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意愿实证研究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igh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江苏省常州市六所高校的调查数据,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大学生整体创业意愿强烈水平不高。回归分析表明,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父母从商经历、创业教育参加程度、创业实践活动参与程度、创业政策熟悉程度等变量,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比较显著。基于调查结果,也提出了推动大学生创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常州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蚁族网络集体行动研究:基于江苏的调查”(项目编号:2012SJB840001);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常州大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会项目“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调查及引导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3LLSJ09)。
  作者简介:马继迁,男,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34-0026-04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在大力推进就业工作的同时,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中央部委及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多项举措,鼓励和引導大学生自主创业。尽管如此,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创业率还很低。当前,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占毕业生总数的20%左右,而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1%[1],多数大学生不愿意把自主创业作为职业追求,这是一个值得充分关注的现实问题。加强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愿望,培养其创业素质,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创业的研究迅速增多,专门探讨其创业意愿的成果也时有出现。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首先,从研究内容看,现有的涉及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研究成果,大多侧重于创业指导课程研究,关注创业知识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2]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前后,创业态度有着显著的差异,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更易于承担风险,创业意向更为明显。[3]还有学者关注创业资金、创业者特质等对创业意愿的作用。[4]而少有研究涉及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及政策因素等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其次,从研究对象看,将大城市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其创业意向(或倾向)的文献较多。如对上海、武汉、北京、杭州等特大城市的大学生,都有过研究。[5-6]很少有学者将目光集中在中等规模城市的大学生,对其创业意识进行探讨。[7]而这类研究,对中等规模城市政府出台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正是针对现有研究的上述不足,本研究利用取自长三角的中等规模城市——常州市的大学生样本,对他们的创业意愿现状进行调查描述,探讨分析了与大学生创业意愿相关的个人、家庭、学校及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设计
  本文所用数据资料来源于在江苏省常州市的六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中进行的抽样调查。其中本科院校三所,分别是常州大学、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常州工学院;另有三所高职院校,包括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抽样时采取等距抽样的方法,从每个学校各抽取100名学生,共抽取出了600名大学生组成样本。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2份,有效回收率为95.3%。全部问卷资料经检查核实编码输入电脑,采用SPSS18.0进行处理,最后得出分析结果。为了深入认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我们也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资料将用于对统计结果做进一步分析。调查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二)变量测量
  创业意愿指人们关于创业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创业意愿可以具体操作化为三个方面:意愿创业领域、意愿创业时间和创业意愿强烈程度。三个方面有内在联系:创业意愿强烈程度是基础性因素,只有在创业意愿足够强烈的情况下,才会认真考虑创业领域、创业时间等事项;若是创业意愿不强烈,其他两方面都无从谈起。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第三个方面即创业意愿强烈程度进行。问卷中的具体测量问题是,“您认为自己的创业意愿强烈吗?”创业意愿强烈程度是一个定序变量,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其近似地看作为一个定距变量来处理。测量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程度的答案分为“不强烈”“一般”和“强烈”三个等级,分别赋值1至3分,即得分越高,创业意愿越强烈。
  自变量有四组:(1)包括性别、学历、年级、专业、户籍类型、是否独生子女等6个变量的个人因素;(2)用父母有无从商经历、其它亲属有无从商经历等2个变量表示的家庭因素;(3)包括创业教育参加程度和创业实践活动参与程度等2个变量的学校因素;(4)用对创业政策熟悉程度表示的政策因素。我们将自变量中的性别、学历、专业、户籍类型、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有无从商经历、其它亲属有无从商经历等处理为虚拟变量。年级、创业教育参加程度、创业实践活动参与程度和创业政策熟悉程度是定序变量,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它们做与因变量类似的处理,分别对这些自变量的取值进行赋值,然后带入回归方程进行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的描述分析
  1.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572人中,回答“强烈”的比例为26.9%,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创业态度积极;另有43.4%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程度“一般”;29.7%的人选择了“不强烈”,没有进行创业的明显意向。
  2.大学生整体创业意愿强烈水平不高。调查把“不强烈”“一般”和“强烈”分别计分为1至3分,结果显示,572名被调查者的平均创业意愿强烈水平为1.97分,标准差为0.75,也就是说,整体创业意愿介于“不强烈”与“一般”之间,接近“一般”水平,大学生整体的创业意愿强烈水平不高。   (二)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我们将四组共11个自变量纳入回归方程,得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的统计估算结果见表2。从模型的拟合效果看,该回归模型有30.5%的研究变量的方差得到解释,其样本决定系数在0.001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说明所构建的回归模型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
  1.年级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比较显著。大学生年级越低,创业愿望越强烈(b=-0.107)。调查发现,常州的高校一般在大一期间就设置了创业课程,向学生开展创业宣传,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确实成效显著,一大批学生对创业产生了浓厚兴趣。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所弱化。高年级学生由于面临考研、出国深造、就业等多方面的选择,他们的创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另外,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考虑的现实因素增多,对创业的态度逐渐理性化,创业热情也会有所下降。基于上述情况,低年级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会表现的更为强烈些。当然,不同地区高校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年级与创业意愿强烈程度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比较显著的影响,非独生子女较独生子女有更为强烈的创业意愿(b=-0.108)。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相对优越些;一出生就是家庭的焦点,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主义的性格特征;在父母的严密保护下,可谓“事事顺利”,应付挫折的愿望和能力总体而言要低很多。这些特征使得独生子女在社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择业意愿趋向于保守,偏向于风险低的稳定职业。与十几年前的下海潮相比,近年来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越来越多的现实,就与独生子女求稳的择业取向不无联系。因此,对于创业这种高风险选择,非独生子女表现的更为突出,就容易理解了。
