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同时也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有效地利用了家长资源,做到家园同步。
3.对社区的影响: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有效地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了解我们的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地配合我们的工作,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到我们的工作辛苦,取得了家长们的理解与支持,有效利用了家长资源,做到家园同步。我们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幼儿走出园门,参观超市、观看热闹的市场,观看消防演习等等,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了周围的人们,也净化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在社区中扩大了幼儿园的知名度,也使幼儿园在社区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六、研究的结论
1.实验所采取的实验计划与教学内容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状况存在个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幼儿年龄越小,个别差异越大,习惯养成的越差;年龄越大,个别差异越小,习惯养成的越好。
3.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状况存在性别差异,男孩不及女孩,但通过教育途径都促进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七、讨论与分析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1.教师和家长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表现在向幼儿指出应形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即具体的学习习惯。二是通过教师、家长的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生活习惯的形成。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教师和父母作为榜样被儿童所模仿,并以潜移默化地方式发生作用。幼儿通过观察学习或模仿,可以抽象出榜样的行为特征,形成规则,并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形成全新的行为。
2.家长和教师应在掌握生活习惯形成的过程与心理规律的基础上,作耐心细致的工作。
首先,必须向孩子讲明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指出要养成这些良好习惯,必须克服哪些坏习惯,让孩子心中有数,做起来能联系自己。
其次,要根据孩子实际情况,逐步提出要求。良好的习惯既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在短时间内一下子统统形成。要区分主次、难易,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有计划地逐步扩展。
再次,要恰当的运用表扬和批评。当幼儿做出某种良好的行为时,应适时给予表扬,使幼儿产生一种光荣感和满足感,从而产生一种动力,促使幼儿的良好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对幼儿所表现出的错误行为,通过严厉的批评让幼儿知道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以筑起防止违规行为的心理防线。但批评要适时、适度、适量。
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害”。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幼儿成才、成人,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相信我们的辛勤工作一定会对幼儿教育有实实在在的贡献。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幼儿正确的、有序的、科学合理的进行生活活动,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心理品质,为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然而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溺爱”、“娇生惯养”也比比皆是,大人们对幼儿生活方面大大小小的琐事几乎是一切包办代替,从而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的优良素质为基础。对广大儿童而言,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得到良好习惯。目前,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多重视的是孩子的智力开发、特殊技能的培养,他们宁愿多花钱上各种补习班,只要求孩子学习好,家务事一切代替,从而忽视了基本的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我们的大学生教育居然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当程度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基本道德教育,这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培育,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我们深深感受到培养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得劲必要性和艰巨性。
因此,必须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良好道德行为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为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于是,本人试图对本班幼儿的生活习惯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针对实际情况探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有效途径,从而为我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法。
二、研究目标
1.开展幼儿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需要,它为以后公民道德意识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探讨在幼儿园使幼儿养成良好行为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提高幼儿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探索出一条家园合作新路,使每一位家长都能重视幼儿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并能与幼儿园实施同步教育,形成合力,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
在总体上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创设学习情景,将研究制定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去,有步骤的在活动中开展行动研究。在实际活动中不断调整方案,以计划与生成相结合,以便研究成果的转化及推广。个案追踪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将成为本课题的辅助研究方法。
四、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我们对幼儿的现状进行了整体的分析,确定了实验的对象,班级,并且对家长也进行了调查,确定了实验前的调查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按照实验研究的方案,我们将幼儿的的良好行为习惯分为四个大的方面,即:做人方面的好习惯;做事方面的好习惯;学习方面的好习惯;生活方面的好习惯。
1.做人方面的好习惯,其体现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是学会做人,有爱心,体现的重要人格特征是会尊重他人,懂礼貌、诚信、乐观等。
2.做事方面的好习惯,其核心理念是学会做事,守规则,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遵守规则、善于合作、爱护公物、乐于助人,遇到困难不退缩等。
3.学习方面的好习惯,其体现的核心理念是学会学习,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善于思考和探索。
4.生活方面的好习惯其体验的核心理念是自理自立,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清洁、进餐、睡眠、排泄、锻炼的好习惯。
根据这四个方面我们进行了实验研究,定期开会,总结材料,对实验的过程进行了文字和照片方面的记载,根据问题的出现进行及时的调整,并且注意了材料的搜集工作。
五、研究成果
1.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通过三个阶段的课题研究,本班幼儿的行为习惯已有了一定的改观,同伴间合作、分享、商量的情况多了;家长们也反映孩子们在家里“会做力所能及的事、知道帮助关心邻居的小朋友、知道不乱发脾气、会帮奶奶捶背、梳头、夹菜”,基本能做到在家与在幼儿园一个样,幼儿们不同程度的进步,让家长们由衷地感到高兴。
2.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通过学习、讨论、尝试等手段,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以“幼儿为主”的思想:在发现问题时,从以前的直接指出到现在的慢慢引导,老师们在平时更注重了自身言行的规范,她们深刻了解到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同时也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有效地利用了家长资源,做到家园同步。
3.对社区的影响: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有效地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了解我们的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地配合我们的工作,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到我们的工作辛苦,取得了家长们的理解与支持,有效利用了家长资源,做到家园同步。我们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幼儿走出园门,参观超市、观看热闹的市场,观看消防演习等等,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了周围的人们,也净化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在社区中扩大了幼儿园的知名度,也使幼儿园在社区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六、研究的结论
1.实验所采取的实验计划与教学内容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状况存在个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幼儿年龄越小,个别差异越大,习惯养成的越差;年龄越大,个别差异越小,习惯养成的越好。
3.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状况存在性别差异,男孩不及女孩,但通过教育途径都促进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七、讨论与分析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1.教师和家长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表现在向幼儿指出应形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即具体的学习习惯。二是通过教师、家长的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生活习惯的形成。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教师和父母作为榜样被儿童所模仿,并以潜移默化地方式发生作用。幼儿通过观察学习或模仿,可以抽象出榜样的行为特征,形成规则,并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形成全新的行为。
2.家长和教师应在掌握生活习惯形成的过程与心理规律的基础上,作耐心细致的工作。
首先,必须向孩子讲明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指出要养成这些良好习惯,必须克服哪些坏习惯,让孩子心中有数,做起来能联系自己。
其次,要根据孩子实际情况,逐步提出要求。良好的习惯既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在短时间内一下子统统形成。要区分主次、难易,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有计划地逐步扩展。
再次,要恰当的运用表扬和批评。当幼儿做出某种良好的行为时,应适时给予表扬,使幼儿产生一种光荣感和满足感,从而产生一种动力,促使幼儿的良好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对幼儿所表现出的错误行为,通过严厉的批评让幼儿知道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以筑起防止违规行为的心理防线。但批评要适时、适度、适量。
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害”。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幼儿成才、成人,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相信我们的辛勤工作一定会对幼儿教育有实实在在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