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此文针对农村小学的体育教育进行了一些探讨,主要指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实现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充分利用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对提高我国国民综合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加快课程改革,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由于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因此,在2001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被列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同时,体育课程也同样面临着艰巨的改革任务。
(一)加强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认识
学校体育的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与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效果。它决定着体育课程的方向与过程,是评估体育课程的重要依据,对体育课程的实施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1996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一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这一决定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刁’规格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育的目标也在发展变化。我国传统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只强调发展学生体质,只强调学生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基本运动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体育课程目标是:
(二)健身性目标:
一是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身体各部分肌群,全面、及时地发展机体各个系统及其机能,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一是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能力达到最佳发展水平。三是促进机体得到锻炼,提高对不良因素的适应力水平。
1、教养性目标:一是形成适应日常生活和劳动所需要的自然运动技能和技巧(如走、跑、跳跃、投掷、爬越、举起和搬运重物等),以及带有军事实用意义的动作(如越过障碍、滑雪、摔跤等)。一是通过掌握根据预定运动参数而有意识地调节用力程度的练习技术,丰富运动经验。三是发展在复杂情况下,特别是在掌握新的运动形式的情况下控制身体运动的能力。四是形成一定的知识系统,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教育文明素养,为掌握各种体育活动项目打下认识基础。
2.教育性目标:利用体育运动手段,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完整地形成人的个性,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师应当树立"生活世界"就是课程范围的观念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深刻理解课程资源的概念,不能将课程改革视为教科书的改编。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和教书匠了,而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和教材开发者、研究者。传统的体育教育,把儿童束缚在"竞技体育"或"运动技术"之中,"讲-学-练"或"讲-练-学"两种教学模式占据着主要地位。由于这类教学模式侧重于教师的"教",与其说是体育教学,还不如说体育训练更为准确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在机械性的训练式教学下,学生丧失了对体育的兴趣,难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运动基于社会生活实际发展而来,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体育运动生成过程的体验,以此建立起学校体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一起去发现体育运动中的乐趣,探索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增加体育练习的成功体验,理解"生命在于运动"的深刻内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而且更在于寻找知识与现实生活和谐统一的结合点,切实把握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之间的深刻联系,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体育教学才真正能够成为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良性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因地制宜,开发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资源
体育是一项以身体练习来促进身心健康的活动,无论怎样的体育教学目标,都必须依赖于身体活动来实现,无论什么样的身体活动,都必须依靠一定的场地、器材为基础。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各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水平不同,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短缺,体育场地和器材严重不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利用现实条件开发适合当地特点的新体育场地、器材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挥体育器材"一物多用"的功能
"一物多用"是指对体育器材,除发挥其固有功能外,运用发散思维,发挥其多种功能和用途,提高器材的使用效率。
"一物多用"已有很多的应用实例,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例如:
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做钻越的障碍等。
接力棒-可以用做接力跑的传接器材、哑铃操的手持器材等。
游泳圈-可以用做游泳救护,还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障碍而用于障碍跑练习。
实心球-可以用来投掷,也可以用作负重物、障碍物、标志物。
小皮球-可以用来踢足球,也可以用来投掷,还可以用来打篮球。
呼啦圈-可以用作障碍物,也可以用来替代跳绳,做多种游戏。
橡皮筋-可以用来替代栏杆、跳高的横杆等。
水果-当然可以吃,但也可将其放在一定高度的地方作为刺激物,诱导跳高的兴趣。
标枪-制作跳高架。
(二)对传统体育器材的改造
即对传统的竞技化的体育设施、器材规格进行改造,使之符合青少年学生生理发育特征。努力将体育场地器材改造成学生的运动乐园,以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三、校园环境的有效利用
(一)校园内部环境的有效利用
大部分农村小学地形不够平坦,甚至高低起伏较大,可以利用这些条件开展攀爬、滑梯等项活动;可以利用校园内的树木做支架设置单扫、爬绳、爬杆、小篮球架等设施。有些学校内的地形还可以作为障碍跑的基本设施。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器材配置原本有限,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场地器材的使用空间和时间,应充分利用学校空地,
(二)校园周边环境的有效利用
农村小学往往占地面积较小,可供学生活动的空间严重不足,学校附近的高山、小丘、溪流、河滩就成了一个个天然的运动场。正如城市学校可以租借公园、公共体育场馆、其他学校的场地设施一样,农村学校可以借用校园的周边环境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体育活动如野外登山比赛、沙滩游戏、田野小路上或树林里练习耐久跑或追逐跑、折返跑、捉迷藏、跨越沟渠或田埂等做障碍跑、爬树、钻山洞、露营、野炊等生存训练。农村小学校外自然资源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是城市学校难得的天然资源,应当得到很好的利用。
