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与知觉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D102626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图像符号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且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不断发展。文章将从社会生活中找出对图像的视知觉构建,解决视知觉如何对图像进行思维处理的问题,并了解视觉与知觉的交替与更新,总结出视知觉对生活的影响意义及其重要性。
  关键词:视知觉;图像符号;视觉思维
  注:本文系南京理工大學本科生科研训练‘百千万’计划(2018年立项)资助项目结项论文。
  一、简明阐述图像符号的发展演变过程
  现代社会以图像符号的形式直观洞察世界已是流行趋势,并被广泛运用。从原始时期开始,人类就知道在树皮、石头、动物皮上刻下符号来暗示同伴或记录日期。从这种用几何图示的图像表达上,可以看出祖先也是以视觉图像作为传达意义的工具,总是有某种现成物去激发人敏感和接受能力强的模仿本能,以致大量的几何风格相互影响,比如地中海沿岸的各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图像的传达先于文字,我们虽然用文字表达方便简洁,但世界是被看出来的,不是靠文字读出来的,形象大于文字,形象大于意义。
  通常来说,符号是不具备物质性的,也就是符号和最基本的直接体验无关,符号总是与认知关联,可以是低度的信息交流,也包括是抽象层面的意义象征。人运用符号,来感性地把世界构造成为一个整体的模式,人类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图像符号,也离不开图像符号。直观性是图像符号最根本的特性,图像作为一种形象、直观的传播手段,能够用简单的形式传递更为丰富的内容,这种直观性使受众沉浸在图像所营造的视觉奇观中,所以语言符号必须在阅读过后,经过人的大脑综合之后才能形成总体印象。人们趋于一种简单化的对图像不容置疑的认同,依赖图像所呈现的直观内容去简单化地认知世界。因而,文字表达对图像符号的补充表现为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彼此需要、相互完善。
  二、概括接收图像符号的视觉影响
  纵观世界,图像符号已经融入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都习惯用简易的、形象的标志来表达。一个标识便可以表示一个场所的作用,或吃饭聚餐,或娱乐休闲,或购物采买,当然一个标识还可以警示民众在公共场所需注意的事项,引导人们该如何行事。人类在接收到一个图像符号时,能够很自然地在大脑生成许多联想,而这些联想会吸引视觉的注意力,引起心理的警觉,在这过程中,人类的思维对这个标识做出分类。例如,在接收黄色三角标志时,首先鲜明的黄色会让大脑无意识地提起注意,或会在脑海中联想到很多与此类似的警示标志的意义,从而规范自身行为。也就是说,在接收到一个视觉图像时,人类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生活中的常规习惯,再通过视读过程引导其寻求内涵解释,这些常规习惯是长期经验积累所形成的结果,延伸到了心理和思维层面。这就是图像符号对人的视知觉反应。人的每次对图像符号的反应都会涉及其视觉经验和知觉经验的交替与更新。这种视知觉活动会进入三个阶段:看标识的阶段;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的阶段;知觉水平使眼前的标识区分于其他所有同类标志的阶段。这就是视觉与知觉的结合,这种能力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由此可以看出,在接收到一个图像表达时,视觉活动是一个基础的活动,是一个图像识别的过程,眼睛看到的只能发挥一般作用,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形态,重要的是知觉处理的过程。大脑对知觉刺激进行生理活动,然后反应到心理上。丰富的视觉辨析与知觉活动,会使人因看到的符号图像唤起丰富的视知觉体验。因而,一旦接触到的视觉符号与已有的经验定势相异,眼前的图像与脑中的知觉习惯经验发生强烈的冲突,由此会带来视觉感知和心理活动的刺激,进而深入地调动人的视读兴趣,显现出视知觉思维能力。
  三、分析人类对感知图像符号在思维中的处理与转化
  当然,视觉与知觉也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首先,知觉最容易感受到的是习惯作用。视知觉感受到图像的表现性是天然的性质,图像符号会给视知觉一定的情感和精神因素。而知觉能力易于接受熟悉的事物,这就导致人对熟悉的事物做出下意识的反应,知觉习惯在人脑中根深蒂固。例如,看到红灯闪烁,会自然停止;看到路面的黄色的标志就会自然绕行;看到盛开的花,会想到是哪个季节……人倾向把看到的视觉印象在允许的变化范围内投射到自己熟悉的认知范围内,这种倾向就能很好地解释了为何世界上各种装饰纹样的设计,特别中也有统一。
