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非洲野生象的保护,长期以来是国际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作为人口与消费大国,近年来,中国似乎不可避免地被逐渐推向舆论的“靶心”。事实是否真如有些外籍人士认为的那样,想像与现实的距离又有多远?本刊记者采访整理的三个小片段,让人百感交集。
片段之一:残忍的盗猎
2013年6月,非洲莫桑比克北部的尼亚萨保护区。“砰!砰!”枪声骤然响起,巡护员箭似的扎进丛林,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博士达伦·波特吉特驾驶直升机开始搜寻。
“我见过无数大象的尸骸,那一次最令我震惊和难忘。”一头成年公象蜷曲身躯,侧躺在地,半张脸和象鼻被斧头砍下,落在一旁,象牙已不知所踪。失去脸和鼻子的大象依然在挣扎,不停地摆动四肢。为节省子弹,猎手先射倒大象,再残忍地用砍刀切下脸部,拿走象牙。所有人都懵在那里,直至这只庞然大物在令人窒息的挣扎后停止抽动。
而更多时候,杀戮伴随着整个大象家族的毁灭。5年前,2008年4月4日,乍得国家公园。64头大象被疯狂的偷猎者在50分钟内全部杀死。它们的尸骸躺在仅小半个足球场大的林地上,可能由于数量过多,或怕被发现,只有一半的象牙被带走了。在现场,可以明显地辨认出小象惊恐挣扎的痕迹。
盗猎者甚至记录下了这一切。达伦在现场发现了一台录音机:密集的枪声中夹杂着一声连着一声的嚎叫,凄厉、悲壮,犹如无数巨型轮船的汽笛声,足以震碎一方天空。据说,这是当地猎手的一种习惯,盗猎者去远方捕猎,带回录音只为和族人炫耀。
(注:上述文字由WCS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提供)
片段之二:肯尼亚姑娘的惊讶
在肯尼亚姑娘RessonKantai迫不及待地来到中国之前,她愤怒地以為自己会在这个世界最大的象牙消费国里随处可见戴着象牙耳环、项链或其他象牙饰品的中国人,而现实却让这位从事大象保护的非洲姑娘颇为意外——当她和普通中国人谈论起象牙时,很多人会不解地反问她:“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我连见都没见过象牙,我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中国之行打破了Resson对中国的诸多刻板想像——中国象牙市场像菜市场般摆满象牙制品,“因为在此之前,每个人都告诉我‘中国的象牙市场非常大’、‘84%的中国中产阶级希望购买象牙’。”
在广州一家象牙市场,直到走到二楼,Resson才忽然意识自己已然置身于象牙市场之中。她看到了各种珍贵的石头:珊瑚石、翡翠、琥珀……象牙也混杂其中。“这不是我们想像中的‘象牙市场’(ivory market),这只是‘有象牙的市场’。”Resson之所以强调这二者的区别,是因为当她走在这样一个市场中间时,“必须承认,即使是像我这样每天和大象呆在一起的人,从五颜六色的石头里,也很难把它们跟被猎杀的大象联系起来。一想到这,我几乎绝望了。”
根据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的一项调查,70%的中国人并不知道获得象牙需要杀死大象,而80%的公众表示知道真相后不会消费象牙制品。
逐渐理解中国公众的想法之后,Resson觉得,“我们的策略必须转变,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把中国当成一个整体来批判了,就像你不能因为有一人偷了你的东西你就说他们全家都是小偷。让更多的中国人知道象牙交易背后的真相,和中国人建立友谊,借助公民社会的力量,进而推动政策变革,才有可能遏制中国的象牙消费。”
(注:以上文字引自《非洲象保护的中国尴尬》,《凤凰周刊》2014年第27期)
片段之三:了解让人改观
口述人:《凤凰周刊》记者 李光
在做《非洲象保护的中国尴尬》这篇采访前,我自己其实对野生象保护和牙雕工艺并没有什么关注,只限于从公益广告中得知“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呼吁存在。但通过此次采访,从保护的角度来说,我了解到非洲象对于非洲而言,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物种,更关乎当地原住民的生活,非洲象由于频遭偷猎而导致的数量锐减,对非洲当地人的不利影响很深。
而在和非洲女孩Resson的对话中,有两个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首先Resson告诉我,她本来抱着愤怒的心情来到中国,认为将看到众多佩戴象牙饰品的中国人,但事实上情况大相径庭,这让她深感意外;另外,和Resson同行的非洲青年Chris对中国的象牙市场进行了暗访,他本以为会看到琳琅满目的象牙制品,但事实和想像也有很大差异,商品不只是象牙,还有各种各样的玉石,他说甚至自己都会在各式的玉石中忘掉象牙是来自有生命的大象,而把它们也当做“石头”。这让Chris理解了国人消费象牙的心理,并非是明知象牙使大象遭受残酷猎杀的事实还要去买,而是因为在中国的商店中,象牙和其他工艺品摆在一起,购买者并不会产生什么强烈的感受。
在知道中国的象牙与她想像中的不一样后,Resson告诉我,在对中国象牙的实际情况亲身了解后,她认为不能再一味地指责中国,而是要团结善良的中国民众,让他们了解大象被猎杀的真相,在非洲象保护的计划中,对于中国的策略要有所变化。
