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为面对巨大的压力,不能够理解和承受,而产生的强烈的持久的焦虑心态。童年恐慌主要发生在小学阶段和幼儿阶段,但问题都有一个来源和过程。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已变成制造童年恐慌的宣言
在目前阶段,多数童年恐慌和学业压力学业失败有直接关系。童年恐慌的主要来源是学习压力。在中国,这是一个很鲜明的特色。中国的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特别容易形成童年恐慌。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可以消除和预防童年恐慌的。所谓素质教育,一定以人为本,针对每个人的素质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它和应试教育有三个区别:面向全体学生,还是面向少数学生;全面发展,还是片面发展;是用多把尺子衡量人,还是用一把尺子。真正的素质教育会让学生了解自己,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发展。这能从根本上预防童年恐慌。如果过于强化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便会大批地制造童年恐慌。按我的推断,从比例来说,有10%的孩子特别容易产生童年恐慌。这些孩子容易有绝望的感觉。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不相信自己能学好,难以走出困境。
童年恐慌不仅是学业不好的孩子容易产生。那些处处拔尖的孩子也容易产生童年恐慌。水平处于两头的最容易出现童年恐慌。有一个概念叫成就焦虑。研究发现,在学习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当中,容易产生成就焦虑,怕自己成绩掉下来。他们的学习往往特别刻苦,一直不敢掉以轻心,惟恐别人超过自己。
扭曲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会使孩子产生恐慌
造成童年恐慌的原因之一是父母老师乃至社会夸大了学习不好的后果。父母可能警告孩子:你学习不好,你就完了。你连扫大街的工作都找不到。把孩子前途说得一片黑暗,毫无希望。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一个学习不好的人可能在别的方面不错,热情勤劳,能吃苦。在日本,童年恐慌的现象绝对少于中国。因为日本的父母教育孩子做一个平凡的人,开花店,当售货员,学理发,都是有前途的工作。中国的父母要让孩子做非凡的人,因而追求高学历,高社会地位,高收入。这种高标准脱离了孩子的实际水平,特别容易产生童年恐慌。
价值观是指导人行动的观念思想。一定要出人头地是一种价值观,这就是扭曲的价值观。中国的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价值观是有问题的,太重视功名。价值观是出现童年恐慌的思想根源,是一种历史的根源。
比如,学校搞集会,能体现很典型的价值观。谁的官大谁上主席台,谁的名气大谁上主席台。而日本就不这样。学校开会,平凡的人在主席台。有可能是社区的张大妈或者管道工在主席台给大家讲社区的事情。在中国,我们很难想像让管道工讲什么事情。日本学生在学校吃饭,吃完饭要向厨师鞠躬的,要说辛苦了,饭做得很好吃。厨师的劳动值得尊重。而中国学生认为这一切是应当的,见明星和被领导接见比这些要重要的多。这就是不同的价值观。
还有,那种“360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也是不对的。为什么非要当状元呢?实际上,我想当木匠,如果非要当全国第一名,是要恐慌的。我愿意当木匠,我只能做桌子、椅子,但可能做不了最好的。不是最好的,也是社会需要的呀。因此,社会要以人为本,要承认人的潜能和特质是有差异的。现在有句话叫“做最好的自己”,我很赞成。我不能和别人比,我不需要和别人比,我尽到我最大的努力,或者说我用我喜欢的方式工作,我就感到很愉快。人要避免那种一做什么就要当状元的想法。状元意识就是悲剧意识。
人们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种价值观和我们希望孩子拥有平常心的想法是冲突的,也会让孩子产生心理恐慌。我认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照样是好士兵。甚至可以说:太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非当将军不可的士兵就一定不是一个好士兵。非要当将军的士兵在一起一定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军队。这句话现在看来要很好地批判。有这样想法,这个军队没办法和谐,不能战胜敌人。
人是有差异的,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领袖才能,不是每个人的体力和智力都是一流的。有领袖才能的人是少数。而且,只有具备领袖才能的人当了将军,军队才有希望,大家才有幸福平安。不具备领袖才能的人,一心要当将军。他要当了将军就是军队的灾难。所以,我说当士兵就要好好当。有能力当将军就当,没有就踏实地当士兵。所以,对于有些话,我们要反思,不能随便用,否则有可能产生童年恐慌。
每个孩子都有可能产生童年恐慌
父母教育不当,一点挫折就会让孩子焦虑。如果教育得当,再大的压力也不一定产生恐慌。
就今天的社会而言,竞争激烈,压力大是一个客观事实,在几十年内不会改变。因为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是贫乏的。只有23%的同龄人进入大学,而希望孩子进入大学的父母有91%以上,所以竞争激烈,人们时时能感到危机。这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能否引导孩子理解和承受这些,是教育的重要课题。
