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版“土豆雷”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mx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港媒综合报道:2019年2月2日早上,有工人在香港将军澳地区某公司厂房中发现疑似手榴弹物体,遂报警求助。这是一家制作薯片的工厂,手榴弹安静地躺在一筐刚从法国进口的土豆中。警方鉴定后惊讶地发现,该枚手榴弹居然是一战时期德国生产的,虽然没有击针,但质量达1kg,说明内部仍然有爆炸物存在,极具危险性。因此,香港警方爆炸品处理科到场协助,堆起沙包做防爆措施,疏散附近停泊的私家车,并将该手榴弹成功引爆。从香港媒体公布的照片看,这枚手榴弹是德军一战时期广泛装备的M1915球形手榴弹。
  那么,一战M1915手榴弹的装备、使用状况如何?这枚一战德军掷弹兵使用的手榴弹缘何会出现在百年之后远隔千里的香港?
香港警方出动爆炸物处理科等特勤力量对手榴彈进行处理

M1915手榴弹的诞生与发展


  一战前,德国人密切关注着远东日俄战争的进展,惨烈的旅顺攻防战让德国总参谋部的将军们认真思考着怎样才能够让士兵们攻下如此坚固的要塞和阵地。显然古老的手榴弹进入了皇帝陛下和将军们的视野,在一战爆发前,威廉二世皇帝就要求自己的军队要拥有比对手更好更多的手榴弹,手榴弹的制式发展在德国兴起。就像在索姆河作战的德军格斯特尔少校日记中写到的:“战争爆发时的那些临时性手榴弹逐渐消失不见。工厂制造的型号代替了它们,士兵口中的‘铁渣手榴弹’消失了,他们手中的球形手榴弹被卵形手榴弹取代,当然还可以选择能扔得更远的棍形手榴弹。”
  显然,普通人对德军手榴弹的固有印象是著名的“棍形手榴弹”,在很长时间里都被认为是手榴弹的标准形态。但其实德军在一战时期采取的是“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同时发展球形、卵形手榴弹和棍形手榴弹,前两者被用于战壕内的角斗,后者用于冲锋时投掷攻击更远处的机枪阵地。
  德军在一战爆发之初主要装备的是M1913球形手榴弹,这是一种配用延时触发引信的手榴弹,采用直径75mm的球形铸铁弹体,外壳由横竖凹槽构成的预置破片组成,质量为1kg左右,内装45g炸药。铜制引信导管由弹体顶部的螺纹开口插入,上面安装圆形金属拉环。当使用者拉掉拉环后,导火索在5~7s后触发炸药爆炸,最大投掷距离15~20m。此后,为了满足战争时期的大规模生产,又设计了简化版的M1915球形手榴弹。之后,M1915饼形手榴弹、M1916卵形手榴弹都被设计出来。当然,德国人的标志性手榴弹是“棍形手榴弹”,也是在这个时期,M1915棍形手榴弹面世了,这是第一种德系棍形手榴弹,被协约国士兵们形象地称为“马铃薯捣碎器”。此后,M1916和M1917棍形手榴弹也改进出来,开始大批量装备德军部队。
  这些德军手榴弹被广泛用于进攻和防御,在进攻的同时与火焰喷射器配合,可以突破敌方阵地上的简易工事,多枚棍形手榴弹捆绑在一起可以形成更大的爆炸物,对一战时期刚刚诞生的坦克也有杀伤作用。这些手榴弹还与德军“暴风突击兵”的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当然这些“暴风突击兵”可不是《星球大战》电影中的白色盔甲士兵,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专门组建的用于突破协约国阵地的敢死队。英国远征军皇家沃里克郡团的查尔斯·卡林顿中尉这样描述这些德国人进攻时使用手榴弹开路的场景:“先是从远处传来喧闹声,接着就出现了令人惊惧的场景,视线所及满是普鲁士近卫军,他们一副蛮横的样子,朝我们扔出了致命的手榴弹雨,继之挥舞冷兵器近身肉搏。手榴弹从天而降,爆炸产生的破片在空中横飞,一波紧接着一波,离我们越来越近。”
各种型号的棍形手榴弹成为一战德军步兵的标志性装备

