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南热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文化核心和精粹。在黄南州建设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一、保护和传承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一)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黄南特色文化的需要
以热贡艺术、於菟等文化形态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热贡文化中最精彩、最具魅力的内容,是本地特色文化最集中的体现,也是热贡文化的精神内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中,人的作用至关重要。由于非物质文化的“无形”特点,也成为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弘扬特色文化的基本前提,也是弘扬特色文化的难点。
(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黄南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文化创新。黄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南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时代进行文化创新的重要前提。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具体地说,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来改造、更新传统文化,使之符合现代化的要求,使之在自我超越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因此,为了黄南民族文化的发展, 我们必须重视对黄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创造性转化。保护和传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南以文化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根植于热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作为世界级非遗项目的“热贡藏戏”,在藏族地区独树一帜、独具特色;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六月歌会”和“於菟节”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全民传播的民俗资源,融宗教、祭祀、娱神、娱人于一体,神奇古朴,原始风味极为浓郁。这些都会为游客提供超值的文化享受,达到民俗旅游的目的。黄南州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原热贡文化之旅”的重要元素,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黄南州打造“全国一流藏文化基地”,实现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黄南州文化旅游产业能真正发展壮大和旅游品牌长盛不衰的依托和关键。
二、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保护和传承现状
第一,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2009年10月,“热贡艺术”、“藏戏”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热贡六月会”、“土族於菟”、“和日石刻技艺”、“同仁刻板印刷技艺”被列入国家非遗保护项目名录;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的有13项;列入州级非遗保护项目的有70项,目前黄南州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90项。
第二,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2007年6月5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热贡艺术2人,是更登达吉、启加;2008年1月26日,又公布了第二批551名代表性传承人。青海省被确定的10位民间艺人传承人中黄南州有3位:青海藏剧团、黄南州歌舞剧团原任团长多杰太和现任团长仁青加确定为“黄南藏戏”传承人,同仁县年都乎村阿吾被确定为“土族於菟”传承人。目前全州有5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44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0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目前在西北地区拥有艺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数量最多的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拥有国家级文化旅游命名、艺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我省世界级、国家级非遗项目最为富集的地区。黄南州政府按照国务院制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并通过为代表性传承人颁发证书、发放生活补助、安排授课带徒、展演和展示其优秀作品等方法,鼓励支持传承人开展各种传习活动,对其开展传习活动给予支持和一定的保障。
第三,成功申报设立了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2008年8月27日,文化部正式批准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我国第三个也是西北五省区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其范围涵盖同仁、泽库、尖扎三县县域,总面积1.16万平方公里。黄南州政府编制了关于《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和《坎布拉后弘文化区修建性详规》。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尝试,要做好这项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积累经验。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标志着黄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保护和传承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黄南民族文化生态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黄南州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支持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部门和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认识上还存在着种种误区。例如,有些人重申报而轻保护、重开发而轻管理,把“申遗”的成功当作目的,当作“政绩”,而成功之后该做什么,他们就不考虑或很少考虑了;有些人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软任务”,视经济建设为“硬任务”,认为抓后者能够显示“政绩”,而抓前者则很难有成绩,因而工作上不重视,经费上不支持;还有一些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得过且过,采取应付态度等等。这对于保护工作是极为不利的。 第二,理论研究缺乏
对于黄南非物质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形态、特征、价值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在学术界形成有分量的学术成果。这种研究现实导致热贡文化得不到应有的理论提升,影响了保护和传承工作整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第三,资金制约
