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持续四天搜索,十余艘韩、美舰艇试图找到朝鲜飞行器残片。4月17日17时,终于无功而返。
4月13日,朝鲜“银河3号”火箭搭载着“光明星3号”地球观测卫星,从朝鲜的平安北道铁山郡西海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2分钟后在空中爆炸,分解成20余块碎片,掉进了离韩国西海岸100公里-150公里的黄海内。
火箭残片有可能提供故障原因、火箭技术水平等线索,因而4月初朝鲜预先警告,任何打捞其卫星零件的行为将遭到无情报复。
韩国的搜索行动颇为克制,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国防部和海军的官兵皆匿名透露打捞行动,且不对媒体公开搜索细节。韩国国防部仅对外宣称,一块碎片都没有打捞到。原因是推定坠落海域过于广阔,海水又有七八十米深,且相当浑浊,搜索工作非常困难。
如果能够成功发射卫星,由于其与洲际导弹技术的相通性,就说明朝鲜具备了导弹达到洲际射程的能力,而这不但威胁日韩,理论上也具有了打击美国本土的能力。
失败原因
对于发射失败的原因,各方说法不一。
根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罗老号”发射准备推进团团长认为,“飞行中的火箭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振动,导致燃料供给管引发龟裂;也可能是结构的缺陷使燃料泄漏引发爆炸。”
还有分析认为,朝鲜新建的西海卫星发射场组装设备不够完善。
韩国国策研究机构一位火箭专家说,“火箭必须要耐住高压和速度,连接部分如果产生龟裂的话,会引起爆炸。为防止连接不牢,应该用雷达进行彻底检查,但西海发射场还没有这样的装置。”
“根据美韩的说法,火箭升空爆炸后,其第二、第三级火箭分裂为三块,第一级火箭分裂成17块。以此推测,应该是第一级火箭发生姿态失稳而爆炸。” 第二炮兵指挥学院作战指挥实验室副教授汤志成大校认为,“这里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如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罗老号’发射准备推进团团长所言;另一种是自毁系统出现故障。一般来说,出于安全考虑,即使在火箭飞行正常时,也要在一二级分离后一段时间,将一级弹体在空中炸毁。‘银河3号’运载火箭在一二级尚未分离的情况下就发生爆炸,是不是自毁信号发早了也很难说。”
此外,为赶上金日成诞辰100周年庆祝活动的政治日程,发射也许没有经过充分的地面实验。
“卫星发射的失败原因与执行这个政治任务的准备时间不足有关”。北京大学朝鲜文化研究所名誉教授崔应九对《财经》记者表示。2009年,“银河2号”火箭发射时,是在通报后44天,但这次的准备时间只有28天。
由于韩国打捞火箭残片的努力失败,事故原因需要等朝方的调查报告公布才能定论。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朝鲜在1998年、2006年和2009年发射的火箭,全部是以失败收场。
虽然朝鲜宣称1998年8月和2009年4月,“白头山1号”和“银河2号”运载火箭,分别搭载“光明星1号”和“光明星2号”卫星都成功发射,但其他国家并没有探测到这两颗卫星入轨。
2006年,朝鲜曾经试射被日美等国视同为“银河2号”火箭的“大浦洞2号”导弹,发射之后仅40秒即偏离弹道坠入海中。
汤志成说:“三次卫星发射均告失败,证明朝鲜的多级火箭技术远未成熟,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联合早报》則援引美国专家的分析说,十多年间问题都出在火箭的第一节,这显示朝鲜并没有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看来朝鲜的航天技术一直冻结至21世纪初”。
尽管朝鲜称这是一次商用卫星发射,而非军事用途导弹,美日韩等国仍强烈反对发射计划,因为朝鲜可以通过发射卫星来验证相关的远程导弹技术。
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均以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两者在飞行原理、箭体结构和飞行控制系统等方面也基本相同。
从运动特性看,运载火箭与弹道导弹在动力飞行段(又称主动段)都是从地面垂直起飞4秒-16秒后,按预定的飞行程序转弯,穿越大气层,当达到预定的高度和速度后,关闭发动机。在这之后,两者的运动特性才有了较大的差异。