  再而,视知觉具有思维和心灵两个属性。视知觉联系在一起并不是它们一样,而是它们不可分,同时需要。视觉思维和知觉思维两者互补,相辅相成,有了视觉思维,需要知觉带动感知。在感知事物时,重要的不仅是视觉思维过程,还有对心灵的触动。具备了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那么设计出来的符号图像就有了生命,不再仅是一个提醒标识,它还有情感的表达,这是图像符号表达的关键。不管是思维方面的认知,还是情感取向的表达,它与数字不同。正如写字要神形兼备,具备精神心灵的属性,才是数字与符号表达的区别所在。
  同时,视知觉具有理解能力,是有能动作用的。为了更有效地收集信息,人的知觉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事物,而那些信息量大或难以理解的对象就会被过滤掉,或者说视知觉的能动性取决于观众注意力的分配,取决于预期和知觉探测。这种知觉简化的过程对人的认知信息影响那必然是双面的。生活中一系列的标识,不管是商业标识,还是公共标识,皆是用简单的图形、鲜明的色彩进行表达,而观众会以自身的知觉经验来判断其内涵。观看世界名画《蒙娜丽莎》,不同的人看到的表情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不同的人视知觉理解能力不同。简单的知觉理解可能会片面,过于复杂的视知觉处理可能会陷入困境,因此,视知觉的理解力还需自己把握掌控,知觉本身的能动性将其发挥至最佳,也可客观地处理事物。知觉的能动性需要以天生的反应为基础,人对视觉图像想要了解的程度会影响知觉的过程,换句话说,知觉的学习过程进行到什么程度要取决于学习知觉的目的。
  四、视知觉对图像符号的意义
  放眼看来,图像作为视觉化的语言,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且已经是一种习惯性表达。由此,符号化的视觉图像文化早已席卷世界,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研究。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的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要想深入图像文化研究,必然无法忽视视知觉的理论研究。视知觉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从感知的渠道获得存在感与经验的最重要途径,那么,图像符号的设计需要关注看的方式与主客体关系。   根据视知觉的特性特点,就可以由表及里地进行图像设计。透过认知内部和外部形象之间的思维形成过程可以了解到普遍的视觉思维,着重梳理图像形成语言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因素,也就引导了观众的思维感知过程,从图像发生和知觉原理入手,对视觉文化做技术性的基础剖析,分析符号化的图像形态如何形成可以有效沟通和具有审美情感价值的视觉语言功能,建立图像文化视角下的理性哲学表述。
  视知觉难免会对符号图像的认知产生偏差。在第一反应下看到的图像可以称为定势,即指从此之后,没有特殊情况的发生,也将一直保持对这图像的印象,定势会使主体心理上对以后将遇到的特定情形下的图像有一定预期,并且人对整体特征的感知快于局部特征,也就是在一個整体的环境下,对整体的认知不会受局部特性的影响。因此,视觉的选择性以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可以帮助人们弥补视觉信息的不足。然而,定势思维也就会出现一些错误。只要把一个看上去让人确信是完整而实际上是不完整的圆圈在眼前短时间暴露,就能很容易观察到“趋合”的现象,这种视觉变化就是错觉的典型例子。视知觉包含了视觉接收和视觉认知两个方面,视知觉的过程即视觉思维过程,人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正确,这种错误也无可避免。这就是视知觉中的视错觉,引起视错觉的主要原因在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是,也不能认为整体知觉只不过是一种粗心的知觉,在逐级复杂的原理中,我们能从装饰中大量吸取各种一般性的特征,面对秩序中的秩序,对规则的探索即会有回报,又会感受到变化的丰富多彩。而今,设计师也将这种视错觉应用于绘画、服装、标志、产品等,带给观者更加强烈的视觉体验。设计已成为一种符号学现象,它依赖于认知和发展的过程,并包含了集体和个体的环境的文化共存; 纯粹满足功能的赋形活动已无法满足人们的欲求,意义的赋予和表达日益成为设计的核心。
  符号化语言不仅是人类认知和交流的基础工具和基本手段,也建构了人类文明历史的基础。拥有辨识和组织事物的能力才使图像构成独立于言语存在成为可能,这是人类在视知觉的认知基础上对视觉形成图像和语言总体性知识系统的规律性把握。图像是抽象的语言,以一种抽象的形式,表达规律和意义功能,让这种符号性的视觉感知成为人类从物质经验到精神体验,这是图像语言表达的目的。因此,了解视知觉的理论基础,为图像符号的设计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是设计师的起步,有依据的图像符号设计也给人类带来了视觉与精神的完美体验。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杨思梁,徐一维,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
  [2]李格尔.风格问题[M].邵宏,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6.