从孩子角度讲,今天的孩子容易被父母娇惯,特别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从小没有经受过挫折,一切都被大人安排好,不知道什么是责任,什么是麻烦和危险。这样的孩子容易恐慌。经历越丰富的孩子,越能抗挫折的孩子,童年的恐慌感越少。孩子是在体验中成长的,要有很多锻炼机会才能坚强。这样,孩子内心才能建立起一种反应机制。这种行为反应机制,就是不管什么问题出现,不慌张,立刻弄清怎么回事,选择恰当的解决方案。所以父母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在体验中锻炼能力,遇到问题时能冷静面对。
孩子出现恐慌,父母是要承担很大责任的,不能完全归咎于社会。在造成童年恐慌的多种因素中父母是最关键的。父母是预防孩子童年恐慌的主角,因为,父母是监护人,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所以要经常关注孩子的情绪。童年恐慌来自多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界定只有学习压力造成恐慌。每个孩子都有可能产生童年恐慌。父母教育不当。如果教育得当,再大的压力也不一定长生恐慌。
有一年,我到哈尔滨讲课,在此前一天一个10岁的男孩上吊自杀了。他在学校和另外的男孩打架了。别人告诉了双方的妈妈,这两个妈妈就在学校吵起来,老师劝阻。这个10岁男孩的妈妈随手抄起办公室里的洗手液向另一个妈妈扔去,洗手液溅到老师价值几千元的新的皮大衣上。妈妈只好向老师道歉,老师说没关系,你帮我洗干净就可以。就在这个过程中,男孩什么也没说,就自杀了。他在日记里写着:老师生气了。老师再也不会喜欢我了。孩子死了以后,父母万分伤心,老师三天没有吃饭。
这种恐慌是成年人完全没有意识到的。大人看来,我给老师洗衣服,大不了赔一件。而小孩的世界很小,在他心目中,妈妈和老师吵架了,就像天塌了一样的感觉,是不能理解和承受。所以说,童年恐慌就潜伏在我们身边。如果不注意,一件小事就可能造成孩子的恐慌,我们要特别注意从儿童的角度想问题。
父母是预防童年恐慌的主角,也可能成为造就童年恐慌的主角。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家庭教育要以培养健康人格为核心。不要把眼光只盯在孩子成绩的增长上,而要关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第一,不要吓唬孩子。二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认请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保持信心。三要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对孩子不能只有表扬,只表扬孩子就是在制造危险,制造隐患。孩子是在体验中成长的,他一定要体验挫折。我一直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的教育。孩子一定要面对责任敢于承担。
父母要经常和孩子讨论人生大事和人生经验,比如将来做什么人,做什么职业等。在交流中父母要渗透价值观,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能成功和幸福,让孩子相信,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已变成制造童年恐慌的宣言
在目前阶段,多数童年恐慌和学业压力学业失败有直接关系。童年恐慌的主要来源是学习压力。在中国,这是一个很鲜明的特色。中国的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特别容易形成童年恐慌。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可以消除和预防童年恐慌的。所谓素质教育,一定以人为本,针对每个人的素质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它和应试教育有三个区别:面向全体学生,还是面向少数学生;全面发展,还是片面发展;是用多把尺子衡量人,还是用一把尺子。真正的素质教育会让学生了解自己,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发展。这能从根本上预防童年恐慌。如果过于强化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便会大批地制造童年恐慌。按我的推断,从比例来说,有10%的孩子特别容易产生童年恐慌。这些孩子容易有绝望的感觉。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不相信自己能学好,难以走出困境。
童年恐慌不仅是学业不好的孩子容易产生。那些处处拔尖的孩子也容易产生童年恐慌。水平处于两头的最容易出现童年恐慌。有一个概念叫成就焦虑。研究发现,在学习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当中,容易产生成就焦虑,怕自己成绩掉下来。他们的学习往往特别刻苦,一直不敢掉以轻心,惟恐别人超过自己。
扭曲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会使孩子产生恐慌
造成童年恐慌的原因之一是父母老师乃至社会夸大了学习不好的后果。父母可能警告孩子:你学习不好,你就完了。你连扫大街的工作都找不到。把孩子前途说得一片黑暗,毫无希望。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一个学习不好的人可能在别的方面不错,热情勤劳,能吃苦。在日本,童年恐慌的现象绝对少于中国。因为日本的父母教育孩子做一个平凡的人,开花店,当售货员,学理发,都是有前途的工作。中国的父母要让孩子做非凡的人,因而追求高学历,高社会地位,高收入。这种高标准脱离了孩子的实际水平,特别容易产生童年恐慌。
价值观是指导人行动的观念思想。一定要出人头地是一种价值观,这就是扭曲的价值观。中国的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价值观是有问题的,太重视功名。价值观是出现童年恐慌的思想根源,是一种历史的根源。
