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生活之变化。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让孩子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从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关键词:生活教育 数学 教育方法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一生都致力于“生活教育”的研究。他指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纲要》中也提出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同时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也就是说,幼儿园数学教育应生活化。所以,结合幼儿的生活环境,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从已有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将幼儿的生活与数学学习密切结合起来,可以让数学教育不再单一、不再枯燥无味,并且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幼儿可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并发现数学的作用,这就能让数学教育 “活”起来,真正做到促使幼儿快乐学习。现就数学教育如何生活化,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生活化游戏情景,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提醒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情景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能促进幼儿理解、记忆、思维、运用的能力,如果将幼儿平时学起来较难的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成真实情景,从而变成幼儿容易接受的具体事物,那幼儿就能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情景的渲染下幼儿的活动兴趣相对而言比较高,对知识的掌握也相对比较好,所以学起来就会轻松的多。因此,教师应注意多创设一些能够发现问题的游戏情景,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感受探索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法活动时,教师可事先创设一个幼儿十分喜爱的“汉堡小子”的情景,从游戏区拿一些幼儿平时爱吃的食物,并且分别在食物上标上价格:蛋挞3元、汉堡6元、鸡翅4元、鸡腿5元、薯条3元、甜筒2元等,发给幼儿每人10元钱,看看能买到些什么食物。这样结合了幼儿生活的游戏情景,充分激发了幼儿兴趣,既让所有的儿都乐于参与,又让不同水平的幼儿均得到提高。
(二)选择生活化操作材料,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是在教师提供的数学环境中,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探索活动,并从中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幼儿园数学活动与科学探究的操作材料有所不同,数学活动不太需要精密的工具仪器。丰富多样的材料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着密切联系。材料是否充足,能否吸引幼儿是关键,且材料的提供要体现层次性和阶段性。所以,我们应更多地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安全的废旧材料等,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摆弄和操作,充分地感知和体验。
幼儿的生活周围有很多现成的材料,可以轻而易举地拿来当做幼儿自然学习数学的教玩具。生活中很常见的废弃的饮料罐、果盘、小石子、小树叶、扑克牌,都可以是很好的数学活动的材料。例如:可根据扑克牌的花样、数字大小进行排序、分类、接龙、比大小、加减运算游戏;也可利用平时废弃的瓶瓶罐罐进行点数、认识形体、辨别大小、叠高、比高低等活动;就连生活中的豆类、种子也同样可以作为数学活动的材料,帮助幼儿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可将不同种类的豆类、种子进行分类、认识颜色、间隔排序等练习。
选取的这些材料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在摆弄这些生活化材料的操作中,能够摆脱正规数学活动中的任务压力,能尽其所能地去发展、去创造、去完善,从而获得一种更自然的、无拘束的心境,这种心境能促使幼儿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得到无限的乐趣,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就习得了数学经验。
(三)巧妙结合幼儿生活,开展多种类型的数学游戏。
幼儿是在各种各样的不同活动过程中了解周围世界的,他们很早就从不同渠道开始学习按大小、形状、颜色、空间位置以及其他特征来区分物体,认识周围世界的基本结构与秩序。在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每天早晨7点起床;今天一共来了35位小朋友;做早操的时候,原来老师示范的左右和小朋友的左右是不一样的,是相反的;婷婷投篮投进了3个球,豪豪投进了5个球,他们一共投进了9个球……这一系列再平常不过的镜头,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我们不需要去刻意的挖掘,只需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进行适时、适当的引导,幼儿就会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多花点心思,开展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游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
例如:平常生活中的穿袜子这个环节。对于孩子们来说,穿袜子是每天必做的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但其中所隐藏的数学奥秘却不少。教师可提供多种不同尺寸、不同类型、不同颜色、不同花纹的袜子,供幼儿进行数学游戏。幼儿可以认识袜子的颜色,点数袜子的数量,帮袜子进行两两配对,还可以加大难度,区分并找出五指袜中的左、右对称的两只袜子。教师还可引导幼儿进行穿袜子比赛的游戏。幼儿需要在一堆各不相同的袜子中找到指定颜色、大小、花纹的一双袜子穿上。这样深受幼儿喜爱的数学游戏就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说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加强幼儿间的相互合作,增加快乐学习的体验。
合作交流是幼儿园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建构式课程中也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生生之间参与合作的机会。大家知道,幼儿园里的教育应该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要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发展。而大多的游戏都以集体或小组的形式来开展,如建构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幼儿在合作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能帮助幼儿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体验成功,获得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提供适合幼儿的生活化的研究材料,让幼儿组成学习小组。
例如:在“七巧板”教学时,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有层次地让孩子们相互合作着玩。教师不需要急于讲解,可让幼儿将七块彩色板进行自由拼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教师也可给出指定图案,让幼儿按照图案进行彩板拼搭。另外,我园给大班的孩子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益智玩具——空间思维拼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可运用相同的方法,不是将玩法一股脑儿全都灌输给幼儿,而是让他们自己找到多种拼搭的方法,从而挖掘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采用小组形式进行数学活动,能体现出团队精神,还能让孩子们在合作的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感,享受学习的乐趣。
总之,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创设和利用生活化的教育材料、教育方法、教育工具和教育环境等,将数学活动融入生活,使幼儿不再“害怕”数学,喜欢亲近数学,并且能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教师还要牢牢把握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学、眼中有生活,使幼儿数学生活化真正落到实处。数学并不遥远,数学就在身边。
