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向量精准表达

来源 :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qr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什么就答什么,这本是一个看似无需论辩的问题,但在现代文阅读实际考查的过程中,所答非所问的现象却比比皆是,空投答案狂轰滥炸的情况尤为突出,错位的表达也就毫无精准可言。
  试 题 回 眸
  2009年江苏卷第13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相当多的同学如此回答:①排比,层层推进,表达主题的深刻性;②对比,与别的事物对比显现都江堰的伟大;③联想,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升华了主题;④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修都江堰的情形;⑤侧面描写,描写都江堰为的是赞美人;⑥卒章显志,借景抒情,借古喻今,有时代气息。
  由于对题目的审读不到位,特别是对题干中的“不以描写见长”的提示视而不见,6分的试题,与上述所答类似的皆不能得分。
  泛答、滥答已成为现代文阅读问题回答过程中的痼疾。像同为2009年江苏卷的第11题,问的是“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许多同学是结构与内容一锅端,完全忽略题目只问“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的要求。
  举 一 反 三
  以下是一组江苏自主命题以来现代文阅读中涉及“作用”之问的试题。
  (2007年江苏卷第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2008年江苏卷第12题)小说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2009年江苏卷第11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2010年江苏卷第12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2011年江苏卷第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不难看出:所有关于“作用”的问题都不是笼统或宽泛的,反倒是指向与要求愈来愈明细。问得精细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对同学们能力的考查,以加强检测的区分度,进而保证选拔的信度。采用备好的套路与说法来“乱枪打鸟”或“撒大网逮小鱼”式地应答现代文阅读题,就完全背离了命题的主旨及要求。
  应 对 策 略
  题干的解读,“看得懂”与“看得出”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看懂”只是停留在知道意思或清楚要求之上,“看出”是说能发现其中蕴含着的提示和限制的相互关系。那种铺天盖地填鸭式的回答,很多都是没能精准解读出题干内外的关联所致。现代文的阅读答题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因此,要充分注意以下三点:
  一、 题目的信息要看全。与问题有关的部分都属于题目的信息,如2008年江苏卷第12题:“小说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所涉及到的第二段的语句就是不可忽略的信息点,只有依照那三句话来分项应答才不会失误。
  二、 题干的指向要把准。现代文阅读问答题的题干表述具有提示与限定同在的特点,如2009年江苏卷第16题:“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其中“往往”一说就直接对人们和作者态度的有所不同给出了提示。
  三、 题中的限量要梳理。问题的答案是有范围的,题目中也会有一定的区间或向量标示,如2004年江苏卷第19题:“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从……看”是区间,“根据文意概括”则意味着表达有一个“量”的要求,不能铺天盖地地摘抄完事。
  总之,精准解读题干,必须周到全面,既不应把问题复杂化,也不能把问题简单化。
  试 题 解 析
  现代文阅读答题,一定要有针对题目的过程和方法。如前提到的2009年江苏卷第13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根据题干的要求,采用还原法就能按步骤回答好:既然“不以描写见长”,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就是说明、议论、抒情,结合散文的文体特征,可以排除说明,答案自然就是议论与抒情相结合了,接下来再分析特色,即本散文在议论、抒情方面如何虚实结合,并具体落实到托物言志、借古喻今等相关内容与表达之上。
  能否从题干的“表述”中捕获信息、领悟意图、知晓应答,很能反映考生学科的素养水平。从最基础的词义、句意的理解,到相应的联系和分析,能力层级的区分很容易显露出来。
  现 场 练 兵
  刻舟求剑
  王蒙
  有一位贵客在江轮的甲板上舞剑“丹凤朝阳”,一个亮相手一松,把剑落入了江水之中。“停船,停船!”他气急败坏地大叫,“快停下船来为我捞剑!我这个剑价值连城!”
  看看众人漠然的神态,他解释说:“我这个剑出诸干将、莫邪,后来通西域时经过丝绸之路外流到了国外,波斯大帝曾佩戴它出征,奥斯曼帝国宰相曾悬挂它于客厅,英王乔治用重金买下,法王路易第八派了五个刺客去抢夺它……如此这般,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出口转内销才落到我的手里。看,这是文物局证明,这是税务局收据,这是工商局的批文……还不快捞!”