比如,学校搞集会,能体现很典型的价值观。谁的官大谁上主席台,谁的名气大谁上主席台。而日本就不这样。学校开会,平凡的人在主席台。有可能是社区的张大妈或者管道工在主席台给大家讲社区的事情。在中国,我们很难想像让管道工讲什么事情。日本学生在学校吃饭,吃完饭要向厨师鞠躬的,要说辛苦了,饭做得很好吃。厨师的劳动值得尊重。而中国学生认为这一切是应当的,见明星和被领导接见比这些要重要的多。这就是不同的价值观。
还有,那种“360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也是不对的。为什么非要当状元呢?实际上,我想当木匠,如果非要当全国第一名,是要恐慌的。我愿意当木匠,我只能做桌子、椅子,但可能做不了最好的。不是最好的,也是社会需要的呀。因此,社会要以人为本,要承认人的潜能和特质是有差异的。现在有句话叫“做最好的自己”,我很赞成。我不能和别人比,我不需要和别人比,我尽到我最大的努力,或者说我用我喜欢的方式工作,我就感到很愉快。人要避免那种一做什么就要当状元的想法。状元意识就是悲剧意识。
人们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种价值观和我们希望孩子拥有平常心的想法是冲突的,也会让孩子产生心理恐慌。我认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照样是好士兵。甚至可以说:太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非当将军不可的士兵就一定不是一个好士兵。非要当将军的士兵在一起一定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军队。这句话现在看来要很好地批判。有这样想法,这个军队没办法和谐,不能战胜敌人。
人是有差异的,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领袖才能,不是每个人的体力和智力都是一流的。有领袖才能的人是少数。而且,只有具备领袖才能的人当了将军,军队才有希望,大家才有幸福平安。不具备领袖才能的人,一心要当将军。他要当了将军就是军队的灾难。所以,我说当士兵就要好好当。有能力当将军就当,没有就踏实地当士兵。所以,对于有些话,我们要反思,不能随便用,否则有可能产生童年恐慌。
每个孩子都有可能产生童年恐慌
父母教育不当,一点挫折就会让孩子焦虑。如果教育得当,再大的压力也不一定产生恐慌。
就今天的社会而言,竞争激烈,压力大是一个客观事实,在几十年内不会改变。因为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是贫乏的。只有23%的同龄人进入大学,而希望孩子进入大学的父母有91%以上,所以竞争激烈,人们时时能感到危机。这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能否引导孩子理解和承受这些,是教育的重要课题。
从孩子角度讲,今天的孩子容易被父母娇惯,特别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从小没有经受过挫折,一切都被大人安排好,不知道什么是责任,什么是麻烦和危险。这样的孩子容易恐慌。经历越丰富的孩子,越能抗挫折的孩子,童年的恐慌感越少。孩子是在体验中成长的,要有很多锻炼机会才能坚强。这样,孩子内心才能建立起一种反应机制。这种行为反应机制,就是不管什么问题出现,不慌张,立刻弄清怎么回事,选择恰当的解决方案。所以父母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在体验中锻炼能力,遇到问题时能冷静面对。
孩子出现恐慌,父母是要承担很大责任的,不能完全归咎于社会。在造成童年恐慌的多种因素中父母是最关键的。父母是预防孩子童年恐慌的主角,因为,父母是监护人,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所以要经常关注孩子的情绪。童年恐慌来自多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界定只有学习压力造成恐慌。每个孩子都有可能产生童年恐慌。父母教育不当。如果教育得当,再大的压力也不一定长生恐慌。
有一年,我到哈尔滨讲课,在此前一天一个10岁的男孩上吊自杀了。他在学校和另外的男孩打架了。别人告诉了双方的妈妈,这两个妈妈就在学校吵起来,老师劝阻。这个10岁男孩的妈妈随手抄起办公室里的洗手液向另一个妈妈扔去,洗手液溅到老师价值几千元的新的皮大衣上。妈妈只好向老师道歉,老师说没关系,你帮我洗干净就可以。就在这个过程中,男孩什么也没说,就自杀了。他在日记里写着:老师生气了。老师再也不会喜欢我了。孩子死了以后,父母万分伤心,老师三天没有吃饭。
这种恐慌是成年人完全没有意识到的。大人看来,我给老师洗衣服,大不了赔一件。而小孩的世界很小,在他心目中,妈妈和老师吵架了,就像天塌了一样的感觉,是不能理解和承受。所以说,童年恐慌就潜伏在我们身边。如果不注意,一件小事就可能造成孩子的恐慌,我们要特别注意从儿童的角度想问题。
父母是预防童年恐慌的主角,也可能成为造就童年恐慌的主角。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家庭教育要以培养健康人格为核心。不要把眼光只盯在孩子成绩的增长上,而要关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第一,不要吓唬孩子。二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认请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保持信心。三要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对孩子不能只有表扬,只表扬孩子就是在制造危险,制造隐患。孩子是在体验中成长的,他一定要体验挫折。我一直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的教育。孩子一定要面对责任敢于承担。
父母要经常和孩子讨论人生大事和人生经验,比如将来做什么人,做什么职业等。在交流中父母要渗透价值观,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能成功和幸福,让孩子相信,适合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