M1915手榴弹神奇三杰


  要说德国手榴弹的型号,最神奇的就是M1915这个型号。之所以这次香港“土豆雷”事件中要专门强调发现的是M1915球形手榴弹,是因为在1915年这一年里先后定型了3种著名的手榴弹,分别是M1915球形手榴弹、M1915饼形手榴弹和M1915棍形手榴弹。如果不说清楚手榴弹的外形,单单说一个型号,是无法准确表述到底发现的是哪一种手榴弹的。
  我们先来看看M1915球形手榴弹。之所以能够混进土豆筐中,自然是因为这种手榴弹长得就像一颗土豆,而如果是其他两种型号的手榴弹根本就不会被采集进土豆堆中。M1915球形手榴弹是早期M1913手榴弹的简化型。上面介绍了,M1913手榴弹的外壳是由横竖凹槽构成的预置破片组成的。但是战争年代生产效率是第一位,如何简化工艺成为手榴弹设计师们必须考虑的问题。M1913手榴弹表面有75~80块预制破片,其杀伤效果很好,但是制造工艺却非常复杂。首先要简化的就是这些预制破片,因此,简化版的M1915球形手榴弹将这些被预置凹槽分割出来的预制破片重新布置,成为围绕手榴弹弹体一周的12~14块预置破片,由此铸造工艺大大简化,成本大幅下降,非常适合战争年代大规模生产。M1915球形手榴弹还优化了引信,引信导管沿着弹体顶部的螺纹开口插入,引信管的顶部有一个金属圆形拉环,拉开后5~7s后手榴弹会爆炸。这个引信管在存放和运输过程中是可以拆下来的,以保证安全。使用时由士兵自行旋接安装即可,非常方便。M1915球形手榴弹质量比M1913手榴弹略重,普通士兵一般最多投掷15m,后期还被改装成反坦克手榴弹。
M1915球形手榴弹是M1913手榴弹的简化型,外形和引信都进行了重新设计,更加适合战争年代大规模生产
德国在一战初期使用的M1913球形手榴弹及其引信导管。其外形像个菠萝,虽然预制破片杀伤效果好,但是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简化

  第二种M1915手榴弹是被称为“乌龟”的M1915饼形手榴弹。这种手榴弹和传统意义上的手榴弹外形迥异,是一种圆盘状撞击触发手榴弹,直径105mm,厚仅30mm,加上整个手榴弹圆盘上有6根伸出来的引信管,活脱脱一只伸头伸脚伸尾巴的乌龟,“乌龟”手榴弹的绰号由此得来。这种手榴弹内装有3根交叉状的触发引信管,任何一处引信被触发都会爆炸。这种手榴弹又分为进攻型和防御型两种,进攻型自重420g,装药130g,防御型自重360g,装药20g。由于其扁平的外形,使得一些勇敢的士兵将这种小铁饼塞入敌方坦克上的观察窗对车组成员进行杀伤。
M1915饼形手榴弹,也像伸出头的乌龟,故称“乌龟雷”,可以从战车观察缝中塞进

  第三种M1915手榴弹可谓大名鼎鼎,就是M1915棍形手榴弹。M1915棍形手榴弹是德军棍形手榴弹家族中的初期型号,也可以说是德国人在手榴弹领域的重要发明。M1915棍形手榴弹虽然看着较大,但由于采用木柄,手榴弹质量仅820g,比M1915球形手榴弹还轻,但装药达到了270g,远高于球形手榴弹或饼形手榴弹。M1915棍形手榴弹前部是一个薄钢板围成的圆柱形弹头,加上一个260mm的木质手柄,弹头一侧有挂钩挂在武装带上。导火索、雷管和点火器穿过木质手柄通往弹头。显然,这种制作工艺更加简单的手榴弹远比M1915球形手榴弹更适合战争时期的大规模生产,因此棍形手榴弹开始大规模装备部队。另外,一名普通的德国步兵可以将这种手榴弹投掷到25~40m的距离,远远超过球形手榴弹。这种手榴弹不仅是冲锋作战的利器,在戰壕作战或是城市攻坚作战中都能够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M1915棍形手榴弹,这种初期型棍形手榴弹的拉火绳在木柄中部,而不像后来M1916、M1917的拉火绳设在尾部

