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整合让音乐课“语”众不同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llmmtt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研读音乐课程标准中的“音乐与相关文化”时,在加强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这一处,曾有自己的疑惑:究竟如何从其他学科入手,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呢?在聆听了一节音乐特级教师的《忆江南》后,这个疑惑得到了很好的解答。整节课完美地借助语文学科的文化底蕴,牢牢地支撑起了音乐课堂,教学过程行云流水,魅力无穷,学生们都沉浸在教师营造的诗意情境中,获得了音乐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此处撷取三处片段,简单谈一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大家一同赏析。
  一、吟诵烘托意境,唤醒音乐美感
  【片段一】
  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们知道这是谁的诗作吗?
  生:知道,是白居易。
  师:对,白居易的家住在北方,但他觉得他心中最美的地方还属江南,让我们在诗情画意的视频中欣赏诗句,感受江南的美景,一起来体味诗人的情怀。(音视同步,播放有《忆江南》歌曲伴奏的江南美景视频)
  师:怎么样,这样的江南美吗?
  生:美!(异口同声)
  师:其实我们对这首《忆江南》并不陌生。它曾出现在我们语文课本中,对不对?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忆江南》这首词,只有读好了,我们才能唱得更好!(在古筝伴奏中,带领学生齐读《忆江南》)
  师: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一个“好”字,简单有力,道尽了白居易对江南的好感觉、好印象。我们要读出韵味!
  生:江南好!(强调“好”字)
  师:谙是熟悉的意思。风景旧曾谙,这些风景都是白居易非常熟悉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其中的“红胜火”,和“绿如蓝”把江南的春景刻画的多么的鲜艳夺目呀,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连续找三名学生读,学生读的一个比一个有感情)
  师:能不忆江南?短短一句,就表达了身处异地的诗人,对江南景色的无限眷恋和赞美,让我们完整地吟诵这诗情画意的《忆江南》,要读出诗词的悠远深长。
  (学生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中,摇头晃脑地体会着诗词的韵味)
  该片段为导入部分,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诗情画意的课堂。借用多数学生所了解的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作简短的铺垫,拉近了学生和古诗词的距离。运用音视同步,播放《忆江南》歌曲伴奏,让浸润着语文气息的课堂一下子注入了音乐的活力,唤醒学生的眼睛和耳朵,边聆听边欣赏。该片段没有长篇大论的总结和过渡,也没有刻意的讲解和煽情,有的是一遍遍、一句句的读,并且从语文的角度,让学生从每个字、每个词传达出来的语音、语调、语义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感觉。好的音乐课堂一定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音乐技能的同时,也将厚重的文化味儿渗透其中,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这对学生此后歌曲的学习和意境的理解都有巨大的帮助。
  二、韵味无痕迁移,突显音乐要素
  【片段二】
  师:读的真好,让我用美妙的旋律来奖励大家吧!(歌曲范唱)
  师:这首《江南好》的旋律从高音开始,一下子把这个“好”表现出来,让没去过江南的人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请你们来尝试一下吧。
  生:跟琴演唱。
  师:风景旧曾谙的“谙”字上是不是有什么小记号?
  生:圆滑线。
  师:对了!一个字上有很多音连起来演唱,我们称它为——
  生:一字多音。(齐答)
  师:这样连起来唱就更多添了一份委婉和连绵,让我们连起来唱一唱。
  生:(有针对性地演唱圆滑线的部分)
  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非常美,节奏很规整,大家在唱的时候可以根据力度记号,尽情释放对江南的赞美。
  生:(用f的力度,演唱这两句)
  师:能不忆江南?这句有附点和圆滑线,这时白居易深深地沉浸在对江南的美好回忆中,你们仔细听听这个“忆”字发生了什么变化?(师示范两句“忆江南”的区别)
  生:第一句唱的短促一些,欲说还休的感觉。第二句比较连贯,让人觉得回味悠长。
  片段二的教学更好地诠释了语文和音乐的无缝对接,音乐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宽度升华了情感,语文增加了音乐文化的厚度。这一环节教师紧紧抓住了《忆江南》的音乐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获得强烈的音乐认知和情感体验。更为巧妙的是,教师进行了无痕迁移,将上一环节的有感情吟诵和个别词语的着重处理,运用到这一环节的演唱技巧上,显得妥帖、自然。既加深巩固了学生之前吟诵诗词时的技巧和情感,又使学生在演唱中进一步领悟了歌曲处理的细节和特点。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的《本能的缪斯》提及孩子就是天生的缪斯,他们对音乐有敏锐的直觉,教师这样教学使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诗词和音乐中的美感,学生学得投入,学得轻松,学得得法。
  三、引发思考,提升音乐修养
  【片段三】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三个版本的《忆江南》,这三个作品都是由不同的作曲家创作,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感觉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听过后回答)
  师:对了,这三首作品虽然歌词一样,但曲调各异,情绪怎么样?
