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从哲学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的一部重要的著作。由于处于这样一个重要转折点和起点上,可以说,它是马克思早期创作中影响最大的文本。《手稿》由序言和三个笔记本组成,以异化劳动作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全部论述的出发点,使看似散乱的结构有了一以贯之的内容。《手稿》对异化劳动论述之充分、深刻,使异化劳动成为一个经典的话题,经久不衰。
以异化劳动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此外,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从费尔巴哈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是《手稿》序言中的两句话。国民经济学即古典经济学,是当时德国人对政治经济学的称谓。《手稿》是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之后的第一个文本。第一句话,表明马克思这种转向。此前,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要对森林盗伐、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等物质领域发表意见,而他原来的哲学及法律知识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因此他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当时,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探讨,也促使1843年马克思到达巴黎之后,立即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政治经济学的广泛研究之中。第二句话,表明马克思转向国民经济学、实证研究时受到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很大影响。他在《手稿》后面的论述中认为费尔巴哈“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此前马克思已经对黑格尔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批判达到了这样的结果,即法的观念和国家的形式植根于物质生活关系之中。《手稿》表明马克思已从法哲学过渡到经济学,从抽象思辨过渡到了实证研究。
“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例如,当它确定工资和资本利润之间的关系时,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终原因;就是说,它把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当作前提。”
“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有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普遍认可的前提即私有制出发,指出资本、地产、劳动三者分离是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并指出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工人降低为商品,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整个社会分化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制这一非历史前提出发,没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不能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否定了它的基础和前提即私有制的合理性。
“国民经济学虽然从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这一点出发,但是它没有给劳动提供任何东西,而是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而国民经济学只不过表述了异化劳动的规律罢了。”
“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得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私有财产为基础和前提的劳动在国民经济学规律下出现了以上一系列的悖论,这些悖论在马克思看来是异化劳动。在“笔记本Ⅰ”第四部分,马克思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创立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三种主要的收入形式——工资、利润和地租,归结为异化劳动和私有制。“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以前指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错乱;德国古典哲学时代,“异化”被扩展为分析人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即主体活动后果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和支配主体自身;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用异化劳动来表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内涵。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的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来说明私有财产下的劳动已经变成了异化劳动。这里要注意区分外化、异化、对象化、现实化、非现实化等概念。马克思在《手稿》中往往并列使用异化和外化这两个术语,但外化用于表示那些并不意味着敌对性和异己性的关系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异化正相反。在这里,马克思把现实化和非现实化对立起来,并将劳动的现实化等同于劳动的对象化,并指出“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即私有制前提下,对象化表现为非现实化即异化。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肯定方面,它是人们在对自然界改造和占有的劳动过程中劳动的实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异化劳动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因为,劳动者生产出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
“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
“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可见,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但是,不是什么时候私有财产都和异化劳动有这种关系,由于资本主义是彻底的私有制,资本完全归资本家所有,正是这种彻底的占有导致了异化的出现,而在其他社会形态这种异化劳动现象并不突出。
“正如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而且我们将重新发现,每一个范畴,例如买卖、竞争、资本、货币,不过是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
“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
“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人,毋宁说,不过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而已”。——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分析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概念之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概念就都可以得到说明了。因为它们“不过是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国民经济学考察产品的流通、消费等宏观方面的问题,却忽视工人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即劳动异化,看不到劳动是自身对立的或内在矛盾的这一本质,由此陷入二律背反:在承认劳动、承认人的假相下面,国民经济学对劳动和人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这一观点是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从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进一步考察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认为私有财产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由于劳动与资本的分离,使劳动成为异化劳动,人类全部奴役制的根源就是这种客观的、物质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在此,马克思以消灭异化劳动和私有制为基础,提出了工人阶级乃至全人类解放的任务。
以人的本质为中心的哲学批判
“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凡是成为他的劳动的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自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自身的东西就越少。”——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在文本中提到的异化劳动的第一个规定是,从生产的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即“物的异化”。这个规定是表示,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处于异己的对象性关系之中。劳动作为人的一种活动,本来表现为对对象的占有,是人将其自身的意志和力量客观化于对象中。由于劳动和资本的分离,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资本家拿走的越多并转化为更多的资本,反过来继续统治他、奴役他,但是,工人占有的对象却越少,并越受其对象(即产品)的奴役和统治。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
