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笔记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co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大自然的花、草、鱼、虫,飞禽走兽,那是一种情怀。在大自然中,人和人之间变得单纯、纯真、真实。在这里,因为情与境会,心与心通,大自然才更加美丽。

伏凉儿


  我记得,夏天一入伏,树林里就“伏凉儿——伏凉儿”地叫起来。这是一种蝉的叫声。我們都管这种蝉叫“伏凉儿”,这是因为它叫得好听,所以就用拟声代替了它的名字。
  它的声音的确好听,幽细绵长、缕缕如丝,一叫就是一整天。记得从我很小的时候,每天早晨,我一睁眼,耳朵里就灌满了这“伏凉儿——伏凉儿”的叫声;它一叫,别的声音都被压住了。
  当初,我就凭着这叫声,想当然地以为这种蝉的个头儿一定很大。后来,有人捉住了它,我才看清楚,它的个头儿其实很小。这么小的蝉,叫声这么大,传得这么远,还没时没晌地叫,我就很佩服这种蝉,认定它必有特异的器官和功能。
  我曾经多次想捉住它,但很难。我曾经把蜘蛛网丝缠绕在竹竿头上捉它,用面筋黏它,后来还用烧烤熔化的废轮胎试着黏它,都没成功。这个头小、叫声大的伏凉儿,十分警觉,只要你把竹竿伸进树的枝叶间,它立刻就“吱”的一声飞走了。
  后来我断了捉住它的念头。我觉得伏凉儿只凭借它的叫声就可以成为一种夏天的象征,象征着夏天的炎热,也象征着夏天的树荫;象征着夏天的宁静,也象征着夏天的喧闹;象征着夏天的焦躁,也象征着夏天的平和。
  总之,伏凉儿独特的叫声,在这个林叶葱茏、花草繁茂的季节,给了我一种独特的享受:一种天籁般的无法复制的韵律。我想,只要在夏天能听到这“伏凉儿——伏凉儿”的歌唱,能不能捉住它已经无所谓了,特别是当我渐渐告别了童年,对于昆虫的赏玩已不再是捉到手里嬉戏把玩了。也许这才是一种更真切的赏玩,保持距离地听赏它的歌唱。
  但是,让我没想到的是,有一天,一只伏凉儿不知怎地钻进了我家的纱窗,还趴在那儿正“伏凉儿——伏凉儿”地叫。我毫不迟疑,手到擒来,就把它收养进小竹笼子里了。我把它高挂于阳台上,喂它菜叶。我不知道它喜阳还是喜阴,就把它先放到向阳处,它不叫,又把它拿进屋里,它还是不叫。整整一天,它都沉默着。窗外的伏凉儿此起彼伏,叫个不停,我请进来的这只,却矜持至极。我思忖着,它可能是因为人生地不熟,不敢大声叫。我自信,好好养它一两天,它会叫的。
  我每天都精心地饲养它,喂它菜叶,喂它萝卜,甚至喂它甜汁较多的柚子,但它依然不叫。到后来,我只是盼望它能吃一些东西,不致饿死。我静静地站在笼子前面,专注地观察它,看它有无吸吮这些蔬菜或水果汁液的动作。我站了很久,都不见它动一动。那天,我暗自许下承诺,如果今天不叫,我会在天黑之前把它放生。
  那天,中午过后,我一面谛听它有无叫声,一面观望天气的变化。渐渐地,太阳照旧西沉,伏凉儿依然沉默。我信守诺言,推开窗子,放走了那只伏凉儿,目送着它飞向最近的那棵苦楝树。
  我有些失落,它一声没叫,我无奈地送走了它。
  第二天,天刚亮,这是一个晴好的天气。我站在窗前,我听见从树林间传来“伏凉儿——伏凉儿”的叫声,不知为什么,我认定那是我放生的那只伏凉儿的叫声……