  3.父母的从商经历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显著且是正向的影响,与那些父母没有从商经历的学生相比,父母有从商经历的大学生,创业愿望更为强烈(b=0.137)。大学生在入学前,长时间在家庭中生活,父母及长辈们的职业类型、生活经历、思想观念等会对他们产生很大影响,有的甚至影响子女一生。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指出:家庭环境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8]父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职业选择,学生的行为和性格或多或少有着父母的影子,在创业思想和行动上也是如此。大学生的父母为商人或有从商经历,其自主创业意愿因此会更显突出。我们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再次证实了这一调查结果。“我家有厂子,以前就接触了很多经营企业的知识,我以后肯定要创业了,这一点受爸爸影响很大。”(李×,女,大二,专科,市场营销专业)
  4.创业教育参加程度对创业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参加或接受过创业教育较多的大学生,创业意愿会更为强烈(b=0.211)。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迅速掌握创业知识,尽早投入创业活动。大学期间也是一个人价值观、职业意识和生活态度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大学生形成独特个性、成为社会人的重要阶段。因此,创业教育活动在传授创业知识的同时,也引导着学生的职业观念发生变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对创业的深层次认同感。“我们学校有《大学生创业实务》公选课,我选过以后感觉很受启发,原来对创业只是朦胧的想法,现在我的目标很明确了,只有创业才能实现我的人生理想。”(王××,男,大一,本科,化學工程与工艺专业)
  5.创业实践活动参与程度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多次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经历丰富的大学生,创业愿望会更强烈些(b=0.088)。据调查,驻常高校都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如常州大学开展创业之旅体验活动,河海大学举办创业沙盘模拟演练等。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能够巩固创业理论,发现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及时修正不足;也能够磨练意志,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创业素质。访谈也发现,参加过创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创业积极性更高,创业愿望明显得到强化。“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创业之旅体验团,参观了江苏朗雅有限公司,……。这次创业之旅收获颇丰啊!我对创业越来越有信心了。”(蔡××,男,大三,本科,制药工程专业)
  6.创业政策熟悉程度对创业意愿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大学生对创业政策越是熟悉,其创业意愿越为强烈(b=0.336)。近些年,国家对大学生创业高度重视,积极制定了大量政策法规,推助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同时,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也积极开展创业宣传,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政策环境。在熟知了各项相关政策后,大学生的创业信心进一步增强,创业意愿因而变得更强烈。“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有很多优惠政策,比如,登记条件简单,还有税费减免和财政贴息扶持等,以前不知道,后来知道后感觉对创业更有信心了。”(宋×,男,大二,专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另外,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创业政策熟悉程度的回归系数0.336是各自变量回归系数中最大的,这意味着该自变量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大,因此,要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强烈水平,一个重要途径是大力进行创业政策宣传。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主要考察了常州市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愿,大学生整体创业意愿强烈水平不高。在所选的两组共11个解释变量中,有6个变量表现出对大学生创业意愿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创业政策熟悉程度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十分显著,大学生对创业政策越熟悉,创业意愿越强烈。创业教育参加程度也对创业意愿具有明显影响,接受过较多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其创业愿望更强烈。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父母从商经历,对创业意愿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年级越低,创业意愿越强烈;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有更为强烈的创业意愿;父母有从商经历的大学生比父母没有从商经历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烈的创业愿望。创业实践参与程度也对创业意愿有积极影响,创业实践活动参与的越多,创业意愿越强烈。
  常州市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的重要代表,他们的创业意愿状况可以为全国各地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提供借鉴,对我国数目众多的中等规模城市开展大学生创业工作具有直接参考意义。与大城市相比,在中等规模城市创业具有竞争压力小、政府支持多、创业成本低、起步较容易等优势[9],对于缺乏创业资金和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更为有利。而在中等规模城市学习生活了三四年的本地高校大学生,对城市环境更为熟悉,如果能得到有效引导和支持,创业成功的案例将会不断涌现。重视和加强中等规模城市大学生创业活动,应该成为各省乃至全国布局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关键一棋。基于本次调查结果,为了激励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进一步推动他们投身创业实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创业政策宣传。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介广泛宣传创业相关政策,帮助大学生熟知各项政策内容,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大力宣传创业政策,应是当前各地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一个重点环节。
  2.完善创业教育体系。要学习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结合国内创业教育现状和地方商业文化背景,合理组织各地高校的创业教育内容,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
  3.大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应将各高校已开展的创业实践活动和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拓宽创业实践项目内容,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创业体验,激发创业热情。
  4.加强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之间的合作。在创业实训平台开发、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创业政策落实等多个方面,合力共谋,资源共享,推动大学生创业活动深入持续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锺凤鸣.统计显示:我国仅0.3%大学生创业 发达国家约20%[N].北京日报,2010-3-22(4).