“结果是,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在文本中提到的异化劳动的第二个规定是,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同他的生产活动相异化即 “自我异化”。 对劳动者来说,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生产本身就是一种异化的活动。这种异化表现在:劳动从人的内在需要变成了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劳动不是人的需要,而是一种手段;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是属于别人。这种异化的结果,就把人降低为动物。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在文本中提到的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是,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类”的意思就是物种。马克思和费尔巴哈一样, 也是把人作为一个“类”进行抽象的, 但是结论和费尔巴哈的不同。马克思不是把人的本质看作是理性、意识和心, 而是看作生产劳动、实践,人的劳动实践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马克思从抽象的人过渡到现实的人的研究, 这显然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超越。但是,人的劳动一旦同自己的产品相异化,并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这就带来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不再证实人的本质,而变成了“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他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他人带来享受和生活乐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在文本中提到的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是,人同人相异化。通过前面三个异化的规定,马克思自然推导出了人同人相异化这第四个规定。因为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同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表现和证实。在异化状态下,人同他人的关系不再成为自身本质的证实,而成了一种强制性的关系,事实上表现为私有财产的两个对立面: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劳动者的劳动是不属于他的,而属于另一个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占有了劳动者劳动的产品,同时就占有了他的劳动,支配了他的本质。马克思认为,这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统治工人的异己力量,就是资本家,如他在《手稿》中指出的“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这里,马克思已认识到,生产中的物质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异化劳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这就为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中构建起完备的剥削理论做了准备。
以扬弃异化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批判
法国著名学者科尔纽在《马克思恩格斯传》中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两个基本主题——揭示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和这种异化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克服……这两个主题是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异化的产生及其扬弃都被描述为和解释为历史发展的结果。
“既然人的生命的现实的异化仍在发生,而且人们越意识到它是异化,它就越成为更大的异化;所以,它只有通过付诸实行的共产主义才能完成。”
“不难看到,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的运动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如果说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前两个规定(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和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说明了异化状态在作为个体的人的身上的生动表现,那么异化劳动的后两个规定(人与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对自身的否定的实质和在社会中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从经济学进入到哲学,指出异化劳动从物的异化发展到人的异化以致社会的全面异化,而这一问题的根源是私有财产,解决之道则是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内部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生,这就解释了从私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的内在逻辑。
“这两种形式的共产主义都已经认识到自己是人向自身的还原或复归,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但是,因为它还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也还不了解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所以它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它虽然已经理解私有财产这一概念,但是还不理解它的本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认为,那些试图通过毫不触动私有制本身的方法来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的共产主义不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不能克服私有财产对人的统治;同时,它们把私有财产仅仅作为一种消极的内容存在着,它的积极方面并没有认识到。在马克思看来,产生异化的社会关系本身包含着它的否定性的环节,发展着扬弃异化的条件。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所有人都因为物对人统治而发生了异化,偏离了人的本质。共产主义目的是要使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态下获得解放,并代之以把人的世界而不是物的世界作为生产目的社会形态。因此,这种共产主义不仅是经济制度的全面变革,而且是新的社会关系的建立。由于实现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人的丰富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示,展现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这里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借助于异化理论的概念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从而论证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必要性。
(注:文中楷体部分摘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高级编辑)
以异化劳动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此外,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从费尔巴哈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是《手稿》序言中的两句话。国民经济学即古典经济学,是当时德国人对政治经济学的称谓。《手稿》是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之后的第一个文本。第一句话,表明马克思这种转向。此前,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要对森林盗伐、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等物质领域发表意见,而他原来的哲学及法律知识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因此他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当时,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探讨,也促使1843年马克思到达巴黎之后,立即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政治经济学的广泛研究之中。第二句话,表明马克思转向国民经济学、实证研究时受到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很大影响。他在《手稿》后面的论述中认为费尔巴哈“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此前马克思已经对黑格尔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批判达到了这样的结果,即法的观念和国家的形式植根于物质生活关系之中。《手稿》表明马克思已从法哲学过渡到经济学,从抽象思辨过渡到了实证研究。
“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例如,当它确定工资和资本利润之间的关系时,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终原因;就是说,它把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当作前提。”
“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有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普遍认可的前提即私有制出发,指出资本、地产、劳动三者分离是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并指出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工人降低为商品,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整个社会分化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制这一非历史前提出发,没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不能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否定了它的基础和前提即私有制的合理性。
“国民经济学虽然从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这一点出发,但是它没有给劳动提供任何东西,而是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而国民经济学只不过表述了异化劳动的规律罢了。”
“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得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私有财产为基础和前提的劳动在国民经济学规律下出现了以上一系列的悖论,这些悖论在马克思看来是异化劳动。在“笔记本Ⅰ”第四部分,马克思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创立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三种主要的收入形式——工资、利润和地租,归结为异化劳动和私有制。“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以前指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错乱;德国古典哲学时代,“异化”被扩展为分析人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即主体活动后果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和支配主体自身;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用异化劳动来表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内涵。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的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来说明私有财产下的劳动已经变成了异化劳动。这里要注意区分外化、异化、对象化、现实化、非现实化等概念。马克思在《手稿》中往往并列使用异化和外化这两个术语,但外化用于表示那些并不意味着敌对性和异己性的关系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异化正相反。在这里,马克思把现实化和非现实化对立起来,并将劳动的现实化等同于劳动的对象化,并指出“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即私有制前提下,对象化表现为非现实化即异化。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肯定方面,它是人们在对自然界改造和占有的劳动过程中劳动的实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异化劳动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因为,劳动者生产出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