一、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对提高我国国民综合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加快课程改革,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由于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因此,在2001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被列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同时,体育课程也同样面临着艰巨的改革任务。
(一)加强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认识
学校体育的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与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效果。它决定着体育课程的方向与过程,是评估体育课程的重要依据,对体育课程的实施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1996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一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这一决定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刁’规格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育的目标也在发展变化。我国传统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只强调发展学生体质,只强调学生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基本运动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体育课程目标是:
(二)健身性目标:
一是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身体各部分肌群,全面、及时地发展机体各个系统及其机能,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一是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能力达到最佳发展水平。三是促进机体得到锻炼,提高对不良因素的适应力水平。
1、教养性目标:一是形成适应日常生活和劳动所需要的自然运动技能和技巧(如走、跑、跳跃、投掷、爬越、举起和搬运重物等),以及带有军事实用意义的动作(如越过障碍、滑雪、摔跤等)。一是通过掌握根据预定运动参数而有意识地调节用力程度的练习技术,丰富运动经验。三是发展在复杂情况下,特别是在掌握新的运动形式的情况下控制身体运动的能力。四是形成一定的知识系统,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教育文明素养,为掌握各种体育活动项目打下认识基础。
2.教育性目标:利用体育运动手段,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完整地形成人的个性,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师应当树立"生活世界"就是课程范围的观念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深刻理解课程资源的概念,不能将课程改革视为教科书的改编。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和教书匠了,而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和教材开发者、研究者。传统的体育教育,把儿童束缚在"竞技体育"或"运动技术"之中,"讲-学-练"或"讲-练-学"两种教学模式占据着主要地位。由于这类教学模式侧重于教师的"教",与其说是体育教学,还不如说体育训练更为准确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在机械性的训练式教学下,学生丧失了对体育的兴趣,难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运动基于社会生活实际发展而来,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体育运动生成过程的体验,以此建立起学校体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一起去发现体育运动中的乐趣,探索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增加体育练习的成功体验,理解"生命在于运动"的深刻内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而且更在于寻找知识与现实生活和谐统一的结合点,切实把握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之间的深刻联系,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体育教学才真正能够成为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良性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因地制宜,开发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资源
体育是一项以身体练习来促进身心健康的活动,无论怎样的体育教学目标,都必须依赖于身体活动来实现,无论什么样的身体活动,都必须依靠一定的场地、器材为基础。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各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水平不同,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短缺,体育场地和器材严重不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利用现实条件开发适合当地特点的新体育场地、器材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挥体育器材"一物多用"的功能
"一物多用"是指对体育器材,除发挥其固有功能外,运用发散思维,发挥其多种功能和用途,提高器材的使用效率。
"一物多用"已有很多的应用实例,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例如:
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做钻越的障碍等。
接力棒-可以用做接力跑的传接器材、哑铃操的手持器材等。
游泳圈-可以用做游泳救护,还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障碍而用于障碍跑练习。
实心球-可以用来投掷,也可以用作负重物、障碍物、标志物。
小皮球-可以用来踢足球,也可以用来投掷,还可以用来打篮球。
呼啦圈-可以用作障碍物,也可以用来替代跳绳,做多种游戏。
橡皮筋-可以用来替代栏杆、跳高的横杆等。
水果-当然可以吃,但也可将其放在一定高度的地方作为刺激物,诱导跳高的兴趣。
标枪-制作跳高架。
(二)对传统体育器材的改造
即对传统的竞技化的体育设施、器材规格进行改造,使之符合青少年学生生理发育特征。努力将体育场地器材改造成学生的运动乐园,以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三、校园环境的有效利用
(一)校园内部环境的有效利用
大部分农村小学地形不够平坦,甚至高低起伏较大,可以利用这些条件开展攀爬、滑梯等项活动;可以利用校园内的树木做支架设置单扫、爬绳、爬杆、小篮球架等设施。有些学校内的地形还可以作为障碍跑的基本设施。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器材配置原本有限,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场地器材的使用空间和时间,应充分利用学校空地,
(二)校园周边环境的有效利用
农村小学往往占地面积较小,可供学生活动的空间严重不足,学校附近的高山、小丘、溪流、河滩就成了一个个天然的运动场。正如城市学校可以租借公园、公共体育场馆、其他学校的场地设施一样,农村学校可以借用校园的周边环境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体育活动如野外登山比赛、沙滩游戏、田野小路上或树林里练习耐久跑或追逐跑、折返跑、捉迷藏、跨越沟渠或田埂等做障碍跑、爬树、钻山洞、露营、野炊等生存训练。农村小学校外自然资源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是城市学校难得的天然资源,应当得到很好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