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作为科学课教师,要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应关注孩子们什么?这对于一个入行不久的我是一个疑难问题,
一、关注全员参与,重视弱势学生
如今许多课看似热闹,但仔细观察却发现有些自始至终只是一部分学生在唱主角,其余学生充其量只是陪听、陪学、陪练者。课堂作为学习的主阵地应该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而不是一部分同学的表演场。
曾经有过这样一次实践体会,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观察各种物体(如橡皮泥、木头、塑料等)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然后问:你有什么办法让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呢?小组同学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我清楚地发现不足五分之一的优秀学生占了近二分之一的课堂交流机会,仅10分钟,优差生的课堂回答次数比是五比一,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成了课堂的陪衬者。为了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科学的探究中,我做了调整,强调每个同学必须独立完成实验,让橡皮泥从水中浮起来。学生们纷纷动手实验,有的把橡皮泥压成饼形,有的捏成串的形状,还有的捏成碗的形状。这时我发现身旁桌子上一个小女孩的做法与众不同,她把橡皮泥粘在一个塑料小圆柱上,橡皮泥借助它的浮力,竟也浮在水面上,我不由得为她独特的创造力暗暗叫好。实验完后,组织学生交流方法,我对前面那些普通的做法加以肯定和表扬,对小女孩创新的火花给予了更高的赞赏,其他同学也因此深受启发,开始不同角度的尝试,把科学课上的探究精神推向了新的一面。课后想想,如果这堂课忽视了对这些学生(特别是平时较内向、文静的学生)的关注,那么相信这节课也不会有这个亮点。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珍视另类发言
科学课是学生勇于表达自己想法、展现自己特长的一门课。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给予他们活动的空间,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一次观察蜗牛的课上,刚走进教室,华果就跑来大声地对我说:“老师,我带蜗牛来了,我的蜗牛是全班爬得最快的……”这时又一位男生跑上来冲着我喊:“老师,我的蜗牛出问题了,它缩到壳里就是不出来。”同学们一个个七嘴八舌地在座位上议论开来。眼见课无法继续,所有的教学计划都被打乱,我灵机一动提示他们:“你们谁能想一个好办法,让蜗牛探出身子来?”我知道不止一位同学的蜗牛身子不出来。同学们开始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蜗牛出壳。有的学生拿菜叶想用食物来引诱,大多数学生也都闭紧了嘴巴,生怕把蜗牛吓回去。过了一会,终于一部分蜗牛把身子露出来了,于是我又组织学生对蜗牛进行认真的、仔细的观察。一组学生在討论“蜗牛喜欢吃嫩菜叶还是萝卜?”另一组学生争论不休的是蜗牛有没有牙齿,大家都纷纷做了尝试,拿出了有力的证据,这时,一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蜗牛没有脚和腿,他们是用腹部爬行的。”殷荣立刻反驳说:“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
整堂课学生说的内容对我的“教案”而言是无序的、零散的,但却是生动的、丰富多彩的,虽然没有把学生的可能性估计得很充足,但大家都很轻松,因为我们感兴趣。我想只要我们老师有一颗随机应变的心,哪怕是另类发言,在我们合理的指导下,都可以成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成为另类学生探究兴趣的有效话题。
三、关注教学细节,审视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关注教学细节是教师智慧与灵感的呈现,也是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艺术展示。刚刚接触科学课,我觉得自己像一个刚刚经历探究过程的小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又生成问题,不断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堂精彩的科学课不仅要有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很多细节也是成败的关键。在讲溶解、过滤一课时,实验材料的确定是一个很细节化的问题,但很重要。如实验中各种物质量的确定,高锰酸钾只能用很小的一粒;面粉用多少在水中才感觉又像溶解又不像溶解呢;过滤时混合液倒多少才合适等。又如搅拌时间的掌握,搅多少次,什么时候可以停;搅拌用的筷子用几根,怎样用;还有桌子上的器材多,拿放要小心,使用要有序,等等。只有材料提供得真实,提供得恰到好处,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才能使探究活动开展更直接有效。
除此之外,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筛选,在师生分析、研讨的过程中梳理所提出的问题:哪些问题在课堂上不能研究;,哪些问题不宜小学生研究,哪些问题不符合教学目标,哪些问题是课堂条件下可以研究的,同时明确在这些可以研究的问题中,先研究谁最好。这就要考验教师的技巧,考验教师的智慧。这些细节都很重要,只有这些小的细节做好了,每个活动才会更有序,更有效率,课堂才能更流畅。
课堂要关注的内容远不止这些,而充满活力、智慧、情趣的科学课堂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时刻关注的慧眼,巧妙点拨,合理引导,与学生共同擦出思维的火花!
