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之人未必可恨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ct_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有时候,可怜之人只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
  最近,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位40多岁的针灸女医师中午在诊室休息时被人用斧头砍中头颅,虽然她被立即送往急救室,但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后死亡。而就在女医师被砍死后,公众舆论也纷纷传来,令人可悲的是,人们非但对这位女医生没有一丝同情之心,反而还想起了“拿回扣”、“收红包”之类,更有甚者还认为医生就该恨、就该砍。为什么一个无辜女医生的倒下换来的不是人们的关心和同情,而是谴责和敌视呢?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听到孩童哇哇大哭时,看到有人受病痛折磨时,看到无辜的人遭受灾难时……人们都会有心疼、同情、怜悯等这样的感受。这种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并促使人们伸出援助之手的能力,在心理学上称为共情。
  然而,人们并非会对其他任何处于痛苦之中的人产生共情。因为共情的代价往往可能会导致人们舍弃自身的一部分利益来帮助他人,所以,共情会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及帮助行为呢?
  共情偏爱具体的个人
  美国科学家对10个互不相识的志愿者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研究人员将这些人编号为1~10号,并发给他们每人10美元。随后让他们玩一个“抽奖”游戏:抽一张卡片,如果上面写着是“留”字,则10美元就是参与者自己的;如果是“输”字,那么这10美元就要还给研究人员。这里,抽到“留”字的即是“幸运者”,反之则是“不幸者”。然后,研究人员让一个“幸运者”和一个“不幸者”按编号进行随机配对,告诉他们可以分给“不幸者”一些钱,也可以不给;要是给的话,数目自定。同时也要求“幸运者”写下自己对“不幸者”同情和怜悯的程度。
  实验的关键就在于研究人员让“幸运者”自己决定什么时候给“不幸者”钱:是配对之前还是配对完成之后。如果在配对之前,意味着自己要分给某一个“不幸者”一些钱;而要是在配对完成之后,则是分给一个特定的“不幸者”了。
  其实,对“幸运者”而言,这两者的差别就是分钱的对象是否已经确定。从实验结果便可以看出,配对后的“幸运者”会比配对前的“幸运者”多分出60%的钱给“不幸者”。而且,“幸运者”对“不幸者”同情和怜悯的程度与他们给钱的数目是呈正相关的。
  由此说明,仅仅增加一点点不幸人的具体信息,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和帮助行为都会明显提升。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不幸人的信息越具体,就会让不幸的事实更加地与普通的人相符合,这就可能激发人们的情绪,增加他们感同身受的情感,从而产生更多的同情和怜悯。
  共情仅限群体内
  但是,那位无辜女医生也算是一个具体的个人了,可为什么就得不到人们的关心和同情呢?原因在于:科学家早就发现,人们看到群体外的人承受痛苦时,不但不会产生共情,甚至还会感到轻度的快感。
  后来,苏黎世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检验这一观点,选择了当地两个互为对手的足球队(A与B队)的各两名粉丝来作为实验对象。实验中,研究人员让这四名参与者接受高、中、低三种疼痛水平的电击,并要求他们写下自己以及看到自己队员和其他队成员被电击时的感受。之后,参与者本人不再接受电击,而是观看其他三个人处于电击之下,但这时研究人员会提供三个选择:第一,可以帮助自己队员分担一半的电击次数;第二,看别处,眼不见心不烦;第三,看着其他队成员被电击。同时,研究人员利用神经成像的方法对他们的大脑活动进行监测。
  从参与者主观报告的资料来看,当他们自己或看到自己队员被电击时都会很痛苦,但他们对其他队成员被电击时的感受却不是这样的。而且,在面临实际选择时,这种群体内外的差别就更明显:看到自己队员受苦时,参与者60%以上会为其去分担痛苦,而对于其他队成员时,这个比例就大大下降了。
  另外,在对大脑活动监测的数据也得到:参与者大脑活动的模式决定着他们是否会做出帮助行为。当看到群体内成员被电击时,参与者大脑活动的模式与自己被电击时很相似,即是说他们能切身体会到同伴的痛苦,这种共情时的大脑活动模式与其帮助行为是呈正相关的。但当电击对象是群体外成员时,就不会出现这种相似性了,当然也会拒绝帮助外群体成员。而且,人们如果对这个群体有偏见的话,那么这种模式之间的差异会更大。
  这就能解释那位女医生为什么得不到人们的关心和同情了。因为当前我国医疗体制的不健全,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加上时有黑心医生“拿提成”、“吃回扣”等现象发生,造成医患关系非常紧张,已渐渐形成了敌对关系。所以,这里的女医生不再代表她自己,而是代表着整个医生队伍这一群体,当然也就得不到人们的共情了。但如果媒体能将笔墨更多地落在对女医生的描述上,更多地阐述她的不幸,那么,也会增加人们对她的同情心。