黄南州现有近200多个非物质文化形态资源。要在近几年内将濒临消亡的上百种民族民间珍贵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建档,摸清其生存状况并应用有效手段进行抢救性保护,是一项十分艰巨而长远的文化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由于黄南州财力有限,群众生活尚且贫困,民生工程为第一责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进程。
第四,保护和传承面临危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黄南民族特色艺术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走向单纯商品化的同时,又面临粗制滥造、创作标准缺失的现实困境。艺人队伍中,完整的绝活手艺传人不多,由于艺人中的多数人急于出售商品,静下心来潜心创作不足,缺乏有影响的艺术精品,使黄南非物质文化的原生态原真性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其保护和科学合理的传承发展。特色产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艺人队伍断层,传承人才匮乏。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逐渐毁弃或消亡,民族传统习俗、民族传统歌舞、民族传统服饰、民族口碑文史及其风俗传承机制等单一民族的特性正在日益消失。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民族文化出现了加速流失的危机。
三、对保护和传承黄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文化自觉,端正思想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文化现象,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对此,我们应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认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珍爱、尊重先辈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对处于弱势地位且脆弱无比的非物质文化,应该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抢救与保护,使之再现生机与活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二)加强理论研究
一是宏观研究。重点研究黄南非物质文化的形成过程,在青海文化、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在文化学、民俗学、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中的意义。二是微观研究。如热贡藏戏的艺术特点及其演变过程,藏传佛教在热贡文化形成中的作用等。三要研究文化产业化问题。
(三)建设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筹建自治州热贡文化、藏戏、藏文化研究机构,筹建热贡艺术学院,形成高端有研究理论、中端有高等教育、低端有职业教育的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和发展体系。制定黄南非物质文化抢救、保护和利用规划,设立传承保护项目,推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遗址的保护修缮工作。编写非物质文化乡土教材,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站(室)等活动。加强热贡艺术职业教育,大力培养热贡艺人。
(四)综合运用多种保护和传承手法
1、活态整体性保护
黄南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为了使民间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下来,就必须重视与其紧密相依的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是逐步恢复原生态民俗活动,重点保护民间传统节日及习俗活动、民间艺术团体,民间传统礼仪和风俗习惯,推广使用地方语言和文字、日常生活和文化用品,保护地方传统宗教和民间工艺、地方戏剧、文学诗歌、舞蹈、神话传说等文艺形式。二是严格保护宗教建筑和场所,使其成为热贡文化的精神根基;在民间围绕传承人建立以吾屯上下庄、年都乎、郭麻日、曲麻等为核心的文化保护与传播体系,以表现传统文化精神为主,传承形式也应秉承古老的习俗予以传授,将其建设成传统文化的研习之地。在传承基础上,建立多种渠道的文化艺术品交易市场,形成系列完整的文化交易市场体系和热贡文化产业链。三是确定热贡艺术(唐卡、堆绣、泥塑)、宗教活动(祈愿法会、跳欠、祭敖包、转经、辩经)、民间戏曲(黄南藏戏、“花儿”、道歌)、民俗活动(六月会、於菟舞、保安社火)、历史文化名人(根敦群培、夏吾才让、噶丹嘉措、朱仲禄)以及传统手工技艺等重要的活态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应采取展示、生产、研究、宣传、体验、传习等保护传承方式,形成综合、立体的文化传播途径。
2、生产性保护
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福当代,是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对于那些已经失去生存条件的文化形式,可采用收入博物馆的方法加以保存;但对于那些仍然具有生命力,又有开发潜质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则可以进行合理开发,以生产性的方式加以保护,这既有利于它们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又能体现其价值。(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唐卡、泥塑、堆绣等作品的研发力度,延长文化产业链条,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提高文化产业化水平。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的原则,通过加大资金投入、项目支持、资源配置力度,积极筹建热贡集团公司、唐卡集团公司、热贡传媒集团公司等大型文化产业经营企业,推动文化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采取“公司+文化专业户”的模式,给予一定优惠扶持政策,激励、培育和发展一批中小文化企业。全力推进“三个一”工程建设,即到2015年,力争打造10个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文化龙头企业,100个年产值超过10O万元的文化中小企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集群。(2)开发民俗资源,打造旅游品牌。设立热贡文化部落民俗表演园,包括以原生态保护为主的文化聚落区,启动热贡文化演艺广场,开发热贡节庆民俗和民族风情,成为热贡民俗文艺集聚表演地。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旅游节、工艺品展销会、民间歌舞比赛,如尖扎县的“青海·尖扎国际民族射箭邀请赛暨达顿文化节”、同仁县的“热贡六月会”、河南县的“农牧民运动会赛马比赛暨那达慕大会”等集中宣传展示,广泛吸引国内外游客,使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资源,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有效地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形成本地区亮丽的文化名片。 3、记录式保护
可以在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运用录音、录像及亲笔记录等方式,记载民间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声音、表演或技艺、生产过程,获取真实可靠的图像、实物、文本记录及其他第一手资料,然后再整理分类,建立档案、资料库,进而利用多媒体、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建立数据库等,以便永久保存,并逐步做到资源共享。如黄南州委党校通过建设 “安多热贡网” 网站,分门别类,展示了大量热贡非物质文化内容,成为外界了解黄南特色文化的一个窗口。
