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识别研究综述

来源 :自动化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oy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识别是根据已知文本推断未知文本作者的交叉学科.其传统研究通常基于文学或语言学的经验知识,而现代研究则主要依靠数学方法量化作者的写作风格.近些年,随着认知科学、系统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作者识别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主要站在计算语言学的角度综述作者识别领域现代研究中的方法和思路.首先,简要介绍了作者识别的发展历程.然后,详述了文体风格特征、作者识别方法以及该领域中多层面的研究.接着介绍了与作者识别相关的一些评测、数据集及评价指标.最后,指出该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这些问题分析并展望了作者识别的发展趋势.
其他文献
作为高陡岩质边坡建模的重要先决条件,快速精准地进行岩坡表面裂隙网络的参数化建模近年来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研究引入深度学习技术与智能算法聚类思想,提出了一种结合无人机摄影技术的高陡边坡坡面裂隙网络智能识别与几何参数提取的方法.采用空洞卷积算法对传统U-net分割识别网络进行改进,并运用GMM-EM算法对识别出的二值图中的裂隙进行聚类,最后引入RANSAC算法实现裂隙面的几何参数自动提取并运用DICE相似系数对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裂隙提取的准确率高于97%,相较于传统算法有所提高.同时,将该方
天然岩体处于各类复杂的地质环境中,定量描述岩石裂隙在各种条件下的变形破坏行为是开展各类与岩石裂隙力学特性相关研究的基础.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和弹塑性接触数值计算研究了两种具有不同岩性的岩石裂隙在干燥与饱和状态下的受压变形破坏行为,并对试验过程中的声发射信号进行了采集分析.结果表明:试验与数值计算得到的法向应力-位移曲线和塑性破坏区域皆基本吻合,验证了弹塑性接触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塑性变形均值增量up随法向应力σn的增长呈现变化速率降低的非线性减小关系,利用力学及几何参数建立的拟合公式可较好地预测该关系;声发射源
滨海地区的海水入侵使地下水呈上层淡水、下层咸水的分布结构,在开采地下水时易发生咸水锥进现象,使抽取的地下水发生咸化.水平井能有效延迟深层咸水的锥进过程,可有效避免上层地下淡水的污染.开发了模拟水平抽水井抽水引起的咸水锥进过程的试验设备,实现了水平抽水井以恒定流量抽水所导致的咸水锥进过程;然后基于Dagan和Bear竖直井的解析解(DB模型),推导出了水平井抽取无限侧边界地下水引起的咸水锥进过程的解析解,解析解显示咸淡水界面为初始水平、中间突出、向上锥进至井口的锥进过程,与试验过程的中间阶段的锥进过程较为符
层理面与围压共同作用下,应力门槛值及其对应应变的各向异性特征是影响页岩脆性力学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以龙马溪组页岩为对象,分析其应力-应变门槛值在不同围压及不同层理面倾角影响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起裂应力σci,损伤应力σcd和峰值应力σf随围压增大均近似成线性规律增大,而闭合应力σcc受围压影响不大.②层理面倾角对σcd,σf具有显著影响,而对σcc,σci影响不明显;低围压下应力比σcd/σf,σci/σf,σcc/σf随倾角增加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随着围压增大应力比趋于稳定.③应力门槛值对应的轴向
为了建立能同时反映成层地基土横观各向同性和非饱和特性的本构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系统的室内试验,对横观各向同性非饱和土的力学特性和本构模型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以非饱和土力学和弹塑性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横观各向同性非饱和土的增量非线性本构模型;其次,进行了多种应力路径的非饱和土三轴试验,揭示了横观各向同性非饱和土的力学特性与水量变化特性;再次,分析研究了模型参数随应力状态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相应的数学表达式;最后,通过不同条件的非饱和土试验,初步验证了本文所建立本构模型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天然成层地基和大
地震易损性分析已成为结构工程和桥梁工程界的研究热点.然而,近岸液化场地高桩码头地震易损性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依托典型工程实例,建立了近岸液化场地全直桩高桩码头地震反应分析数值模型,针对弯曲失效和弯剪失效两种失效模式,通过模态分析和Pushover分析,识别了高桩码头损伤演化过程,提出了各损伤阶段定量化判别准则.然后,以PGA为地震动强度指标,选取14组典型地震动并分别缩小至8个不同强度等级,通过增量动力分析,给出了近岸液化场地高桩码头IM-EDP曲线.最后,基于提出的高桩码头损伤判别标准,推导了高桩码头
三轴试验过程中的土样体积是用于分析土体应力应变特性所需的一个基本参数.近年来,基于图像分析的方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土样在三轴试验过程中的体积测量.然而,基于图像分析方法测量所得结果仅仅是试样的相对体积变化,并非试样绝对体积.为了测量三轴试验过程中试样的绝对体积,综合运用摄影测量原理、光线追踪、和最小二乘优化技术,测定了覆盖试样表面点云的三维位置;通过对点云进行三角网格划分、端部截断、插值、并扣除橡皮膜体积计算得到土样在三轴试验过程中的绝对体积;同时,还针对性地开发出了用于实现上述分析步骤以及相关测量结果后
人工地层冻结法作为一种特殊工法,已有近160 a工程应用历史,仍是当前解决地下工程建设所面临“水、软、变形难以预测”3大难题的一种灵活、可靠、绿色技术方案.采用人工制冷方法将地层中的水冻结成冰是地层冻结法核心,但也正是由于维系冻土强度的冰的存在及其特殊性质,人工冻土与冻土结构更具有易变性和敏感性,也使得人工地层冻结法工程应用存在一定风险.基于冻土中水的相变过程及其动态平衡、冻结土体水分迁移、冻土内部联结作用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冻土特点及人工地层冻结法工程风险的物理本质,进而结合人工地层冻结法施工流程,从严格
受长期低温和冬季寒潮等不利环境影响,高纬度、高海拔严寒地区混凝土坝服役性态复杂,挖掘和解译大坝变形性态并开展准确预测难度巨大.引入时间滞后效应和幅值削减效应,分析了外界温度对坝体内部温度场的影响,构造等效模型统一了坝体已设和未设保温层两种情况的大坝内部温度场分析方法;提出采用瑞利分布构造滞后函数,以模拟寒区复杂温度荷载对大坝变形的影响,建立了考虑温度连续滞后效应和幅值削减效应的寒区混凝土坝变形预测预报模型,模型参数通过改进惯性权重的PSO算法完成寻优.仿真实例和工程实践表明:所提寒区混凝土坝坝体温度变化规
红黏土因高黏粒含量和高含水率而易于成团,当掺入石灰或水泥处治时,会存在拌和不均的难题,进而影响处治效果.选择4组红黏土,其最大团粒尺寸Dmax为5.0,2.0,1.0,0.5 mm.按照干质量比,偏高岭土:石灰:红黏土=5:5:90配置试样.然后,喷入蒸馏水增湿到含水率33.2%;最后,压实成型养护至预定龄期,再开展水-力性能和微观特性等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最大团粒尺寸变大,处治红黏土线收缩率增大、无侧限抗压强度降低;但掺入偏高岭土后,相同团粒尺寸的处治土收缩性得到抑制,强度也得到提升.究其原因,红黏土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