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乱象,让孩子跌倒在起跑线上

来源 :人生与伴侣·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u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现在的你,也许你只能记住前面这两句,但你会发现,很多孩子已经能将后面的内容脱口而出。
   社会上一直流行着学习“国学”的热潮。因为喜欢传统文化,家长们乐意自家孩子从小就接触“国学”。《弟子规》《论语》《道德经》……谁小时候没有读过这些经典书目?
   然而,现实中有些牟利分子,正是瞅准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愛,不具备教学资质,却开设价格高昂的“国学教育”班,赚取家长大笔钱财。
   一大波“国学班”、“读经班”轮番登场,换着花样吸引顾客。
   国学教育乱象屡见不鲜,不禁令人疑惑,儿童国学教育到底在教什么?真的能满足家长心中的期待吗?
  
   “国学热”的来龙去脉
   国学热,不是一天两天了。
   2001年播出的《百家讲坛》,让文化名人以讲座的形式讲解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一举成为当时央视最热门的节目之一,至今还受人喜爱。
   《百家讲坛》捧红了如阎崇年、易中天等文化名人,他们写的书也经常登上畅销书榜单,跻身于“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可见大家对传统知识的喜爱。
   同时期,如余秋雨的“文化美文”、“曾国藩的处事之道”等,也深受大家的欢迎。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中华传统文明中寻求精神慰藉。
   2005年,北大哲学系成立了“乾元国学教室”,学员都是商界成功人士。传统哲学中的处事方法论,乃至帝王将相的人生得失,为企业家们经营事业提供了养料。
   不仅是大人,孩子们也开始学习国学。市面上兴起了众多面向孩子的国学班,包括课外兴趣班、夏令营、全日制课程等。不具资质的教育机构看准了市场的风口随机涌入,暴利之下,带来了一系列的教育怪状。
   虽然收着高额的学费,有些教育机构却往往流于形式化。
   设立孔子雕像,上课前先向孔子像、老师行跪拜礼;花几个小时跟着复读机朗读经书——形式化地模仿古代学堂,真的有助于孩子们了解国学吗?
   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经典永流传》等节目的火爆,再度把大家对国学的兴趣带到了极点。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16岁的武亦姝展示了古典才女学霸的形象,她身上沉稳淡定的气质让无数观众既钦佩又羡慕。
   市场上的国学课程,真能培养有文化有气质的孩子吗?
  
   是素质教育,还是粗暴的驯化?
   国学教育,满足的是家长对“素质教育”的期待。
   孩童期,是建立对世界认知的重要阶段。家长们想通过国学教育,让孩子树立人生方向。
   比起一般的兴趣班,国学班的亮点就在于“素质教育”。
   “学经典,启智慧,体验国学魅力;习礼乐,养心性,奠定人生基石。”这句宣传口号概括了一般国学班的教学宗旨。
   他们许诺,当你的孩子经过了国学的学习,就能成长为有智慧、有人格的人。
   “在别的兴趣班,孩子只能学到一种技能,但在国学班,却可以提高整体素质。”
   问题是,他们真的可以做到吗?
   首先是强行模仿古代的礼仪制度。让孩子穿着汉服跪拜孔子,或者排队向父母行三跪九叩礼;吃素戒荤,导致孩子营养不良;崇尚棍棒教育,老师用戒尺打手心而且解释说可以按摩穴位提高记忆力,让孩子身心受伤……
   虽然说适当的氛围可以让孩子直观感受古代文化,流于形式的教学显然不能让他们学到有价值的东西。
   国学班一般使用的教材,是《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这些启蒙教材。上课时,有些机构会进行讲解,但也有不负责任的机构只是让孩子死记硬背。
   北京曾经有个全日制国学班,吸引热爱传统文化的孩子从初高中退学,每天跟复读机朗读经书好几个小时。教学环境相当简陋,学费却高达一年两万。一群受到“毒经班”蛊惑的孩子却因此错过了美好的中学生活。
   《三字经》《弟子规》并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们更像是一种道德规范的浓缩,用简单且不加解释的口号约束着孩子的天性,强令他们乖巧懂事。
   这些书中的内容与传统儒学的思想也有不少出入。
   比如关于孝顺父母的部分,儒家对于孝顺的看法并不是一味地顺从,而是把孝顺与道义放在平等的角度。当父母的行为与道义冲突时,既不能因为孝顺父母而违背道义,也不能因为固守道义而反叛父母。
   在传统文化中,孝顺是一个具有思辨性的问题。
   国学课堂不会用复杂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只会依据白纸黑字向学生进行灌输。
   比如,《弟子规》中是这么讲述孝顺父母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简单的几句话,只强调了无条件地顺从父母。
   照本宣科,只能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道德规训。有些国学班甚至还给小学生讲“二十四孝”的故事,近一百年前鲁迅就已经批判过的作品,竟被用在当代的国学课堂中,不免让人怀疑时代在倒退。
   讲授《弟子规》乃至“二十四孝”,多是让孩子无条件地顺从父母,这难道不是在扭曲孩子的天性,简单地迎合家长吗?
