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Pilon骨折的CT影像形态学分析及CT指导不同分型骨折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来源 :中国医学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jiawo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后Pilon骨折的CT影像形态学及CT指导不同分型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66例后Pilon骨折患者,测量横切面骨折线至双踝连线的夹角(α角)、骨折块面积与胫骨远端面积的比值(FAR1)和骨折块前后径与胫骨远端前后径的比值(FLR),以及矢状面骨折线同胫骨解剖轴的夹角(β角)、骨折块面积与骨折线顶点线下的胫骨远端面积的比值(FAR2).根据横断面CT图像中显示的Die-punch骨块大小和位置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Ⅴ型,比较各型术前和终点随访(取出内固定时间)踝关节骨折功能量表(Olerud-Molander)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以及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在66例后pilon骨折患者中,CT观察后内侧骨折块28例(占42.42%),后外侧骨折块38例(占57.58%);且发生距骨半脱位或脱位51例(占77.27%),未脱位15例(占22.73%);后内侧骨折块的α角、FLR和β角与后外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5,t=5.603,t=2.634;P<0.05).脱位患者α角明显高于未脱位患者,FLR明显低于未脱位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09,t=2.835;P<0.05).终点随访时不同CT分型的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Ⅴ型Olerud-Molander评分高于术前,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Olerud-Molander评分=30.062,t=28.451,t=26.205,t=29.044,t=21.964;tVAS评分=12.748,t=9.914,t=12.973,t=12.548,t=10.392;P<0.05).CT图像分型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Ⅴ型治疗优良率分别为79.17%、66.67%、78.26%、75.00%和75.00%.CT图像分型中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Ⅴ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50%、33.33%、8.70%、16.77%和50.00%.结论:后Pilon骨折后内侧和后外侧骨折块在骨折线方向、角度以及前后径与胫骨远端前后径比值等CT影像学形态存在一定差异,依据CT图像对后Pilon骨折进行分型,能较好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
其他文献
目的:多维度评估切割球囊系统在治疗冠状动脉血管疾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使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在医院使用切割球囊和普通球囊进行血管预扩张的86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所用球囊类型的不同将其分为切割球囊组和普通球囊组,每组43例.切割球囊组采用切割斑块扩张目标病变的治疗方法;普通球囊组采用单纯球囊扩张的治疗方法.对比分析两组的即刻疗效、各项终点指标及术前术后心肌标志物水平和血脂水平.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成功率为100%,术中无临床并发症;切割球囊组器械使用成功率明显高于普通球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目的:探讨基于定位像最大左右径(MLAT)设置的管电压结合低对比剂用量在儿童腹部增强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医院行全腹部CT平扫加增强检查的180例患儿,按照检查时间顺序依次分为常规组、观察组及低对比剂组,每组60例.3组患儿依照年龄及腹部MLAT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管电压以及对比剂用量:常规组管电压依照不同年龄分别使用80 kV、100 kV和120 kV;对比剂用量分别为2.0 ml/kg、1.6 ml/kg和1.4 ml/kg.观察组依据患儿正位定位像MLAT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电压为80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成像(MRI)的多参数成像对卵泡膜纤维瘤与卵巢颗粒细胞瘤(OGC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卵泡膜纤维瘤和11例OGCT患者资料,分别纳入卵泡膜纤维瘤组(22例)和OGCT组(11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月经情况、肿瘤大小、子宫内膜厚度、MRI信号、增强特点及肿瘤成分特征,寻找能有效鉴别两种疾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结果:两组资料在表观弥散系数(ADC)、肿瘤出血情况、T2加权成像(T2W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特点、三期增强扫描强化特点及肿瘤囊变形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成像(MR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病灶面积在预测膀胱癌(BCa)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5例(48个病灶)BCa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扫描,将患者的48个病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为MIBC组(21个)和NMIBC组(27个),测量MRI序列扫描中b值1000 s/mm2时病灶的ADC值和病灶面积,分析ADC值、病灶面积与膀胱肿瘤浸润性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绘制受
目的:构建基于机器学习、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研究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技术对肺间质纤维化早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医院呼吸内科就诊的131例患者资料数据作为样本,按照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组(91例)和测试组(40例).基于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IFT)图像特征实现肺实质组织分割;采用图像配准方法将肺实质组织划分区域;应用深度学习图像检测算法检测CT图像中蜂窝影、网格影、磨玻璃影及组织增厚等诊断特征;基于CT影像检测特征结合患者问诊信息形成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辅助诊断决
目的:探讨脑干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分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椎-基底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并经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诊的89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且均行头部DWI及TCD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比较不同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DWI评分及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脑干DWI与经颅多普勒超声单一检查及两种方法联合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在89例患者中经MRA检测到椎-基底动脉260条,其中正常129条,狭窄
目的:分析双能量CT虚拟单能量成像技术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取栓(EVT)治疗,按照患者治疗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将0~2分的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59例),>2分的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31例).对比两组患者EVT术后24 h内双能量CT虚拟单能量成像结果,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双能量CT虚拟单能量成像参数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EVT治疗后预后的效能.结果:预后不良组80 k
目的:探讨C型臂联合径向超声(R-EBUS)引导下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对肺外周病变(PPL)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16例肺外周病变患者,根据检查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C型臂联合R-EBUS引导经支气管镜肺活检组(C型臂+R-EBUS+TBLB组,31例)、R-EBUS引导经支气管镜肺活检组(R-EBUS+TBLB组,30例)和传统经支气管镜肺活检组(TBLB组,55例),分析比较3组的诊断率,分层比较不同病变大小、病变性质的诊断率,并观察有无并发症,同时对3组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C型臂+
目的:探讨超声吸引器联合微型电刀在颅底脑膜瘤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医院神经外科病区收治的125例颅底脑膜瘤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使用超声吸引器联合微型电刀切除肿瘤,对照组采用普通吸引器联合弹簧剪刀切除肿瘤.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包括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情况,术中切除效果,症状好转情况,以及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围手术期指标明显好转,手术时间及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目的:探讨心脏钆对比剂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LGE-MRI)联合血清N-端B型尿钠肽原(NT-proBNP)、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对非缺血性心肌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治疗的152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根据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情况,将其分为MACE组(47例)和非MACE组(105例).测定并分析比较两组DCM患者入院24 h内、治疗1周后、出院时血清NT-proBNP以及Hcy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ACE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