一、关注全员参与,重视弱势学生
如今许多课看似热闹,但仔细观察却发现有些自始至终只是一部分学生在唱主角,其余学生充其量只是陪听、陪学、陪练者。课堂作为学习的主阵地应该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而不是一部分同学的表演场。
曾经有过这样一次实践体会,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观察各种物体(如橡皮泥、木头、塑料等)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然后问:你有什么办法让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呢?小组同学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我清楚地发现不足五分之一的优秀学生占了近二分之一的课堂交流机会,仅10分钟,优差生的课堂回答次数比是五比一,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成了课堂的陪衬者。为了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科学的探究中,我做了调整,强调每个同学必须独立完成实验,让橡皮泥从水中浮起来。学生们纷纷动手实验,有的把橡皮泥压成饼形,有的捏成串的形状,还有的捏成碗的形状。这时我发现身旁桌子上一个小女孩的做法与众不同,她把橡皮泥粘在一个塑料小圆柱上,橡皮泥借助它的浮力,竟也浮在水面上,我不由得为她独特的创造力暗暗叫好。实验完后,组织学生交流方法,我对前面那些普通的做法加以肯定和表扬,对小女孩创新的火花给予了更高的赞赏,其他同学也因此深受启发,开始不同角度的尝试,把科学课上的探究精神推向了新的一面。课后想想,如果这堂课忽视了对这些学生(特别是平时较内向、文静的学生)的关注,那么相信这节课也不会有这个亮点。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珍视另类发言
科学课是学生勇于表达自己想法、展现自己特长的一门课。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给予他们活动的空间,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一次观察蜗牛的课上,刚走进教室,华果就跑来大声地对我说:“老师,我带蜗牛来了,我的蜗牛是全班爬得最快的……”这时又一位男生跑上来冲着我喊:“老师,我的蜗牛出问题了,它缩到壳里就是不出来。”同学们一个个七嘴八舌地在座位上议论开来。眼见课无法继续,所有的教学计划都被打乱,我灵机一动提示他们:“你们谁能想一个好办法,让蜗牛探出身子来?”我知道不止一位同学的蜗牛身子不出来。同学们开始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蜗牛出壳。有的学生拿菜叶想用食物来引诱,大多数学生也都闭紧了嘴巴,生怕把蜗牛吓回去。过了一会,终于一部分蜗牛把身子露出来了,于是我又组织学生对蜗牛进行认真的、仔细的观察。一组学生在討论“蜗牛喜欢吃嫩菜叶还是萝卜?”另一组学生争论不休的是蜗牛有没有牙齿,大家都纷纷做了尝试,拿出了有力的证据,这时,一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蜗牛没有脚和腿,他们是用腹部爬行的。”殷荣立刻反驳说:“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
整堂课学生说的内容对我的“教案”而言是无序的、零散的,但却是生动的、丰富多彩的,虽然没有把学生的可能性估计得很充足,但大家都很轻松,因为我们感兴趣。我想只要我们老师有一颗随机应变的心,哪怕是另类发言,在我们合理的指导下,都可以成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成为另类学生探究兴趣的有效话题。
三、关注教学细节,审视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关注教学细节是教师智慧与灵感的呈现,也是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艺术展示。刚刚接触科学课,我觉得自己像一个刚刚经历探究过程的小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又生成问题,不断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堂精彩的科学课不仅要有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很多细节也是成败的关键。在讲溶解、过滤一课时,实验材料的确定是一个很细节化的问题,但很重要。如实验中各种物质量的确定,高锰酸钾只能用很小的一粒;面粉用多少在水中才感觉又像溶解又不像溶解呢;过滤时混合液倒多少才合适等。又如搅拌时间的掌握,搅多少次,什么时候可以停;搅拌用的筷子用几根,怎样用;还有桌子上的器材多,拿放要小心,使用要有序,等等。只有材料提供得真实,提供得恰到好处,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才能使探究活动开展更直接有效。
除此之外,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筛选,在师生分析、研讨的过程中梳理所提出的问题:哪些问题在课堂上不能研究;,哪些问题不宜小学生研究,哪些问题不符合教学目标,哪些问题是课堂条件下可以研究的,同时明确在这些可以研究的问题中,先研究谁最好。这就要考验教师的技巧,考验教师的智慧。这些细节都很重要,只有这些小的细节做好了,每个活动才会更有序,更有效率,课堂才能更流畅。
课堂要关注的内容远不止这些,而充满活力、智慧、情趣的科学课堂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时刻关注的慧眼,巧妙点拨,合理引导,与学生共同擦出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