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议论文的命题及解法探究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集中考】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议论文的考查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我们不难看出以下二个特点:一、选文注重了那些表现民族美德、注重青少年修养方面的文章。二、在题型的设计上,主观题所占的比例很大,同时注重设计了一些探究题,如针对某一观点的看法,补充某一观点的论据等等,这就要靠平时多积累,多练习了。
  【命题角度一】: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议论文的论点必须鲜明、正确。
  论点的提出方式:
  1、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 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纳中心论点。
  3、 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作者的经历或从故事中提出问题),提出论题,通过分析推论,最后归结出中心论点。
  中考典型考题: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题解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论点的提炼和概括可以用以下方法:
  1、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个完整的句子。
  2、 从位置上看,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这种很少见),如果用原文的话可以概括,要用原句概括。
  3、 分析论据,如果原文中找不到原话概括论点,需要自己总结,那要分析文章论据,看文章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4、 摘录法,这种适合只有分论点,没有中心论点的文章。
  5、 注意语言提示,文中有提示论点的提示词语,提示词语一般为“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
  【命题角度二】:论据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一篇议论文中,提出论点以后,还必须举出事实讲出道理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这些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就是论据。论据是用来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中考典型考题:
  1、 分析论据的内容及作用
   2、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基本要求:要典型,要真实,要一致,要紧扣论点,简洁概括。
  答题解法:人物+事例+简短评价(紧扣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来写)
  3、 概括事实论据
  基本要求:概括准确,把握论据的本质特点,语言确切。
  答题解法:人物+事情(如有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环境也应概括在内)
  【命题角度三】:论证的方法
  论证的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中考典型考题:选文运用了……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其作用是……
  论证方法 判断依据 作用
  【命题角度四】:论证过程和文章的结构层次
  论证过程: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文章的结构:一般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文章的类型: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递进式、并列式。
  中考典题考题:
  1、作者是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解法:作者为了证明……的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的观点。
  2、请用∥划分文章的层次
  答题解法:阅读全文,找出引论、本论、结论,分析文章类型,得出答案。
  【命题角度五】:议论文的语言。
  议论文语言的考查点:语言的准确性,概念使用准确性,修饰成分恰当性,语言严密性。
  中考典型考题:某个词在文中的作用或这几个词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题解法:某词作用,解释词语+词语表达内容+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词顺序,解释词语+词语之间的先后顺序性或层次性。
  【命题角度六】:体验与感悟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表达出自己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
  中考典型考题: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
  答题解法:联系原文的内容观点→写出自己与文章观点相同的论据(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用名言或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考前前瞻】今年议论文的考查点:
  (1) 考查重点着眼于议论文的三要素的辨析与运用。议论文的整体感知、理解和感悟能力。
  (2) 迁移、拓展、渗透、积累,探究题注重思想内容与个性品质、现实生活的联系。
  (3) 注重读写结合,或补充论点、论据,或补充过渡句,或仿写,或写一段启发体会。
  【例题解析】
  科学不怕挑战
  沈致远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
  2.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4分)
  ------------------------------------------------------------------------------------
  3.第⑤段中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4分)
  -----------------------------------------------------------------------------------
  4.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 (2分)
  ------------------------------------------------------------------------------------
  5.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分)
  ------------------------------------------------------------------------------------
  (2010安徽中考)
  【解析】:
  第一题考查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本文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答案:科学不怕挑战
  第二题考查对事实论据的概括,在概括时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把握住,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事件
  答案:③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的“理想实验”的挑战。
  ④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的频频发难。
  第三题考查语句的顺序“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与上文联系可得知,前半句是承上,后半句是启下,因此是有先后关系的,不能颠倒。
  答案:不能颠倒,这句话在此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总结上文,后半句引出下文。
  第四题考查引号的作用,仔细阅读第⑥段我们会发现前面有“为躲避科学”因此这个“科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答案“表示讽刺与否定”
  第五题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这个句子在修辞上是比喻,因此判定是比喻论证,其作用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答案: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科学不断受到挑战比作大浪淘沙,证明了科学是不怕挑战的,从而将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其他文献
周恩来与中国美术的关系,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重要主题与独特篇章.rn2008年3月5日是周恩来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中国美术馆策划主办的“周恩来与中国美术--纪念周恩来诞辰110
学生素质不同,个性差异悬殊,成绩出现两极分化,高分低能、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差,给教师出了一道难题;如何改变学生厌学,激发学生乐学?设计“低起点、小坡度、分层次、严
由于家庭与社会的影响,中、小学生也挺喜欢唱流行歌曲,但平时只是念呀、哼呀,根本不懂得如何把歌词表达清楚,这就是歌唱中所说的咬字、吐字问题。  当我第一次给学生上音乐课时,真使我大吃一惊,怎么连“1234567”都唱不准确的?受地方语言的影响,他们几乎把“do”与“so”中的“o”唱成“ao”,把“re”唱成“lai”,听不清是“2”还是“6”;而“4”中的“a”也不对头,而且把“si”唱成“xi”
2008年1月13日,“第三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暨“首届雅昌艺术论坛”在深圳美术馆开幕。与之同步,“都市镜像——当代艺术邀请展”也与观众见面。自2003年开始,“深圳美术馆论坛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述的实际事物或者其背景,能解决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新知与旧知之间的矛盾。乔纳森对情境作过这样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   一、有效情境的基本特点   1、生活性。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
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历经几千年时空的变迁和洗涤,语言极为生动凝练,意境相当清新深远,音韵十分优美和谐,已经沉淀为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的强壮根基与人文养料。《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随着初中新课程的改革,古代诗词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在语文各册教材中的比例不断加大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国家、民族的危亡关头,置个人的生死于度外,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了长期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启了全民族抗战的光辉里程。西安事变的伟大历史功绩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也因此被赞誉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在西安事变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而又纷繁庞大,史实资料洋洋洒洒,浩如烟海。无数的时间地点人物,大量的事件概念战史,学生必须一一去认真记忆。这些记忆又往往让学生深感头痛难记。如何去巧妙培养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呢?要提高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正确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来增强记忆效果,使学生记忆准确,记忆迅速,记忆牢固,记忆深刻。  一、激发求学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教
艺术是针对心灵的文化抚慰,人类通过艺术得以从现实的重压下解脱,让心灵和思想获得自由,并返观人生。那么,作为中国文化表率的国画,应该是中国人在历史中创造的并符合中国文
一、“文装的武备”论与“文化渗透”rn日俄战争后,“满洲”问题也是巫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906年5月22日,在“满洲问题协议会”.中确定了日本统治伪满洲的具体方向“从满洲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