  [3]胡飞.艺术设计符号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腾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指导老师:
   李琦,美术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对手工制作和创意手工之间的区别进行了阐述,并对提高创意手工能力的培养措施予以论述,以期能够为学前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创意手工;培养措施  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程适应幼儿师范院校手工教学需要,从专业课程设置出发强调手工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同时,结合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突出学用相结合与学前教育专业特色。通过课程的开设,以提高学生审美素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文化素养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改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书写和文字的研究的推进,如何将书写和文字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更具思维导向的创作,成为了现阶段书写及文字创新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由此,在这一环境背景下,基于书写与文字之间的特征,研究创作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成为实际未来文化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书写;文字;书法创作;理论研究  一、引言  随着
期刊
摘 要:元人王实甫所著《西厢记》(王季思校注)是典型的才子佳人剧,却突破了前人创作中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塑造了具有叛逆性、执着追求爱情幸福的大胆女性形象——贵族女子崔莺莺。剧本中,“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是至关重要的一笔,以张生之眼看崔莺莺似有似无的情意。这石破天惊的一眼,是莺莺潜意识的情思,并非自觉的情动,更不是故意调情。这一无意秋波,却惹得张生为情而痴,二人再续五百年风流业冤——这是宋元戏曲史
期刊
摘 要:中西两部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有着相同的主题但是在故事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表演活动呈现上都迥然不同,根本原因是其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及审美接受习惯不同。以审美形式为核心对比分析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不同,找到中国戏曲日渐没落的内在原因,有利于建立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戏曲审美价值判断。  关键词:戏曲;审美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文本差异呈现不同民族文
期刊
摘 要:因历史动荡与社会变革而带来的精神困境是新时期初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中难以忽视的精神现象,这一主题在知青小说中主要表现为该时期人的自我觉醒与确认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与失落。作为经历过“上山下乡”别样青春的一代,知青作家选择了在自然书写中寻求突破精神困境之路。  关键词:浪漫主义;知青小说;精神困境;自然书写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民主空气的传播与社会话语空间的松动,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为代表的
期刊
摘 要: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手工艺种类形态繁多,其中陕西宝鸡的凤翔木版年画是伟大的艺术瑰宝之一。凤翔木版年画是民间历史和百姓生活的产物,它的秦风汉韵成为陕西民间年画特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章通过对凤翔木版年画中的门神形象进行造型、色彩两大方面的分析,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木版年画;门神;造型;色彩  一、凤翔木版年画概况  中国传统手工制作的民间画种有很多,而木版
期刊
摘 要:希罗尼穆斯·博斯是位曾一度被人们忽视的画家,希罗尼穆斯·博斯生活的年代早于彼得·勃鲁盖尔近半个世纪,可以说彼得·勃鲁盖尔的艺术风格和语言深受其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时间的推移,他的重要历史地位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希罗尼穆斯·博斯作品题材广泛,具有很强烈的超现实色彩和批判色彩,笼罩着用荒诞和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的神秘、暗淡甚至恐惧的气氛,有很强的宗教性,代表作品有《愚人船》《七死罪》等等。他被
期刊
摘 要: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以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为蓝本的一本短篇小说集。恰如20世纪中国文学史家王瑶所说:“在鲁迅作品中,《故事新编》是唯一的一部存在它是属于什么性质作品的争论的集子。”文章针对《故事新编》是否体现了中国文学叙事,其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包含着怎样的内因和外因,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一系列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历史叙事;文学叙事;故事新编  一、中国神话:一种特殊的历史叙事
期刊
摘 要:文章以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背景为切入点,以鲁迅美术学院群雕《人民公社万岁》为例,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美术创作从全盘吸收苏联到民族化转向的原因。并且通过研究得知,组雕《人民公社万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最早的大型民族化的城市雕塑,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  关键词:鲁迅美术学院;雕塑;《人民公社万岁》;民族化  著名的建筑家张镈说道:“在北戴河会议时强调要搞
期刊
摘 要:社会参与式艺术是西方艺术群体提出的强调一种合作、沟通以及参与的新的当地艺术模式。文章主要结合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七塘”实验艺术项目浅析艺术介入乡村的在地性、参与性等特点,进一步分析实验艺术项目背后艺术介入乡村和社会参与式艺术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社会参与式艺术; 七塘实验艺术  社会参与式艺术强调的是艺术家和当地社群的一个平等的沟通、对话和合作,强调参与的过程性、实践的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