关键词:生活教育 数学 教育方法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一生都致力于“生活教育”的研究。他指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纲要》中也提出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同时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也就是说,幼儿园数学教育应生活化。所以,结合幼儿的生活环境,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从已有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将幼儿的生活与数学学习密切结合起来,可以让数学教育不再单一、不再枯燥无味,并且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幼儿可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并发现数学的作用,这就能让数学教育 “活”起来,真正做到促使幼儿快乐学习。现就数学教育如何生活化,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生活化游戏情景,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提醒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情景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能促进幼儿理解、记忆、思维、运用的能力,如果将幼儿平时学起来较难的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成真实情景,从而变成幼儿容易接受的具体事物,那幼儿就能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情景的渲染下幼儿的活动兴趣相对而言比较高,对知识的掌握也相对比较好,所以学起来就会轻松的多。因此,教师应注意多创设一些能够发现问题的游戏情景,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感受探索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法活动时,教师可事先创设一个幼儿十分喜爱的“汉堡小子”的情景,从游戏区拿一些幼儿平时爱吃的食物,并且分别在食物上标上价格:蛋挞3元、汉堡6元、鸡翅4元、鸡腿5元、薯条3元、甜筒2元等,发给幼儿每人10元钱,看看能买到些什么食物。这样结合了幼儿生活的游戏情景,充分激发了幼儿兴趣,既让所有的儿都乐于参与,又让不同水平的幼儿均得到提高。
(二)选择生活化操作材料,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是在教师提供的数学环境中,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探索活动,并从中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幼儿园数学活动与科学探究的操作材料有所不同,数学活动不太需要精密的工具仪器。丰富多样的材料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着密切联系。材料是否充足,能否吸引幼儿是关键,且材料的提供要体现层次性和阶段性。所以,我们应更多地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安全的废旧材料等,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摆弄和操作,充分地感知和体验。
幼儿的生活周围有很多现成的材料,可以轻而易举地拿来当做幼儿自然学习数学的教玩具。生活中很常见的废弃的饮料罐、果盘、小石子、小树叶、扑克牌,都可以是很好的数学活动的材料。例如:可根据扑克牌的花样、数字大小进行排序、分类、接龙、比大小、加减运算游戏;也可利用平时废弃的瓶瓶罐罐进行点数、认识形体、辨别大小、叠高、比高低等活动;就连生活中的豆类、种子也同样可以作为数学活动的材料,帮助幼儿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可将不同种类的豆类、种子进行分类、认识颜色、间隔排序等练习。
选取的这些材料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在摆弄这些生活化材料的操作中,能够摆脱正规数学活动中的任务压力,能尽其所能地去发展、去创造、去完善,从而获得一种更自然的、无拘束的心境,这种心境能促使幼儿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得到无限的乐趣,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就习得了数学经验。
(三)巧妙结合幼儿生活,开展多种类型的数学游戏。
幼儿是在各种各样的不同活动过程中了解周围世界的,他们很早就从不同渠道开始学习按大小、形状、颜色、空间位置以及其他特征来区分物体,认识周围世界的基本结构与秩序。在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每天早晨7点起床;今天一共来了35位小朋友;做早操的时候,原来老师示范的左右和小朋友的左右是不一样的,是相反的;婷婷投篮投进了3个球,豪豪投进了5个球,他们一共投进了9个球……这一系列再平常不过的镜头,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我们不需要去刻意的挖掘,只需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进行适时、适当的引导,幼儿就会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多花点心思,开展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游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
例如:平常生活中的穿袜子这个环节。对于孩子们来说,穿袜子是每天必做的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但其中所隐藏的数学奥秘却不少。教师可提供多种不同尺寸、不同类型、不同颜色、不同花纹的袜子,供幼儿进行数学游戏。幼儿可以认识袜子的颜色,点数袜子的数量,帮袜子进行两两配对,还可以加大难度,区分并找出五指袜中的左、右对称的两只袜子。教师还可引导幼儿进行穿袜子比赛的游戏。幼儿需要在一堆各不相同的袜子中找到指定颜色、大小、花纹的一双袜子穿上。这样深受幼儿喜爱的数学游戏就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说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加强幼儿间的相互合作,增加快乐学习的体验。
合作交流是幼儿园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建构式课程中也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生生之间参与合作的机会。大家知道,幼儿园里的教育应该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要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发展。而大多的游戏都以集体或小组的形式来开展,如建构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幼儿在合作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能帮助幼儿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体验成功,获得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提供适合幼儿的生活化的研究材料,让幼儿组成学习小组。
例如:在“七巧板”教学时,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有层次地让孩子们相互合作着玩。教师不需要急于讲解,可让幼儿将七块彩色板进行自由拼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教师也可给出指定图案,让幼儿按照图案进行彩板拼搭。另外,我园给大班的孩子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益智玩具——空间思维拼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可运用相同的方法,不是将玩法一股脑儿全都灌输给幼儿,而是让他们自己找到多种拼搭的方法,从而挖掘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采用小组形式进行数学活动,能体现出团队精神,还能让孩子们在合作的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感,享受学习的乐趣。
总之,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创设和利用生活化的教育材料、教育方法、教育工具和教育环境等,将数学活动融入生活,使幼儿不再“害怕”数学,喜欢亲近数学,并且能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教师还要牢牢把握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学、眼中有生活,使幼儿数学生活化真正落到实处。数学并不遥远,数学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