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再不说,就来不及了

来源 :福建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dshe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月,眼看春节即将来临,小迪的心里有些发毛。每年春节的家庭聚会,是他最不喜欢的一件事,原因很简单——他无法完全融入大家的谈话。往年除夕夜,小迪一家都会与亲友在酒店聚餐,大家吃得其乐融融,相谈甚欢,只有他一个人几乎不发一语,一直埋头苦吃。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他不会说家乡话,更确切点是只能听懂,但却说不出来。
  当外婆在餐桌上用方言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时,小迪只好红着脸,尴尬地用标准的普通话回应:“我不会说家乡话。”想起去年除夕这一幕,小迪至今觉得十分羞愧,“这就相当于你忘记了自己姓什么一样,让我觉得特别可耻。”
  小迪是建瓯人,20岁,从小就跟随父母生活在外地,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听到小迪的回答,在座的人都没有说什么。“因为他们都知道我从小就很少待在家乡,觉得我不会说家乡话也是正常的。”但是小迪自己却不这么认为,“一个游子漂泊在外,无论多远多久,最不该忘记的就是家乡,而方言是最能代表家乡的。像我这种情况,说难听点就是忘本,想到这些,连我自己都觉得十分惭愧。”
  在福建,像小迪这样不会说方言的年轻人还有很多。知名编剧林瑞武曾联合相关专家对福州、厦门、莆田和龙岩4地各200名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掌握方言且经常使用方言的学生,福州23.65%,厦门36.68%,莆田38.97%,龙岩仅17.53%。“福建应加强方言保护。”2014年1月,考虑到方言留存的危机性,林瑞武向福建省政府建议。
  “福建方言丰富多彩,都是源自古代中原地区汉民族的语言。”林瑞武介绍道,“10%以上的台湾同胞和海外1000多万福建籍侨胞都会讲福建方言。方言是情感的联系纽带。”
  从长远意义来看,当方言遇到普通话,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沟通问题。因为很多地域文化层面的问题,都只能依靠方言来支撑。
  该不该教孩子说方言?
  “爸爸,我想要那个点读机。”在龙岩城区的某大型购物广场里,一名7岁的小女孩拉着爸爸的衣角,眼神中充满了渴望。
  “那东西用处不大,咱们不买。”爸爸回答。
  但女孩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眼前的点读机吸引,她好像没听见爸爸的话一样,继续不依不饶地拉扯着爸爸的衣角。
  “不烂。”被女儿的撒娇弄得有些不耐烦的爸爸,无意中说了一句龙岩话。
  “爸爸,你说什么?”女孩迷惘地看着他。忽然间,形势开始扭转,原本正在撒娇要买点读机的女儿,开始不停地追问父亲刚才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时候,女孩的父亲才意识到,一直生活在龙岩的女儿竟然听不懂龙岩话!
  2013年,龙岩网友“不加你”在贴吧中发表了自己的上述遭遇。他在帖子中提到,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妻子和父母就一直用普通话和她交流,到现在为止,女儿一句龙岩话都不会说。为了让女儿学习龙岩话,平时在家的时候,“不加你”总会想方设法地用龙岩话和女儿交流。但女儿总会用一副“无辜”的表情看着他:“爸爸,你在说些什么呢?”
  “这令我很尴尬。”“不加你”说,“龙岩话,自己平时讲起来觉得很自然。但当女儿问起来时,真不知道应该怎么跟她解释。我和妻子当场就无语了。”
  “现在,住在城里的龙岩下一代,我就没有看到几个会讲龙岩话的,像东肖、龙门、铁山、红纺等乡镇的孩子,已经一半以上不会讲龙岩话了。”帖子的最后,“不加你”担忧地写道。
  与“不加你”的情况一样,莆田的一位网友也在微博中提道:“孙子只会说普通话,为了和孩子沟通,年过五旬的奶奶进小学课堂开始学普通话。奶奶尚且如此,孙儿是不是也该学学莆田话照顾下奶奶?”
