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空间类型与规划策略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_ling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168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例,将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空间构成要素归纳为“七大核心”和“七个配套”,共划分为景城分离、景城互融、城区内景、城区边缘、全域融合5种类型,提出高位推动、服务升级、共建共享、品牌提升、综合整治5项基本策略,以及在交旅融合、结构优化、社区参与、乡旅发展等方面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
  關键词:全域旅游;空间类型;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文化带的范围界定和旅游空间结构”(编号:2019XKT050);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都市边缘文旅特色小镇建设研究”(编号:201910320018Z)。

引言


  2015年9月原国家旅游局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这标志着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从“封闭定点”“圈景建设”走向“目的地全域统筹”的发展模式。2016年2月,原国家旅游局公示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引发学术界的研究关注和政府的创建热潮。在学术研究中,“旅游空间”是全域旅游的重要属性,“空间问题”是实现全域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围绕全域旅游的空间结构、空间特征、空间规划、空间模式等进行研究[1-4]。目前,关于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在空间类型上,大多从区域布局的角度入手,缺乏对要素空间关系的剖析。2019年9月和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两批共168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国家层面的认定和标准试行,使从空间要素关系角度划分全域旅游示范区类型有了可行性和指导性。本文以168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归纳组成要素、划分空间类型并提出规划策略,以期为丰富全域旅游的理论和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一、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空间类型


  (一)分类逻辑
  现有研究成果中,关于区域空间类型的研究多从地域功能或要素关系入手,以增长极、点-轴、核心-边缘、区域协同等理论为指导,采取指标测算、功能区块划分、要素关系归整等方法,在宏观性的空间布局或内部性的空间结构上探讨结果,结构要素多由点、线、面构成,类型划分多在极核、点轴、网络、区面4类空间模式范围之内[5]。
  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属性特征不同于城镇或村落,其功能指向性更强、产业融合性更强,布局形态受旅游资源地域分布影响。因此,全域旅游示范区空间类型划分较难以指标定量的形式突显,需要重新回归到区域空间结构的审视中,深入了解区块功能,提取、归纳主要构成要素,从空间要素关系和功能组合的角度来考量其类型。
  (二)构成要素
  笔者归整了168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全域全景图、全域导览图、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等图文材料,结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中的相关标准,将全域旅游示范区构成要素划分为实体建设和运行保障两大类。实体建设以实体建成物为主,是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基础部分,也是空间组成要素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一城、一景、一道、一带、一店、一娱、一中心”为主的“七大核心”和以“交、服、场、厕、标、智、安”为主的“七个配套”(表1)。运行保障包括体制机制、政策秩序、安全制度、品牌与创新等内容。
  (三)类型划分
  景城关系和乡村旅游布局是判断示范区空间类型的两个依据。景区是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扮演核心吸引角色;城市是游客的集散地,扮演功能服务角色。乡村旅游是使旅游范围从景点扩大到区域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整理168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材料,发现景城在空间上主要存在3种关系:景城相离、景城相邻、景在城内;乡村旅游存在无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环城发展、全域实现乡村旅游依次递进的3种形态。结合3种景城关系、3种乡村旅游空间形态及旅游风景道等因素综合判断,可以将全域旅游示范区划分为景城分离、景城互融、城区内景、城区边缘、全域融合5种空间类型(图2)。

二、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分类规划策略


  (一)基本策略
  全域旅游规划不是在传统旅游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扩大范围、多添要素”的改造,而是以规范治理、全域发展、品质供给、全民参与、最大效益为目标,秉承“认知现实差距-确立可行目标-制订重点计划”的系统性思路,在目标维度、内涵维度、内容维度实行新的转变和安排。168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自2016年创设至今,综合考虑其发展阶段和路径,结合全域旅游提出5大目标、7个“转变”内涵和8项主要内容,特提出高位推动、服务升级、共建共享、品牌提升、综合整治5项基本策略(表2)[6]。

  (二)类型策略
  5类全域旅游示范区形态结构各异,发展侧重点不同,从内增性视角探讨其发展特征和问题,提出规划策略。
  1.景城分离型示范区——交旅融合、点轴生辉策略
  景城分离首先要依托便捷的旅游公路,实现景城之间人流、物流有效连通。“点”是城区和核心吸引景区以及特色小景点;“轴”是旅游风景道。交旅融合,形成“景城吸人-风景道聚流-乡旅汇集-产业发展”4阶全域旅游良性发展系统,达成“一道带多产”的愿景。要有效组织“城际-景城间-景内”3级交通的良好衔接,从越野跑、马拉松、汽车营地、最美公路等交旅融合项目入手,深拓旅游资源;重点规划乡村旅游集聚区的空间和交通,引导乡旅产业发展。   2.景城互融、城区内景型示范区——结构优化、社区参与策略
  这两类示范区要从全域统筹的角度优化城、景、道的空间布局结构来协调域内资源有效配给,以实际优惠的共建共享理念为社区提供更多参与机会。景城互融型不仅要有龙头景区“一核”牵头,还要有次级景群、各类乡村旅游等“多极”支撑,尤其要重视连通城区与景群、乡村旅游集聚区间主要公路的建设,加大乡村旅游培育力度,提高大景区对乡村旅游的带动力,以点连线带片地拓宽乡村旅游惠及面。城区内景型重点探索景区发展与城市更新有机互促、提高社区参与程度、加强文化保护、突出城市文化引领作为工作重点。
  3.城区边缘、全域融合型示范区——城旅支撑、乡旅升级策略
  这两类示范区需加强城市旅游和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升级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以完备的城市旅游功能区为支撑,用精品乡村旅游打破旅游发展的瓶颈。“城景毗邻、乡旅环城”是城区边缘型示范区的空间发展模式,加强城区旅游功能区建设,使城、乡、景共同成为旅游吸引物和目的地。全域融合型示范区要完善游客集散中心、主要交通干道和休闲街区等方面的建设,强化城区的吸引和服务能力,同时应提升乡旅业态,逐步向乡旅度假、乡旅生活等更高层次过渡。

