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五口自学之路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4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次去扫父母亲的墓,在香烛的袅袅青烟中,大姐说,父亲一生都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大姐与父亲早年相处的日子要比我们多很多,她对父亲的了解也要比我们更深。我们几个弟妹一时也接不上话,只是望着墓碑上父亲炯炯有神的目光,默默无语。
  永远的遗憾
  祖父育有四子,父亲为老小。三个兄长念了几年书,就辍学帮父親打理水果摊。祖父疼爱幼子,供他从小学一直念到初中,才让他去谋生学做生意。后来父亲自己又进修了会计专业,成了一名专业人员,供职于一家船运公司,成了家族中第一个坐写字间的人。祖母总是对我们唠叨,你爹是念洋学堂念岀来的写字间。
  我懂事后,父亲已是一家进出口公司的财会人员了。每次单位填写履历表,父亲对“学历”一栏格外重视,总是最后工工整整地写上:会计中专。有一次,父亲整理资料,特意把那张财会中专的证书拿给我们看。实际上,那只是一张单科结业证书,证明该生经过两年学习,修完了会计学科。父亲说,那时他正在一家商铺当学徒,每次上完整排门板,才匆匆赶到夜校去上课,言语中流露出当时因种种原因没好好读书的遗憾。
  大姐初中毕业,拿到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但当时父亲正身陷市郊一家农场“改造思想”,家中无力供她继续求学。母亲咬咬牙,决定让大姐去工厂当学徒。大姐的班主任几次上门来做母亲的工作,最终没有挽回。母亲其实去农场找父亲商量过———这也是一次不用商量的商量,以当时的家境,只能如此。父亲对大姐的愧疚,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她考了自考大专文凭,才慢慢释怀。
  几年后,三姐小学毕业,面临上初中还是就读半工半读技校(可提供餐费)的选择时,父亲想也没想,毅然让三姐填报初中志愿,使三姐圆了一直想上市八女子中学的梦。后来,母亲说,你爹是在还你们大姐升高中时,对子女欠下的债呀!
  重拾读书梦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到“文革”结束,在几十年的政治运动中,父亲生命的小船一直在风浪间颠簸。不太安宁的生活,使他离读书的梦想越来越远。但他没有放弃,我们半夜起来上厕所,总看到他床头的台灯还亮着,那是他在读会计理论,读专业书籍。
  父亲把书中学到的理论用到了生产实践中。1957年,他创设了茶叶分批成本核算单,在全局系统财务科先进交流会上作交流。1963年4月,他受市外贸局选派,去下属企业进行班组核算试点,又创设了班组成本核算法,为产品出口成本及各个业务环节的内含费用等,提供了精确有效的简明计算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公司进出口业务的顺利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父亲为此受到了表扬,此方法至今仍在沿用。
  那段特殊的日子过去后,教育渐渐恢复正常,父亲心中读书的梦想又开始萌动。尽管他当时已接近退休年龄,也不弄文凭、评职称,但他四处寻觅业余大学的各种信息与资料,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最后报了某区业余大学的会计专业班。
  自此,他每周三个晚上和一个周日赶去读书,回来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最辛苦的是考试前的复习,一道一道题目需要背下来。背完后,父亲常常拿着一大沓复习资料,得意地向我们炫耀,说幸亏自己年轻时学京戏背台词的功夫帮了他,否则这个前记后忘的年龄还真背不出来呢。他完全沉浸在读书的愉悦之中。
  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父亲的读书笔记,记得极其认真、详细,几乎没有涂改的地方,而且字迹十分端正。笔记是用一般的信纸记的,每门课、每个学期,分门别类,装订得整整齐齐。当时我就想,这已经不是单纯的读书汲取知识了,他是在延续人生中被迫中断的读书梦,享受这梦境般的快乐啊!
  最成功的事
  父亲不但自己刻苦读书,还千方百计替儿女们寻找读书的机会。
  那天上午,我正在车间干活,门房师傅急匆匆找到我,说我父亲来电话,有急事找我。我一路小跑到门房,抓起电话问父亲有什么事。父亲兴奋地说,他看到他们单位附近的马路上,贴着我们局职工大学招生的通知,让我下班后一定去看一下,并告诉我大致的方位。
  我下班后赶到那儿一看,原来是局职工大学机械大专班的招生通知。我对理工科没兴趣,就没去报名。父亲对此一直不太理解,他觉得我学了机械专业,在工厂里是能派上用场的,直到我报考了区业余大学的中文专业,后来又取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文凭,他才慢慢理解了我的选择。
  在父亲的鼓励下,我们姐弟几个都赶上了当时的读书潮。大姐拿到了图书馆专业文凭,评上了职称;二姐攻读了财会专业,从工人转入会计岗位;三姐报考电大英语专业,毕业后成为研究院的工程师;我与兄长中文专业毕业后,分别进入市级机关,当了公务员。
