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四言”:为儿童学习发挥“师范”价值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uxin_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指导四言”的诞生与定义
  1. 行走的轨迹。从2012年踏入儿童创作诗歌领域的研究至今,已历经五年。学生创作的作品总数达2万余首,人均5万余字。《童年遇见诗》系列诗集每年一本,已经连续制作四本,成为班级孩子们最喜爱的童年礼物。研究实践的系列文章在《七彩语文·教师论坛》连载十篇。2015年,初步构建“儿童诗创作课程”。课程含理念基点、实践维度和评价模块三个层面。十余名学生分别在两次省级以上诗歌创作大赛中获奖,一人获“童心里的诗篇”创作大赛全国二等奖。
  ……
  2016年6月初,班级申请微信订阅号——“童年遇見诗”,每周推送一期。内容主要有四个板块构成:① 对儿童与诗歌的理解。② 陆之老师的“指导四言”。③ 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④ 名作赏析(配班级学生读名作)。其中笔者(注:陆之是笔者的化名,下同)每期必写一篇“指导四言”,供广大家长和儿童阅读、学习、分享、交流。
  2. 自定义“指导四言”。“指导四言”是笔者从四个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指导。四个板块相对独立,内部又有隐线串联,形成一个整体。需要指出的是,每期四个板块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主要由一次唤醒、一个创意、一种方法、一篇赏析四个维度构成。
  二、 四维度构建:关照儿童,潜心“指导”
  1. 一次唤醒:清晰创作素材。只有唤醒儿童的写作意识,儿童的经历才能够与语言文字搭上线,形成写作的素材。诗歌创作有别于习作的方面有很多,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自由。对主题、中心、格式、详略、条理等诸多习作领域的要求都显得淡化,鼓励儿童写出自己的感受、创造属于自己的意境、雕琢想雕琢的文字。
  如主题创作“距离”,笔者在“指导四言”中的素材唤醒是这样的:
  陆之老师:看到“距离”,你脑海中第一反映出的景象是什么?
  小音:地球到太空的距离非常远。据说有10个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那么远,只是到大气的外层。那到其他星球该是多么遥远呀!
  陆之老师:你的天文知识真丰富,这是你的优势。某一方面的知识积淀会让你的思维更为深刻,也会让你的写作内涵更为深刻。
  小杰:看到“距离”一词,我想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王勃说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真诚的友情若存在于两人之间,再远的距离都显得微不足道。
  陆之老师:你的话语其实表达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最远的距离是人们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如果心是近的,那么距离本身可以忽略不计,这就触及了人类的情感范畴。在你的诗歌作品中尝试表达这样的“人性”主题,容易引起别人的共鸣。
  小逸:我想到了蜗牛的爬行。一百米的距离在蜗牛眼中就相当于万水千山,可在猎豹的眼中,一百米却相当于弹指一挥间。按照这个自然的逻辑看,不同的人在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看距离,远与近是相对的。
  陆之老师:从自然世界到人类世界,你的思考有一定的高度。蜗牛与猎豹的例子举得不错,放眼微生物世界、植物世界,你会发现更多关于距离的有趣奥秘。
  笔者始终尊重儿童自身的知识储备与思维认识,并以此为基点,既加以肯定鼓励,同时又给予点拨,拓展与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
  总之,素材唤醒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创作主题拟定。重要的是在这个环节中,要想方设法让儿童“表白自我”“倾诉自我”“畅言自我”。同时,教师要能够在儿童的表白、倾诉和畅言中捕捉有价值的写作元素,通过启发、追问和评价等路径在儿童的写作意识中激起波澜,进而清晰地确定创作素材。
  2. 一个创意:生长创新思维。
  诗歌需要创意,因为创意可以锤炼儿童的思维,吸引儿童开掘诗歌的趣味。儿童是极富创造性的,但是依然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很多时候,创意往往是在平凡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它存在于儿童的潜意识里,只是静静地隐藏起来罢了。作为教师,我们可以用问题激起儿童潜意识里的创意思维。笔者在主题“心情”的诗歌创作中,给儿童的“指导四言”中如此写道:
  为什么有人对你笑的时候你的心情会变得好一点呢?
  一朵花盛开,它有心情吗?如果有,会是什么心情?那么,凋谢的花是不是一定就是不好的心情呢?