   当父母看到孩子变得更加懂事,国学课堂的任务似乎已经完成。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与其说是学习国学,不如说是“听话教育”的另一种包装。
   更有一些培训班,直接宣扬可以改造孩子的“不良习惯”,如思想叛逆、顶撞家长、早恋逃学等,这就令人联想到臭名昭著的豫章书院。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走寻常路”的国学培训班。
   少儿“女德班”至今还在荼毒着00后,它们打着国学的名号,让小女孩们学习“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的封建思想。    “幸亏我学习传统文化了,如果没有学习传统文化,我现在指定已经得胃癌了。”很难想象这样的话来自一个尚处天真年纪的小女孩。
   “女德班”的开设显然违背了男女平等的社会共识,但别以为没有人相信,2015年,歌手孙楠就曾经把女儿送进华夏学宫的女学堂,并为孩子在女学堂的进步感到欣慰,结果该学宫后因不具备义务教育资质而被取缔。
   军训夏令营也借用国学来点缀,培养所谓的“战士”——强调仁德的国学用来宣扬斗志,国学的适用性真不是一般的高。
   有些“国学班”、“读经班”甚至取代了全日制教学,代替义务教育,而他们日常学习的内容仅仅是朗读和背诵经书。一年收费四五万,每天读经9~10个小时;老师对经书不加解释,认为“不求甚解”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017年,有“国学少儿教育第一股”之称的《童学文化报》“保守估计”,我国儿童国学教育市场规模达135亿元。
   其中很大部分机构都不具备教学机制,只需要安排几个所谓的名师、教几本简单的古书,就可以应付一群孩子。
   “国学”的名号比教学内容和资质还更加响亮。
   2019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违法招收义务教育階段适龄儿童、少年开展全日制培训,替代实施义务教育”等。
   此后一批全日制国学班遭到关停整治。儿童国学教育的乱象逐渐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和讨论。
   即便如此,这些现象依然让人引人深思:为什么一些家长热衷于交高价学费,送孩子去读国学?孩子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国学教育?
  
   孩子们需要什么?
   在网上流传的一份儿童兴趣班鄙视链中,曾经的网红兴趣班钢琴已经排到了末尾,随着兴趣班越来越普及,国学类型的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2019年,全国经营范围包含国学教育的相关企业已达到4000余家。兴趣班已经不是一种课余的兴趣爱好,而且变成了名利的角逐、起跑线上的赛跑——没有谁甘心自己的孩子落后。
   国学给出素质教育的承诺,在人们眼里就显得非常高大上。对比其他的兴趣班只能学到一项爱好,国学却能教会小孩“受益终身”的个人素质。
   但市场上的“国学教育”,真的能满足家长的初心吗?
   在良莠不齐的市场选一家合格的教育机构并不容易。
   一方面,家长自身需要做足功夫,对于教育机构有所鉴别。很多小规模的国学班经常收取上万元的高昂学费,采取封闭式办学,但其实并不具备办学资质,课堂质量非常堪忧。
   另一方面,家长的心态或许也需要改变。
   国学教育也许可以让孩子短时间内增加对国学的知识储备,但如果仅仅是死记硬背,或者学到的是传统文化的糟粕,那么这种教育是否值当就值得商榷。
   一味地追求传统文化的知识量,让孩子体贴懂事,不仅违背了孩子的天性,甚至可能对孩子的人生造成负面影响。
   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培养对传统文化热情,乃至培养学习的兴趣,培养专注力、记忆和理解能力,才是儿童国学教育的关键所在。
   这就意味着国学教育不能是填鸭式的输出,不能简单设立教条。
   哪怕是传统儒家的道德观,也是出于对人和世界的认知,没有后者,道德就仅仅是一种趋利避害的手段。
   国学教育,也应在孩子心中种下良知与求学的种子。这就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与其花高价让孩子读国学班,还不如多陪伴孩子读几本古典著作。
   国学班的光环,早就该祛魅了。
其他文献
根据多家西班牙媒体的消息,当地时间6月23日下午,75岁的迈克菲杀毒软件创始人约翰·迈克菲被发现死于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布里安斯2号监狱的牢房里。根据迈克菲的律师向路透社透露的消息,迈克菲的死亡原因为上吊自杀。   值得一提的是,在迈克菲被发现死亡前几小时,西班牙法院正式判决他将被引渡回美国。   2020年10月,因涉嫌在美国逃税,迈克菲在西班牙机场被捕。他被指控欠税额度超过400万美元,还隐
