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效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工作认同感的降低及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抵触情绪和消极体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育对象生活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于社会系统因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影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需要借鉴生态理念和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
关键词:生态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生命线,党的历任领导核心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出台了很多相关文件、政策,领导人也发表了不少重要讲话。但是重视不等于实效性就好,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却使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并导致实践上的困境。如果我们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处的环境做出了恰当的回应”[1],就很难摆脱这一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效现状
有学者说,“近年来,高校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总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困惑,尽管两课建设认认真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多样,思想管理与理论规则深入生活园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出新。凡此种种,但总是感到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2],甚至部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以创新为名用形式活动替代内容教育,指导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脱节于时代的要求,人已经在生态文明的时代,但是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似乎可以用利益调节机制替代。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因无法从教育过程得到高层次需要满足而转而取向低层次需要的满足,高校学生在专业课堂抢占前排座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则抢占后排座位或许可以管窥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困境。
应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的复杂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现实压力和心理压力远远超过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成员,在人生目标的选择上产生明显的思想和行动的困惑和迷惘,在人生意义的思考上涉及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让人无所适从,迫切需要指导和调节。这些多重教育困境相互交替和相互作用,增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那些从表面上看试图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某一思想认识问题,其实在它背后可能有相似的成倍以上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想困境提供着支撑和基础铺垫。“说到底,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问题表现,都是社会现实与社会矛盾的某种折射,问题的深层根子主要在社会”。[3]
二.生态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效原因分析
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现实困境,可以看到一个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显见的现象,就是重局部轻整体,甚至用局部来代替整体的思路和具体做法。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具体表现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狭隘地理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课程教学,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课程教学又狭隘地理解为某一门具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人为地限制和约束了原本内容丰富外延宽广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学问题而不是学科建设问题,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不是一个系统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校内外协同配合,全社会支持参与的大格局”,这正是生态观念和思维的体现。
从技术角度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当然是必要的,但是从理念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理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我们将教育活动的主体(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理解为社会人,他们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无时不刻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不断和社会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社会塑造着每一个人,每一个人也在塑造这个社会。所以我们需要从社会整体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特别是对于要素的解析,不应该只看到外在现象层面的互动个体,更应该把握人的社会属性,深刻理解人的本质存在,从宏观的社会整体视角入手分析和思考微观的局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都是由社会环境为我们塑造的”[4],“道德是个人与其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生态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提升路径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对象产生拒斥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现象也比较常见,可以将其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具体表现,如果只从局部双方互动出发进行思考,很容易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态度不端正、思考不积极、行为不配合的结论,发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感慨,教育理念上将教育对象理解为“经济人”,教育过程中使用的方法选择利益为主的奖惩措施。如果从社会整体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教育对象看成“生态人”,看到他们所在的复杂社会关系网络,理解他们的行为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就能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失效困境其实是整个社会系统发展困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间接体现,教育对象并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有不满,而是对于深层次社会现状的不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满足其内心真实需要、解决其现实问题的不满,对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形式主义的不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总趋势是无限性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社会功能的发挥是受限于教育对象的成长经历、社会阅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出有限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主体不仅仅只有教师或者宣传工作者,近年来出现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環境育人”的提法其实已经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万能论”的反思和否定。这就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失效困境的突破需要把社会生态作为立足点和着力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有效性与当代中国社会整体生态密切相关。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不断起着推进或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提高的作用,人的复杂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与社会存在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决定德育效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不是任何单个教育因素,而是与特定道德精神相匹配的,也就是这种道德教育所必须的最重要的因素构成的‘德’—‘育’生态”。[5] 思想政治教育是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教育活动,不仅要通过教育使教育对象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也要使教育对象形成符合预期的政治立场和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形式、目标、方式方法、路径选择都必须要反应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现实的状态和统治阶级的需要,反应其所在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运行机制和文化历史背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一方面增强了中国整体经济的活力,不断提高中国经济总量,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唯经济决定论的价值取向,只要有利于GDP的增长,做出社会系统平衡的牺牲似乎也被默认和许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可有可无论调在各级各类组织中出现,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被輕视。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顺应这种宏观层面社会形势的变化及微观层面教育主体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变化,直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产生影响和制约。不可否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曾经取得过很大的成功和良好的效果,但是如果在新的历史时期不能顺应时代的新变化并及时做出调整和规划,那么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失效困境就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必然结果。
金一鸣教授认为:“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是社会系统当中的一个独立系统。部分是离不开整体的。教育这一社会系统与社会中的其他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一种动态的依存关系。教育系统不能把自身封闭起来,就教育而论教育,而应该在研究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中寻找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工作的目标。”[6]教育应注重对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解,“理解要求对解释以及信息主体中的其他一致关系的把握。”[7]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存在和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失效困境正是社会生态困境的真实写照和间接反映。
参考文献
[1]杨修志.论布莱克对怀疑主义难题的回应——一种建立在语境主义基础上的新摩尔主义[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6(4):59.
[2]邱柏生.试图摆脱困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3(6):51.
[3]邱柏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47-248.
[4][美]约翰·杜威.新旧个人主义.孙有中等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99-100.
[5]樊浩.“德”—“育”生态论[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6-23.
[6]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http://jyt.jiangsu.gov.cn
[7]杨修志.当代知识论在科学理解问题上的反思[J].科技管理研究.2016(23):264.
