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课是一门技术课,它是传授音乐技能的技巧课,音乐教学方法也以“教音乐”为宗旨,教师的教学目标往往停留在“帮助学生顺利地学会教材规定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则忽视了对学生的素质、能力,特别是个性的培养。新的教学理念如:“淡化教育活动中赤裸裸的知识传授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人的发展为本”等等。如何以学生为本?如何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精彩,从而变得“美丽”起来?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值得思考的。下面就我的课堂教学做的几点供大家探讨。
关键词:兴趣;情感;主观能动性
一、以兴趣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儿童的天性“活泼、好动、天真、好玩”,他们注意力的不稳定不持久和兴趣有密切联系。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学生们就会积极参与,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期待参与到其中。如在欣赏管弦乐曲《快乐的小熊猫》时,我精心制作多媒体画面,画面中描绘了勤劳的小熊猫和其他小动物们生活在美丽的大森林,他们快乐而和睦地相处。接着在优美的音乐声伴奏下,从容地吟颂着导言,此时,绘声绘色的讲述,栩栩如生的画面,活泼诙谐的音乐,视听结合,把学生带入起伏跌宕的故事情景之中,使学生们完全沉浸在我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感受着我那美好生动而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这不是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了吗?
2、借助舞蹈动作、引起兴趣。音乐课中还可以通过舞蹈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肢体律动去感受音乐的情绪,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的变化。运用舞蹈,让学生们在舞蹈中轻松记住歌曲并激发学生的表演和创作热情,更好的感受音乐的内涵与意境。那么在音乐课堂上让舞蹈与音乐牵手,以音乐为主线,让舞蹈辅助音乐教学不但可行而且必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傣族歌曲,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我在教授这一课加入大量的舞蹈因素,让学生感受傣族音乐舞蹈的特色,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舞蹈了解傣族的人文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傣族歌曲奠定了一个很好的情感基础。以《金孔雀轻轻跳》为背景音乐又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多次感受到音乐的旋律,那节奏,旋律、身体与动作之间是那样的和谐、浑然一体,令人陶醉,令人心旷神怡,一节课下来他们不但唱会了这首歌曲,情感也得到了充分体验。
二、增强师生情感,取得学生信任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
1、打造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教师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保持同一水平线上的心理接触,不要总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威严姿态去面对学生。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教师的教诲。如:教授歌曲《萤火虫》时,整堂课以萤火虫为主角,我装扮起萤火虫这个角色,这样让学生们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学生学习的很开心,我也教得很轻松。教师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教师更容易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更喜欢上音乐课,喜欢唱歌。
2、注重微笑,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研究表明,少年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与自信心是和师生情感密切联系的。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穆塞尔指出:“表情在音乐教育中占有中心位置,音乐教育应当从表情开始。”教师少一分居高临下,学生就多一分自信与热情。如:歌曲《牧歌》是一首描写辽阔、美丽蒙古大草原的优美、抒情的歌曲。在欣赏时,我的眉毛上扬,面带微笑,脸部与眼神流露赞美、向往之情,向学生传递着对歌曲的感受。学生受到感染,有的舒展双臂、有的身体轻轻摇动,脸上带着喜悦的笑容,表达内心的体验。
三、以主观能动性为导向,挖掘学生的潜能
卡巴列夫斯基认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通过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探究各种音乐现象,形成了良好的习惯,主动性与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创造。孩子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因素。我们可以让孩子去实践,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利用他们自己各种的可能性去安排。而我们传统的小学教育,强调的是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教师比较满足于唱歌教学标准化、模式化,教师教、学生学,要求整齐划一,音调准,节奏稳,动作齐,教师死扣教材,学生机械模仿,忽视了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形象思维的个性化特点,阻碍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扩大。教師应主张学生不仅使用听觉,而且能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一些联想的形象来表达。如:播放一段欢快,活泼的乐曲,让学生欣赏,让他们插上思维的翅膀去想象。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动作,表现各自想象。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进行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运用,也把音乐这一时间艺术和造型、表现等空间艺术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再造性想象能力的训练,发挥他们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个性特点。
2、在集体合作活动中展现自我、超越自我。许多心理学家发现,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更容易,他们之间的心灵界限更少设防。为了使学生们学习得更主动,应多组织学生们参与集体合作活动。可以让学生们互相练习做老师,学生们在面对面时,会表现出格外认真的态度,表现平庸的学生跟着表现活泼的学生,可以学到不少东西,教学活动中有些规定,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来确定。
或许以上课堂教学实施的成果是不能立竿见影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是应当孜孜不倦地去努力,艺术教育,任重而道远。相信我们的音乐课堂变得“美丽”起来!
参考文献
[1] 李倩.让音乐课堂成为每一个孩子期待的地方[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02):93.
[2] 陈莉美.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浅议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情感教学[J].现代交际,2009,(05):58-59.