  50多岁的莆田人许冬梅一直生活在乡下,听不懂普通话,而她膝下的12个孙子、孙女却都在城里长大,听不懂莆田话。每次孩子们回到老家,许冬梅都非常开心,然而令她无奈的是,整天盼星星盼月亮似的把孩子们盼回家了,可自己却没办法和他们说上话,这可把她急坏了。为了能和孩子们沟通,许冬梅思前想后,最终决定顶住压力,到莆田秀屿区月塘乡洋埭小学“插班”上一年级,学习普通话。此事见报后,网友们纷纷表示,家乡方言必须要教给下一代,莆田话是莆田文化的代表,“作为一个莆田人,就应该会说莆田话”。
  然而,和网络上的观点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认同让孩子学习方言,也有很多孩子对学习方言并不感兴趣。厦门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阿明说,自己身边的同学都说普通话,“如果有人偶尔漏出一两句‘地瓜腔’(除标准普通话外的各种地方腔调),同学们都会嘲笑他”。与阿明一样,很多孩子觉得说方言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在福州某公司上班的张先生说,他的儿子从小生活在连江乡下,跟爷爷奶奶学了一口标准的连江话,后来儿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到福州市区上幼儿园,老师跟他反映,学校里的孩子都能听懂普通话,只有他的儿子不会说也听不懂。
  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经常说方言会影响讲普通话。在普通话的学习过程中,也有些孩子因为地方腔调浓厚,导致普通话说不标准。福州的杨女士说,由于工作繁忙,1岁多的女儿平时都由爷爷奶奶照看。1岁多正是学说话的年纪,但是由于老人的普通话说得不标准,导致孩子也带有浓厚的福州口音。听到女儿嘴里偶尔蹦出几句“灰(飞)机”“坐掐(车)”之类的“福普话”,杨女士是又好笑又无奈。
  究竟该不该教孩子说方言?对于这个问题,闽江学院的唐若时教授说出了她的看法。“会说一个地方的语言,也就等于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另外,方言也是联系感情的纽带,能够给人一种归属感。有一首歌唱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想象一下,当你在外地打拼多年,偶然间遇到一个和自己说着同样母语的人,这感觉就好像回到家乡一样温暖,亲切感油然而生。在这种情况下,能不热泪盈眶吗?”
  唐教授说,该不该教小孩说方言,还要从具体情况来看。有条件的当然可以,而条件不允许的也不能强求。“如果父母本身就说不好方言,就更别说教孩子了。”   “另外,一定要教的话,最好是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方言主要依靠口头传承,可以让孩子看一些用方言配音的电视剧、电影等,也可以给孩子放一些用方言演唱的好听的歌。一般来说,小时候学会的歌谣,长大后不容易忘记。”
  方言,不只是语言
  易中天在谈起福建方言时曾经写道:“如果说赣语像刀,客家话像圈子,那么闽语就像是石头,而且是活化石。闽语的形态是很古老的,老得有时候你会觉得福建人说话简直就是在说古汉语:你叫汝,他叫伊,吃叫食,走叫行,脸叫面,黑叫乌,锅叫鼎,绳叫索,翅膀叫翼,图章叫印,房子叫厝,棉袄叫裘。当两个福建人相互询问‘食糜未’(喝过粥没有)或‘有伫无’(在不在家)时,你会不会觉得自己进了时间隧道?”
  的确,以福建方言中极具代表性的闽南语为例,它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精髓,尤其是唐宋时期的语音、词汇,而且它曾经还是唐朝通用的官方语言,这是国内外语言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关于闽南语作为唐朝时期官话的事,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唐朝贞观年间,吐蕃(相当于现在的西藏地区)在松赞干布的率领下,国力蒸蒸日上。为了显示实力,松赞干布派使者到唐朝,请求迎娶一位唐朝公主,经过几次软磨硬泡,唐太宗只好答应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从繁华的中原地带嫁到偏僻的异乡,这多少让文成公主感到有些不高兴。一路上,文成公主整日坐在轿子里闷闷不乐,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开口问“这系德勒(闽南语“这是哪儿”的意思)”。当一行人到达吐蕃之后,随行使者请文成公主下轿。看到眼前恭迎的人群,文成公主惊讶地又问:“这系德勒?”