三、结语


  全域旅游示范区是我国旅游业匹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旅游+”、旅游扶贫等策略的推动和影响下,创设时间虽短,但是经过概念萌发、实践摸索、申报和培育,地区已积累一定的经验,模式逐渐成形。发展全域旅游,由“扶贫”到“富民”到“惠企”再到“强县强区”,是县区“以旅促产、以产兴城”的振兴之路,各类型示范区虽发展阶段和模式有差异,但就方向而言,重视多产融合,提升旅游业态,促使全域旅游精品化、主题化、多样化发展是其共同的目标,也是理论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
  全域旅游示范区打破了传统景点的限制,将游览范围扩大到了县、区一级,事实上全域旅游多受山脉、水系、文化区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影响,当前县级行政单元包揽示范区创建工作背离了这一规律。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全域”发展构想,突破县级行政单元限制,以区域资源配给最优为主导协同发展的全域旅游示范区是下一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尹华光,鲁芮妍.全域旅游背景下张家界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优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68-72.
  [2] 丰晓旭,夏杰长.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评价及其空间特征[J].经济地理,2018(4):183-192.
  [3] 樊文斌.“全域旅游”视角下大连旅游专项规划探析[J].规划师,2015(2):107-113.
  [4] 唐升.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湄潭城郊型旅游地空间发展模式研究[D].重庆:重慶大学,2018:3-4.
  [5] 冯维波.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12-14.
  [6] 王佳果,韦俊峰,吴忠军.全域旅游:概念的发展与理性反思[J].旅游导刊,2018(3):66-80.
其他文献
摘 要:杭州径山是茶禅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发展茶禅文化休闲旅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径山的茶禅文化旅游资源,在景区规划和旅游产品开发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促进径山茶禅文化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茶禅文化;休闲旅游;径山寺  中图分类号:F592.7;F326.12 文献标识码:A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产品也面临结构性创新的过程,人们外出旅游
交易所监管问询是否导致审计师主动辞聘,后任审计师在审计定价方面是否与前任存在显著差异,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此,以2014—2019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年报及问询函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年报问询函与审计师辞聘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2)相较于国有企业,收到问询函的非国有企业更容易发生审计师辞聘;(3)收到问询函且发生审计师辞聘的企业,后任审计师会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研究结果一方面丰富了问询函的监管效用理论,另一方面拓展了前后审计师行为研究边界,对审计师审计定价具有现实意义。
摘 要:本文以金刀峡镇为研究案例地,以选取的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以及观察等方法对社区居民旅游参与行为和旅游影响感知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金道峡镇旅游业正处于发展期,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方式多种多样,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较积极,有利于促进双方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社区居民;参与行为;旅游影响感知;金刀峡镇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茂名市科技计划项目(200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明和文化价值,可以增加国民的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一定的作用。西安市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游客感知视角来探讨西安市非遗的旅游深度开发,以期对西安市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关键词:游客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K878;F592.7 文献标识码:A
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通,让文化旅游一体化成为先导,是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可行之路.本文旨在以传播学、产业经济、文化旅游、生态保健等视角,结合安徽
有着1 400多年历史的博白县,是世界上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如今,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博白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
藏民族长期生活于青藏高原,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其饮食文化具有明显的高原特征与宗教色彩.青藏线开通以来,随着内地与藏族地区的交往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藏区,体
摘 要: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拥有肥沃的黑土和广袤的森林,但由于长期的过度开采,东北生态受到严重的破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振兴东北,关乎国家发展大局,保护东北自然环境,改革传统工业,是振兴东北的必经之路。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生效,其中明确提出了“绿色法则”,用法律的手段助力生态保护,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非法行为,弥补了长期以来我国缺少生态保护相关法律的漏洞,并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众多特色各异的村寨,由于当地缺乏发展农业及工业的基础条件,部分地区凭借当地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展乡村旅游活动.以上地区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结合了舞台艺术、当地文化和旅游景观的旅游演艺备受关注。本文基于旅游凝视理论,通过对旅游者的深度访谈,采用隐喻抽取技术分析旅游者从旅游演艺中感知到的文化元素。笔者发现,旅游者在观看演出、凝视演艺剧目的过程中,基于感官接收到的艺术化刺激,能够感知到一些旅游景观以外的深层次文化元素,从而丰富旅游体验,提升旅游满意度。  关键词:旅游凝视;旅游演艺;隐喻抽取技术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