单级火箭很难达到环绕地球运行的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即绕地球表面运转的最小速度)。因此,发射卫星需要2级以上的火箭。
根据朝鲜官方公布的“银河3号”运载火箭的基本性能数据:3级设计,直径2.4米,高30米,发射重量91吨,初始推力为120吨。这一性能与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投入使用的“长征1号”火箭非常接近。
“如果能够发射卫星,就证明解决了洲际导弹的射程问题。”汤志成说,只要把多级火箭运载的卫星换成弹头,增加制导装置,改变飞行轨道,就可使火箭成为攻击地面目标的弹道导弹。
综观世界各国运载火箭的发展,无不与液体弹道导弹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前苏联、美国、欧洲诸国,以及中国的运载火箭,大多是在液体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美国方面认为,朝鲜选择了相反的路线,以运载火箭的突破来发展洲际导弹,其结果是殊途同归。
技术瓶颈难破
一个国家是否掌握洲际导弹技术,事关其远程核打击能力。核弹头与洲际导弹好比是子弹和枪的关系,两者缺一,都难以形成核武器的战略威慑作用和实战能力。
目前,朝鲜装备了多种型号的中短程弹道导弹,其中“舞水端”中程导弹,最远射程不过3000公里,仅能覆盖日本全境。
如果朝鲜推出可以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意味着在理论上具备了将弹头投掷到洲际射程的能力,亦即“打击美国本土”的能力。
朝鲜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战术弹道导弹,由于前苏联向朝鲜输出武器的政策仅限于防御性,严格控制输出弹道导弹等进攻性武器,朝鲜导弹研究难以推进。
直至70年代末期,朝鲜与埃及签订协议,共同进行弹道导弹研制,埃及向朝鲜提供了前苏联的“飞毛腿B”型系统,朝鲜由此开始对“飞毛腿”导弹进行仿制与改进,并努力提高“飞毛腿”导弹的射程。
1993年5月,朝鲜自主开发的新型弹道导弹“芦洞1号”(亦称“劳动1号”)向日本海试射成功,最大射程为1300公里,此为朝鲜单级导弹设计水平的极限。而想射程更远,就必须突破多级导弹技术。朝鲜设法将中小型火箭“搭积木”组合,即上下对接,或捆绑,由此研制出“大浦洞”系列多级弹道导弹,以对应“银河号”系列运载火箭。
不过,这距离成熟的洲际导弹设计和制造技术仍相差甚远,有诸多技术瓶颈需要突破。
首先是朝鲜运载火箭系统的可靠性不高,多次发射失败即为注脚。汤志成认为,其多级火箭分离技术存在缺陷。
其次,导弹弹头再入技术没有得到验证,难以武器化。所谓再入阶段,是指导弹在太空完成飞行后,重返大气层后的飞行区间。
汤志成解释,这一过程会碰到高温烧蚀、弹头滚动等多个难题。
如高温烧蚀,因弹道导弹的弹头再入速度非常快,受气动力和气动加热作用,弹头表面温度急剧上升,最高可达到7000摄氏度-11000摄氏度,如此高温会造成普通金属材料制造的弹头壳体融化,因此需要在弹头壳体外涂上耐高温烧蚀的保护层。但在缺少实验数据支撑的情况下,耐高温材料和弹头外形设计难以选择。
此外,实现核弹头的小型化,以使其适于中远程、洲际弹道导弹携带,也相当复杂。
第二炮兵指挥学院退役教官、军事评论员宋忠平介绍,核武器小型化要进行大量的核试验。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在进行新一代核武器研制时,可以通过超大规模的计算机进行模拟,来取代核试验,但朝鲜不具备超级计算能力,只能通过实地核试验来验证核武器的小型化。
到目前为止,朝鲜仅进行过两次核试验,尚不具备两弹结合的能力。
中国兵工学会主办的《兵器知识》杂志2010年刊载一篇研究朝鲜远程导弹水平的文章称,完成一种新型导弹系统的设计和工程试验,一般需要7年-10年時间,这期间需经过10次-20次飞行试验,另外还需要建造发射平台进行3次-7次发射试验,才能展开部署和实战使用。
显然,朝鲜仅有的几次不成功的试验,很难让远程导弹系统成熟起来。
“即使不顾国内民生问题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再搞5年-10年,朝鲜也很难拥有(完善的洲际导弹系统)。”汤志成推断。
僵局延续
韩国海外协力委员会委员长朴承帝对《财经》记者表示,朝鲜卫星试射成功与否不是重点,重点是朝鲜破坏了与各国谈妥的协定,完全忽视其他谈判国的劝阻。现在最重要的是,阻止朝鲜进行核实验。如果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伊朗可能会跟进,甚至出现核扩散到恐怖分子手中的危机。