  船长来了,问道:“您老这柄宝剑上了保险了么?”
  贵客答:“宝剑不是左轮手枪,不存在走火的危险。再说它的价值在于积聚文化心理、集体无意识、工艺美术观赏、保存参观展览,从不曾有过实战的考虑。中东之战中,不论是多国部队还是伊拉克都舍不得用这样贵重的宝剑开打。它们用的飞毛腿、爱国者、B53都是博物馆拒绝收购,乃至拒绝接受捐赠的东西;你在大英博物馆或者大都会博物馆见过导弹与轰炸机哪怕是盒子枪捷克造吗?古老的宝剑上保险开关这劳什子做甚?”
  船长急得跺脚:“谁说那个开关啦!我说的是Insurance,我说的是C.P.I.C.,我说的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你在那里保了险了没有?”
  贵客咕哝道:“放什么洋屁?我自己的宝剑凭什么要给保险公司交钱?我喝五粮液都没掏过钱!国务院不让宴会上喝白酒?我偏要喝!你到底停不停船?”
  “停船是不可能的。现在船行峡谷,停船是危險的。这里是禁停区。停船违反交通法。”
  “你什么态度?你对我什么态度?你怎么敢这样对我说话?”贵客发怒了。他进一步甩出一张牌:“你们航运公司经理不就是张二胖吗?你们财务处长不就是小余吗?我告诉他们一句话就炒你的鱿鱼,我还是归侨台属一贯道徒呢!”
  船长没有办法,只好思谋对策。便在落剑处的船帮刻上一柄剑的模样,又刻上几行字:“此处有宝剑,捞上赏重金,捞不上也给钱,全凭一片心!”他问贵客:“我们这样做,该行了吗?”
  又经过了一个讲价钱的过程。决定:捞上,奖金一万元,剑主出百分之六十,船主出百分之四十。捞不上,每人次奖十五元,船主出百分之六十,剑主出百分之四十。不管谁出钱,都由轮船上的财务科开发票,可以报销。
  许多自做聪明的旅客把船长嘲笑了个够,说他是傻蛋,说他是死脑筋:“刻画刻字有什么用?船行每小时二十五公里,走出这么远了,下去捞个鸟!”
  等到大家笑完了,船长说:“你们才是呆鸟哩!现在给各旅客出个智力测验题:‘为什么你们是呆鸟?’猜对了的今晚喝啤酒按七五折收费!”
  船到站了,一批又一批的潜泳能手在刻舟处跳下求剑。剑没求着,却捞上了各种硬币、易拉罐、罐头瓶子、首饰、金银戒指、手镯、防水手表、怀表,以及各种沙石、水生动植物等。
  行船了,打捞停止。又一站,又打捞一次……。船到终点站,便在终点站打捞。船往回开,便又在行进中的每一站打捞。
  历时一年,剑虽然尚未捞上来,但是捞上来的物品也算得上是洋洋大观。先是办了展览,后又分别举行了拍卖、寄卖、代售、甩卖活动。得失相较,虽然航运公司与贵客所在单位贴了些钱,不论打捞者、船员、船长还是旅客都捞到了一些好处。尤其是,培养了一批潜水能手,有的走向全国,有的走向世界领了奖牌,他们一致认为该船是潜泳的摇篮,船长是潜泳之母。他们的事迹,翻译成了六国文字,登载在各大报上。据悉,最近《吉尼斯世界大全》已派干练编辑人员前来采写他们开创的记录,并准备将他们的故事拍成影片,在“正大综艺”之“世界真奇妙”节目中播放,云云。
  1. 作者为什么要以较长的篇幅叙写船长与贵客关于宝剑“保险”的对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旅客嘲笑船长,船长却说他们是呆鸟。如何理解这一细节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尾说“他们的事迹”被广泛宣传,对小说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全文,探究小说中贵客与船长形象的深刻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突出时代特点;刻画人物形象或揭示人物心理;显现价值观念。
  2. 旅客按常理评价船长的行为,却不知船长的“刻舟求剑”是另有所图,既有讽刺意味,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3. 这样的动机、行为和结果竟能得到普遍的认同,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讽刺,使小说的主题更有现实意义和深刻影响。
  4. 贵客没有姓名、身份的交代,形象更具有代表性;贵客的语言描写,反映了时代生活的特点;贵客的神情态度,反映出社会的某种人际关系。船长的“刻舟求剑”,反映出行为为利益驱动的现实;船长与剑主的决定,反映出损公肥私的心理;船长的名利双收,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
  (作者:沈中尧,南京第五中学,江苏省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诗的重心不在写物,而是以物写人,是将物人格化,是借物言志。“物”是咏物诗歌咏的对象,“志”是诗人借助物表达的思想感情。而非就物咏物,是在曲尽事物妙处的基础上,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格精神委婉地写进去。  咏物诗在写法上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托物言志,常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常见问题  同学们不能准确地把握物和志的契合点。只能单纯地谈物的外形,不能挖掘“物”的深刻含意。  方法点拨  首先,明
期刊
Ⅰ. 单项填空  1. As soon as new film was released, it became great hit in all the big cinemas across the country.  A. a; theB. the; a  C. the; /D. a; a  2. himself in carrying out an experiment, he cant sp
