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
一、创设导入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首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面是圆的,硬币的面是圆的,车轮是圆的,光盘是圆的……”之后我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或是椭圆形的呢?”我再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我步步紧逼,追问使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后,我就顺其自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了圆的特征之后,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欲望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主动探求,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不存在一定的思维含量,也难以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更不要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思维训练的良性循环,一波又一波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真正构建有效课堂。
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把含盐20%的盐水40千克改制成含盐30%的盐水,怎么办?“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了陈规旧矩的束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多种方法,让学生展示这些方法,不同的思维方式交流互动,学生徜徉在思维的天地里,在问题的引领下,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又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大多数教师首先会讲“猴子分桃”的故事。一天猴王让悟空平均分给每个猴子2个桃子,悟空很不高兴。猴王发觉了悟空的情绪后问:“你怎么不高兴呀?”悟空说:“每个猴子才分得2个桃子太少了,能不能多分一些?”猴王听后,说:“可以,那我给你150个桃子,但是有个条件,你必须平均分给75个猴子吃,行吗?”悟空一听,可高兴啦!就带着桃子准备分给猴子吃了。学生听完故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次每个猴子分得的桃子多了吗?悟空应该高兴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既展现了数学的魅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理解商不变性质非常有利,又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了获取知识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创设参与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尤为强烈。面对一个未知领域,孩子们充满了强烈的好奇,非常希望去尝试一番。而对自己亲自实践得到的知识,会理解得更加深刻。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这种需求,让学生品尝参与的乐趣,强化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整理和复习”时,我要求学生为学校一块长40米、宽24 米的空地设计一个花坛,花坛面积是空地的一半。学生踊跃参与,自主开动思维的“机器”,点燃了创新的“火花”,展示了许多很有创意的方案。通过创造性地设计花坛,充分感受到了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用智慧和知识为学校设计出既美观又经济的花坛,在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在满足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在一系列的设计、演算当中,系统地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应用了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了主动参与探求知识的快乐,使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重要的感情经历;各种不同的设计,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创设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表征的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如:面积应用题中“铺地砖问题”、“粉刷墙面问题”等,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探求数学知识。
有的数学知识用问题情景模拟出来,启发学生自动观察、主动探求、主动思考,在参与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哪怕是失败了,也有一定的提高。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可以创设购物的情景,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模拟含有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商店现有15支铅笔,10支扎成一小捆,顾客买去9支,还剩几支?学生结合动手操作、自主探求解题方法,有的用破十法,先算15-10,再算5+1;有的用拆减数,把9拆成5和4,先算15-5,再算10-4;也有的“想加算减”;还有的一根一根去数。方法真是多样化,人人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不时迸发出探索、创新的火花。◆(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潞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一、创设导入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首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面是圆的,硬币的面是圆的,车轮是圆的,光盘是圆的……”之后我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或是椭圆形的呢?”我再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我步步紧逼,追问使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后,我就顺其自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了圆的特征之后,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欲望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主动探求,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不存在一定的思维含量,也难以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更不要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思维训练的良性循环,一波又一波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真正构建有效课堂。
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把含盐20%的盐水40千克改制成含盐30%的盐水,怎么办?“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了陈规旧矩的束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多种方法,让学生展示这些方法,不同的思维方式交流互动,学生徜徉在思维的天地里,在问题的引领下,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又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大多数教师首先会讲“猴子分桃”的故事。一天猴王让悟空平均分给每个猴子2个桃子,悟空很不高兴。猴王发觉了悟空的情绪后问:“你怎么不高兴呀?”悟空说:“每个猴子才分得2个桃子太少了,能不能多分一些?”猴王听后,说:“可以,那我给你150个桃子,但是有个条件,你必须平均分给75个猴子吃,行吗?”悟空一听,可高兴啦!就带着桃子准备分给猴子吃了。学生听完故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次每个猴子分得的桃子多了吗?悟空应该高兴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既展现了数学的魅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理解商不变性质非常有利,又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了获取知识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创设参与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尤为强烈。面对一个未知领域,孩子们充满了强烈的好奇,非常希望去尝试一番。而对自己亲自实践得到的知识,会理解得更加深刻。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这种需求,让学生品尝参与的乐趣,强化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整理和复习”时,我要求学生为学校一块长40米、宽24 米的空地设计一个花坛,花坛面积是空地的一半。学生踊跃参与,自主开动思维的“机器”,点燃了创新的“火花”,展示了许多很有创意的方案。通过创造性地设计花坛,充分感受到了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用智慧和知识为学校设计出既美观又经济的花坛,在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在满足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在一系列的设计、演算当中,系统地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应用了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了主动参与探求知识的快乐,使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重要的感情经历;各种不同的设计,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创设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表征的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如:面积应用题中“铺地砖问题”、“粉刷墙面问题”等,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探求数学知识。
有的数学知识用问题情景模拟出来,启发学生自动观察、主动探求、主动思考,在参与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哪怕是失败了,也有一定的提高。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可以创设购物的情景,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模拟含有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商店现有15支铅笔,10支扎成一小捆,顾客买去9支,还剩几支?学生结合动手操作、自主探求解题方法,有的用破十法,先算15-10,再算5+1;有的用拆减数,把9拆成5和4,先算15-5,再算10-4;也有的“想加算减”;还有的一根一根去数。方法真是多样化,人人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不时迸发出探索、创新的火花。◆(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潞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