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雄关 石蕴风情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座因酒钢兴建的城市,可想而知,浩瀚戈壁建成一座城市的艰辛。也可能是由于这样的背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和热情,在这里执着追寻属于他们的梦想。
  千百年来人迹罕至的大漠、巍巍的祁连山,赐予了他们最好的宝物——奇石。如今,奇石作为一项产业在这里正风生水起。“以石兴市”,正成为嘉峪关的城市理念。这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更离不开像李忠、盛爱萍、李守义等这样一群爱石人。
  人物篇
  对于嘉峪关的人们来说,捡石头、藏石头的过程就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在过程中能更好地发展奇石文化,才是他们的唯一目的。
  李守义:嘉峪关奇石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像李守义一样的一批奇石组的老同志们的带动。“每次下戈壁,都要捡上一天。对脚下的每一块石头都要认真地看,惟恐落下一块宝贝。”这位八旬老人谈起石头滔滔不绝,“对于我们退休的老同志来说,捡石头动静结合,又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大家都非常有热情。”就是这样的热情,感染了许多人加入到赏石的队伍。
  1999年,他选送的八方嘉峪关奇石被作为世博会奇石精品展出,其中一块名为“雄鹰”的风凌石由于当时组委会的工作不慎,最传神的嘴部不小心被磕掉,组委会当即要赔偿损失。李老却坚持谢绝。他说:“石头是我捡的,没有价。”好石头的损坏是令人遗憾的,但嘉峪关人的质朴也令人动容。
  盛爱萍:盛爱萍的爱石之情是嘉峪关人所共知的。在她心里,石头有自己的神态和语言。2004年,她的大漠风雨雕石艺馆成立,并取得国家专利,将“风雨雕”作为一项产业开发,更是她为之尽心尽力的事业,成批量销售的风雨雕画,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与其说她是位女强人,不如说她是让石头开花的女人。一块块棱角分明的石头,经过她的创作变幻成美丽的画作,这里浸透的正是她的心血和忘我的热情。盛爱萍不仅自己创作,还培养了很多风雨雕贴画的人才,大家一起拣石头一起创作。还带动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很多来到嘉峪关的人都会来到这里,亲手粘贴风雨雕。现在,风雨雕已经成为嘉峪关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李忠:嘉峪关早期的玩石人之一,从企业退休后就一直将奇石收藏作为最大的爱好。除了是一名藏石家,他更是致力于推广嘉峪关奇石文化的主力军之一。作为《中华奇石》杂志通联站站长,工作中尽心尽力,因此深得民心。嘉峪关之行的这几天,能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是我们协会最敬业的老领导”。很多石友也是得益于他的指点,从而与石结缘,甚至发家致富,所以他也被称为“指路人”。在赏玩的过程中,除了自身的满足,还做了很多的实事,留下良好的口碑,这是任何东西都买不来的。
  肖军:在嘉峪关第一个开起石店的人,对嘉峪关藏馆式的经营方式起到了推动的作用。除了经营石头,他还有着独特的思路。2007年7月,他的嘉峪关彩石“搏”在“中国观赏石赏石博览会·2007‘走进奥运’北京邀请展”中荣获了铜奖,这块石头类似运动员的背影,契合了当时的社会热点。8月,他为这块石头申请注册“雄关奇石·搏”的商标。这在当时看来,乃是“时髦”的举动。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通过形式审查后,于10月15日,颁发了“注册申请受理通知书”。2010年9月7日,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批准“雄关奇石·搏”商标的注册申请。这是近年来甘肃在藏石艺术品项目上申请并成功的首件“石头商标”。
  刘俊:2003年,刘俊下岗了。偶然的机会,在李忠的指导下,他开始接触石头,当时仅仅为了养家糊口。同年,他花两百块钱买回的一块形似宇航员的嘉峪关彩石,引起了本地爱石人的注意,并出价一万元,当时,对石头并不了解的他哪里知道石头竟能卖这么多钱,欣然出售。一个月后,这块石头转手就买了三万元;再后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这块石头的价值猛增,在2004年南京展会上。有人看到了这块石头。据说卖了14万,不到一年的时间。这块石头的价格翻了近百倍。后来,他就一门心思做起了石头生意,还带动了更多的人捡石,卖石,之后到周围城市交流,从一个下岗职工到现在的收藏店铺老板,他说:“感谢石头赐予的一切。”
  他们,只是嘉峪关众多石友的代表,在这个城市,还有很多和他们一样的爱石人。