4、博物馆收藏与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实物和物质载体,如民间美术中的绘画、雕塑、手工艺品;民间戏曲中的剧本曲谱、乐器、戏服、古戏台等。每一件实物和载体,都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为了将这些稀少而又珍贵的实物进行分类收藏、展示和研究,博物馆建设尤为必要。即将完工的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展示、研究和鉴别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加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就是首先要对代表性传承人实时保护。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中的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等进行政策性保护,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保护力度,结合国家惠农政策在民间艺人中确定贫困户、低保户、老党员、老干部对象,帮助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确定补助金额,支持他们开展各种形式传习活动,并对他们从事创作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还打破常规程序,不拘一格,及时将条件具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上报国家级、省级传承人。
(六)完善机构,培养和引进管理人才
要有效、有序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需完善机构,培养和引进管理人才。在现有机构设置的基础上,根据形势要求进一步进行完善,细化分工,分级负责,层层落实,形成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保证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正常开展。积极引进优秀人才,注重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如吾屯(艺术)、河南(藏医)等县都举办带徒、培训,培训了一批工作骨干,有力地推动了此项工作的开展。只有拥有一大批具有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的从业人员,保护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实施非物质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出台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县级、州级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制度,同等对待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非物质文化特殊人才贡献评比办法,定期评选对非物质文化做出特殊贡献的人才,予以重奖;各县建立创新奖励基金,每年评选奖励对非物质文化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七)加大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经费投入,将保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以保障此项工作的正常进行。以财政资金为引领,加强金融部门对文化建设的支持,制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区用地优惠政策,在返还土地收益、减免建设规费、税收政策、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同时应多渠道筹集资金,既要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也要吸纳企业和社会团体的赞助,还可考虑从与民俗文化有关的经济收入中提取适当比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基金。
(作者单位:中共黄南藏族自治州委党校)
一、保护和传承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一)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黄南特色文化的需要
以热贡艺术、於菟等文化形态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热贡文化中最精彩、最具魅力的内容,是本地特色文化最集中的体现,也是热贡文化的精神内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中,人的作用至关重要。由于非物质文化的“无形”特点,也成为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弘扬特色文化的基本前提,也是弘扬特色文化的难点。
(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黄南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文化创新。黄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南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时代进行文化创新的重要前提。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具体地说,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来改造、更新传统文化,使之符合现代化的要求,使之在自我超越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因此,为了黄南民族文化的发展, 我们必须重视对黄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创造性转化。保护和传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南以文化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根植于热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作为世界级非遗项目的“热贡藏戏”,在藏族地区独树一帜、独具特色;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六月歌会”和“於菟节”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全民传播的民俗资源,融宗教、祭祀、娱神、娱人于一体,神奇古朴,原始风味极为浓郁。这些都会为游客提供超值的文化享受,达到民俗旅游的目的。黄南州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原热贡文化之旅”的重要元素,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黄南州打造“全国一流藏文化基地”,实现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黄南州文化旅游产业能真正发展壮大和旅游品牌长盛不衰的依托和关键。
二、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保护和传承现状
第一,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2009年10月,“热贡艺术”、“藏戏”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热贡六月会”、“土族於菟”、“和日石刻技艺”、“同仁刻板印刷技艺”被列入国家非遗保护项目名录;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的有13项;列入州级非遗保护项目的有70项,目前黄南州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90项。