  女娲造人时是什么心情?是不是她的心情让泥土也生了灵性,结果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在神奇的世界里,巧克力有心情吗?芒果呢?辣椒呢?淋雨的蚂蚁呢?睡着打呼噜的猫呢?
  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都基于儿童的认知,却又引领儿童走进一个神秘奇幻的世界。这个世界中有大人与孩子,有自然万物,有神仙,还有站在不远处的我们。教师打开这样的一扇门,儿童就走进了一个瑰丽的创意写作世界。
  我们还可以用例子启发儿童创意诗歌形式。比如笔者在主题“夏天”的诗歌创作中就举了这样的例子鼓励儿童形式的丰富多元化。
  诗歌一定要很长?不是不是,诗是自由的,但是自由的基座是意蕴,是内涵。比如泰戈尔和冰心的很多诗都是不长的。比如顾城的经典《一代人》只有两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再推荐老师喜欢的一首赖杨刚的《瀑布》:“天空跌下来,摔成一句诗/一吟/就大气了灵魂。”柔中见刚,舒缓与磅礴并存,简短中藏着绵长与深邃。
  亲爱的同学,你也可以写一首简短的诗歌作品,里面也藏着你独到的见解或精辟的词语就太棒了!
  相比长来说,短就是创意。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所以在我们班的诗歌创作中,有五言诗,有数学算式诗,有颠倒诗,有的同学甚至写出了钢琴、大树、豇豆、同心圆这样的造型诗。
  从内容到形式,“指导四言”的每一期都点燃儿童内心的写作创意。同时,每一个创意也激发了儿童创作的兴趣和热情,使儿童诗创作成为儿童生长语言、创新思维的闪耀之地。
  3. 一种方法:达成一期一得。“指导四言”仿照课堂教学倡导的“一课一得”,实行“一期一得”。在每一期对儿童进行一个方法的指导,同时采用语文课程编排的“螺旋式上升”框架,使学生学法、得法、用法。如笔者在一次自由创作的“指导四言”里这样写道:   诗歌创作中有一种写法叫对比。我们知道对比往往使白者更白、黑者更黑,有显著的衬托效果。从古至今,这种手法被很多诗人所用。比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权有势之人锦缎玉食,穷苦的百姓却流离失所、食不果腹。李绅的《悯农》“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同样运用对比手法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近代诗人刘半农写过一首《相隔一层纸》——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里与屋外,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你发现诗中的对比了吗?屋里屋外、老爷和叫花子、炉火和北风、天气不冷和(冷得)要死,多处比喻反映了两种人形成巨大反差的生活现状,达到了强烈的表达效果。其实,你们也可以巧用对比,写自己的学习生活、写阴雨天和晴天、写家乡的昨日和今天、写童话和现实、写夏天与冬天、写童年与少年、写自己的欢笑与悲伤……快试试吧!
  学习的主体是儿童,因此笔者不喜欢一本正经地进行方法指导。通常用类似聊天的方式,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娓娓道来。同时,不把技法讲得多深刻、多精细,而倡导轻松提示与鼓励期待相结合,学生带着轻松与好奇,达成一期一得,以后的主动探究会有章可循,走向深刻。
  4. 一篇赏析:欣赏妙处,赏识儿童。
  诗歌创作需要赏析。在赏析中,儿童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走进诗歌描绘的意境。“指导四言”开辟了“陆之例谈”栏目,专项带领儿童赏析诗歌。而且,赏析的作品是班级学生自己的作品。这种草根式的赏析既让儿童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从各个角度赏析诗歌作品,浸润诗歌感受其妙,又展示表扬了儿童,激励儿童创作优秀的诗歌作品。例如第16期的“陆之例谈”:
  明日晴天
  樊煦和
  如果明日是晴天/
  请你继续做一棵小草/
  你可曾想过/
  当你仰望/
  那碧蓝无垠的天空/
  恒心会等待/
  剪开朦胧雾气的轻纱/
  晴天之下/
  即使荒野将变为生命的云烟/
  你或许也能发现/
  胡杨树隐藏着/
  一丝新绿//
  如果你坚信明日是晴天/
  迷雾不会再繁衍/
  时间的沙漏虽会默默流逝/
  印上时光记忆的你/
  请不要沉默/
  让生命留下永久的痕迹/
  如胡杨/
  千年不死/
  千年不倒//
  如果明日是晴天/
  别停下那古老的胡旋舞/
  时间/
  定格在蜿蜒的丝路上/
  站在天空与黄沙之间/
  听沙山神曲/
  风起/
  斗转星移/
  生命坚强如月牙泉/
  浩瀚沙海中的一汪碧水//
  若你坚信明日是晴天/
  请继续做一棵小草/
  仰望/
  碧蓝无垠的天空。
  读完这首诗,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陆之老师的感觉是:好厉害!
