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经多次传言之后,苹果旗下的支付服务Apple Pay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如今国内的移动支付市场已经进入面红耳赤的激烈竞争阶段,野心勃勃的Apple Pay此时入华,能否在中国的移动支付格局中夺得立足之地呢?
Apple Pay曲折入华
2015年末,苹果和中国银联宣布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推动Apple Pay进入中国。至此,有关Apple Pay何时进入中国市场的传言正式被终结。而最新的消息显示,Apple Pay服务将在今年中国农历春节正式上线。
说起来,有关Apple Pay何时进入中国市场的讨论,自2014年苹果在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公开这项传言已久的业务之时就已经开始出现。就在Apple Pay被公开一个月后,就有新闻报道称苹果CEO库克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有过一次会面,双方就支付合作事宜进行了沟通。但不久后,Apple Pay借道支付宝进入中国的猜测在双方长时间的沉默中,没有了然后。
另一个消息的引爆点来自于2015年4月。苹果在更新iOS 8.3时表示,Apple Pay将支持中国银联系统。次月,库克便又开始了他的中国之行,但无奈因利益分配问题,这成了一次没有下文的跨洋之旅。在此之前,Apple Pay已经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上线,但市场份额上升缓慢。或许没有人比苹果更深谙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文章开头的消息,也许正是苹果做出让步的结果。
苹果此次做出的让步,或许还因背后有对手的紧逼。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在苹果宣布和中国银联达成合作的当日,其老对手三星也发布了类似的新闻—没错,Samsung Pay也要入华了。
无论如何,苹果的让步都释放了国内银行的激情。合作新闻公布不久后,招商银行便高调宣布率先支持Apple Pay,而截至发稿时支持Apple Pay的国内银行已经超过15家。Apple Pay入华看起来顺风顺水,一如苹果想象中的那样。
这是一个怎样的市场?
要预测中国市场能否帮助苹果改善当前Apple Pay所面临的疲软现状,我们需要先来看看如今其入华后所将面对的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整体格局。
早在库克登上加利福尼亚库伯提诺弗林特剧院的舞台首次公布Apple Pay之前,《微信》方面便线上了自己支付服务。而《支付宝》登录移动平台,则是更早以前的事情。经过多年的缠斗,如今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已经是《支付宝》和《微信》的两强争霸格局。借道中国银联的Apple Pay,想要后发制人是否还有很大机会?
《支付宝》和《微信》两大势力从线上斗到线下,从单纯的移动支付到更大格局的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了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一大看点。它们所推出的生活缴费功能,也非常接地气。更重要的是,相对于Apple Pay这种基于NFC和Touch ID通过硬件校验的支付方式,这两种移动支付方式并没有对于机型等有更多的要求,更加亲民。要知道,即便是Apple Pay在国内正式开始商用,使用iPhone 5s或更老型号iPhone的用户也无缘消受。此外,用户也对于《支付宝》和《微信》的安全性有了更高的接受程度。
可以说,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在国内已经拥有非常良好的群众基础,甚至已经成为了移动支付的代名词。
再来聊聊苹果的盟友中国银联。正如前文所说,此次中国银联开放的资源并非苹果所独享,还有一个竞争对手三星。苹果虽然傲慢,但中国银联也绝非善茬儿,这一点相信在双方第一次接触时,苹果便感同身受。
其实,中国银联所提供的资源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完美。早在2011年,中国银联就对外推出了自家的非接触式支付产品—“闪付”,应用的就是NFC技术。在默默无闻了3年之后,中国银联又再次将闪付卡提上加速议程—但同样没有掀起多大浪花。如今Apple Pay想要在国内做大,想必也必须为线下的NFC刷卡相关设备的普及出一把力。
要知道,这里又牵扯到了一个利益纠葛复杂的产业链,这些年中国银联自己没玩儿转的东西,苹果也未必能够从容应对。还需要指出的是,面对《支付宝》和《微信》的狂轰滥炸,中国银联自己也正开始尝试APP支付方式。
不同层次的竞争
事实上,将Apple Pay与《支付宝》和《微信》等进行直接对比有失公允。毕竟,它们目前还并非同一个层面的产品—前者更接近单纯的支付方式,而后者则是一个平台化的支付产品。
因此,我们看到《支付宝》背后有天猫和淘宝站队已占先机,而《微信》也已经和京东商城卿卿我我抱团取暖。它们已经开始不断丰富支付场景,上至支付方式,下到线下商家,一个商业闭环呼之欲出。
