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特别是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英语成为各国人们交往中最重要的媒介。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即懂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我国现行的传统英语教学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与时俱进,服务当下,增强竞争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其中,课程设置是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课题之一。单一的通用英语教学模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增加专门用途英语的相关课程。有鉴于此,本文将介绍专门用途英语的背景、概念、内涵以及其在国内高校的实践,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转向提供依据。
一专门用途英语在我国产生的历史原因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专业化的趋势,外语的应用性特征显得越来越明显。而传统方式培育出的一般外语技能人才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推动教育的改革。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谈到课程设置时,只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这一原则性要求是根据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现状提出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所以,减少通用英语的教学份额,增加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有助于从单一型的外语人才向复合型的外语人才转变。
其次,经过近些年外语界的不断改革,我国外语人才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英语水平有了长足的进展。对比《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我们发现,高中英语课程要求已经达到了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中的“一般要求”部分。[2]在大学基础英语课时受到压缩,大学新生英语水平逐年提高的新形式下,如果大学里依然只采用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通用英语)教学模式,势必会让许多学生感觉大学英语是“炒现饭”,有种吃不饱的感觉。EGP主要以打好语言基础为教学内容,单一的EGP教学模式难免会影响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
再者,各高校之间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其实,即使在一个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可以多安排一些EGP英语课程,切实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而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适量增加一些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以尽快适应将来专业的发展。
二专门用途英语概述
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Hutchinson & Waters认为ESP产生的原因有三条:新技术革命,语言学革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移。[2]
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可分为科技英语、商贸英语和社科英语;每个分支又可以再分为职业和学术英语两个分支。[3]如,电子商务英语、科技英语、国际金融英语、学术英语、科技英语、文献阅读、论文写作等。[3]
ESP的教学是以材料为导向、以能力为主干、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职业为参照的互动教学活动,是以需求为目的的个性化教学方式。[4]ESP课程是通用英语和双语课程之间的衔接课程。随着专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逐步走向前台,但双语教学的专业性常令基础欠缺的学生望而却步。因此,ESP是双语课程前的有益补充。通过ESP课程的学习,逐步了解并掌握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ESP是以内容为驱动的教学,而非形式的教学。[5]这种衔接阶段的教学会为学好双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1997年在日本召开的ESP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出了ESP三个特点:(1)ESP的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别需要;(2)内容要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等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4]
从20世纪80年代起,出现了一大批有关ESP的论文、专著和学术期刊。如权威学术期刊《国际专门用途英语》30年来发表了约1000篇关于ESP的学术论文。Hutchinson, Waters, Strevens等对专门用途英语进行了许多权威论述。在国内,对ESP教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刘润清教授(1996)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的主流。蔡基刚教授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包括ESP教学,是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对现行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一个重大的变革”。束定芳教授提出,与其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大学双语教学要求,还不如扎扎实实地做好ESP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工作,为学生真正打好外语应用能力基础。[6]李霄翔教授(2012)认为,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现在是以基本技能为主,将来向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学术英语)、ESP发展,再将来是双语。