  由于M1915是第一种棍形手榴弹,所以设计上还远谈不上成熟,特别是这种手榴弹底部的拉火绳很容易被异物挂住后不自觉地拉开,造成手榴弹爆炸误伤事件。之后的改进型M1916、M1917棍形手榴弹设计时就加装了一个金属护盖,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士兵将金属护盖旋开,将拉火绳拉出来再投掷的情景。
一战各国手榴弹大全。其中8是M1915球形手榴弹,9是M1913球形手榴弹,13是被称为“乌龟雷”的M1915饼形手榴弹。右侧是棍形手榴弹,其中14是M1917棍形手榴弹、15是M1916棍形手榴弹

穿越时空的M1915球形手榴弹


  了解德国一战手榴弹的情况后,我们继续分析这枚M1915球形手榴弹如何混到百年之后的土豆筐中,并被运输到半个地球外的香港。
  显然,这筐土豆不可能是一战时期生产的,最大可能是法国农民种植土豆的土地是一战时期的战场,土地里面有未爆炸的M1915球形手榴弹。或者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这枚球形手榴弹的引信根本没有旋上去,也就是根本没有使用就由于战场的混乱而丢弃到了战壕中。百年之后,当年厮杀的战壕早已经被平整成为农田,并开始种植土豆。这枚深埋地下的手榴弹与土豆们年复一年地“生活”在一起,并幸运地从未被挖掘,一躺就是100多年。但联合收割机的使用让这枚手榴弹重见天日。若是人工挖土豆,挖到一枚手榴弹怎么说也在法国就被处理了,根本轮不到运送至香港。而联合收割机将地下的土豆和手榴弹一起收割上来自动装筐,由于这种手榴弹的尺寸和外形与土豆太过相似,联合收割机无法识别,因此与土豆一同装筐。好在手榴弹在挖掘出来时或许是没有引信的缘故,也或许百年前的装药已失效,总之在机械振动中并没有爆炸。随后,这枚手榴弹经过重重检验检疫,居然被打上了出口的印迹,随着一筐筐土豆被运往香港。好在到了香港遇上了人工抽检或是人工清洗,最终M1915球形手榴弹亮出了真身,否则这种带有45g炸药的手榴弹如若进入薯片制作机器中进行切割烘烤烹饪,极有可能爆炸,造成人员或经济损失。
法国农民驾驶的AR4BX型土豆联合收割机,可能就是这些联合收割机将土地中的手榴弹当成土豆收割了,好在没有在收割中爆炸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部分手榴弹,第二排左起第一个是M1915球形手榴弹
香港警方引爆了这枚手榴弹。这枚一战德国制造的M1915球形手榴弹在百年后的地球另一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总之,一枚一战时期的手榴弹经过了上百年的时光,待它重见天日时那个曾经血与火的战场已经远去,自己身处之地更是距其诞生地相隔万里,经历一趟穿越时空的旅行,最后在并不绚丽的爆炸中结束了自己作为手榴弹的使命。
  编辑/高燕燕
其他文献
MAX-9半自动手枪是鲁格公司2021年新推出的一款半自动手枪,主要面向警用和民用市场。MAX-9是一款紧凑型手枪,可以隐藏在口袋中。鲁格公司将其轻薄、小巧作為最大卖点,官网上该枪的广告语为“Your Next Handgun”(你的下一支手枪)。该枪采用击针平移式击发机构,套筒采用硬化合金钢制成,套筒座由聚合物制造,内嵌钢制滑轨。扳机上设有类似格洛克手枪的扳机保险,弹匣卡笋在枪身两侧均有设置,手
美国无人水下机器人发展及作战使命  2007~2013年间,美国国防部先后发布了4版《无人系统(一体化)路线图》,将天、空、海、陆各类无人系统集成在统一的发展规划中。此后,美国于2016年发布了《2025年自主水下机器人需求》报告,报告对无人水下机器人的作战使命、当前作战任务、未来任务挑战、后续发展规划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海床战、反AUV战等新兴作战概念,旨在通过无人水下机器人的系列发展,构建新型完
KOMP12霰弹枪是在俄罗斯赛加(Saiga)系列霰弹枪基础上专为比赛打造的半自动霰弹枪。由于针对比赛市场,该枪采用非常鲜明的红、黑颜色搭配,机匣、枪管、活塞筒为红色,其余部件为黑色。其铝合金护手采用镂空状设计,左右两侧设有M-LOK导轨安装接口。枪管长464mm,口部安装体积较大的消焰防跳制退器。弹匣座由聚合物制成,弹匣卡笋重新设计,外形呈蝴蝶状,位于扳机护圈前方,前推任一侧的翼片即可卸下弹匣。