我不知道未来矛头是否会再刻意地指向中国,但Chris告诉我,他在肯尼亚有一些中国朋友,他们人都很好,Chris和Resson在回国后也会将中国象牙的实际情况告诉他们的朋友,我想这些非洲动物保护人士对中国的印象也会有所改变。
片段之一:残忍的盗猎
2013年6月,非洲莫桑比克北部的尼亚萨保护区。“砰!砰!”枪声骤然响起,巡护员箭似的扎进丛林,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博士达伦·波特吉特驾驶直升机开始搜寻。
“我见过无数大象的尸骸,那一次最令我震惊和难忘。”一头成年公象蜷曲身躯,侧躺在地,半张脸和象鼻被斧头砍下,落在一旁,象牙已不知所踪。失去脸和鼻子的大象依然在挣扎,不停地摆动四肢。为节省子弹,猎手先射倒大象,再残忍地用砍刀切下脸部,拿走象牙。所有人都懵在那里,直至这只庞然大物在令人窒息的挣扎后停止抽动。
而更多时候,杀戮伴随着整个大象家族的毁灭。5年前,2008年4月4日,乍得国家公园。64头大象被疯狂的偷猎者在50分钟内全部杀死。它们的尸骸躺在仅小半个足球场大的林地上,可能由于数量过多,或怕被发现,只有一半的象牙被带走了。在现场,可以明显地辨认出小象惊恐挣扎的痕迹。
盗猎者甚至记录下了这一切。达伦在现场发现了一台录音机:密集的枪声中夹杂着一声连着一声的嚎叫,凄厉、悲壮,犹如无数巨型轮船的汽笛声,足以震碎一方天空。据说,这是当地猎手的一种习惯,盗猎者去远方捕猎,带回录音只为和族人炫耀。
(注:上述文字由WCS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提供)
片段之二:肯尼亚姑娘的惊讶
在肯尼亚姑娘RessonKantai迫不及待地来到中国之前,她愤怒地以為自己会在这个世界最大的象牙消费国里随处可见戴着象牙耳环、项链或其他象牙饰品的中国人,而现实却让这位从事大象保护的非洲姑娘颇为意外——当她和普通中国人谈论起象牙时,很多人会不解地反问她:“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我连见都没见过象牙,我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中国之行打破了Resson对中国的诸多刻板想像——中国象牙市场像菜市场般摆满象牙制品,“因为在此之前,每个人都告诉我‘中国的象牙市场非常大’、‘84%的中国中产阶级希望购买象牙’。”
在广州一家象牙市场,直到走到二楼,Resson才忽然意识自己已然置身于象牙市场之中。她看到了各种珍贵的石头:珊瑚石、翡翠、琥珀……象牙也混杂其中。“这不是我们想像中的‘象牙市场’(ivory market),这只是‘有象牙的市场’。”Resson之所以强调这二者的区别,是因为当她走在这样一个市场中间时,“必须承认,即使是像我这样每天和大象呆在一起的人,从五颜六色的石头里,也很难把它们跟被猎杀的大象联系起来。一想到这,我几乎绝望了。”
根据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的一项调查,70%的中国人并不知道获得象牙需要杀死大象,而80%的公众表示知道真相后不会消费象牙制品。
逐渐理解中国公众的想法之后,Resson觉得,“我们的策略必须转变,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把中国当成一个整体来批判了,就像你不能因为有一人偷了你的东西你就说他们全家都是小偷。让更多的中国人知道象牙交易背后的真相,和中国人建立友谊,借助公民社会的力量,进而推动政策变革,才有可能遏制中国的象牙消费。”
(注:以上文字引自《非洲象保护的中国尴尬》,《凤凰周刊》2014年第27期)
片段之三:了解让人改观
口述人:《凤凰周刊》记者 李光
在做《非洲象保护的中国尴尬》这篇采访前,我自己其实对野生象保护和牙雕工艺并没有什么关注,只限于从公益广告中得知“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呼吁存在。但通过此次采访,从保护的角度来说,我了解到非洲象对于非洲而言,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物种,更关乎当地原住民的生活,非洲象由于频遭偷猎而导致的数量锐减,对非洲当地人的不利影响很深。
而在和非洲女孩Resson的对话中,有两个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首先Resson告诉我,她本来抱着愤怒的心情来到中国,认为将看到众多佩戴象牙饰品的中国人,但事实上情况大相径庭,这让她深感意外;另外,和Resson同行的非洲青年Chris对中国的象牙市场进行了暗访,他本以为会看到琳琅满目的象牙制品,但事实和想像也有很大差异,商品不只是象牙,还有各种各样的玉石,他说甚至自己都会在各式的玉石中忘掉象牙是来自有生命的大象,而把它们也当做“石头”。这让Chris理解了国人消费象牙的心理,并非是明知象牙使大象遭受残酷猎杀的事实还要去买,而是因为在中国的商店中,象牙和其他工艺品摆在一起,购买者并不会产生什么强烈的感受。
在知道中国的象牙与她想像中的不一样后,Resson告诉我,在对中国象牙的实际情况亲身了解后,她认为不能再一味地指责中国,而是要团结善良的中国民众,让他们了解大象被猎杀的真相,在非洲象保护的计划中,对于中国的策略要有所变化。
我不知道未来矛头是否会再刻意地指向中国,但Chris告诉我,他在肯尼亚有一些中国朋友,他们人都很好,Chris和Resson在回国后也会将中国象牙的实际情况告诉他们的朋友,我想这些非洲动物保护人士对中国的印象也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