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被动式低能耗绿色建筑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batian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能源危机开始突显出来,所以节能环保就成为现在社会的热点。现在的建筑师能够设计出新型的节能建筑,这样可以有效解决能源危机而且还可以提高人民的居住生活水平以免环境会受到影响,提高了经济收益,节约了成本,力争建设成为具备生态型、低能耗绿色建筑。采用先进节能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最大限度降低建筑物对能源的消耗及废物排放,努力建设被动式低能耗建筑,从而缩短与国际发达国家的距离。
  关键词:被动式低能耗绿色建筑
  前言
  “低能耗建筑和被动房”的概念是在德国上世纪80 年代低能耗建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88年瑞典隆德大学的阿达姆森教授和德国的菲斯特博士首先提出这一概念, 他们认为 “被动房” 建筑应该是不用主动的采暖和空调系统就可以维持舒适室内热环境的建筑。1991年在德国的达姆施塔特建成了第一座“被动房”建筑, 在建成至今的十几年里, 一直按照设计的要求正常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超低能耗建筑”并不是一种能耗标准,而是一种兼顾能效性能和最佳舒适度的综合方案。其最显著的优点是高效的保温隔热效果。即在非极寒或高温的天气,不用有源的供暖和空调系统仍可拥有舒适的室内小气候。在建筑通过维护结构的热损失和通风热损失最小化的情况下,采用高效热回收通风设施不仅给建筑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还可以通过对新鲜空气后加热或后制冷来满足采暖或制冷的需求。
  一、“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理念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并非只是概念,还有严格的量化标准,如“被动房屋”对能源的需求是每年不超过50千瓦时每平方米,采暖需求则是每年每平方米15千瓦时以下。相比之下同等规模建筑每年的能源需求至少要300千瓦时每平方米。
  二、“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的量化标准
  一是室内环境到达舒适状态,拟达到技术指标:室内温度18度-26度;相对湿度40%-60%;二氧化碳含量<1000ppm;超温频率<10%;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差<3度;允许噪声级<35dB;房屋气密性N50<0.6/h;新风热回收系统,热回收效率大于75%;PM2,5过滤系统,PM2,5<50(国标70为优)。
  二是降低建筑采暖空调耗能,拟达到技术指标:建筑供热一次能源需求<15kw.h(m2.a);最大供热负荷<10w/m2;制冷一次能源需求<15kw.h/(m2,a);全年供热(制冷)、生活热水和日常用电一次能源总耗量<120kw,h/(m2.a).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是指仅通过建筑的新风系统供暖及制冷,并且只需要DIN 1946规定的新风量就可以满足ISO 7730中热舒适度的要求。基本不需要额外加装采暖、制冷设备的高能效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是指综合能效非常高的建筑。其已接近于零的能源需求,主要通过可再生能源满足,包括建筑自身及所在地产能, 或非远程区域产能。德国建筑基本达到有害温室气体零排放量的标准
  三、“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的基本原则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1保温材料
  应用良好的保温材料包裹整个建筑,包括屋顶,墙体,底板或地下室顶板。典型的保温水平因气候而异。通常情况下,屋面的保温应优于墙面,墙面优于底板。石墨聚苯板是在传统EPS材料基礎上添加功能性物质天然鳞片石墨改性而成。它除了保持EPS材料原有的优 势外,材料的导热性能、强度和阻燃性能得到了更大的提 升,成为国内外被动房设计师及开发商的首选保温材料。
  2避免热桥
  避免热桥,例如阳台造成的突出混凝土板,或在非采暖制冷的地下室中,穿入地下室顶替板砌体内墙。窗户应安装在保温层内。为地下室保温层选择既能承重又能保温的材料。尽可能使保温层以均匀的保温效果围绕整个建筑,选择高度隔热的断桥窗框。
  3门窗
  使用高品质低辐射(low-e)玻璃,用惰性气体充填。在许多气候条件下,传热系数U值约0.6W/(m2k),太阳得热系数g值50%至60%的三玻窗是合适的。在温和气候区,低辐射双玻窗可能就足够了。对于制冷需要为主的炎热地区,带遮阳的双玻或三玻窗是正确的选择。
  4气密设计
  周密考虑气密设计,建立一个非常气密的外围护。所有节点和接口都要设计为气密。气密可以避免不适感,减少温湿调节能耗需求,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并降低未经控制的潮湿气流损害热围护的风险。通常在每个被动房气密外围护完成后,都要以“鼓风门测试”测量气密性。在50Pa(n50)的压力差下,换气次数应低于0.6h-1。
  5持续新风
  通过有热交换的机械通风系统,持续提供新风。这种系统的优点和上述的气密性优点作用下。热回收的效率应达到75%至90%,该数字受气候影响。对于冬季严寒或夏季潮湿的气候,应使用含湿度回收的热量回收通风系统(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根据不同的气候,对以上手段未能完全避免的小量剩余热负荷,需用机械手段满足制冷、采暖、除湿等一种或多种任务。这方面有多种不同的选择,例如小型化的常规设备,或专门为被动房开发的新技术。
  四、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案例
  1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目的及设计原则
  达到德国被动房的技术标准。遵循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经济合理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可再生能源,并结合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和遮阳措施,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