截止目前,两大平台先后接入了理财、贷款、生活缴费,甚至是保险与交通违法处理等不同类型的生活服务。此前有报告显示,《微信》直接带动的生活消费规模已达到110亿元人民币,娱乐消费是最大支出,规模为58.91亿元人民币。
而对于Apple Pay来说,其核心价值仍在提供一种更安全便捷的支付方式上,其在联合商家刺激消费方面目前还着墨不多。而其基于iOS设备和不依赖APP的先天因素,为其成为支付型平台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以上这两种不同的支付产品,在市场策略上也体现出了较大差异。这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便是补贴和红包,它们让中国移动支付领域格外热闹。
这两年,《支付宝》和《微信》的补贴每天都在进行。通过疯狂的线下补贴,二者甚至征服了消费能力最为旺盛的“中国大妈”。每逢补贴日,超市和商场都是人满为患。可以说,补贴点燃了中国市场对于移动支付的热情,并已经逐步培养出了用户的消费习惯。而有关红包的内容,本期“特别关注”栏目已经有详细分析,笔者就不在此赘述了。
然而,如果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Apple Pay的话,会发现补贴和红包似乎和高傲的苹果并不沾边。有网友戏称,高大上的苹果只会让你觉得Apple Pay很酷,他们是不会考虑帮你省钱的。然而,中国市场一轮又一轮的补贴大战告诉我们:大部分用户和商家们本质上并不在乎用什么方式结算,在乎的却是什么方式结算更优惠。
没有特定的使用场景,要求用户必须使用Apple Pay,同时它也不能帮你省钱。如果从这两个层面上来讲,在和国内的同行们竞争时,Apple Pay并没有太大优势。
撬动格局不易,活得滋润不难
Apple Pay并非一无是处,相对于竞争对手,它更安全也更方便。
安全性方面,Apple Pay会分配一个独有的设备账号代替实际银行卡卡号,并存储在安全芯片中。交易时,系统会使用设备账号和每次交易特定的动态安全码处理付款,期间不会出现任何用户信息或银行卡信息,再结合Touch ID,安全性毋庸置疑。
而在便利性方面,相比于《支付宝》或《微信》的解锁手机、进入APP、扫码和密码确认等多个步骤,Apple Pay只要将iPhone靠近POS机,同时将手指放在Touch ID上即可,全程只需一秒,甚至完全不需要唤醒屏幕。即便是要输入密码,也不显复杂。
此次Apple Pay入华,或许并非是要与《支付宝》和《微信》这样的地头蛇竞争,而是完善和提升以iPhone为中心的苹果自家生态圈的竞争力。在使用体验上,Apple Pay无可挑剔。Apple Pay丰富了移动支付的手段,甚至是提升了移动支付使用体验的上限,也将由此成为很多对于体验有追求的用户的首要选择。而对于商家而言,“苹果”二字便是动力—怎能掉了格调呢?
Apple Pay曲折入华
2015年末,苹果和中国银联宣布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推动Apple Pay进入中国。至此,有关Apple Pay何时进入中国市场的传言正式被终结。而最新的消息显示,Apple Pay服务将在今年中国农历春节正式上线。
说起来,有关Apple Pay何时进入中国市场的讨论,自2014年苹果在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公开这项传言已久的业务之时就已经开始出现。就在Apple Pay被公开一个月后,就有新闻报道称苹果CEO库克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有过一次会面,双方就支付合作事宜进行了沟通。但不久后,Apple Pay借道支付宝进入中国的猜测在双方长时间的沉默中,没有了然后。
另一个消息的引爆点来自于2015年4月。苹果在更新iOS 8.3时表示,Apple Pay将支持中国银联系统。次月,库克便又开始了他的中国之行,但无奈因利益分配问题,这成了一次没有下文的跨洋之旅。在此之前,Apple Pay已经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上线,但市场份额上升缓慢。或许没有人比苹果更深谙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文章开头的消息,也许正是苹果做出让步的结果。
苹果此次做出的让步,或许还因背后有对手的紧逼。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在苹果宣布和中国银联达成合作的当日,其老对手三星也发布了类似的新闻—没错,Samsung Pay也要入华了。
无论如何,苹果的让步都释放了国内银行的激情。合作新闻公布不久后,招商银行便高调宣布率先支持Apple Pay,而截至发稿时支持Apple Pay的国内银行已经超过15家。Apple Pay入华看起来顺风顺水,一如苹果想象中的那样。
这是一个怎样的市场?
要预测中国市场能否帮助苹果改善当前Apple Pay所面临的疲软现状,我们需要先来看看如今其入华后所将面对的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整体格局。
早在库克登上加利福尼亚库伯提诺弗林特剧院的舞台首次公布Apple Pay之前,《微信》方面便线上了自己支付服务。而《支付宝》登录移动平台,则是更早以前的事情。经过多年的缠斗,如今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已经是《支付宝》和《微信》的两强争霸格局。借道中国银联的Apple Pay,想要后发制人是否还有很大机会?