  当地的藏族引导官员听到公主开口说话,但又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连忙向随行的使臣询问。出于礼貌关系,使臣觉得不能跟他们说出文成公主的原意,于是便灵机一动,告诉他们:“这系德勒”是吉祥的意思,这是文成公主向当地藏人问好的方式。从此之后,藏族人向别人问好的时候,就模仿文成公主的那句话,“这系德勒”由此变成了极具特色的藏族问候语。
  虽然这只是民间的趣谈,但闽南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发音却是不争的事实。据学者考证,唐朝“安史之乱”时期,部分中原人为了避难,逃到闽南一带定居,唐朝官话在当地推广开来。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地区的语言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异变,而闽南地带一直保持着相对封闭的状态,当地普遍使用的唐朝官话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了现在的闽南语。而福建其他地区方言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都是因为交通阻隔,受到外界影响较小,保留了自古传承下来的特色发音。例如古汉语中的“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消亡,现在只有在方言中才能听到。
  “研究闽南语及其他福建方言,对保护中国传统语言、研究古代社会的人文历史有着积极的作用。”唐若时说,“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它还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福建省内的多种方言背后,蕴含着多种文化的精粹。一旦方言失传,以其为载体的各种艺术、技艺也将会随之消失,其中包括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闽剧、福州评话、莆仙戏、福建南音……
  近年来,年轻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多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方言越来越少被使用,能说会听方言的人也越来越少。受众群体缩小,一些极具地域特色的艺术也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影响力。
  为了推广福建剧种,福建省文联和福建省戏剧家协会常常举行相关赛事。然而,虽然参赛选手上有80多岁的老人,下有10多岁的孩子,但由于很多人无法听懂用方言演绎的唱词,难以深切体会其中的韵味,观众一直少得可怜。“更好地保护和推广方言,也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尊重。如果唐、宋、元、明等朝代的语言资料都能够留存下来,我们就可以复原当时的语言艺术了。”
  2013年,为了保存方言和口头文化,福建省开始组织各高校建设福建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计划用5年的时间,在79个调查点开展方言采集任务。
  “采集方言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工作人员在挑选发音对象时有着严格的标准。”唐若时说,方言发音者必须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所说的方言没有过多地受到普通话的影响。但这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老人家没有接受过太多教育,书面上的很多字是不认识的。这样一来,即便老人家发音正宗,但是读不出纸上的字,结果同样徒劳无功,就像一句歇后语所说的那样,茶壶煮水饺——有货倒不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作人员必须抽出很多时间对方言发音者进行的专业培训。对于工作人员来说,这也在无形中加大了他们的工作量。“没办法,现在能把方言说得正宗的,都是年龄偏大的老人。如果这些老人去世了,方言就很难传下去了。但是只要有了这个方言数据库,即便是过了几百年,也不用担心失传。”唐若时面色凝重地说。
  方言VS普通话:
  不一定是你进我退
  2013年7月,一段拍摄于成都的视频在网上走红。在这段视频中,一位长乐籍男子在成都闯了红灯,被正在录制《谭谈交通》执法节目的谭警官拦下。但是由于男子只会说福州话,对普通话是只会听不会说,在接下来的交流中,他开始与谭警官“鸡同鸭讲”。
  “师傅,你怎么跑这来了?”谭警官上前询问。
  “找人找到这边来了,现在迷路了。”男子操着一口流利的福州话。
  “这什么意思?”谭警官疑惑地问。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啊。”男子继续用福州话回答。
  “额,Hello?”谭警官迷惘地挠着头,怀疑自己遇到了外国人。“这可能是东亚人,看这样子,我估计他不是韩国的就是日本的。”接下来,他开始尝试用“各种语言”与男子沟通:“要注意交通安全,别闯红灯的思密达。”“What’s yourname?Show your license.”……
  在这段4分多钟的视频里,长乐籍男子与谭警官的对话不时爆出笑点,乐翻了网友。
  其实,这种“鸡同鸭讲”现象并不只发生在福建人与外省人之间。由于福建省内各地的方言差异较大,福建不同地方的人在一起交流时,也常常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易中天说:“(福建的方言)不是一块石头,而是一堆石头……闽南话、闽北话、闽东话、闽中话、莆仙话,这些‘石头’之间的缝隙,很可能比某些大方言之间的差异还大。所以福建人和福建人坐在一起,弄不好就是大眼瞪小眼,鸡同鸭讲,不知所云。”
  唐若时补充说:“全国九大方言区,除了福建以外,没有一个方言区的次方言是不能通话的,只有福建是个例外。而且,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很多地方会出现‘一村一调’的现象,想到邻村串门聊天都难。”
  也许正是由于福建省内方言差异过大的原因,经常可以看见福建人之间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因为互相交流不便,他们需要找一个共同的东西、借助共同的平台去沟通交流。也正因为如此,普通话在福建的推广很好,而这恰恰又影响了方言传承。”
  难道普通话与方言之间只能是你进我退、不能共存吗?
