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肠道菌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研究进展

来源 :实用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ycong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的气道、肠道都定植有大量的微生物,近年来研究发现气道、肠道菌群的变化影响慢阻肺急性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而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又能经“肠?肺轴”参与调节慢阻肺患者肺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本文旨在对慢阻肺患者气道、肠道菌群在不同病程阶段的组成、多样性的改变,以及吸烟、治疗方式等对其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慢阻肺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其他文献
“双减”政策助力中小学生从沉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与博物馆等校外资源相遇的机会.当前博物馆的教育供给与“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为释放博物馆在科学普及、文化传播、促进终身学习等方面的教育潜能,就需要转变受众观,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博物馆教育大众化;打造延伸到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博物馆课程,主动融入学校课后服务;支持家庭教育,构建“家校馆”协同空间.
随着网络支付在全民间的普及和下沉,近年在某些年轻人间出现了一股奇怪的风潮:点外卖要随机切换不同的平台,网购要拿着不同品牌的手机来回比对,甚至通勤路线也像游击队一样变化莫测,仿佛人人在参演谍战剧.剧中的反派不是某个恶棍,也不是什么神秘组织,而是网络时代特有的、看不见的对手——大数据“杀熟”.
期刊
以大数据应用为技术路径的全生命周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全新视角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和时空域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也是新时代新技术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生命周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在时间维度上螺旋上升、内容不断丰富、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系统论和需求理论在全生命周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体表现为教育体系的系统性、互动性、成长性和立体化特征.全生命周期的理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健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确保了全生命周期大学生思
苏东海先生在学生时代就初步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而通过由部队转业至中国革命博物馆后的博物馆实践——以物展陈、以物证史、收藏保管,他不仅成功实现了向博物馆人的角色转换,对物的认识也大大深化与拓展,为其以物为核心的博物馆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编《中国博物馆》杂志及对国内外博物馆现象与趋势的追踪研究以及对博物馆的系统思考,使其成为了中国博物馆学的一面理论之旗.生态博物馆的探索和博物馆文化的思索,对文物保护利用的思考和呼吁,使其成为理论与实践合一的博物馆思想家,也超越博物馆与博物馆之物,将自身
学习科学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习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在以往的学习科学研究中,考虑较多的是技术因素和具体教学实践活动因素,而很少涉及教育文化因素对其影响的研究.西方教育文化崇尚心智教育,注重发现、探索和理解世界;东方教育文化则关注学习个体的自我完善,注重个体道德修养发展.东西方教育文化传统对学习科学研究影响巨大:文化差异导致人们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技术应用等的认识理解显著不同;文化共性促使人们都主张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和推崇学校教育等.
博物馆演变形态学说是苏东海博物馆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文从生成背景、基本内涵、创见以及思想来源等方面对这一学说进行了初步探讨.博物馆演变形态学说生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构建了博物馆形态概念,就博物馆演变提出了一种新解释.该学说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博物馆演变的一项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博物馆史领域取得的主要进展之一.
本文解读苏东海“博物馆物是博物馆存在的物质基础”命题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讨论苏东海“博物馆物”思想的来源、要义及对中国博物馆学理论发展的影响.苏东海先生从“博物馆物”的实物性和客观性导入,论述博物馆业务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讨论博物馆存在的物质性,探讨博物馆物与博物馆精神现象的关系.基于“博物馆物”的特点,探讨博物馆物与博物馆制度的辩证关系,补足博物馆本体的制度要件.
苏东海是新中国博物馆研究的拓荒者.源于他丰富的教育背景及民国美育思想的影响,美育观念深潜于他对博物馆的思考中,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苏东海的美育意识主要体现在情感论和价值论方面,其表述可归结为情感体验、警惕技术主义、形而上的愉悦感和崇高感的培养等几点.
在线教学在疫情期间保证了全国高校基本教学需要,以其开放、多元的优势呈现了高等教育与信息网络技术深度融合的巨大空间.但在线教学的后续深入拓展不能仅停留在教学与技术的简单叠加.在线教学应以“教”围绕“学”的教学理念,以学习原理为本元,以学习者学习获得过程机理为依据,围绕在线学习中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互动三个维度的新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多层次目标、教学互动多功能化、教学辅助服务促进动机的教学改进体系.
“情感体验”的生成作为理性认知与感性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教育理论实践转化主体的动机、信念、态度与行动倾向,需要主体通过身份认同、理论认同与关系认同,构建自我生成场、价值共识场与平等对话场,明晰外在角色规定与内在身份认同、专家倡导理论与自我运用理论、理论逻辑确定性与教学行动不确定性之间的边界张力.激活教育实践主体的利益需求、验证教育理论转化的实践效果、联结教育主体间的人际信任、达成教育主体间的价值共识等基本环节,共同构建了“情感体验”生成机制的运作模型.探索“情感体验”生成的可能路径,需要为教师的专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