第二,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2007年6月5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热贡艺术2人,是更登达吉、启加;2008年1月26日,又公布了第二批551名代表性传承人。青海省被确定的10位民间艺人传承人中黄南州有3位:青海藏剧团、黄南州歌舞剧团原任团长多杰太和现任团长仁青加确定为“黄南藏戏”传承人,同仁县年都乎村阿吾被确定为“土族於菟”传承人。目前全州有5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44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0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目前在西北地区拥有艺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数量最多的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拥有国家级文化旅游命名、艺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我省世界级、国家级非遗项目最为富集的地区。黄南州政府按照国务院制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并通过为代表性传承人颁发证书、发放生活补助、安排授课带徒、展演和展示其优秀作品等方法,鼓励支持传承人开展各种传习活动,对其开展传习活动给予支持和一定的保障。
第三,成功申报设立了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2008年8月27日,文化部正式批准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我国第三个也是西北五省区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其范围涵盖同仁、泽库、尖扎三县县域,总面积1.16万平方公里。黄南州政府编制了关于《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和《坎布拉后弘文化区修建性详规》。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尝试,要做好这项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积累经验。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标志着黄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保护和传承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黄南民族文化生态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黄南州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支持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部门和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认识上还存在着种种误区。例如,有些人重申报而轻保护、重开发而轻管理,把“申遗”的成功当作目的,当作“政绩”,而成功之后该做什么,他们就不考虑或很少考虑了;有些人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软任务”,视经济建设为“硬任务”,认为抓后者能够显示“政绩”,而抓前者则很难有成绩,因而工作上不重视,经费上不支持;还有一些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得过且过,采取应付态度等等。这对于保护工作是极为不利的。 第二,理论研究缺乏
对于黄南非物质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形态、特征、价值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在学术界形成有分量的学术成果。这种研究现实导致热贡文化得不到应有的理论提升,影响了保护和传承工作整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第三,资金制约
黄南州现有近200多个非物质文化形态资源。要在近几年内将濒临消亡的上百种民族民间珍贵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建档,摸清其生存状况并应用有效手段进行抢救性保护,是一项十分艰巨而长远的文化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由于黄南州财力有限,群众生活尚且贫困,民生工程为第一责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进程。
第四,保护和传承面临危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黄南民族特色艺术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走向单纯商品化的同时,又面临粗制滥造、创作标准缺失的现实困境。艺人队伍中,完整的绝活手艺传人不多,由于艺人中的多数人急于出售商品,静下心来潜心创作不足,缺乏有影响的艺术精品,使黄南非物质文化的原生态原真性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其保护和科学合理的传承发展。特色产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艺人队伍断层,传承人才匮乏。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逐渐毁弃或消亡,民族传统习俗、民族传统歌舞、民族传统服饰、民族口碑文史及其风俗传承机制等单一民族的特性正在日益消失。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民族文化出现了加速流失的危机。
三、对保护和传承黄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文化自觉,端正思想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文化现象,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对此,我们应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认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珍爱、尊重先辈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对处于弱势地位且脆弱无比的非物质文化,应该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抢救与保护,使之再现生机与活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二)加强理论研究
一是宏观研究。重点研究黄南非物质文化的形成过程,在青海文化、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在文化学、民俗学、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中的意义。二是微观研究。如热贡藏戏的艺术特点及其演变过程,藏传佛教在热贡文化形成中的作用等。三要研究文化产业化问题。
(三)建设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筹建自治州热贡文化、藏戏、藏文化研究机构,筹建热贡艺术学院,形成高端有研究理论、中端有高等教育、低端有职业教育的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和发展体系。制定黄南非物质文化抢救、保护和利用规划,设立传承保护项目,推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遗址的保护修缮工作。编写非物质文化乡土教材,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站(室)等活动。加强热贡艺术职业教育,大力培养热贡艺人。
(四)综合运用多种保护和传承手法
1、活态整体性保护