[3] 谢永红.创新,让音乐课堂焕发生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6):121.
[4] 胡春荣.因材施教给孩子插上音乐的翅膀[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2):161-162.
[5] 刘晶.挖掘学生的音乐细胞,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3,(13):165.
关键词:兴趣;情感;主观能动性
一、以兴趣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儿童的天性“活泼、好动、天真、好玩”,他们注意力的不稳定不持久和兴趣有密切联系。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学生们就会积极参与,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期待参与到其中。如在欣赏管弦乐曲《快乐的小熊猫》时,我精心制作多媒体画面,画面中描绘了勤劳的小熊猫和其他小动物们生活在美丽的大森林,他们快乐而和睦地相处。接着在优美的音乐声伴奏下,从容地吟颂着导言,此时,绘声绘色的讲述,栩栩如生的画面,活泼诙谐的音乐,视听结合,把学生带入起伏跌宕的故事情景之中,使学生们完全沉浸在我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感受着我那美好生动而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这不是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了吗?
2、借助舞蹈动作、引起兴趣。音乐课中还可以通过舞蹈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肢体律动去感受音乐的情绪,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的变化。运用舞蹈,让学生们在舞蹈中轻松记住歌曲并激发学生的表演和创作热情,更好的感受音乐的内涵与意境。那么在音乐课堂上让舞蹈与音乐牵手,以音乐为主线,让舞蹈辅助音乐教学不但可行而且必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傣族歌曲,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我在教授这一课加入大量的舞蹈因素,让学生感受傣族音乐舞蹈的特色,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舞蹈了解傣族的人文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傣族歌曲奠定了一个很好的情感基础。以《金孔雀轻轻跳》为背景音乐又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多次感受到音乐的旋律,那节奏,旋律、身体与动作之间是那样的和谐、浑然一体,令人陶醉,令人心旷神怡,一节课下来他们不但唱会了这首歌曲,情感也得到了充分体验。
二、增强师生情感,取得学生信任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
1、打造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教师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保持同一水平线上的心理接触,不要总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威严姿态去面对学生。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教师的教诲。如:教授歌曲《萤火虫》时,整堂课以萤火虫为主角,我装扮起萤火虫这个角色,这样让学生们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学生学习的很开心,我也教得很轻松。教师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教师更容易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更喜欢上音乐课,喜欢唱歌。
2、注重微笑,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研究表明,少年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与自信心是和师生情感密切联系的。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穆塞尔指出:“表情在音乐教育中占有中心位置,音乐教育应当从表情开始。”教师少一分居高临下,学生就多一分自信与热情。如:歌曲《牧歌》是一首描写辽阔、美丽蒙古大草原的优美、抒情的歌曲。在欣赏时,我的眉毛上扬,面带微笑,脸部与眼神流露赞美、向往之情,向学生传递着对歌曲的感受。学生受到感染,有的舒展双臂、有的身体轻轻摇动,脸上带着喜悦的笑容,表达内心的体验。
三、以主观能动性为导向,挖掘学生的潜能
卡巴列夫斯基认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通过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探究各种音乐现象,形成了良好的习惯,主动性与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创造。孩子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因素。我们可以让孩子去实践,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利用他们自己各种的可能性去安排。而我们传统的小学教育,强调的是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教师比较满足于唱歌教学标准化、模式化,教师教、学生学,要求整齐划一,音调准,节奏稳,动作齐,教师死扣教材,学生机械模仿,忽视了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形象思维的个性化特点,阻碍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扩大。教師应主张学生不仅使用听觉,而且能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一些联想的形象来表达。如:播放一段欢快,活泼的乐曲,让学生欣赏,让他们插上思维的翅膀去想象。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动作,表现各自想象。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进行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运用,也把音乐这一时间艺术和造型、表现等空间艺术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再造性想象能力的训练,发挥他们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个性特点。
2、在集体合作活动中展现自我、超越自我。许多心理学家发现,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更容易,他们之间的心灵界限更少设防。为了使学生们学习得更主动,应多组织学生们参与集体合作活动。可以让学生们互相练习做老师,学生们在面对面时,会表现出格外认真的态度,表现平庸的学生跟着表现活泼的学生,可以学到不少东西,教学活动中有些规定,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来确定。
或许以上课堂教学实施的成果是不能立竿见影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是应当孜孜不倦地去努力,艺术教育,任重而道远。相信我们的音乐课堂变得“美丽”起来!
参考文献
[1] 李倩.让音乐课堂成为每一个孩子期待的地方[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02):93.
[2] 陈莉美.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浅议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情感教学[J].现代交际,2009,(05):58-59.
[3] 谢永红.创新,让音乐课堂焕发生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6):121.
[4] 胡春荣.因材施教给孩子插上音乐的翅膀[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2):161-162.
[5] 刘晶.挖掘学生的音乐细胞,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3,(1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