期刊
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地位让人小觑不得,而同学们对此是谈“虎”色变,觉得失分最多又无从提高。文学类文本阅读设题角度多样,考查以以下五种题型为主:作用题、筛选概括题、表达特色题、含义题、探究题。现着重谈谈作用题答题角度或方法,以期让同学们有章可循,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说“其实爱你也容易”。  提问方法:某一句(或某几句)或某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问变体:作者写某一句(或某几句)或某几段的
期刊
千古文章意为高,一篇成功的命题作文,总是在立意的鲜明、新颖、深刻上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人云亦云,千部一腔,不选择最佳立意,随便确定一个角度便下笔成文,很难有成功的作品。命题作文如何才能有最佳立意呢?下面我们通过几篇文章的修改实践,总结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 在事件叙述中寻找独特感悟。  记叙文是完成命题作文的最便捷的文体形式,在用记叙文来完成命题作文时,不能停留在基本事实的记述和描写上,不能停留
期刊
又到一年说高考,又是一年谈命题作文的审题。回看2011年全国17个高考作文题,其中有7个是完全式命题作文或材料式命题作文。从结构上说,有短语式,如湖北卷的“旧书”,江苏卷的“拒绝平庸”,浙江卷的“我的时间”,广东卷的“回到原点”,四川卷的“总有一种期待”。有句子式,如安徽卷的“时间在流逝”,山东卷的“这世界需要你”。命题作文如何审题,一般地说,必须定中心、定文体、定材料、定表达方式。本文拟从命题作
期刊
小说阅读“六字诀”:“人”、“构”、“境”、“特”、“互”、“意”。  “人”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小说刻画的重点,但次要人物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二是能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三是借次要人物之口评价主要人物;四是线索作用,贯穿文章。  “构”不仅包括小说的“情节”,还包括“布局”。小说的情節布局一定会掀起波澜,或是步步蓄势,波澜迭起;或是卒章显志
期刊
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点。同学们在解答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哪些错误?我们又该如何解答好这类试题?下面笔者试结合最近的一次练习情况,对此作简要分析。  典型例题  牛  张爱玲  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牛栏里,积满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栅栏有一面摩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
期刊
Ⅰ. 单项填空  1. —Id rather have some wine, if you dont mind.  —. Dont forget that youll drive.  A. Anything but that  B. By all means  C. Take it easy  D. I wouldnt say no to this  2. For a long time they
期刊
【题目呈现】  家教  仔细观察漫画《家教》,认真领会漫画的寓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以《诱惑》为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和角度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或套作。  【题目解析】  仔细观察画面,最左边的鱼饵里面明显包裹着鱼钩,它诱惑着鱼儿上钩,鱼儿如果上当,其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画面中间是一条大鱼(不妨喻为老师或长辈),它在耐心地教育小鱼如何识别鱼饵,
期刊
高考语文试卷中设置探究题,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体现了高中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的能力。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一般在文本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或形成答案所需要的直接材料,而是要求同学们依据对文本有深度的解读做出分析判断,谈谈“你的看法”,说出“你的理解”等。题面可以标示“探究”二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