  2方案具体技术措施
  1朝向
  建筑的总体规划和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和夏季的自然通风。建筑的主朝向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且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建筑总平面布置和设计时,不使大面积围护结构外表面朝向冬季主导风向,在迎风面尽量少开门窗或其它孔洞,减少作用在围护结构外表面的冷风渗透。为减少冷风侵入南向外门和东西侧外门均设门斗,为减少热桥门斗与主体结构相互独立。   2建筑体形系数
  寒冷地区建筑体形的变化直接影响建筑供暖能耗的大小。建筑体形系数越大,单位建筑面积对应的外表面面积越大,传热损失就越大本工程建筑体形系数,本工程的体形系数为0.31,不大于0.40(德国被动房标准).
  3建筑设计
  1)窗墙面积比 窗墙面积比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不同地区冬、夏季日照情况(日照时间长短、太阳总辐射强度、阳光入射角大小)、季风影响、室外空气温度、室内采光设计标准以及外窗开窗面积与建筑能耗等因素。通过自然采光模拟和遮阳的模拟,该工程的窗墙面积比分别为,南向0.30、北向0.25,东西向0.08, 满足标准的要求。
  2)外窗的选择 被动式房屋对窗的性能要求极高,目前国内可生产此种窗的窗企寥寥无几。但可喜的是在2012年已经有国内窗企开始与“被动式节能屋研究所”接触,对建筑外窗的节能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与合作。并已经研制出一款符合被动式房屋用窗标准的产品——森鹰PASSIVE120。窗框体采用仿木超级保温复合框体,玻璃采用三玻两腔结构(双LOW-E、双暖边、充氩气),使其具有超强的保温性能。窗户整体传热系数达到0.8(国标要求2.70,德国被动房要求0.8)。可以满足“被动式房屋”的保温要求。
  3)遮阳系统 通过电动外遮阳不锈钢窗的太阳辐射得热夏季增大了空调负荷,冬季则减小了供暖负荷,外遮阳效果比较好。本工程南向、东西向窗户考虑电动的活动外遮阳。
  4)導光管 设计优先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采光不能满足照明要求的场所,有条件时宜采用导光、反光装置等方式,将天然光引入室内,作为人工照明的补充。本工程的地下室和顶层部分房间采用天然光导管,并采用照明控制系统对人工照明进行自动控制,当天然光对室内照明达不到照度要求时,控制系统自动开启人工照明,直到满足照度要求。
  4建筑热工设计
  1)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被动房项目为了实现极好的保温性能和密闭性能,采用的建造方式跟传统建筑项目都有所区别。以保温层来说,现在一般的项目,保温层只有5厘米,而被动房的保温层厚达20-25厘米。在被动房的建设中,很多被传统项目忽略的建设细节都要有所关照。
  比如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支架,要先在支架下面垫上两层保温板才能固定,以免热量散失。玻璃窗都是特制的三层窗,甚至包括房间内部墙上安装的插座,也要进行特殊的处理,以加强保温和密闭。虽然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制冷制暖等方式调节室温,但即便如此,再加上新风照明等系统的耗能,被动房与现在常见的建设项目相比,仍然能节能90%以上。
  2)无热桥设计 采用无热桥设计,门斗独立于主体结构,避免热桥的出现,具体施工见图。
  5暖通空调和智能化设计
  采用高效的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通风系统显热热回收效率不低于75%,并配以新风预热系统。屋顶同时设置有光伏电池板,以满足走廊照明和部分新风加热的功能。在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方面,内部装设室内PM2.5监测系统,能够定量分析室内外环境空气质量的差别。
  建筑能耗监测和控制系统将实现对全楼各种用能设施的分项计量集中展示,并展示主要功能区域的实时室内控制参数,并根据这些参数部分实现对设备运行的控制功能。
  五、结论
  通过建设部与德国能源署的合作,委派德国专家在项目中扮演着技术知识的传播者、质量保证措施实施者和项目管理者的角色在与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将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示范项目落地。采用先进节能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最大限度降低建筑物对能源的消耗及废物排放,争取实现低能耗,低排放,成为国内被动式低能耗绿色建筑的示范。为被动式低能耗绿色公共建筑标准的制定提供可靠数据依据,从而带动建设行业的全新变革。一项成功的景观建筑作品,不仅要立足于本土,传颂传统文化,而且要放眼世界,掌握世界最新设计理念,创新发展,把握未来。
其他文献
摘 要:石油化工行业在我国诸多行业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还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设备就是加热炉,石油化工企业要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且还要结合实际的生产情况,对加热炉进行相关的节能环保措施优化,在保证实际的生产要求下,降低加热炉的能源消耗,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企业得到更好地发展,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
期刊
摘 要:在目前通信行业的高速发展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现代通信设备维修技术的进步,目前在通信设备维修中一般以替换为主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因此要求进行维修,本文首先阐述了现代通信设备的维修现状,然后介绍了通信设备的故障类别和故障诊断的一般步骤,最后讨论了通信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方法种类,以期对现代通信设备的维修方法做出有益探索尝试。  关键词:现代通信设备;维修特点;方法;探索  1、前言  随着当今高
期刊