近年来,应惠兰等(1998)赵雪爱(1999)、瞿云华(1998)、秦秀白(2003)、莫在树(2003)、陈亚丽(2011)等对ESP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7]200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了专门用途英语学院,以加强对ESP的教学与研究。2009年,重庆大学举办了ESP学术研讨会。2011年,《中国ESP研究》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刊,主要发表有关ESP理论及教学实践研究成果。这是ESP在中国教学与研究逐步深入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三ESP教学在我国高校中的实践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虽然只提到了专业英语类课程,没提到专门用途英语,但在方向上指明了应向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王守仁教授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时,要把与学科专业相结合的ESP教学放到议事日程上来。[5]国内一些高校,特别是一些重点高校,逐步开始开设一些ESP课程。 近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尝试了ESP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复旦大学从2011年开始就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医学等一系列学术英语课程,该课程以“用中学”的理念为指导,以英语为载体,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及思辩能力。浙江大学也尝试ESP教学,课程设置逐步趋于专业化。由中英合办的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大学英语主要采用的也是学术英语教学模式。他们开设了Reading and writing in Academic Contex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 Academic Contexts, Undergraduate English in Specific Academic Contexts, Undergraduate Academic Oral Presentations等。宁波诺丁汉大学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其他大学推进ESP教学会起到积极的推动工作,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大学教改更加重视ESP教学,多所学校已逐步提高ESP课程的比重,以推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8]
四对ESP教学的几点思考
文秋芳教授(2010)指出:“学生必须先学习通用英语,打下一定的基础后才能进行ESP课程学习。现在的大学生英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学习通用英语是为了打好扎实的外语基础,而ESP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9]我们认为,强调ESP教学绝不是替代或削弱EGP教学。它们不是对立或互不相容的,而是为实现同一教学目标的两个层面。
王守仁教授(2010)指出:“发展ESP教学,推进ESP研究,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专业师资队伍”。我国ESP教学发展缓慢,师资力量是一个重要原因。是以英语教师为主还是以专业教师或复合型教师为主?这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但各高校无疑应该加大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力度。
如何设置ESP课程是我们面临的另一重大问题。我们认为,根据学校规模、需求、生源等状况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次实施教学应该是各高校遵循的准则。各校可以制订适合本校ESP课程教学的规划,包括ESP教学的基本状况,社会对ESP的需求,对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为ESP的快速发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Hutchinson T,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 centered approach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22-27.
[4]尹富林. ESP教学评估体系的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75.
[5]王守仁.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外研之声, 2011(2): 6.
[6]田甜.本科院校ESP课程设计的思考[J].三江学院学报,2009(6):49.
[7]沈忆文,朱梅萍.国内专门用途英语教材调研分析[J].中国ESP研究, 2011(1):97.
[8]束定芳,陈素燕.宁波诺丁汉大学英语教学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启发作用[J].外语界,2009(6): 22-27.
[9]文秋芳.《中国ESP研究》创刊研讨会暨首次编委会议发言精选[J].中国ESP研究, 2010(1): 7.
一专门用途英语在我国产生的历史原因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专业化的趋势,外语的应用性特征显得越来越明显。而传统方式培育出的一般外语技能人才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推动教育的改革。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谈到课程设置时,只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这一原则性要求是根据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现状提出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所以,减少通用英语的教学份额,增加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有助于从单一型的外语人才向复合型的外语人才转变。
其次,经过近些年外语界的不断改革,我国外语人才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英语水平有了长足的进展。对比《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我们发现,高中英语课程要求已经达到了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中的“一般要求”部分。[2]在大学基础英语课时受到压缩,大学新生英语水平逐年提高的新形式下,如果大学里依然只采用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通用英语)教学模式,势必会让许多学生感觉大学英语是“炒现饭”,有种吃不饱的感觉。EGP主要以打好语言基础为教学内容,单一的EGP教学模式难免会影响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
再者,各高校之间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其实,即使在一个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可以多安排一些EGP英语课程,切实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而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适量增加一些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以尽快适应将来专业的发展。
二专门用途英语概述
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Hutchinson & Waters认为ESP产生的原因有三条:新技术革命,语言学革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移。[2]
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可分为科技英语、商贸英语和社科英语;每个分支又可以再分为职业和学术英语两个分支。[3]如,电子商务英语、科技英语、国际金融英语、学术英语、科技英语、文献阅读、论文写作等。[3]