《支付宝》和《微信》两大势力从线上斗到线下,从单纯的移动支付到更大格局的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了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一大看点。它们所推出的生活缴费功能,也非常接地气。更重要的是,相对于Apple Pay这种基于NFC和Touch ID通过硬件校验的支付方式,这两种移动支付方式并没有对于机型等有更多的要求,更加亲民。要知道,即便是Apple Pay在国内正式开始商用,使用iPhone 5s或更老型号iPhone的用户也无缘消受。此外,用户也对于《支付宝》和《微信》的安全性有了更高的接受程度。
可以说,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在国内已经拥有非常良好的群众基础,甚至已经成为了移动支付的代名词。
再来聊聊苹果的盟友中国银联。正如前文所说,此次中国银联开放的资源并非苹果所独享,还有一个竞争对手三星。苹果虽然傲慢,但中国银联也绝非善茬儿,这一点相信在双方第一次接触时,苹果便感同身受。
其实,中国银联所提供的资源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完美。早在2011年,中国银联就对外推出了自家的非接触式支付产品—“闪付”,应用的就是NFC技术。在默默无闻了3年之后,中国银联又再次将闪付卡提上加速议程—但同样没有掀起多大浪花。如今Apple Pay想要在国内做大,想必也必须为线下的NFC刷卡相关设备的普及出一把力。
要知道,这里又牵扯到了一个利益纠葛复杂的产业链,这些年中国银联自己没玩儿转的东西,苹果也未必能够从容应对。还需要指出的是,面对《支付宝》和《微信》的狂轰滥炸,中国银联自己也正开始尝试APP支付方式。
不同层次的竞争
事实上,将Apple Pay与《支付宝》和《微信》等进行直接对比有失公允。毕竟,它们目前还并非同一个层面的产品—前者更接近单纯的支付方式,而后者则是一个平台化的支付产品。
因此,我们看到《支付宝》背后有天猫和淘宝站队已占先机,而《微信》也已经和京东商城卿卿我我抱团取暖。它们已经开始不断丰富支付场景,上至支付方式,下到线下商家,一个商业闭环呼之欲出。
截止目前,两大平台先后接入了理财、贷款、生活缴费,甚至是保险与交通违法处理等不同类型的生活服务。此前有报告显示,《微信》直接带动的生活消费规模已达到110亿元人民币,娱乐消费是最大支出,规模为58.91亿元人民币。
而对于Apple Pay来说,其核心价值仍在提供一种更安全便捷的支付方式上,其在联合商家刺激消费方面目前还着墨不多。而其基于iOS设备和不依赖APP的先天因素,为其成为支付型平台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以上这两种不同的支付产品,在市场策略上也体现出了较大差异。这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便是补贴和红包,它们让中国移动支付领域格外热闹。
这两年,《支付宝》和《微信》的补贴每天都在进行。通过疯狂的线下补贴,二者甚至征服了消费能力最为旺盛的“中国大妈”。每逢补贴日,超市和商场都是人满为患。可以说,补贴点燃了中国市场对于移动支付的热情,并已经逐步培养出了用户的消费习惯。而有关红包的内容,本期“特别关注”栏目已经有详细分析,笔者就不在此赘述了。
然而,如果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Apple Pay的话,会发现补贴和红包似乎和高傲的苹果并不沾边。有网友戏称,高大上的苹果只会让你觉得Apple Pay很酷,他们是不会考虑帮你省钱的。然而,中国市场一轮又一轮的补贴大战告诉我们:大部分用户和商家们本质上并不在乎用什么方式结算,在乎的却是什么方式结算更优惠。
没有特定的使用场景,要求用户必须使用Apple Pay,同时它也不能帮你省钱。如果从这两个层面上来讲,在和国内的同行们竞争时,Apple Pay并没有太大优势。
撬动格局不易,活得滋润不难
Apple Pay并非一无是处,相对于竞争对手,它更安全也更方便。
安全性方面,Apple Pay会分配一个独有的设备账号代替实际银行卡卡号,并存储在安全芯片中。交易时,系统会使用设备账号和每次交易特定的动态安全码处理付款,期间不会出现任何用户信息或银行卡信息,再结合Touch ID,安全性毋庸置疑。
而在便利性方面,相比于《支付宝》或《微信》的解锁手机、进入APP、扫码和密码确认等多个步骤,Apple Pay只要将iPhone靠近POS机,同时将手指放在Touch ID上即可,全程只需一秒,甚至完全不需要唤醒屏幕。即便是要输入密码,也不显复杂。
此次Apple Pay入华,或许并非是要与《支付宝》和《微信》这样的地头蛇竞争,而是完善和提升以iPhone为中心的苹果自家生态圈的竞争力。在使用体验上,Apple Pay无可挑剔。Apple Pay丰富了移动支付的手段,甚至是提升了移动支付使用体验的上限,也将由此成为很多对于体验有追求的用户的首要选择。而对于商家而言,“苹果”二字便是动力—怎能掉了格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