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大学生“三下乡”作为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活力。本文紧紧围绕大学生“三下乡”这一主题,分析大学生“三下乡”现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意在探究大学生“三下乡”的对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意义,为大学生“三下乡”的可实施性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三下乡”;新农村建设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背景与所面临的问题
2005年10月,我国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次正式地作为我国发展目标之一被提出,并列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2011年,根据“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又推出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可知,我国农村居民平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7%,农村各项基本设施逐渐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两免一补”,农村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直至今日,“新农村建设”依旧是热门话题之一。
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随着政府工作的深入,很多问题与矛盾日渐突出。例如,农村的自然环境恶化;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度不高等。这些是我国建设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2 “三下乡”
“三下乡”是指把有关文化、科技、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传播到农村,推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正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大学生“三下乡”是“三下乡”的内容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目前,大学生支教和大学生“村官”是主要的形式。国家通过高考入学免学费等手段招收一批志愿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工作5—10年。除此之外,在大学期间利用寒暑假期,各高校也会组织学生“三下乡”。大学生“村官”这种社会实践模式是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任期一般是2~3年。“村官”是通过笔试面试的考核方式选拔出来的,要求比较高,考核的内容也比较难。
3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背景与现状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号召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996年,我国14个部委联合开展大学生“三下乡”,让“文化、科技、卫生”下乡。2004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推进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下乡”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目前,大学生“三下乡”不仅成为了增强青少年实践能力的社会活动之一,也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之一。
高校学生接受四年的全日制教育后,已经掌握了其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因为实习的机会少,在工作中却难以应用于实践。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新鲜血液,因此,“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平台。大学生“村官”也在此时应声而出。
4 大学生“三下乡”对新农村建设的深远影响
(1)政治经济意义
每年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村官”奔赴农村,他们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农民解决种养殖的难题,带领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进行产业化管理,发展集约型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利用网络开辟新的销售路径,转变了传统的销售方式。据统计,目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占24.1%,其中担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负责人大学生村官的占12.3%;有创业项目的19527人,其中独立创业的5916人,合作创业的13611人(来自百度)。
大学生“村官”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的结构,增强了农村基层的组织活力,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强化农民群众队伍,引领农民致富,统筹城乡发展,稳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根基,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2)文化教育意义
大学生“三下乡”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文化教育方面最为深远。在农村,极度缺乏教师资源,“一师多课”跨年级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支教活动不仅缓解了农村师资压力,而且带来了新思想、新理念,打开了农村信息闭塞之门。许多大学生利用微博等网络手段,为贫困地区筹集了大量的课桌椅、文具等,改善农村基础教育设施,为农村中小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村民进行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水平,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改变了他们“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态度。大学生“村官”也提高了农村领导层素质,减少了农村的人才的流失。
大学生的到来,可以引导村民反对封建迷信,崇尚科学,树立优良的乡风村风。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帮助村民打官司,维护农民的权益。总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新农村建设有着功不可没的积极作用,也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项目来源于黑龙江大学2012年学生学理论学术课题TB41)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598203.htm百度百科2012-12-25
[2] 黄健,王士民,蔡茂.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援助《科教文汇》 2008年
关键词:大学生;“三下乡”;新农村建设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背景与所面临的问题
2005年10月,我国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次正式地作为我国发展目标之一被提出,并列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2011年,根据“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又推出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可知,我国农村居民平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7%,农村各项基本设施逐渐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两免一补”,农村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直至今日,“新农村建设”依旧是热门话题之一。
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随着政府工作的深入,很多问题与矛盾日渐突出。例如,农村的自然环境恶化;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度不高等。这些是我国建设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2 “三下乡”
“三下乡”是指把有关文化、科技、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传播到农村,推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正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大学生“三下乡”是“三下乡”的内容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目前,大学生支教和大学生“村官”是主要的形式。国家通过高考入学免学费等手段招收一批志愿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工作5—10年。除此之外,在大学期间利用寒暑假期,各高校也会组织学生“三下乡”。大学生“村官”这种社会实践模式是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任期一般是2~3年。“村官”是通过笔试面试的考核方式选拔出来的,要求比较高,考核的内容也比较难。
3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背景与现状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号召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996年,我国14个部委联合开展大学生“三下乡”,让“文化、科技、卫生”下乡。2004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推进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下乡”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目前,大学生“三下乡”不仅成为了增强青少年实践能力的社会活动之一,也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之一。
高校学生接受四年的全日制教育后,已经掌握了其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因为实习的机会少,在工作中却难以应用于实践。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新鲜血液,因此,“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平台。大学生“村官”也在此时应声而出。
4 大学生“三下乡”对新农村建设的深远影响
(1)政治经济意义
每年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村官”奔赴农村,他们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农民解决种养殖的难题,带领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进行产业化管理,发展集约型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利用网络开辟新的销售路径,转变了传统的销售方式。据统计,目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占24.1%,其中担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负责人大学生村官的占12.3%;有创业项目的19527人,其中独立创业的5916人,合作创业的13611人(来自百度)。
大学生“村官”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的结构,增强了农村基层的组织活力,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强化农民群众队伍,引领农民致富,统筹城乡发展,稳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根基,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2)文化教育意义
大学生“三下乡”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文化教育方面最为深远。在农村,极度缺乏教师资源,“一师多课”跨年级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支教活动不仅缓解了农村师资压力,而且带来了新思想、新理念,打开了农村信息闭塞之门。许多大学生利用微博等网络手段,为贫困地区筹集了大量的课桌椅、文具等,改善农村基础教育设施,为农村中小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村民进行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水平,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改变了他们“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态度。大学生“村官”也提高了农村领导层素质,减少了农村的人才的流失。
大学生的到来,可以引导村民反对封建迷信,崇尚科学,树立优良的乡风村风。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帮助村民打官司,维护农民的权益。总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新农村建设有着功不可没的积极作用,也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项目来源于黑龙江大学2012年学生学理论学术课题TB41)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598203.htm百度百科2012-12-25
[2] 黄健,王士民,蔡茂.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援助《科教文汇》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