  刘保杰,404核工业基地退休干部,藏石量颇丰,尤以风凌石和葡萄玛瑙著称;李萍芬,热情,能吃苦,老干局奇石组的代表人物;刘恩友,石文化推动的先行者,先后著有《远方的呼唤》综合文集和《祁连石韵》一书,为嘉峪关奇石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郝卫东,陈萍,嘉峪关市奇石销售代表,因其灵活的头脑在石市如鱼得水……
  协会篇
  随着关注奇石的人越来越多,2005年6月,嘉峪关市奇石收藏家协会正式成立,盛爱萍当选为会长。莫振邦为副会长,李守一,谭延林为名誉会长,李忠为秘书长。同时,奇石协会还举办了首届嘉峪关奇石展,引起广泛的关注。协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嘉峪关市奇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预示着嘉峪关市奇石文化将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个协会办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协会成员间的和谐程度。全国大大小小的奇石协会不计其数,协会里会员众多,众口难调,有时难免出现矛盾纷争。但在嘉峪关,你看不到这样的情况。协会里有企业老总、普通职工、有退休干部、自由职业者……身份背景不同,但所有的人都和谐共处,其乐融融。嘉峪关奇石收藏家协会氛围的良好属石界少见,这是我们此次嘉峪关之行最大的感受。
  2006年,石店生意不好做,许多石馆都被迫关闭了,协会领导带头想办法,帮石商寻找出路,很多经历过那个时期的商家现在谈起来,都赞不绝口。这也成为嘉峪关石界的一段佳话。今后,协会还有计划选送一些代表参加中国观赏石协会举办的鉴评师培训,提高石商、石友自身素质的同时,为嘉峪关奇石发展铺路。
  协会在组织奇石爱好者开展各种活动的同时,还在积极吸纳周边城市奇石收藏爱好者、发展嘉峪关市的奇石文化艺术事业,充实赏石内容。(“嘉峪关市奇石收藏家协会”将更名为“嘉峪关市观赏石协会”,直属于嘉峪关国土资源局,并被纳入甘肃省观赏石协会会员单位。)
  目前,嘉峪关喜爱和赏玩奇石的人越来越多,奇石爱好者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几十人,发展到了现在的五千多人。今日的嘉峪关,石馆随处可见,既有奇石专营店也有兼营店,还有大大小小的家庭奇石馆,初步统计共百余家,藏品非常丰富。对于一个只有二十几万人口的小型城市来说,赏石人口的比例相当可观。各种与石相关的配套服务,如打磨、加工、配座等店铺也开了五十几家。
  2011年9月10日,嘉峪关市“中国西部祁连玉奇石市场”开业,该市场占地面积为16000平方米,可容纳200多家商户进行营业。同时,也为广大奇石爱好者和奇石经营者提供了一个集中、大规模的奇石展销区域,位于城楼旅游景区的良好地理位置,也是旅游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延伸。   一些思考
  目前,当地政府对嘉峪关奇石产业非常重视,正力争把奇石文化艺术转化为一种规模经济产业。但是,嘉峪关彩石的对外知名度还有所欠缺。在百度上搜索“嘉峪关奇石”或“嘉峪关彩石”,显示的条目寥寥无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嘉峪关石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嘉峪关彩石”没有一个明确的命名,这个名称是当地人随意叫的,也会叫做“讨赖河石”,在市场上销售有时候也会和黄河石混为一谈。就像每个人都有一个特别的具有代表性的名字,如果想要扩大嘉峪关奇石的对外知名度,协会领导、石商应在明确嘉峪关奇石命名上做一些文章。
  其次,比起内蒙、新疆、宁夏等地,嘉峪关的石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尽管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发现了奇石,八十年代即对奇石有所利用,但基本是在2004年前后才开始大兴石产业。从1999年老干局奇石组成立以后,嘉峪关几乎每年都有规模不等的石展,但由于缺少官方参与、与外来人员的交流甚少等因素,导致嘉峪关市奇石产业链较为短小,三级市场成为现在石市的主要定位。这里拥有质色良好的奇石、一定的市场基础。也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但是奇石收藏在相当程度上仍未摆脱内热外冷的现象。每年,全国各地都会有若干大小不一的展会,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奇石行业的发展,嘉峪关可以仿效其中成功的展会方式,奇石协会也可以帮助石商联系参加各类的展览展销,鼓励当地奇石走出去。