ESP的教学是以材料为导向、以能力为主干、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职业为参照的互动教学活动,是以需求为目的的个性化教学方式。[4]ESP课程是通用英语和双语课程之间的衔接课程。随着专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逐步走向前台,但双语教学的专业性常令基础欠缺的学生望而却步。因此,ESP是双语课程前的有益补充。通过ESP课程的学习,逐步了解并掌握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ESP是以内容为驱动的教学,而非形式的教学。[5]这种衔接阶段的教学会为学好双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1997年在日本召开的ESP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出了ESP三个特点:(1)ESP的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别需要;(2)内容要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等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4]
从20世纪80年代起,出现了一大批有关ESP的论文、专著和学术期刊。如权威学术期刊《国际专门用途英语》30年来发表了约1000篇关于ESP的学术论文。Hutchinson, Waters, Strevens等对专门用途英语进行了许多权威论述。在国内,对ESP教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刘润清教授(1996)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的主流。蔡基刚教授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包括ESP教学,是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对现行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一个重大的变革”。束定芳教授提出,与其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大学双语教学要求,还不如扎扎实实地做好ESP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工作,为学生真正打好外语应用能力基础。[6]李霄翔教授(2012)认为,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现在是以基本技能为主,将来向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学术英语)、ESP发展,再将来是双语。
近年来,应惠兰等(1998)赵雪爱(1999)、瞿云华(1998)、秦秀白(2003)、莫在树(2003)、陈亚丽(2011)等对ESP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7]200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了专门用途英语学院,以加强对ESP的教学与研究。2009年,重庆大学举办了ESP学术研讨会。2011年,《中国ESP研究》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刊,主要发表有关ESP理论及教学实践研究成果。这是ESP在中国教学与研究逐步深入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三ESP教学在我国高校中的实践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虽然只提到了专业英语类课程,没提到专门用途英语,但在方向上指明了应向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王守仁教授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时,要把与学科专业相结合的ESP教学放到议事日程上来。[5]国内一些高校,特别是一些重点高校,逐步开始开设一些ESP课程。 近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尝试了ESP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复旦大学从2011年开始就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医学等一系列学术英语课程,该课程以“用中学”的理念为指导,以英语为载体,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及思辩能力。浙江大学也尝试ESP教学,课程设置逐步趋于专业化。由中英合办的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大学英语主要采用的也是学术英语教学模式。他们开设了Reading and writing in Academic Contex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 Academic Contexts, Undergraduate English in Specific Academic Contexts, Undergraduate Academic Oral Presentations等。宁波诺丁汉大学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其他大学推进ESP教学会起到积极的推动工作,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大学教改更加重视ESP教学,多所学校已逐步提高ESP课程的比重,以推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8]
四对ESP教学的几点思考
文秋芳教授(2010)指出:“学生必须先学习通用英语,打下一定的基础后才能进行ESP课程学习。现在的大学生英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学习通用英语是为了打好扎实的外语基础,而ESP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9]我们认为,强调ESP教学绝不是替代或削弱EGP教学。它们不是对立或互不相容的,而是为实现同一教学目标的两个层面。
王守仁教授(2010)指出:“发展ESP教学,推进ESP研究,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专业师资队伍”。我国ESP教学发展缓慢,师资力量是一个重要原因。是以英语教师为主还是以专业教师或复合型教师为主?这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但各高校无疑应该加大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力度。
如何设置ESP课程是我们面临的另一重大问题。我们认为,根据学校规模、需求、生源等状况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次实施教学应该是各高校遵循的准则。各校可以制订适合本校ESP课程教学的规划,包括ESP教学的基本状况,社会对ESP的需求,对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为ESP的快速发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Hutchinson T,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 centered approach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22-27.
[4]尹富林. ESP教学评估体系的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75.
[5]王守仁.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外研之声, 2011(2): 6.
[6]田甜.本科院校ESP课程设计的思考[J].三江学院学报,2009(6):49.
[7]沈忆文,朱梅萍.国内专门用途英语教材调研分析[J].中国ESP研究, 2011(1):97.
[8]束定芳,陈素燕.宁波诺丁汉大学英语教学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启发作用[J].外语界,2009(6): 22-27.
[9]文秋芳.《中国ESP研究》创刊研讨会暨首次编委会议发言精选[J].中国ESP研究, 2010(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