4月16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通过主席声明,谴责朝鲜即使发射的是人造卫星,也“严重违反”了安理会禁止其进行“任何采用弹道导弹技术发射”的有关决议,并警告称,如果朝鲜再次发射导弹或进行核试验,“安理会将采取进一步行动”。
美国在朝鲜宣布卫星发射计划后,停止了朝美协议所规定的提供粮食援助。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赖斯还透露,美国将要求把更多与朝鲜核武器和导弹开发有关联的企业列入制裁名单。
“美国接下来可能会推动更多的禁运。”忧思科学家联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中国项目负责人顾克冈(Gregory Kulacki)对《财经》记者分析,美国希望中国也能对朝鲜施加经济压力,虽然中美对如何处理朝鲜问题看法不尽相同。美国因为有共同防卫日本和韩国的责任,所以把朝鲜看成是一个更大的威胁,而中国则对朝鲜实施经济改革抱有希望,所以会提供经济援助。
不过,顾克冈也不无悲观地承认:“我认为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真正影响朝鲜的决定。”
4月17日晚间,朝鲜外务省发表声明称,坚决反对联合国安理会16日通过的主席声明,同时表示,将“脱离”与美国达成的“2·29”协议,并将继续发射卫星。
2月29日,在北京举行第三轮高级别对话后,朝鲜曾决定在朝美举行有效会谈期间暂停核试验、远程导弹试射和宁边铀浓缩活动,并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朝鲜的铀浓缩活动实施监督。美国方面则同意向朝方提供食品,并不再敌视朝鲜。
目前,朝鲜问题观察家普遍认为,朝鲜追求核武器的决心是不会动摇的,一定会进行第三次核试验或者新一轮的飞行器发射行动。
崔应九分析指出,朝鲜历年来的核试验和卫星发射的时间点都与美国内政的变化息息相关。奥巴马如果有当选可能,朝鲜可能会在五六月份进行新一轮的实验;奥巴马如果无法连任,朝鲜可能会在接近美国11月大选时有所动作,这源于朝鲜仍希望其能够影响到美国内政。
4月13日,朝鲜“银河3号”火箭搭载着“光明星3号”地球观测卫星,从朝鲜的平安北道铁山郡西海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2分钟后在空中爆炸,分解成20余块碎片,掉进了离韩国西海岸100公里-150公里的黄海内。
火箭残片有可能提供故障原因、火箭技术水平等线索,因而4月初朝鲜预先警告,任何打捞其卫星零件的行为将遭到无情报复。
韩国的搜索行动颇为克制,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国防部和海军的官兵皆匿名透露打捞行动,且不对媒体公开搜索细节。韩国国防部仅对外宣称,一块碎片都没有打捞到。原因是推定坠落海域过于广阔,海水又有七八十米深,且相当浑浊,搜索工作非常困难。
如果能够成功发射卫星,由于其与洲际导弹技术的相通性,就说明朝鲜具备了导弹达到洲际射程的能力,而这不但威胁日韩,理论上也具有了打击美国本土的能力。
失败原因
对于发射失败的原因,各方说法不一。
根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罗老号”发射准备推进团团长认为,“飞行中的火箭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振动,导致燃料供给管引发龟裂;也可能是结构的缺陷使燃料泄漏引发爆炸。”
还有分析认为,朝鲜新建的西海卫星发射场组装设备不够完善。
韩国国策研究机构一位火箭专家说,“火箭必须要耐住高压和速度,连接部分如果产生龟裂的话,会引起爆炸。为防止连接不牢,应该用雷达进行彻底检查,但西海发射场还没有这样的装置。”
“根据美韩的说法,火箭升空爆炸后,其第二、第三级火箭分裂为三块,第一级火箭分裂成17块。以此推测,应该是第一级火箭发生姿态失稳而爆炸。” 第二炮兵指挥学院作战指挥实验室副教授汤志成大校认为,“这里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如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罗老号’发射准备推进团团长所言;另一种是自毁系统出现故障。一般来说,出于安全考虑,即使在火箭飞行正常时,也要在一二级分离后一段时间,将一级弹体在空中炸毁。‘银河3号’运载火箭在一二级尚未分离的情况下就发生爆炸,是不是自毁信号发早了也很难说。”