  再者,嘉峪关奇石经营者为数不少,但经营方式较为简单,市场上奇石高、中、低端层次不很明显。其实,这缘于嘉峪关奇石产业正在起步阶段,一方面,嘉峪关有广阔的并可挖掘的市场,有良好的消费能力作为支撑,一方面,如何完善并延长奇石产业链条,鼓励如配座、加工等奇石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应是当地值得思考和共同努力的。
  结语
  嘉峪关的奇石爱好者们对于石头的痴迷和热爱是共同的,石头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男女老少,都将石头看做一项事业。如何让这个城市人民的共同事业良好并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是需要好好斟酌的。嘉峪关有厚重的文化背景,有良好的旅游资源,有支撑石产业发展的良好经济购买能力。这些都是推动奇石产业发展的优势,并且可以为奇石市场发展开辟新思路和新方向创造条件。
  在资源匮乏的今天,所有人都在寻找新的出路,而河南、广东、福建等地的人陆续选择来这里开店,就是看准了嘉峪关石市的无限潜力。
其他文献
花坛石友会成立于1998年元月,迄今已15年,今年成果展首创评比,经过理监事会议决定了竞赛规则,不分本土石、进口石,细分五组(形象、纹样、小品、景观、抽象);由于首次办理竞赛展,恐参加件数不足,前会长庄辉煌、总干事曾宗良二位努力督促会员参展并联络失去联系的会员回归参赛。  感谢花坛乡代表李岳珉(前会长)提拨经费,另花坛乡政府附设图书馆提供优良场地,让雅石收藏者有挥洒的空间。  10月19日起开始布
期刊
红袖漫卷随风落,  倩影婀娜愈婆娑,  千年历史云烟,  随旋律婉转起伏,  那惊鸿一瞥,  深深印刻在大漠。  歌完一支,千山已越;  舞罢一曲,万水已过。  題名:【飞天】  石种: 古陶石  尺寸: 14×9×2.5cm
期刊
墨只一色,浓淡轻重,亦能有五色之美。浆,亦如是。此石浆皮浓淡厚薄有别,随石势高低,分出头脸肩颈,凸额、深目、高颧、亮颚,细节到位,落实了罗汉亦嗔亦喜的面部特征。  一抹俏色铜浆激活一方石,身形体态、衣袍流曳更为它锦上添花。正所谓,俏浆色,出成色。  题名:【伏虎羅汉】  石种: 古陶石  尺寸: 13×13×4cm
期刊
这是一组以“求同”强化主题、突出看点的作品。  粗看,每件组石均为圆融的造型、褐黄细腻的色质,中凹边凸,如待放的花儿簇拥守护最嫩的花蕾,只以每颗石上旋绕的纹脉与扭结的凸块这些细节体现各自的特点,中间最大的一颗似是两边的合体,又完全异样。  一局组合,趋同常难于求异,此组即以古陶石多用的“求同存异”之法,表达出一种“分而合,合又分”的禪境义理,委实难得,耐人寻味。  题名:【古陶密码】  石种: 古
期刊
本刊讯(记者张鑫晁彩红)肃南是甘肃独有、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居住着裕固、汉、藏等15个民族,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游牧文化,这里的人们热情奔放、能歌善舞、民族风情独特浓郁,这里孕育着祁连山的宠儿——祁连玉。    各界人士站台开幕式    2011年7月28日,“中国首届国际祁连玉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甘肃省张掖市开幕。除当地领导大力支持外,来自国内外的赏石、
期刊
一川漓江春水涌动,三两桂林山峰簇拥,小桥轻搭两岸,如画的山水之间,回荡着悠扬而婉转的歌声。  远远望去,传说中的刘三姐立于桥上,轻舒臂弯,微仰着脸,唱出心中纯朴的爱恋,唱出对自由明天的向往。  題名:【印象刘三姐】  石种: 古陶石  尺寸: 60×39×5cm
期刊
此石为堵河釉光青,右边五分之三为平台,往右舒展,造成无限延伸的感觉,天开地阔;左五分之二为一山峰,峰尖内收,峰体浑圆,与平台相连的部分稍内凹,呈包容之懷。  色黑、形简、味足,轮廓优美,又如一艘舰艇,住在你的意识里,满载心中的美愿,可带你去灵魂所不能及之处。  题名:【凌高啸远】  石种: 釉光青  电话: 13733555666
期刊
相遇是心的指引,当泥与水在阒静中相遇相融后,便生出了一芽尖角的欲望,在万千枯寂的岁月中,默默地成长,默默地等待。  相逢那一瞬,便铸成了永恒的相守,是皈依的淡然。  題名:【求全】  石种: 古陶石  尺寸: 13×14×6cm(右)
期刊
一身金毛,满面顽劣,侧蹲身,臂回弯,于身后携一“金箍棒”。头身轮廓清晰,形神兼具,“齐天大圣”一亮相就成了主角。这还不够,红花还得绿叶配。与具象表现大圣的手法不同,底部石基上,在凹凸磊砌之间,仿佛一众冒着猴头的徒子徒孫,争搡着、欢叫着。  这一实一虚、或具象或抽象的表现手法,成就了花果山的热闹,也为主题增添了别样的玩味。  题名:【花果山】  石种: 古陶石  尺寸: 19×26×8cm
期刊
古陶石与戈壁石在演示表现上有相似之处,此石有黄碧玉般的颜色,且造型变化大。螺形突出似人物的头部,以下的部分,不具象表现肢体,而是表达了身形的变势,一只蟾背顶金钱纹与人物一体,凸现了一个“戏”字。心隨形动,得趣无限。  “戏蟾”得意、得趣、得福,得此一石,乐满心怀。  题名:【戏蟾】  石种: 古陶石  尺寸: 14×10×8c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