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进程的日益推进,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并不直指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而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美术原本就是一项审美活动,在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教会他们热爱生活,教会他们如何学习。
关键词:小学美术 教学 体会
《新课程标准》提倡“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将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与各位同仁分享一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尚处于7岁~13岁之间,心智尚未成熟,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要求他们熟练地运用绘画技巧,掌握线条、色彩搭配、图形变换无异于一口吃个胖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应明确教学理念,美术学科的设立并不需要学生掌握多么精湛的绘画技术,而在于教会他们如何审美、感悟美、发现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地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潜力与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浓厚的兴趣,是有效展开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首先,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美、发现美。例如,在讲授《春天的色彩》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到学校的花园里甚至是学校附近的小山上,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听一听花开的声音,效果要远比让学生们坐在课堂里闭门造车要好得多。孩子的天性是玩,何不将他们的兴趣转化到学习中来呢?这样一来,更是事半功倍,一举两得;其次,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小学生虽然已经储备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单纯的美术知识难免枯燥,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贴近学生的情境,例如将童话故事、动画片中的人物引入课堂,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等等;最后,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多媒体已经走进了课堂,对于美术学科来说,其绚丽的色彩、富有吸引力的动画都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善于鼓励学生。
美术学科能够给人带来美的感受,作为美术教师也不例外,理应散发着艺术气息与人格魅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然会喜欢平易近人、面带微笑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走下讲台,放低姿态,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构建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其次,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地位,让每一名学生都融入到课堂中来,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例如,有的学生的作品天马行空,像是一幅涂鸦,教师不但不应该发火,反而应该换一种方式来鼓励学生“想象力丰富”、“老师看得到你的进步”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享受成功后的喜悦,鼓励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我在班级创设了作品展,将学生们的作品粘贴到墙上展览,在家长会的时候介绍给家长们欣赏,孩子们的信心得到了鼓舞,对美术学科也体现出了更加浓厚的兴致。
三、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任何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科与学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加强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不仅仅能够融会贯通,更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拓宽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就需要美术教师与其它科任教师保持密切的交流,实现多元化发展。例如了解到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刚刚学过《忆江南》这首古诗,在美术课堂上我便引导他们展开想象,结合这首诗,将脑海中的画面描绘出来。清晨,阳光将江面映照得红彤彤的,一汪江水泛着绿色的涟漪,又透露着深邃的蓝。色彩鲜明,浓墨重彩,每一名学生的作品都带有自己的风格,再也没有学生握着画笔冥思苦想却画不出来的情况出现了。不仅使学科间知识融会贯通,更加强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此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理解程度与基础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价值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实现分层次培养、多元化发展,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时间。
总而言之,美术学科带给人美的享受,与孩子们在一起更是一件快乐的事,二者合一,美术教师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做着最美的差事。教师要以一颗热忱之心,去善待每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带领他们进入美的世界,去体会生活中不一样的精彩,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会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这才是美术教师最大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勇,小学美术教学的几点体会 ,[J] 《考试周刊》 2012(56)
2.娄秀红,小学美术教学的几点体会 ,[J] 《大观周刊》 2013(6)
关键词:小学美术 教学 体会
《新课程标准》提倡“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将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与各位同仁分享一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尚处于7岁~13岁之间,心智尚未成熟,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要求他们熟练地运用绘画技巧,掌握线条、色彩搭配、图形变换无异于一口吃个胖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应明确教学理念,美术学科的设立并不需要学生掌握多么精湛的绘画技术,而在于教会他们如何审美、感悟美、发现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地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潜力与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浓厚的兴趣,是有效展开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首先,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美、发现美。例如,在讲授《春天的色彩》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到学校的花园里甚至是学校附近的小山上,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听一听花开的声音,效果要远比让学生们坐在课堂里闭门造车要好得多。孩子的天性是玩,何不将他们的兴趣转化到学习中来呢?这样一来,更是事半功倍,一举两得;其次,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小学生虽然已经储备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单纯的美术知识难免枯燥,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贴近学生的情境,例如将童话故事、动画片中的人物引入课堂,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等等;最后,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多媒体已经走进了课堂,对于美术学科来说,其绚丽的色彩、富有吸引力的动画都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善于鼓励学生。
美术学科能够给人带来美的感受,作为美术教师也不例外,理应散发着艺术气息与人格魅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然会喜欢平易近人、面带微笑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走下讲台,放低姿态,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构建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其次,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地位,让每一名学生都融入到课堂中来,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例如,有的学生的作品天马行空,像是一幅涂鸦,教师不但不应该发火,反而应该换一种方式来鼓励学生“想象力丰富”、“老师看得到你的进步”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享受成功后的喜悦,鼓励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我在班级创设了作品展,将学生们的作品粘贴到墙上展览,在家长会的时候介绍给家长们欣赏,孩子们的信心得到了鼓舞,对美术学科也体现出了更加浓厚的兴致。
三、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任何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科与学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加强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不仅仅能够融会贯通,更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拓宽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就需要美术教师与其它科任教师保持密切的交流,实现多元化发展。例如了解到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刚刚学过《忆江南》这首古诗,在美术课堂上我便引导他们展开想象,结合这首诗,将脑海中的画面描绘出来。清晨,阳光将江面映照得红彤彤的,一汪江水泛着绿色的涟漪,又透露着深邃的蓝。色彩鲜明,浓墨重彩,每一名学生的作品都带有自己的风格,再也没有学生握着画笔冥思苦想却画不出来的情况出现了。不仅使学科间知识融会贯通,更加强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此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理解程度与基础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价值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实现分层次培养、多元化发展,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时间。
总而言之,美术学科带给人美的享受,与孩子们在一起更是一件快乐的事,二者合一,美术教师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做着最美的差事。教师要以一颗热忱之心,去善待每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带领他们进入美的世界,去体会生活中不一样的精彩,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会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这才是美术教师最大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勇,小学美术教学的几点体会 ,[J] 《考试周刊》 2012(56)
2.娄秀红,小学美术教学的几点体会 ,[J] 《大观周刊》 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