  尽管对女儿未来的普通话发音有些担忧,但杨女士依然坚持同时教女儿说普通话和福州话。“方言是一定要学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母语。”她认为,普通话说得标不标准,与会不会说方言其实关系不大。“语言环境更重要吧。即使不会说方言,也会受到周围大环境的影响。我的很多朋友不会讲福州话,但一样有很重的‘福州腔’。福建人要说好普通话,只能靠自己有意识地进行训练,纠正发音。”
  “共存有一个主导和辅助的关系,在保证通用语(即普通话)使用于公共领域的主导地位下,可以提倡在私人领域说方言。”唐若时说,方言与普通话都有其各自存在的价值,我们可以选择在不同场合下,根据不同的情感表达需求来使用不同的语言。“因此,普通话和方言完全可以共存互补、和谐相处。”
其他文献
雪霁乌君山
期刊
马航事件让飞行安全问题又一次被放大。夸张点说,飞行员掌管着整架飞机的“生杀大权”,他们如何通过层层筛选,坐上这个责任重大的位置?飞行员平时都是如何工作、生活的?有请厦航飞行学员张力诚为我们揭开飞行员“高端神秘”的面纱。  在人们印象中,飞行员都是身体特好,非常帅气的。要成为一个飞行员,身体素质方面有什么要求?  身高170~185厘米,体重有个指标,跟身高比例有关,具体叫啥忘记了,反正不能精瘦也不
期刊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阳春三月,福安市穆云畲族乡虎头村千亩桃园桃花盛放,吸引了上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畲族“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人)”、赏花客和摄影爱好者齐聚。  随人群步入虎头村,一眼望去便是整片的粉红,雾一样浮在树梢,清香扑鼻。许多身穿传统服饰的男女“山哈”在桃园中、路边或屋檐下即兴编唱着畲歌,以歌会友,游客们驻足欣赏,都争着和他们拍照。  浙江温州平阳县的蓝永潇演唱了自创的《歌唱畲
期刊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皇家乐团”。在普通老百姓眼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是一支神秘的队伍,平时只有在国庆阅兵典礼、迎送国宾等重大国事活动中才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很少有人知道这支部队背后的故事。  1949年开国大典上奏响国歌的联合军乐队,是他们的前身。要追溯军乐团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军乐团的组建者、首任团长罗浪。  “天上下刀子也不能动”  1947年,聂荣臻在清风店
期刊
走进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陈列馆,两层楼的展厅里陈列着各种资料和老照片。而从这儿往大南门方向走几百米,目之所及的景象与方才所见的现代建筑完全不同:快要倒塌的木头房在几根柱子的支撑下勉强站立着,十分破落,细看还能发现上面都钉有一块写有“抗日战争时期大田‘第二集美村’”字眼的红色小铁牌。  “像这样的房屋本来是43座,因为缺乏保护,部分旧址已被村民翻新建成了楼房,现在只剩28座了。”大田县玉田村村民
期刊
在福建龙岩,知道上杭县解放后第一个电影放映场所在什么地方的人不多,上杭县第一代电影工作者钟时龙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回忆录里记载,当地第一个电影放映场所是在孔庙的侧厅,第一家电影院的照片也收入了他的回忆录中。  早在1952年,钟时龙就是筹备上杭县人民电影院的主要工作人员之一,数十年来,他一直从事电影放映和美术广告工作。2008年,80岁的钟时龙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和文化部颁发的“从事电影工作50年以
期刊
马年正月初三晚上6点,央视一套播出的春节特别节目《吉尼斯中国之夜》,陈重沁在亿万观众的见证下,在啤酒瓶口骑行独轮车距离达到30.17米,刷新了由自己保持的该项目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宽度不超过2厘米、小得不能再小的“运动场”,承载着陈重沁的独轮车梦想,也使他的人生充满了色彩。  “虽然这么说挺俗的,但还是得说,我终于在30多岁的时候找到了一生所爱。”对着身旁的独轮车,陈重沁动情地说道。  4年前,
期刊
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但引发了收视热潮,而且其影响力正从荧屏走向现实,引发了一轮又一轮“食欲冲击波”。过去,人们说:“泉州美食千年得,养在深闺无人识。”现在,我可以欣然地说,吃货们,去看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吧。  那么,《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为什么会选择到泉州来取景?摄制组都在泉州拍了哪些美食呢?  泉州“吃货”立功了  《舌尖上的中国》并不是选取名菜、主厨、专家这些“大视角”,而是从
期刊
陈忠和不会再出山了。“当我失利,别把我贬得一无是处;当我成功,别把我褒得十全十美。”30年的排球生涯,陈忠和尝尽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对于现在的他来说,卸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后的新生活温馨而惬意。  2014年4月12日晚,载着中国女排一行20人的巴士缓缓驶入漳州女排训练基地,在这里,女排姑娘们将要进行为期40天的封闭式训练。陈忠和清楚地记得,这已经是中国女排第42次来到漳州进行集训。尽管陈忠和离开国家队
期刊
旭从福安某酒店的床上醒来,窗外下着小雨,时间才6点多。  他平常是个早起的人。昨夜刚从福州赶回来,睡得晚,今天下午两点半,约了当地围棋协会的人谈事,精神很重要,他决定再补一会儿觉。  王旭今年48岁,头发渐白,却红光满面。他有几个身份:侨胞、新西兰福建商会副会长、开便利店和加油站的商人、奥克兰一所大学的大股东。  再过几个月,他移民新西兰就满15年了。  交游广阔、事业稳健、爱人贤惠、两个女儿乃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