摘 要:桥梁上部结构是桥梁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与桥梁工程的美观性和稳定性联系十分紧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桥梁工程建设成本和施工工期。在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掌握桥梁上部结构的施工技术,提升工程的使用性能,为桥梁建设企业创造更多效益。基于此,文章介绍了桥梁上部结构的施工类型,研究了桥梁上部结构的施工技术,希望能够提升桥梁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桥梁;上部结构;施工技术  1引言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当前科学技术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机械加工制造领域有了更多的需求,对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精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其中存在的一些误差进行分析及避免误差的方法就變得越来越重要,这对机械加工制造领域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关键词:机械加工工艺技术;误差分析;策略分析  1、前言  当前机械加工与制造技术在我国的工业发展中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针对当前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发展与其相关的误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既往研究资料,首先简要分析了硫在镍铁当中的基本结构形式,探讨了镍铁在冶炼时的硫平衡情况,最后剖析了工艺对产品含硫的影响与控制,望能为此领域研究有所借鉴。  关键词:镍铁;冶炼;硫  硫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杂质元素,大多存在于镍铁当中;当前,各个国家所制定的镍铁标准当中,都对其含量有明显的限制,其等级不同,那么其含量便会存在差异,通常情况下,要求硫小于0.02%。针对我国镍铁生产而言,有
期刊
摘 要: 1998年至2001年,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奖励了三次调整,安全生产形势依然没有得到改善。本文通过国内一个工厂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叙述,指出我过生产单位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照现代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并借鉴国外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和做法,有针对性提出了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对改进我国生产单位安全管理工作现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安全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事故不仅造成经济
期刊
摘 要:新时期,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层次不断提升的今天,我国的诸多行业均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新的成绩,同时,也带动了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其石油化工设备存在着一些常见的腐蚀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当前,如果不能有效地发现石油化工设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腐蚀问题的原因,那么将会使得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缩短,进而影响该行业的稳定发展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对铁路通信工程无线接入技术进行了简单的论述,随后分析了铁路通信工程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及其具体应用,最后对铁路无线接入网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铁路通信工程;无线接入技术;数据传输  0引言  我国铁路列车正在不断朝向高速化、安全化、便利化方向发展,铁路列车的行驶速度也逐日上升,对于铁路交通安全管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铁路通信顺畅度和效
期刊
摘 要:本文讲述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就是利用计算机软件控制生产过程,并讲解了该技术运用的重要性。重点阐述了数控技术、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技术核心。旨在为日后机械设计制造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促进我国工业生产行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核心  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制造和自动化结合,实现了现代工业的高速运转,生产流程更加标准化,提升生产质量与效率。但是我国机械制造自动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需求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就带动了建筑工程行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也面临着更高的挑战,因此必须进行全面深化的技术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发展。混凝胡是建筑中必不缺少的一种重要材料,它关乎着建筑质量的根本,是极其重要的存在,因此社会各界逐渐对混凝土工艺和施工方案展开广泛关注。  关键词:工程建设;混凝土;施工工艺;技术分析;发展前景  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