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坝洲电厂机组同期并网的现状及分析

来源 :电源技术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wlzjzx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介绍了高坝洲电厂同期并网的现状,对机组同期并网过程中出现的冲击进行了分析,结合电厂一次设备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前同期并网参数的设置情况。
  关键字 同期;并网;频差;导前时间;冲击电流
  一 高坝洲电厂同期并列方式简介
  高壩洲水电站位于湖北宜昌市宜都市境内,是隔河岩的反调节电站,清江干流最下游一个梯级电站。全厂安装有3台90MW轴流转桨式水轮机组。机组同期并列采用的是恒定导前时间自动准同期并列方式。1号机组同期并列点为高21开关,2号机组同期并列点为高02开关和高22开关,3号机组同期并列点为高23开关。
  二 同期并列误差对并列的影响
  针对恒定导前时间自动准同期并列方式有如下结论[2]:
  (一) 只存在电压差的情况下,并列机组会产生无功冲击电流;
  (二) 只有相角差情况下,并列时的冲击电流主要是有功分量;
  (三) 只有频差的情况下,并列机组会产生振荡,严重时可能失稳。
  三 初步数据分析
  即:在相角差为5°时,合闸最大冲击电流为额定电流的0.958倍,约为4122A。查阅高坝洲电厂机组定子对称过负荷保护定值,该保护发信整定值为1.05倍,即4518A,跳闸整定值为18000A。
  (二) 针对2月17日的1号机组事件,据上述结论,可以确定高坝洲电厂1号并网瞬间调相14.5MW的主要原因为1号发电机与电网(高郭线)存在相角差。根据实际测量的数据计算,2月17日并网瞬间,最大冲击电流为2366.9A,由式(3-1)计算得: 。
  检查1号机组故障录波装置实际采集的数据,在并网瞬间,实际采集数据显示:机组与系统相位差为2.94°,与理论计算的相位差2.87°基本一致。
  通过PMU装置采集的数据,进检查并网瞬间的电压差约为4.7V,频差约为0.08Hz,均在同期装置设定值范围内。
  四 进一步分析
  查阅全厂机组故障录波装置及PMU记录曲线,对三台机组并网情况进行统计:
  (一) 高坝洲电厂三台机组在并网瞬间,机组与系统的频差、压差及相位差均在同期装置整定值范围内;
  (二) 因机组频率与系统频率并非绝对相等,致全厂三台机组每次并网瞬间均存在有功震荡的现象,震荡的初始状态与机组-电网频率差方向有关,当机组频率大于系统频率时,有功冲击先表现为正向冲击,经过一次震荡后变为反向冲击(即调相),当机组频率小于系统频率时,有功冲击先表现为反向冲击(即调相),经过一次震荡后变为正向冲击,但无论机组的频率与系统的频率差方向如何,在并网瞬间均存在调相的现象,且调相运行时间一般约为300ms;
  相角差主要集中在-3°~+3°之间;
  相角差幅值越大,则调相深度越大;
  在相角差幅值一致的情况下,机组相位角滞后于系统相位角时,即 ,调相深度较小;机组相位角超前于系统相位角时,即 ,调相深度较大。
  五 对当前整定值合理性的分析
  六 现场试验
  (一) 针对1号机组进行的试验
  2014年3月19日,在1号机组C修启动试验过程中,重点安排了假同期并网试验,对试验过程进行了录波分析:
  (二) 在3号机组进行的验证试验
  2014年4月5日,在3号机组C修启动试验中,同样重点安排机组假同期并网试验,对试验过程进行录波分析。
  (三) 试验数据验证
  经过试验验证,1号机组同期过程中,实际同期合闸时间(开关合闸动作时间+合闸回路动作时间)约为118ms,与装置中整定的导前时间120ms基本相符。3号机组同期过程中,实际同期合闸时间(开关合闸动作时间+合闸回路动作时间)约为136ms,与装置中整定的导前时间140ms基本相符。
  七 结论及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及试验验证,有如下结论:
  (一)1号机组、3号机组同期装置中整定的参数符合高坝洲电厂设备实际运行情况;
  (二)当前正在使用的机组同期装置导前时间存在计算误差较大的问题;机组同期并网瞬间的冲击虽然在发电机允许范围内,但冲击电流幅值较大;
  (三)并网瞬间无法实现压差、频差绝对为0,因此并网瞬间的无功、有功震荡也就不可避免,但震荡的幅度必须满足机组及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要求,上述试验证明修改压差ΔU和频差Δf对同期过程影响不大,修改前后,同期装置对同期点的计算无明显变化。
  通过数据分析及试验验证,使用当前的同期装置,在并网合闸瞬间,显然对机组存在一定的冲击,因此,建议对全厂机组同期装置进行改造,选择并网特性更优的装置。
  参考文献:
  [1] JB T 3950-1999,自动准同期装置,2000
  [2] 商国才. 电力系统自动化[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231-239
  [3] 湖北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文件,电司调[2013]86号,2013年:9-13
其他文献
摘要:电力工程施工中,确保施工人员安全是最重要的工作内容,而绝缘装置的应用和优化将直接关系着施工人员安全,同时,还关系着社会全体人民的生命安全。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电力系统中绝缘装置的常见的事故状况,阐述了绝缘配置优化的意义,针对当前电网系统中绝缘配置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漏洞或者质量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为相关技术人员开展绝缘装置优化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实现优化绝缘配置的战略
期刊