此外,为赶上金日成诞辰100周年庆祝活动的政治日程,发射也许没有经过充分的地面实验。
“卫星发射的失败原因与执行这个政治任务的准备时间不足有关”。北京大学朝鲜文化研究所名誉教授崔应九对《财经》记者表示。2009年,“银河2号”火箭发射时,是在通报后44天,但这次的准备时间只有28天。
由于韩国打捞火箭残片的努力失败,事故原因需要等朝方的调查报告公布才能定论。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朝鲜在1998年、2006年和2009年发射的火箭,全部是以失败收场。
虽然朝鲜宣称1998年8月和2009年4月,“白头山1号”和“银河2号”运载火箭,分别搭载“光明星1号”和“光明星2号”卫星都成功发射,但其他国家并没有探测到这两颗卫星入轨。
2006年,朝鲜曾经试射被日美等国视同为“银河2号”火箭的“大浦洞2号”导弹,发射之后仅40秒即偏离弹道坠入海中。
汤志成说:“三次卫星发射均告失败,证明朝鲜的多级火箭技术远未成熟,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联合早报》則援引美国专家的分析说,十多年间问题都出在火箭的第一节,这显示朝鲜并没有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看来朝鲜的航天技术一直冻结至21世纪初”。
尽管朝鲜称这是一次商用卫星发射,而非军事用途导弹,美日韩等国仍强烈反对发射计划,因为朝鲜可以通过发射卫星来验证相关的远程导弹技术。
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均以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两者在飞行原理、箭体结构和飞行控制系统等方面也基本相同。
从运动特性看,运载火箭与弹道导弹在动力飞行段(又称主动段)都是从地面垂直起飞4秒-16秒后,按预定的飞行程序转弯,穿越大气层,当达到预定的高度和速度后,关闭发动机。在这之后,两者的运动特性才有了较大的差异。
单级火箭很难达到环绕地球运行的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即绕地球表面运转的最小速度)。因此,发射卫星需要2级以上的火箭。
根据朝鲜官方公布的“银河3号”运载火箭的基本性能数据:3级设计,直径2.4米,高30米,发射重量91吨,初始推力为120吨。这一性能与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投入使用的“长征1号”火箭非常接近。
“如果能够发射卫星,就证明解决了洲际导弹的射程问题。”汤志成说,只要把多级火箭运载的卫星换成弹头,增加制导装置,改变飞行轨道,就可使火箭成为攻击地面目标的弹道导弹。
综观世界各国运载火箭的发展,无不与液体弹道导弹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前苏联、美国、欧洲诸国,以及中国的运载火箭,大多是在液体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美国方面认为,朝鲜选择了相反的路线,以运载火箭的突破来发展洲际导弹,其结果是殊途同归。
技术瓶颈难破
一个国家是否掌握洲际导弹技术,事关其远程核打击能力。核弹头与洲际导弹好比是子弹和枪的关系,两者缺一,都难以形成核武器的战略威慑作用和实战能力。
目前,朝鲜装备了多种型号的中短程弹道导弹,其中“舞水端”中程导弹,最远射程不过3000公里,仅能覆盖日本全境。
如果朝鲜推出可以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意味着在理论上具备了将弹头投掷到洲际射程的能力,亦即“打击美国本土”的能力。
朝鲜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战术弹道导弹,由于前苏联向朝鲜输出武器的政策仅限于防御性,严格控制输出弹道导弹等进攻性武器,朝鲜导弹研究难以推进。
直至70年代末期,朝鲜与埃及签订协议,共同进行弹道导弹研制,埃及向朝鲜提供了前苏联的“飞毛腿B”型系统,朝鲜由此开始对“飞毛腿”导弹进行仿制与改进,并努力提高“飞毛腿”导弹的射程。
1993年5月,朝鲜自主开发的新型弹道导弹“芦洞1号”(亦称“劳动1号”)向日本海试射成功,最大射程为1300公里,此为朝鲜单级导弹设计水平的极限。而想射程更远,就必须突破多级导弹技术。朝鲜设法将中小型火箭“搭积木”组合,即上下对接,或捆绑,由此研制出“大浦洞”系列多级弹道导弹,以对应“银河号”系列运载火箭。