  樊煦和同学一定很热爱阅读,而且很热爱运用阅读学来的词语,才会诞生这首有着经过斟酌和雕琢过词语的作品。这一点,我们从她一贯的作品中都能感受得到。
  大量的意象:小草、天空、雾气、荒野、胡杨树、胡旋舞、月牙泉……这其中有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也有沉淀着沧桑岁月的名胜与艺术。这种立体式的意象组合令人有穿越时空之感。而且,这些意象有的象征着渺小平凡的自己,有的象征着高远炫目的梦想,有的象征着生活中的迷茫忧伤,有的象征着爬起来拍拍身上灰尘继续前行的力量……
  重复中有变化,呼应传递心意:“如果明日是晴天”几乎是每一节开头的主旋律,但第二节变为:“如果你坚信明日是晴天”,最后一节变为“若你坚信明日是晴天”,小小的改动,不禁让读者从“所有人的”走向“我自己”,读来不觉重复的枯燥,反而有眼前一亮的小新意。结尾精彩:“若你坚信明日是晴天/请继续做一棵小草/仰望/碧蓝无垠的天空”,和开头遥相呼应,同时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自信、努力、向上的少年形象!
  帶领儿童从多个维度去发现这首作品的妙处,同时,儿童在阅读“陆之例谈”的过程中,还能感受到教师对儿童个体的赏识,以及给儿童的成长注入的多种正能量。赏析诗歌中蕴藏欣赏儿童、欣赏童年、欣赏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的姿态。“文”的学习与“人”的发展得以完整统一。
  三、 动态持续“师范”:重塑儿童学习品质
  笔者的“指导四言”,除了在指导诗歌创作上给予儿童一些启迪和点拨,也在发挥另一个重要价值:以“师范”(即:教师示范)重塑儿童学习品质。
  1. 兴趣。
  兴趣可以给学习和研究注入无穷动力,笔者五年的研究让班级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老师对于研究儿童诗创作的兴趣。从第一阶段的每日诵读、创作,到第二阶段的博客展示、精华推荐,到第三阶段的全班欣赏、亲子投票,再到现阶段的微信订阅号推送、每周一篇的“指导四言”。在行走的路上,笔者不断发现新的风景,展开新的研究,兴致勃勃地不断学习。需要指出的是,“指导四言”中还注意对儿童进行“兴趣广泛性”的渗透,涉及绘画、音乐、自然、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内容,打通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激发儿童广泛多元的学习兴趣。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世人皆言贾岛作诗的严谨和艰辛,殊不知他在推敲斟酌中一样获得作诗的乐趣。因此,给儿童“师范”兴趣的意义,儿童就会发现并发展自身的学习兴趣,进而发现学习的乐趣,达到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2. 专注。学习时集中精力,排除杂念,全神贯注,正所谓“静能生慧”,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全身心的投入是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品质之一。当下的一线教学中,儿童在学习中心不在焉、不求甚解、浮躁草率的现象司空见惯。儿童的学习动力在消退、学习质量在下降。此时,迫切需要教师的“行动代言”。笔者五年专注于儿童诗创作的研究,让班级儿童感受到专注的力量,“指导四言”栏目更是将专注进一步彰显。因为专注,才潜心深思儿童创作中的困难,“指导四言”内容的整体架构指向了儿童创作中普遍遇到的难题与瓶颈,使儿童通过学习“指导四言”悄然滋生创作的灵感;因为专注,才研究班级儿童的特点,让“指导四言”的内容更丰富多元,语言表达上注意情趣和理趣的交融统一;因为专注,笔者才在“指导四言”的一篇篇写作中不断反思,督促自我进一步学习。
  因此,给儿童“师范”专注,因为只有专注,儿童才能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才能优化学习的方式,才能不断反思自我,持续向学习的高峰攀登。
  3. 坚持。
  儿童诗创作课程“童年遇见诗”的初步建构,花费了笔者五年的时间。在这五年里,笔者每天带领班级学生诵读诗歌、欣赏诗歌,每周创作两首诗歌,每周在博客展示与表扬。笔者的这份坚持让班级的每一位家长和学生深感敬佩,这份坚持也让学生潜下心来坚持每周创作,精益求精地创作。2016年6月,微信订阅号中的“指导四言”栏目将这份坚持又往前奋力推进了一大步。因为,前四年侧重在“口头”花工夫,而“指导四言”每一期都是以文章的形式,给予儿童系统性的启发指导,短则近千字,长则三四千字,这种“笔头”上指导的难度显而易见。在一年的时间里,微信订阅号每周一期,一共推送了38期内容,累计近十多万字。这份坚持的作品吸引了很多家长和学生,让他们不仅在诗歌创作,甚至在学习与成长的多个方面受益匪浅。需要指出的是,“指导四言”不是盲目的坚持,内容的不断更新、方法的持续与深化、学生作品的精彩赏析等,让“指导四言”紧跟当下教育教学的步伐,贴近当下儿童的詩歌创作、个体成长的需要。因而,“指导四言”在坚持中始终彰显活力,焕发出蓬勃生机。