其他文献
气象学家在研究一个地区气候变迁的时候,遇到一个大难题;他们无法确切知道该地区古代的降水量,因为古代可没有专职的气象部门,负责观察天气、测量降水,并做记录。  没料到他们后来发现,古人的这一疏忽竟被大自然巧妙地弥补了。造化之神功早已为后人准备了一支天然的“雨量计”,有了它,我们可以测出历史上几百,甚至上千年前的降水量。  这支“雨量计”就是海藻。  “性格”相似又有别的  氢同位素  海藻是生活在海
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大陆,也是世界上气候最恶劣的地方——最寒冷、最干燥、风最大。在这里,零下几十度是正常现象,每秒几十米的风速更是家常便饭。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南极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它太不适合人类的生存。然而,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南极却是一个极好的地方。南极的特殊环境促使其成为地球上特殊的
若是没有花,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最近的一项模拟实验告诉我们,失去五彩缤纷的开花植物,世界将不仅仅是单调乏味,而且会更干更热,尤其在热带的一些地区,这些现象会更为明显。
很多人都羡慕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的生活,认为远离尘世,与世隔绝,那才是神仙般的生活。但在科学家看来,不要说与世隔绝,即使真正做到纯粹的“与世隔音”,你也可能会疯掉,哪有快乐可言呢?  “与世隔音”,恶梦不绝  美国科学家专门设计了一个“与世隔音”的小屋。在这个小屋里,人们看不到屋外大千世界的任何变化,更听不到外界的丝毫声音。要知道为了达到超级静音的效果,科学家用厚双层绝缘钢墙,以及混凝土
期刊
石笋凭借其准确的年代学和对洞穴外界环境的敏感响应,已经成为第四纪研究的重要力量。亚洲季风区轨道-千年尺度石笋δ18O指示亚洲季风强弱的变化,但是在更短的时间尺度上,石
虽然利用太阳能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大规模地使用它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捕获太阳能的成本仍很昂贵。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太阳能技术已经开始攻克一个个难题,渐渐覆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现在,它更加无孔不入。  穿在身上的太阳能  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太阳能电池,使得太阳能发电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碲化镉是由碲元素和镉元素组成的晶体化合物,
2010年10月,谷歌公司在官方博客中宣布正在开发自动驾驶汽车,驾驶这种车时,司机可以将手完全从方向盘上挪开,脚也可以彻底离开踏板,甚至还可以转过身跟后座的乘客交谈。2012年,美国内华达州、佛罗里达州和加州分别立法允许了这种车上路。同年5月,在高速公路、市内街道和著名的拉斯维加斯大道测试之后,内华达州机动车辆管理局认为这款汽车可以安全行驶,并颁发了美国首个自动驾驶的汽车牌照。如今,自动驾驶汽车已
人类既然不能拿自己真实的心脏随便做实验,而实验又不能不进行,那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于是,科学家想到了打造——  很多难以医治的疾病,都是人的心肝肺等内脏疾病引起的,因此,要做到有效的防病治病,前提是要全面了解人的内脏的每个细节的变化情况,以及它们对包括药物在内的各种刺激物的反应情况,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去拿真正的内脏去做实验,不但可供实验的内脏昂贵且稀缺,而且违反道德人伦。  所以要解决这个实验难题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不论在汉语还是别的语言里,人们都喜欢用肉体上的感觉来描述精神上的感受。譬如,“她的话把我深深刺痛了”,“刺痛”本是身体的疼痛,在这里却被用到了精神层面上;再比如,“听了他的话,她的心感到一阵灼痛”,“灼痛”原本是皮肤被烧伤的感觉,在这里也被用来形容精神上的苦楚;最夸张的还有“他的心都碎了”,人们用“心碎(heartbreak)”来形容悲观绝望的情绪。  你一定会说,这都是些比喻罢
不久前,网络上报道了一则令人闻之色变的新闻,云南省一位名叫李元兆的父亲,仅仅因为6岁的儿子小波没有完成作业便将其活活打死,面对记者和警察的问询,这位父亲还能若无其事地侃侃而谈,这种态度令旁观者无不咋舌。  在孩子的世界中,父亲就像是一棵大树,能为自己遮风挡雨,守护希望。所谓虎毒不食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父亲对自己的儿子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举动呢?在这事件背后,雄性激素起到了不可推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