(作者介绍:胡华强,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
关键词:生态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生命线,党的历任领导核心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出台了很多相关文件、政策,领导人也发表了不少重要讲话。但是重视不等于实效性就好,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却使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并导致实践上的困境。如果我们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处的环境做出了恰当的回应”[1],就很难摆脱这一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效现状
有学者说,“近年来,高校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总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困惑,尽管两课建设认认真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多样,思想管理与理论规则深入生活园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出新。凡此种种,但总是感到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2],甚至部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以创新为名用形式活动替代内容教育,指导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脱节于时代的要求,人已经在生态文明的时代,但是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似乎可以用利益调节机制替代。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因无法从教育过程得到高层次需要满足而转而取向低层次需要的满足,高校学生在专业课堂抢占前排座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则抢占后排座位或许可以管窥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困境。
应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的复杂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现实压力和心理压力远远超过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成员,在人生目标的选择上产生明显的思想和行动的困惑和迷惘,在人生意义的思考上涉及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让人无所适从,迫切需要指导和调节。这些多重教育困境相互交替和相互作用,增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那些从表面上看试图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某一思想认识问题,其实在它背后可能有相似的成倍以上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想困境提供着支撑和基础铺垫。“说到底,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问题表现,都是社会现实与社会矛盾的某种折射,问题的深层根子主要在社会”。[3]
二.生态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效原因分析
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现实困境,可以看到一个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显见的现象,就是重局部轻整体,甚至用局部来代替整体的思路和具体做法。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具体表现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狭隘地理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课程教学,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课程教学又狭隘地理解为某一门具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人为地限制和约束了原本内容丰富外延宽广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学问题而不是学科建设问题,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不是一个系统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校内外协同配合,全社会支持参与的大格局”,这正是生态观念和思维的体现。
从技术角度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当然是必要的,但是从理念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理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我们将教育活动的主体(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理解为社会人,他们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无时不刻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不断和社会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社会塑造着每一个人,每一个人也在塑造这个社会。所以我们需要从社会整体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特别是对于要素的解析,不应该只看到外在现象层面的互动个体,更应该把握人的社会属性,深刻理解人的本质存在,从宏观的社会整体视角入手分析和思考微观的局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都是由社会环境为我们塑造的”[4],“道德是个人与其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生态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提升路径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对象产生拒斥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现象也比较常见,可以将其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具体表现,如果只从局部双方互动出发进行思考,很容易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态度不端正、思考不积极、行为不配合的结论,发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感慨,教育理念上将教育对象理解为“经济人”,教育过程中使用的方法选择利益为主的奖惩措施。如果从社会整体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教育对象看成“生态人”,看到他们所在的复杂社会关系网络,理解他们的行为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就能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失效困境其实是整个社会系统发展困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间接体现,教育对象并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有不满,而是对于深层次社会现状的不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满足其内心真实需要、解决其现实问题的不满,对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形式主义的不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总趋势是无限性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社会功能的发挥是受限于教育对象的成长经历、社会阅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出有限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主体不仅仅只有教师或者宣传工作者,近年来出现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環境育人”的提法其实已经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万能论”的反思和否定。这就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失效困境的突破需要把社会生态作为立足点和着力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有效性与当代中国社会整体生态密切相关。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不断起着推进或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提高的作用,人的复杂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与社会存在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决定德育效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不是任何单个教育因素,而是与特定道德精神相匹配的,也就是这种道德教育所必须的最重要的因素构成的‘德’—‘育’生态”。[5] 思想政治教育是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教育活动,不仅要通过教育使教育对象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也要使教育对象形成符合预期的政治立场和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形式、目标、方式方法、路径选择都必须要反应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现实的状态和统治阶级的需要,反应其所在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运行机制和文化历史背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一方面增强了中国整体经济的活力,不断提高中国经济总量,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唯经济决定论的价值取向,只要有利于GDP的增长,做出社会系统平衡的牺牲似乎也被默认和许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可有可无论调在各级各类组织中出现,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被輕视。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顺应这种宏观层面社会形势的变化及微观层面教育主体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变化,直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产生影响和制约。不可否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曾经取得过很大的成功和良好的效果,但是如果在新的历史时期不能顺应时代的新变化并及时做出调整和规划,那么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失效困境就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必然结果。
金一鸣教授认为:“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是社会系统当中的一个独立系统。部分是离不开整体的。教育这一社会系统与社会中的其他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一种动态的依存关系。教育系统不能把自身封闭起来,就教育而论教育,而应该在研究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中寻找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工作的目标。”[6]教育应注重对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解,“理解要求对解释以及信息主体中的其他一致关系的把握。”[7]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存在和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失效困境正是社会生态困境的真实写照和间接反映。
参考文献
[1]杨修志.论布莱克对怀疑主义难题的回应——一种建立在语境主义基础上的新摩尔主义[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6(4):59.
[2]邱柏生.试图摆脱困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3(6):51.
[3]邱柏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47-248.
[4][美]约翰·杜威.新旧个人主义.孙有中等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99-100.
[5]樊浩.“德”—“育”生态论[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6-23.
[6]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http://jyt.jiangsu.gov.cn
[7]杨修志.当代知识论在科学理解问题上的反思[J].科技管理研究.2016(23):264.
(作者介绍:胡华强,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