荷塘旁,一老一少、一高一矮,和着一阵阵唤鸭声,绘成一幅最牵动人心的画面。  故乡是水乡古村,门前门后都是碧波荡漾的荷花塘。这里是鸭儿们的天堂,每到夕阳落山之际,家家户户都会传来一阵阵唤鸭声。  每到晚饭前,奶奶便往门口一站,对着鸭儿的天堂“咯咯,咯咯……”地唤起来,舌尖不停地上下翻动,弹出一个个欢快的音符。这清脆悠长的呼唤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此时鸭儿们便如同中了魔咒一般,再清澈的池水、再肥美的
1999年起,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伴随着人口老去的,是前所未有的独生子女时代。   大量80后、90后和父母身处异地,一边是工作中面临的激烈竞争,另一边则是随时可能袭来的各种父母养老困境——比如“父母突然病倒,我该不该放弃工作回老家”这类选择题。   与多子女家庭不同,独生子女享受着父母给予的全方位的爱,但当父母老去,也带来了资产、时间、情感等交织的问题。当这些问题近在眼前或已经发生,迷茫无助
流量腼腆清零,多少差点意思  事件回放  据报道,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于2015年10月1日推出“当月流量不清零”的举措,即当月用不完的流量可以转到下个月接着用,但不能累计到第三个月。迈出这一步值得鼓励,但这里的流量权益仍不完全归消费者所有。拿国务院提速降费的标准来看,实在略显“腼腆”。  时事鲜评  网友不“感冒”的原因是这一举措并未触及问题的根本,即流量套餐的所有权问题;资费标准也没有真
是否使用公筷,在某种程度上是饮食制度的差异体现。中国人向来钟爱聚餐制,这种饮食制度可谓是由来已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毫不客气说,这正是我们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以及家族观念在饮食上的直观反映。逢年过节,全家的老少爷们还有七大姑八大姨们团团围坐,共享一道丰盛的晚宴,火锅饺子冷拼热炒,大家你一口我一口,突出一个阖家欢乐宾主尽兴,讲究的是亲朋好友们吃得好玩得好。   而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的饮食制度,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我常挂在嘴边的是:“本大小姐以美食为天!”我不怕胖不怕甜,最爱“德芙”巧克力。在无怨无悔的“追爱”过程中,我不仅品尝了美味,还悟出一些人生道理呢。下面,请听我细细道来。  我最爱“德芙”巧克力,可是妈妈说女孩吃多了巧克力要长胖的,不给我买。怎么办?自己攒钱买呗。我好不容易攒了一百三十五元钱,找叔叔换成了一张崭新百元大钞,加三张十元一张五元的,准备第二天去买我最爱的“德芙”
我的母亲经常告诉我:如果她自己不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在不久的将来,这个世界会狠狠地替她教育我。  一天,我与朋友乘地铁,路途有些远,地铁行至一半时我俩都昏昏欲睡了。忽然,《小苹果》的音乐声打破了车厢里的宁静,整节车厢的乘客都被惊动了,睡觉的人更被这突如其来的音乐声吓醒了。  我有些生气,抬头看去,一位坐在对面的母亲正眉开眼笑地举着MP3。她的四五岁的儿子正在车厢里随着节奏跳得不亦乐乎。  四周投来
2月1日天蒙蒙亮,昂山素季被军方逮捕的消息,震动了世界!   这一天,是缅甸新一届联邦议会开幕的日子。所以,在这一天发生执政党各级头面人物被扣押的事件,难免让外界产生缅甸政变的联想。   当然,经典的政变都要停止宪法运作,但缅甸军方发布的两道命令,依据都是缅甸宪法。一是全国戒严一年,说是根据宪法第417条;二是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移交给三军统帅敏昂莱,说是根据宪法第418(a)条款。  
穿过秋日若有若无的薄雾,我来到了小区的假山旁,自从搬家以后,我很久都没来这个地方了。这里,曾是我童年的乐园,那时候,爬山虎长得茂密翠绿,阳光缠绕在油亮亮的叶子上蜿蜒着向山顶爬去,知了的歌声在清风里掠过湛蓝的天空……而现在,只剩下了灰色的毫无生气的假山石、半死不活的灰暗的爬山虎、灰蒙蒙的天空和冷飕飕的风。  忽然,我看到了那块已严重褪了色的写着“禁止攀爬”的牌子,不禁莞尔一笑——那时,我们一大群孩子
家里的钟在客厅阴暗的角落里懒洋洋地敲了十一下,城市渐渐睡去,只剩下我的房间里孤独又刺眼的白光。  桌子上,山一样的作业堆在我的旁边,我一点儿也不敢放松,一刻不停歇地奋笔疾书着。可是渐渐地,我的意识模糊了,手在机械地运动着,脑子里却只剩下两个离我很遥远又近在眼前的字:睡觉!  双眼布满血丝的我和瞌睡虫进行多次搏斗后,终于败下阵来,忍不住趴在桌子上闭上了眼,还迷迷糊糊地安慰自己:就打个盹儿,就一小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