“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
“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可见,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但是,不是什么时候私有财产都和异化劳动有这种关系,由于资本主义是彻底的私有制,资本完全归资本家所有,正是这种彻底的占有导致了异化的出现,而在其他社会形态这种异化劳动现象并不突出。
“正如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而且我们将重新发现,每一个范畴,例如买卖、竞争、资本、货币,不过是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
“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
“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人,毋宁说,不过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而已”。——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分析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概念之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概念就都可以得到说明了。因为它们“不过是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国民经济学考察产品的流通、消费等宏观方面的问题,却忽视工人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即劳动异化,看不到劳动是自身对立的或内在矛盾的这一本质,由此陷入二律背反:在承认劳动、承认人的假相下面,国民经济学对劳动和人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这一观点是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从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进一步考察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认为私有财产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由于劳动与资本的分离,使劳动成为异化劳动,人类全部奴役制的根源就是这种客观的、物质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在此,马克思以消灭异化劳动和私有制为基础,提出了工人阶级乃至全人类解放的任务。
以人的本质为中心的哲学批判
“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凡是成为他的劳动的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自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自身的东西就越少。”——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在文本中提到的异化劳动的第一个规定是,从生产的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即“物的异化”。这个规定是表示,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处于异己的对象性关系之中。劳动作为人的一种活动,本来表现为对对象的占有,是人将其自身的意志和力量客观化于对象中。由于劳动和资本的分离,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资本家拿走的越多并转化为更多的资本,反过来继续统治他、奴役他,但是,工人占有的对象却越少,并越受其对象(即产品)的奴役和统治。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
“结果是,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在文本中提到的异化劳动的第二个规定是,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同他的生产活动相异化即 “自我异化”。 对劳动者来说,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生产本身就是一种异化的活动。这种异化表现在:劳动从人的内在需要变成了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劳动不是人的需要,而是一种手段;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是属于别人。这种异化的结果,就把人降低为动物。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在文本中提到的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是,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类”的意思就是物种。马克思和费尔巴哈一样, 也是把人作为一个“类”进行抽象的, 但是结论和费尔巴哈的不同。马克思不是把人的本质看作是理性、意识和心, 而是看作生产劳动、实践,人的劳动实践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马克思从抽象的人过渡到现实的人的研究, 这显然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超越。但是,人的劳动一旦同自己的产品相异化,并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这就带来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不再证实人的本质,而变成了“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他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他人带来享受和生活乐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在文本中提到的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是,人同人相异化。通过前面三个异化的规定,马克思自然推导出了人同人相异化这第四个规定。因为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同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表现和证实。在异化状态下,人同他人的关系不再成为自身本质的证实,而成了一种强制性的关系,事实上表现为私有财产的两个对立面: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劳动者的劳动是不属于他的,而属于另一个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占有了劳动者劳动的产品,同时就占有了他的劳动,支配了他的本质。马克思认为,这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统治工人的异己力量,就是资本家,如他在《手稿》中指出的“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这里,马克思已认识到,生产中的物质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异化劳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这就为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中构建起完备的剥削理论做了准备。
以扬弃异化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批判
法国著名学者科尔纽在《马克思恩格斯传》中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两个基本主题——揭示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和这种异化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克服……这两个主题是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异化的产生及其扬弃都被描述为和解释为历史发展的结果。
“既然人的生命的现实的异化仍在发生,而且人们越意识到它是异化,它就越成为更大的异化;所以,它只有通过付诸实行的共产主义才能完成。”
“不难看到,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的运动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如果说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前两个规定(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和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说明了异化状态在作为个体的人的身上的生动表现,那么异化劳动的后两个规定(人与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对自身的否定的实质和在社会中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从经济学进入到哲学,指出异化劳动从物的异化发展到人的异化以致社会的全面异化,而这一问题的根源是私有财产,解决之道则是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内部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生,这就解释了从私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的内在逻辑。
“这两种形式的共产主义都已经认识到自己是人向自身的还原或复归,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但是,因为它还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也还不了解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所以它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它虽然已经理解私有财产这一概念,但是还不理解它的本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认为,那些试图通过毫不触动私有制本身的方法来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的共产主义不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不能克服私有财产对人的统治;同时,它们把私有财产仅仅作为一种消极的内容存在着,它的积极方面并没有认识到。在马克思看来,产生异化的社会关系本身包含着它的否定性的环节,发展着扬弃异化的条件。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所有人都因为物对人统治而发生了异化,偏离了人的本质。共产主义目的是要使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态下获得解放,并代之以把人的世界而不是物的世界作为生产目的社会形态。因此,这种共产主义不仅是经济制度的全面变革,而且是新的社会关系的建立。由于实现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人的丰富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示,展现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这里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借助于异化理论的概念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从而论证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必要性。
(注:文中楷体部分摘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