印度(续1)莫卧儿帝国统治的印度北部(续)  盔甲鳞甲衣,19世纪初拉贾斯坦制  鳞甲,可能是印度地区最早的盔甲形式,出现在中世纪后期。它与中国的鳞甲有着不同的含义,是使用真正的动物甲片制作的。博物馆展出的一件鳞甲衣,19世纪初拉贾斯坦制作,使用的是穿山甲的鳞片,并做了包金镶嵌装饰。该展品是黑斯廷斯第一代侯爵弗朗西斯·罗登(Francis Rawdon)在擔任孟加拉总督期间(1812~1822年)
1911年恩菲尔德改造的美国斯普林菲尔德M1903步枪,可见除了节套前方原先的表尺,又在机匣后方添加了一套表尺轻武器委员会与新式步枪  第二次布尔战争(1899年10月~1902年5月,英国与德兰士瓦共和国及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中,布尔人使用的毛瑟M1895步枪及其配用的7×57mm毛瑟枪弹给英国人留下深刻印象,促使英国人研制新步枪及枪弹以替换英军装备的李-恩菲尔德步
这是中东战争史上最不平衡的一次对抗——发生在1982年6月的以色列空袭贝卡谷地战役是一场经典的电子战,决定这场战役胜负的时间仅仅只有6分钟。这场战役充分显示了电子战在空战中的巨大作用。此役中,无人机担当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从此,拉开了世界高技术空战史的序幕——  以色列空袭贝卡谷地的战役,发生在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第五次战争中。以色列军方为了摧毁叙利亚军队设在贝卡谷地的萨姆—6地空导弹基
胶东军区兵工建设简况  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发动天福山起义,举起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红色旗帜,建立胶东人民第一支抗日武装。为了修复损坏枪支,1938年3月,第三军一大队在文登李家庄村建立了6人修械所;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攻克掖县县城后也筹办了一座修械所修理枪支。同月,黄县第三大队进驻黄县县城后在城东南的圈杨家村创办兵工厂,5月即生产出武器,这是胶东人民武装的第一个兵工厂,也
射手使用.350 LEGEND口径温彻斯特XPR步枪猎杀一只体型巨大的麋鹿,充分证明了该弹强大的威力  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海文市的温彻斯特速射武器公司(Winchester RepeatingFirearm s)创立于1866年,曾经在近现代輕武器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其推出的M1873杠杆枪机式步枪、M1887杠杆枪机式霰弹枪在美国进军西部的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拓荒者们必备的随身武器,亦成
黄崖洞保卫战是八路军部特务团为保卫位于山西黎城西北部的黄崖洞兵工厂,于1941年11月9日至19日,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黎城县间的黄崖洞,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的防御战斗。此战是八路军抗战期间一次著名的阵地防御战,也是抗日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经典战例——  作战背景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抗击不利,致使华北、华东广大地区相继沦陷。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英勇斗争,接连取胜,开辟并巩固了抗
漫畫轻兵器之二十一一战时期堑壕战(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