一朵蜻蜓


  小时候,最快乐的游戏莫过于捉蜻蜓。天气很热,汗流浃背地捉,废寝忘食地捉,捉那种轻灵美丽的昆虫。
  当我们彼此比谁捕捉得多,我们常把蜻蜓以“朵”计量。孩子们为什么以“朵”来称谓蜻蜓?小时候,大家都不在意。后来,开始学习作文了,这才想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不称蜻蜓为“只”而独称“朵”呢?问谁谁都说不出所以然来。
  近读闲书,有古文《蜻蜓》(明·刘侗)记述:扑著,曰絯著;得一,曰一朵,以色玩如花也。寥寥数语,解答了我的疑问。
  我进一步在想,以“朵”称蜻蜓,也反映了孩子们对蜻蜓的喜爱和珍惜,蜻蜓的确很美。该文还对蜻蜓的颜色有如下记述:大而青者曰老青,红而黄者曰黄儿,赤者曰红儿。
  是的,是的,老青,黄儿,红儿,我们小时候就是这么呼唤蜻蜓的。
其他文献
谈恋爱那会儿,有一次到男朋友家做客,正赶上他在洗牛仔裤,我当时特别吃惊。后来才知道,他爸从小就注重培养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像洗衣做饭,还有一些修修补补的手工活,对他来说,都不在话下。  之所以吃惊,是因为我从不干家务。  我妈是一个特别勤劳的人,几乎包揽了家里所有的活儿;而且她一直认为学习成绩最重要,如果你成绩不好,会洗衣服、会整理家务,也没价值;反过来,你什么家务都不会干,成绩很好,肯定是
期刊
很多人会想当然地以为,葡萄酒的味道来自葡萄,啤酒的味道来自啤酒花和大麦芽。实际上,这些酒类的味道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种肉眼无法看到的微生物,确切地说是一种单细胞真菌。我们不仅用它来酿造葡萄酒、啤酒和烈酒,还用它来制作面包、奶酪等发酵食品。这种微生物就是酵母。  虽然酵母的发酵特性是众所周知的,但大多数人不知道它对食物风味有多大影响。人类对酵母进行了长期“驯化”,得到了不同用途、不同风味的酵母。近年来
期刊
(邢余供稿)
期刊
这天,汤姆和他的导师德怀尔像往常一样散着步。当汤姆说要使他的工作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时,他们刚巧走到一个池塘边。汤姆弯腰拾起一枚鹅卵石,投进水里,凝望着涟漪一圈圈地扩散。  “看到了吗?”汤姆对他的导师说,“我想做一些事情,能像波纹一样传播并影响许多人。”  德怀尔微笑着说,“如果你真想溅起水花,需要比那枚鹅卵石更大的东西。”  汤姆笑着把一块大石头扔进池塘,“够大吗?”  德怀尔没回答,却开始麻利地
期刊
黄昏时分,牧师休厄尔在路上遇到了放学回来的艾格森。  “艾格森,我可以跟你商量個事吗?”休厄尔问道。  “当然可以啦,牧师。”艾格森答道。  “是这样。教堂最近有些工作要做,但是义工很少。如果你周末有空,可以到教堂来做义工吗?放心,不会让你干重活。”  艾格森沉吟片刻,说道:“当然可以啦。不过,我也想请您做一件事。”  “行,你说吧。只要我能做到。”休厄尔满口答应。  艾格森挠了挠头,说:“其实也
期刊
大熊猫已然成为全世界人民心中的“萌宠”,任何一个国家的动物园,只要大熊猫入住,观众数量一定成倍上升。当然,这并非当下才有的风景。其实,把时光的指针回拨到八十多年前,大熊猫在海外引起的热烈反响一点也不亚于今天。  “熊猫热”带来的非法捕捉  一切都要从法国神甫阿尔芒·戴维说起。  150年前的1869年,戴维来到四川宝兴,发现了这种黑白两色的珍稀动物。后来,他遵循国际标准,按动物分类学对大熊猫进行了
期刊
一对夫妇开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准备去拜访朋友。   开到半路,遇到了一個泥泞的大坑,车子一下子陷了进去。夫妇俩打算自己想办法把车弄出来,可折腾了几分钟,车子仍然纹丝不动。   这时,他们看到一个年轻的农夫赶着几头牛从小路上走来。农夫看到这对夫妇遇到了麻烦,就停了下来,主动提出帮他们把车从烂泥里拉出来,只要给他50美元作为报酬。   丈夫同意了,几分钟后,车子摆脱了泥坑。   农夫转身对那位
期刊
如果你在网上搜关于王中林的资料,除了高得吓人的影响因子和眼花缭乱的学术成果,似乎很难找到他个人生活的痕迹。没有博客,没有微博,不知道有没有微信。偶尔上网也只是处理邮件和修改论文,办公室里都是老婆和女儿的照片,据说平时最大的消遣是晨跑和整理花园。  生活中如此低调的科学家,他的成长故事却如同 “开挂”一般,非比寻常的精彩。  误打误撞进入纳米研究领域  王中林,生于1961年,陕西高阳镇人。全国至少
期刊
未來掌握在我们手中
期刊
蝙蝠:大自然中的活体病毒库  蝙蝠生活的环境阴暗、拥挤、闷热、潮湿,堪称病毒滋生的完美温床。它们栖息的山洞洞顶每平方米可以聚集多达1800只成年蝙蝠和超过5000只的幼年蝙蝠,洞底则堆积着蝙蝠的代谢废渣和部分蝙蝠的尸体。可以说,蝙蝠生活的环境里有病毒滋生和快速增殖所需要的一切条件。  实际上,蝙蝠堪称“大自然活体病毒库”,携带着很多令人闻之色变的病毒:狂犬病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重症急性呼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