  因此,给儿童“师范”坚持,才能着力锻铸儿童的学习意志,激励儿童在学习之路上迎难而上、持之以恒,给十年寒窗注入坚韧不拔的毅力。
  综上所述,“指导四言”在“育法”和“育人”两个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充分证实了教师示范引领的重要价值。其实,在学习中,儿童需要“师范”,教师也理应“师范”,充分发挥“师范”价值。“师范”将儿童与教师置身于严谨、专注的学习场域,教学相长,共同收获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学习品质。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
其他文献
一、 揭题导入,形成画面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题目是《望洞庭》,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诗题,“望”字的最后一横要长,“洞”字三点水成弧形,“庭”字的最后一笔是捺,要有捺脚。(生读题)通过预习,你对诗题了解了多少?  生:我关注到“望”字表示远看的意思。  师:非常棒!“望”字表明作者在远处遥望洞庭湖,将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你们对诗中“洞庭”二字了解吗?  生:是一个湖。  师:(映
期刊
一、 儿童“行走日记”的课题界定  儿童“行走日记”中的“行走”涵盖了三个方面:  1. 迈开双脚,即行万里路。语文与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小学习作就是引导儿童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生活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言语实践活动。生活,理应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儿童只有走进生活,走进精彩纷呈的自然,走进广阔深远的社会,视野才能开阔,心智才能丰盈,才能在内心生出真实的思想,笔尖才能流淌出生活的涓涓细流。反之,贫
期刊
该文论述“知识经济”、“知识”与“智能”的关系,提出从“知识经济”到“智能经济”的思想,认为人工智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应当走为“知识经济”服务,促“智能经济”发展的道
会议
在一次公开课上,法根老师笑问学生:“我的名字好听吗?”学生答:“真好听!”突然,我脑海里冒出来一句话:法根,名字好听,含义亦深,师法自然,落地生根。虽是一句调侃的话,无意中
期刊
一、 回顾课文,整体观照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名叫法布尔的小男孩,你们还记得他吗?(板书:着迷)  二、 品词析句,走近法布尔  1. 走近法布尔,品其“言”,悟其“心”。  (1)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具体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词语或句子。  出示:  A:一天傍晚,暮色笼罩着了田野,爸爸妈妈忙
期刊
在“赏菊傍花村里坐”“薜满围墙菊掩门”的金秋时节,母校的李菊梅校长送来他们的专著——《可亲的经典》,嘱我写序。  橘色的灯光下,我轻轻翻开书稿,细细品读,恍如置身于溶溶的月色里。故乡二十四桥的箫声、大明寺的钟鸣,悠悠传来,典雅古朴又意远。清澈敞亮的文字中,充满着舐犊深情,跳跃着真知灼见,既让我有穿越时空隧道返老还童的甜美感受和禁不住的兴奋,更令我为母校老师们鲜明的价值判断、深邃的思考、执着的追求和
期刊
扬州市汶河小学创办于1912年,是辛亥革命后扬州首批新式学堂之一。校门口巍然屹立的银杏树见证了它的历史,现有石塔、西门街、北柳巷三个校区。近些年来,学校在“推广阅读工程”实施中,积极开展“可亲的经典”实践研究。  一方面,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组织学生阅读经典。学校以校区内董子祠为依托,以董仲舒“正谊明道”教育思想为研究主体,进行了顶层校本课程设计,开设了“可亲的经典”国学课程、“世界眼光中国心”的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