  [2] 郭洪.大学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09(9):69-74.
  [3] 王华锋.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大学生为例[J].企业经济,2010(11):83-86.
  [4] 雷国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174-178.
  [5] 李俊.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与分析—以上海1256名大学生为样本[J].现代大学教育,2008(6):6-11.
  [6] 贺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0.
  [7] 陈奎庆.大学生创业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09-114.
  [8] 约翰·洛克.约翰·洛克的家庭教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89.
  [9] 王辉耀,路江涌.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56.
  [责任编辑 曹 稳]
其他文献
摘 要:依据浙江区域经济的特点以及国务院批准浙江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政策导向,为浙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对如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下,通过岗位需要重新构建物流人才层次与人才培养方案模式,以满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物流人才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区域经济发展;跨境电商  作者简介:余名宪,男,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学生管理、农村物流。  中图
期刊
摘 要:绩效考核体系的制定是实行奖励性绩效工资改革的关键环节,没有考核就没有绩效。在调研江苏部分高职院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的基础上,利用平衡计分卡的相关理论,尝试构建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平衡计分卡  作者简介:陈亮,男,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为了更好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对学校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调查结果反映出了一定的就业问题。究其原因,学生缺少必要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为了更好地提升职业指导的有效性,需要采取诸如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建立高效信息化的职业指导服务平台等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体系;有效性  作者简介:韩善仓,男,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讲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职业规划
期刊
摘 要:我国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发展新常态下,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以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充分考虑学校内部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实现学校内部结构优化治理,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资源配置;用人体制;分类管理;深化改革  作者简介:宋建军,男,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员,主要研究方
期刊
摘 要:在职业教育中注入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作为传统文化经典的《弟子规》,其德育思想符合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德行要求有助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德行规范能够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将其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高职院校可以学习《弟子规》为基础,通过完善德育课程体系、搭建“互联网+传统文化”平台
期刊
摘 要:以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江苏理工学院中职与普通本科“3+4”室内设计专业分段培养衔接体系建设为例,提出“3+4”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通过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实施体现出来。中职与普通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的主要包括共同知识类课程和专业知识类课程,这两种类型的课程知识并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互相支撑、彼此协调、互相转换的,只有保持这种互动的关系,才能构建完整的、具有技能型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关
期刊
摘 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关系着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各地政府都很重视,常州也不例外,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常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后备农民培训不足、受训面窄、与农民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提出要倾听农民心声,把脉农民需求;出台政策法规,扶持农民致富;提供多元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创新培训模式,扩大农民受训面等建议。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
期刊
如果稍加留意,校办厂、厂办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职业教育领域非常时髦的词语早在几十年前就被使用,所以,许多年龄稍长的职业教育界前辈经常说:目前职业教育中的许多做法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尝试过,今天的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炒过去的冷饭。真的是这样吗?陆定一,这位倡导创办新中国第一所农村职业中学的“宣传思想战线的卓越领导人”,1958年发表的题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长文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期刊
摘 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高职教学走上了信息化发展道路,它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职业院校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教学角度出发,提出烹饪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即优化信息环境,提高信息化意识;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完善奖惩制度,以赛促教;加强教师自主学习。  关键词:职业院校;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作者简介:张晖,女,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
期刊
摘 要:以柯布-道格拉斯模型为基础,运用Eviews软件建立并修正了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计量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山西省为研究个案,测算了2005-2015年山西省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据此提出了进一步发挥山西省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山西省;职业教育;经济增长贡献率;直接贡献;间接贡献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