黄南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为了使民间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下来,就必须重视与其紧密相依的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是逐步恢复原生态民俗活动,重点保护民间传统节日及习俗活动、民间艺术团体,民间传统礼仪和风俗习惯,推广使用地方语言和文字、日常生活和文化用品,保护地方传统宗教和民间工艺、地方戏剧、文学诗歌、舞蹈、神话传说等文艺形式。二是严格保护宗教建筑和场所,使其成为热贡文化的精神根基;在民间围绕传承人建立以吾屯上下庄、年都乎、郭麻日、曲麻等为核心的文化保护与传播体系,以表现传统文化精神为主,传承形式也应秉承古老的习俗予以传授,将其建设成传统文化的研习之地。在传承基础上,建立多种渠道的文化艺术品交易市场,形成系列完整的文化交易市场体系和热贡文化产业链。三是确定热贡艺术(唐卡、堆绣、泥塑)、宗教活动(祈愿法会、跳欠、祭敖包、转经、辩经)、民间戏曲(黄南藏戏、“花儿”、道歌)、民俗活动(六月会、於菟舞、保安社火)、历史文化名人(根敦群培、夏吾才让、噶丹嘉措、朱仲禄)以及传统手工技艺等重要的活态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应采取展示、生产、研究、宣传、体验、传习等保护传承方式,形成综合、立体的文化传播途径。
2、生产性保护
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福当代,是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对于那些已经失去生存条件的文化形式,可采用收入博物馆的方法加以保存;但对于那些仍然具有生命力,又有开发潜质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则可以进行合理开发,以生产性的方式加以保护,这既有利于它们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又能体现其价值。(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唐卡、泥塑、堆绣等作品的研发力度,延长文化产业链条,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提高文化产业化水平。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的原则,通过加大资金投入、项目支持、资源配置力度,积极筹建热贡集团公司、唐卡集团公司、热贡传媒集团公司等大型文化产业经营企业,推动文化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采取“公司+文化专业户”的模式,给予一定优惠扶持政策,激励、培育和发展一批中小文化企业。全力推进“三个一”工程建设,即到2015年,力争打造10个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文化龙头企业,100个年产值超过10O万元的文化中小企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集群。(2)开发民俗资源,打造旅游品牌。设立热贡文化部落民俗表演园,包括以原生态保护为主的文化聚落区,启动热贡文化演艺广场,开发热贡节庆民俗和民族风情,成为热贡民俗文艺集聚表演地。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旅游节、工艺品展销会、民间歌舞比赛,如尖扎县的“青海·尖扎国际民族射箭邀请赛暨达顿文化节”、同仁县的“热贡六月会”、河南县的“农牧民运动会赛马比赛暨那达慕大会”等集中宣传展示,广泛吸引国内外游客,使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资源,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有效地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形成本地区亮丽的文化名片。 3、记录式保护
可以在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运用录音、录像及亲笔记录等方式,记载民间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声音、表演或技艺、生产过程,获取真实可靠的图像、实物、文本记录及其他第一手资料,然后再整理分类,建立档案、资料库,进而利用多媒体、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建立数据库等,以便永久保存,并逐步做到资源共享。如黄南州委党校通过建设 “安多热贡网” 网站,分门别类,展示了大量热贡非物质文化内容,成为外界了解黄南特色文化的一个窗口。
4、博物馆收藏与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实物和物质载体,如民间美术中的绘画、雕塑、手工艺品;民间戏曲中的剧本曲谱、乐器、戏服、古戏台等。每一件实物和载体,都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为了将这些稀少而又珍贵的实物进行分类收藏、展示和研究,博物馆建设尤为必要。即将完工的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展示、研究和鉴别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加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就是首先要对代表性传承人实时保护。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中的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等进行政策性保护,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保护力度,结合国家惠农政策在民间艺人中确定贫困户、低保户、老党员、老干部对象,帮助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确定补助金额,支持他们开展各种形式传习活动,并对他们从事创作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还打破常规程序,不拘一格,及时将条件具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上报国家级、省级传承人。
(六)完善机构,培养和引进管理人才
要有效、有序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需完善机构,培养和引进管理人才。在现有机构设置的基础上,根据形势要求进一步进行完善,细化分工,分级负责,层层落实,形成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保证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正常开展。积极引进优秀人才,注重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如吾屯(艺术)、河南(藏医)等县都举办带徒、培训,培训了一批工作骨干,有力地推动了此项工作的开展。只有拥有一大批具有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的从业人员,保护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实施非物质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出台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县级、州级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制度,同等对待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非物质文化特殊人才贡献评比办法,定期评选对非物质文化做出特殊贡献的人才,予以重奖;各县建立创新奖励基金,每年评选奖励对非物质文化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七)加大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经费投入,将保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以保障此项工作的正常进行。以财政资金为引领,加强金融部门对文化建设的支持,制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区用地优惠政策,在返还土地收益、减免建设规费、税收政策、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同时应多渠道筹集资金,既要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也要吸纳企业和社会团体的赞助,还可考虑从与民俗文化有关的经济收入中提取适当比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基金。
(作者单位:中共黄南藏族自治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