不过,这距离成熟的洲际导弹设计和制造技术仍相差甚远,有诸多技术瓶颈需要突破。
首先是朝鲜运载火箭系统的可靠性不高,多次发射失败即为注脚。汤志成认为,其多级火箭分离技术存在缺陷。
其次,导弹弹头再入技术没有得到验证,难以武器化。所谓再入阶段,是指导弹在太空完成飞行后,重返大气层后的飞行区间。
汤志成解释,这一过程会碰到高温烧蚀、弹头滚动等多个难题。
如高温烧蚀,因弹道导弹的弹头再入速度非常快,受气动力和气动加热作用,弹头表面温度急剧上升,最高可达到7000摄氏度-11000摄氏度,如此高温会造成普通金属材料制造的弹头壳体融化,因此需要在弹头壳体外涂上耐高温烧蚀的保护层。但在缺少实验数据支撑的情况下,耐高温材料和弹头外形设计难以选择。
此外,实现核弹头的小型化,以使其适于中远程、洲际弹道导弹携带,也相当复杂。
第二炮兵指挥学院退役教官、军事评论员宋忠平介绍,核武器小型化要进行大量的核试验。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在进行新一代核武器研制时,可以通过超大规模的计算机进行模拟,来取代核试验,但朝鲜不具备超级计算能力,只能通过实地核试验来验证核武器的小型化。
到目前为止,朝鲜仅进行过两次核试验,尚不具备两弹结合的能力。
中国兵工学会主办的《兵器知识》杂志2010年刊载一篇研究朝鲜远程导弹水平的文章称,完成一种新型导弹系统的设计和工程试验,一般需要7年-10年時间,这期间需经过10次-20次飞行试验,另外还需要建造发射平台进行3次-7次发射试验,才能展开部署和实战使用。
显然,朝鲜仅有的几次不成功的试验,很难让远程导弹系统成熟起来。
“即使不顾国内民生问题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再搞5年-10年,朝鲜也很难拥有(完善的洲际导弹系统)。”汤志成推断。
僵局延续
韩国海外协力委员会委员长朴承帝对《财经》记者表示,朝鲜卫星试射成功与否不是重点,重点是朝鲜破坏了与各国谈妥的协定,完全忽视其他谈判国的劝阻。现在最重要的是,阻止朝鲜进行核实验。如果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伊朗可能会跟进,甚至出现核扩散到恐怖分子手中的危机。
4月16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通过主席声明,谴责朝鲜即使发射的是人造卫星,也“严重违反”了安理会禁止其进行“任何采用弹道导弹技术发射”的有关决议,并警告称,如果朝鲜再次发射导弹或进行核试验,“安理会将采取进一步行动”。
美国在朝鲜宣布卫星发射计划后,停止了朝美协议所规定的提供粮食援助。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赖斯还透露,美国将要求把更多与朝鲜核武器和导弹开发有关联的企业列入制裁名单。
“美国接下来可能会推动更多的禁运。”忧思科学家联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中国项目负责人顾克冈(Gregory Kulacki)对《财经》记者分析,美国希望中国也能对朝鲜施加经济压力,虽然中美对如何处理朝鲜问题看法不尽相同。美国因为有共同防卫日本和韩国的责任,所以把朝鲜看成是一个更大的威胁,而中国则对朝鲜实施经济改革抱有希望,所以会提供经济援助。
不过,顾克冈也不无悲观地承认:“我认为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真正影响朝鲜的决定。”
4月17日晚间,朝鲜外务省发表声明称,坚决反对联合国安理会16日通过的主席声明,同时表示,将“脱离”与美国达成的“2·29”协议,并将继续发射卫星。
2月29日,在北京举行第三轮高级别对话后,朝鲜曾决定在朝美举行有效会谈期间暂停核试验、远程导弹试射和宁边铀浓缩活动,并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朝鲜的铀浓缩活动实施监督。美国方面则同意向朝方提供食品,并不再敌视朝鲜。
目前,朝鲜问题观察家普遍认为,朝鲜追求核武器的决心是不会动摇的,一定会进行第三次核试验或者新一轮的飞行器发射行动。
崔应九分析指出,朝鲜历年来的核试验和卫星发射的时间点都与美国内政的变化息息相关。奥巴马如果有当选可能,朝鲜可能会在五六月份进行新一轮的实验;奥巴马如果无法连任,朝鲜可能会在接近美国11月大选时有所动作,这源于朝鲜仍希望其能够影响到美国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