  每当向亲戚朋友介绍自己的子女时,父亲总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或许,是我们延续了他压抑已久的读书梦;或许是我们在他的指引下,走出了读书求职的成功之路;或许是我们顺应时代潮流,通过刻苦学习,都谋到了一个可以让他夸耀的职业;或许,他感到这是他人生中最成功的事……我总觉得,在读书这件事上,我们付出了辛劳与努力,他得到了成功。
  前不久,在整理父亲的旧物时,我看到了父亲在职时,最后一次填写的《干部履历表》复印件。在“现有文化程度”一栏,父亲工整地填着:会计专科。
  父亲的一生,高兴的日子不多。我们能通过自己的读书进步,给他的人生带来一丝亮光,这也是做子女的欣慰。而且,我们也从中得到了收获,这个收获不仅仅是知识与职业,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是各种修养的传承。
其他文献
江西有一道用豆豉做的菜,叫“知事肉”,是新中国成立前景德镇制瓷工人们打牙祭时所吃的肉。大块大块的猪肉,在水中煮成半熟后,再切成每块重量大致相等的长方块,先炒出油,再用豆豉、大蒜爆,成菜之香,之下饭,在旧社会可想而知。  此菜关键所在,第一要用几大块肉同煮一锅,肉多才汁浓;第二要将这些肉煮到半熟,用半熟的肉烹制会带有生爆之香;第三,大蒜、豆豉同锅爆肉是绝配。  有一次,几个老顾客来吃饭,说店里的菜都
期刊
花生米凉拌豆腐干,一道不上席面的小菜,可下饭,可佐酒,老少、四季皆宜。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料理方式、不同的口味。我做的花生米凉拌豆腐干,堪称一绝。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有句遗言:“五香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道。”  选材是做好佳肴的第一步。成都地区农贸市场上的豆腐干有三种。一类是烟熏豆腐干,外表金黄,表皮粗硬,有一股烟熏味道,适宜搭配韭菜、蒜苗、芹菜清炒,取的是烟熏香脆之美。
期刊
又是一年,有朋友说手头还有不少茶没有喝完,该怎么处理?茶到底有没有保质期?这些茶该怎么存放?扔了可惜,喝又不放心.现在还听说有的茶可以长期保存,难道年份越久越好?rn对于
期刊
邻居蔡婆婆教我肉松的制作方法。她说,只要准备一口锅子,一些调料,两斤瘦猪肉就行。跟做牛肉干的程序差不多,只是要更有耐心,撕条和焙干的过程比较麻烦。她打印了一張食谱给我,说秘方就是多放咖喱粉,少放酱油,还有放一点点蚝油。  我买了一斤无皮的瘦肉,按照她的做法,把肉放进锅里,加上葱段和姜片,大料和茴香,煮三个小时。捞出来沥干水分,然后把肉切块,再撕成细丝,注意按照肉的纹路来撕。平底锅里倒食用油,油可以
期刊
先放糖后放盐。制作糖醋鲤鱼等菜肴时,应先放糖后加盐,否则食盐的脱水作用会促进蛋白质凝固而难于将糖味吃透,从而造成外甜里淡。炒鱼片或烧鱼丸子时加些白糖,鱼片或鱼丸子不易烂锅。  煎鱼不粘锅。煎鱼时,锅烧热倒进油,油烧热后加入少量白糖,等白糖色成微黄时将鱼放入锅内,这样煎出的鱼既不粘锅又色香味俱美。  保猪油鲜香。炼猪油后,趁油尚未冷凝时,每500克猪油加50克白糖,能使猪油长期保持清香和鲜味。  使
期刊
都说中国人的智慧体现在包馅食物上,因为中国这类食物花样儿特别多,比如包子、饺子、馄饨、馅饼、褡裢火烧等,有几十种之多。而外國人就没有咱们这么聪明,他们只会把肉馅夹在面包中间,如麦当劳的汉堡;或是抹在面饼的一面,烤熟吃,如必胜客的比萨。  不知是谁吹了中国饺子的牛,说是“好吃不过饺子”,营养搭配最好、最丰富,营养损失最少。其实,很多人做饺子,是把新鲜馅料的一部分能量都浪费了的。比如,做三鲜白菜馅儿的
期刊
炖是一种健康的烹调方式,温度不超过100℃,可最大限度保存各种营养素,又不会因为加热过度而产生有害物质。炖菜时盖好锅盖,与氧气相对隔绝,抗氧化物质也能得以保留。  经长时间小火炖煮,肉菜变得非常软烂,容易消化吸收,适合老人、孩子和胃肠功能不好的人群。小火慢炖让食材非常入味,味道可口。一锅炖菜里往往有四五种食材,营养多样。炖菜汤多,连汤带菜一起吃,营养不浪费。  炖好一锅菜有四个关键:  第一,蔥、
期刊
我家过年有两道菜最受欢迎——炒酱瓜丁、炒成什.为什么是这两道菜?过年的时候,大鱼大肉吃多了,容易腻.这两道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爽口、好吃.这两道菜都是热菜凉吃,做就要做
期刊
“人家娶媳妇时可是花了两万元钱彩礼的,你能和人家比吗?”每次村里人聚在一起喝酒时,大家都会拿这句话揶揄三叔。  三叔是在二十多年前结的婚。那时候结婚,男方给女方所谓的“彩礼钱”,不过就是几套衣服或者几匹布料,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聘礼,满打满算也不过两三千元。那时候,每个人的月收入也不过几百元,即使不吃不喝,一年也赚不了一万元。所以,用村里人的话来说,三叔这媳妇娶得可真是“贵上了天”。  对于村里人明
期刊
我算是个炖肉的高手,因此很多朋友找我代炖。当然,是免费的。主家提供肉即可,调料、煤气都算我友情赞助。因为常做,所以积累了不少心得。其实,我的方法也不见得好,只是个人爱吃罢了,仅供大家参考。  牛前腱子1000克,前腱子花筋兒多,口感好,泡去大半血水,大火煮开15分钟,撇去浮沫,肉汤留用,牛肉过凉待用。取大葱、姜、大料、小茴、桂皮、香叶、草果、丁香、肉蔻等香料炒出香味,倒入煮肉之汤烧开,加入干黄酱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