【摘要】在供配电设计中电力监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国的用电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大,因此配电设计也需要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供配电设计当中引进电力监控系统可以极大的促进电力运营成本的降低,同时还可以使电网管理效率得到可靠的保证,而且其已经逐渐变成供配电设计当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本文针对供配电设计以及电力监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供配电设计;电力监控;系统应用  0.引言  作为连接用
期刊
摘要:本文重点就PLC及触摸屏方案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PLC及触摸屏方案的优点,提出了触摸屏及PLC方案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触摸屏;PLC;配置方案;分析;优化  0.引言  触摸显示屏是通过对显示器表面添加了一层透明的物体,通过使用者用手触摸来发出讯号进行操作,以完成对计算机的输出和和输入的操作,从而简化了对计算机操作的操作步骤,让计算机的造作更加直接方便了。触摸屏的核技术能就是采用了传感器
期刊
随着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日益增多,变电站由有人值班变电站向无人运维站模式过渡,运维班管辖变电站从属地管理到异地管理,发生了各种不便,各种信息存在信息孤岛,需要对信息进行整合,本系统的建设主要为了能够整合信息孤岛,拉近操作对人员与运维站之间的距离,在日益广泛使用的pad上记录各变电站的设备信息,各类需要的记录数据,并结合报表系统对信息进行版面设计和报表打印,改善运维站随车携带记录报表过多,记录不方便的弊
期刊
【摘要】:电工与电子学应用于现代社会方方面面,其中,尤其是火力发电厂无法离开电工电子学发展,由于其技术属于高度密集的特点,使很多的高新技术被应用到里面。电工电子学在火力发电厂里大部分运用在短路、主接线以及变压器电流的核算及其它类型的电力设备。  关键词:电工电子学;火力;发电厂;应用;分析  一、火力发电厂的电气主接线简介  主接线是电网安全性、经济性的保障,同时也是发电设备的选择、布置、二次回路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电力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与城市建设规划的要求、各种电缆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发生故障的情况越来越多,而且一般都埋入地下或进入电缆沟敷设,当发生电缆故障后,快速判断故障点并加以隔离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重点总结了电力电缆发生故障的原因,并对故障进行归类,同时介绍几种故障检查方法,并对电力电缆的维护和故障预防进行简要说明,为迅速查找与排除电力电缆故障、及时恢复供电提供指导。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变电站运行的實际情况,对现代变电站运行的常见故障及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对故障及问题的针对性预防和处理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字:变电站运行;常见故障;预防和处理措施  1 前言  现代变电站的运行具有运行要求高、受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等特点,做好变电站运行常见故障的预防与处理工作,对于提高变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在实际变电站故障的预防以及处理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当做到:
期刊
【摘要】:火电厂大机组的主蒸汽压力和温度是两个主要参数,对热力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至关重要。随着机组容量的增大,对象的可控性逐渐恶化,调节过程的稳定性降低,暂态过程的动态偏差、静态偏差及过渡过程时间均大大增加,危及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改善调节品质非改进控制设备、修正整定参数所能奏效,采用前馈信号也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在锅炉控制中的主蒸汽压力、温度控制系统中采用模糊策略代替PI规律,调节品质有显著
期刊
摘要:近年来,由于居民生活垃圾和施工建渣等垃圾的增多,再加上暴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等原因,很多水电站中积存了大量的堵塞物,这些堵塞物对水电站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很多水电站面临着栅差过高的问题,不得不利用停机反冲的方法,消耗了大量的电能资源,影响了水电站的安全运行。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以龙潭电站为例,说明了龙潭电站的运行情况以及堵塞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通过漂浮式拦污栅的整
期刊
摘要:用CC2430/CC2431芯片搭建zigbee无线通信网络,实现无人值守变电站中巡视人员的实时定位。在既有的定位程序中添加报警语句,形成固定区域预警圈。定位与预警功能的结合使变电站状态监测自动化成为可能。  关键词: 无人值守变电站;zigbee;定位;预警  1 项目研究背景  伴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变电站的运行调度工作大大减少,但是调度中心仍然无法掌控变电站现场状况,必要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