  生:也有所不同。
  师:是的,但是作曲家都将很多江南的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加入了一些江南民歌和戏曲,让我们听来都是那么的细腻婉转、连绵优美,具有江南的美感。
  师:听了这些作品,你觉得哪一首更能把诗词《忆江南》里回味悠长的眷恋之情表现出来?
  生:我们最先学的第一首《忆江南》。
  师:江南的景美,词美,歌更美。其实《忆江南》一共有三首,课后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了解剩下的两首。美好的音乐和诗词都是相通的,都值得你去悉心领悟和发现,也许诗人和作曲家创作时的意境就会被你慢慢参透,你就会成为下一个诗人、下一个作曲家,老师期待你们的成功!
  《忆江南》所表现的情境其实与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借助对语文古诗词的理解,把音乐贯穿在文化的背景中,可以让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在不同风格音乐的碰撞中得到提升。学生能逐步感受到音乐远不是他们想象中的简单的“do、re、mi”音符和“咿咿呀呀”的哼唱,而是一种伟大创造,是抒发情感的渠道,认识世界的途径。有人说,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三层高度:第一层是告诉,把答案直接提供给学生;第二层是启发,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能积极思考;最高一层则是唤醒,唤醒学生的感知和潜能。能唤醒学生对中国传统古诗词的兴趣,以及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才是一节课的活水源头。
  语文和音乐都是需要用心感受、用情表达的艺术学科,两者有区别但也有相通之处,教师就应该拥有这样一双善于整合和寻找课程资源的“慧眼”。学生学了这样的音乐课,再回头读诗词,会更觉得妙趣横生!
  (责任编辑 张慧籽)
其他文献
所谓“英语浸入式(有时也译为“沉浸式”“浸泡式”)教学”,是一种双聚焦的教学方法,即采用英语进行语言和学科教学,使学生能有效“浸泡”在英语环境中,以期达到学科和语言学习的双目标能力。英语在此不仅是学习内容,也是学习工具,不仅“教英语”,更是“用英语教”,目的是甩掉母语在语言教学中的“拐杖”作用,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认知发展、跨文化理解和人格情感的整合性发展。  一、浸入式教学理念:多元整合  1.语
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从“儿童立场、国际视野、幸福教育”的办学定位出发,立足学校的文化价值和育人理念,进行了覆盖家校全面生活的综合性课程改革,构建了“五福梅”校本课程体系,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成为区域校本课程的参照样本。  一、源自学校文化基因的课程目标提炼  梅岭小学因“梅”而生。2013年8月,梅岭小学西区校正式独立办学。独立后学校的核心文化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成为横亘在全体梅
近年来,四川省中江县高度重视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以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切入点,大力扶持县留守儿童艺术团发展,并为其争取上级扶持资金。艺术团积极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定期深入到中江瓦店乡学校、富兴镇小学、仓山镇小学、广福镇小学等学校,开展免费艺术培训40余场,受培训留守儿童400余名,深受留守儿童喜爱。由艺术团根据一位贫困孩子希望实现舞蹈梦的真实故事创作的舞蹈《圆梦》,在全国明日之星舞蹈大赛中荣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方式,明确提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宗旨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改革目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合理、高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的教育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因此,如何提升课堂评价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及个性的全面发展,便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
追求有质量的优质均衡,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义务教育发展方式发生转变的重要标志。2008年以来,江苏省无锡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义务教育的公平度、优质度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质量提升的  教科研角色定位  无锡市义务教育发展历程与城市发展进程一直保持同步。20世纪90年代初,无锡市在全国较早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陈文艳,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校长,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课改优秀校长、全国特别重视班集体建设的优秀校长、全国校园媒体先进工作者、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德育先进工作者、省中小学优秀共产党员、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省未成年人科技创新教育先进个人、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名校长、市学科带头人。她深入课堂积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曾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11个,主编出版教学著作5部
特殊教育在美国当今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全美3~21岁年龄段中共有约642万特殊儿童和青年。美国政府高度关注特殊儿童的入学机会问题,并通过一系列法律政策和现实举措保障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一、特殊教育法律政策保障特殊教育机会均等  美国特殊教育的高度发达与其特殊教育立法息息相关。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美国特殊教育法律体系已经相当完善,有效地保障了美国各类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尤其对促
“文化立校”是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主渠道。正如美国一位政治学家所说:“对于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毛泽东也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对于一所学校,如果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就难以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学校是培养人、发展人的场所,文化就是学校的空气,是学校的生命之水,有了积极向上文化的引领,就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校管理归根到底就是学校管理者对学校范围内自然人的管理,即学校教职员工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规范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管理好学校,和谐地协调好师生员工之间的关系,把校园建设成师生可持续发展的幸福家园,就成了当前学校管理实践中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依法治校和人文管理的必要性  一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
所谓随机教育,就是指在教师教育计划之外的,随客观提供的教育情境而临时组织的教育。把握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可以为孩子们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班主任工作中,如果我们平时能注意实施随机教育,师生间的情感容易沟通,从而体现教育的“润物细无声”效果。  我们班有两个在老师眼里“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