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三大转变 实现跨越发展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nan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9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合并组建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同年10月肖治垣调任中国航空报社任社长。作为一个拥有40余万员工的特大型央企的行业报,怎样才能更好地全心全意为广大读者和客户服务?如何发展以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可?在全媒体时代来临的今天,如何转变办报思路,打造内容核心竞争力?凭着对文化事业的热爱,他对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有着怎样的独到见解?带着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中国航空报社社长肖治垣。
  
   从“报纸社”到“报道社”的思路转变
  《传媒》:在全媒体背景下,很多传统媒体都携手新媒体,实现有效的媒体融合,请问您怎么看待这样一种趋势?《中国航空报》作为一家行业报,在此环境中正在寻求怎样的发展?
  肖治垣:由于传播手段和空间的限制,以及主流人群及其使用习惯的变化,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正逐渐被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占据。虽然报纸,特别是行业报,短期内不会消亡,甚至还有增长的空间,但新旧此消彼长的趋势已经明显。经过两三年的实践与探索,我认为行业报社在全媒体时代应该走“报道社”的路,而不应该再走“报纸社”的路了。
  “报纸社”和“报道社”仅一字之别,但具体在思路和理念上却完全不同。原先是“为办报而办报”,未来媒体竞争的核心将是内容、受众和传播力,而报社的现有优势和生存空间正在于此。为此,我们多线并行,一边扩大报纸发行量、赠阅量,提升中英文网站点击率、转载率,强化自身传播能力;一边寻求多方战略合作,聚合强势媒体和企业的力量,与新浪网、新华网、环球网、优酷、民航资源网等携手,与美国航空周刊集团、中航出版传媒公司、霍尼韦尔公司、珠海航展公司、华进公司、中国航空博物馆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种联合的意向与力量,贯穿在中国航空报社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也连接起了从国外到国内、从行业外到行业内、从媒体到整个航空产业链的各家单位。
  在我心中的全媒体不仅仅是简单的报、刊、网的并行或互动,而是要搭建一个以内容为基石、以受众为核心、以传播为目标的多平台传播媒体群,力争打造一个这样的行业新闻帝国。
  《传媒》:《中国航空报》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中,借助有效的信息化技术,具体有哪些举措?
  肖治垣:除了要在报纸上下工夫外,还要借助信息化的技术,实现跨越式的传播。首先,我们开设了行业门户网站——中国航空新闻网,确保每天有200条新闻的更新量,实时发生,实时更新;其次,开设网站的视频频道,记者到了第一现场,除了用笔来记录外,同时拍下视频新闻上传网站,使新闻更加鲜活,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再次,开设网站的英文频道,保持每天2~3条的英文信息更新量,使国内的行业消息传播出去,让国外记者得到更多的采访素材,同时我们也得到了更多的宣传机会;第四步,注册官方微博,在2011年年初,我们申请了新浪认证的官方微博,也在腾讯申请了微博,每天通过微博与网民展开交流。接下来,我们准备推出适合平板电脑客户群阅读的相关产品,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
  《传媒》:按照您的思路,报社从“报纸社”走向“报道社”后,效果如何?
  肖治垣:转变后的效果十分显著。以中国航空新闻网为例,首先,网站点击量与日俱增,截至目前网站日点击量已从2009年的1万多人次上升到10万多人次以上;网站的英文频道,日点击量增长到2万人次。其次,受众面更广,与传统报纸的使用人群不同,网站的受众面拓展至我国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各国,点击人群的多样化,使得网站的内容也被广泛转载。这种跨越式传播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不仅标志着中国航空报社从此迈向了新媒体时代,更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从此拥有了一个信息量更大、互动性更强的行业新闻平台。占领舆论新高地,第一时间将中航工业党组的声音、行业的精神向行业内和社会传播,打造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航空新闻门户网站,是中国航空报社走向“报道社”的目标和具体体现。
  同时,自2009年年初以来,《中国航空报》不断实现重大改版。首先在形式上进行调整,实施改扩版,以贴近社会主流媒体;2010年1月1日,又加快出报频率,从一周两期调整为一周三期;改为周三刊后,一周的要闻版和行业版由原来的4版增至8版,新闻的投放量增加了100%,新闻的投放速度也提高了100%;在征求各方意见后,报纸改为全彩色印刷,重新设计了报头和整体编排形式,借鉴社会主流大报的排版模式,充分考虑大家的阅读习惯,让整个报纸的风格更加简洁、清晰、明快;同时,报纸进行扩版,面向更广阔和精准的读者群,增加了“军事天地”、“航空论坛”、“深度报道”等专版内容;自2011年1月起,《财富天空》、《时尚飞行》、《生活》和《全球防务》四大专刊面世;半年后,《健康生活》、《科技前沿》、《航空文化》等专刊出炉,一改传统报纸的风格和聚焦点,可读性和涵盖领域以几何级数增长。这样,《中国航空报》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关注国际航空航天领域和世界防务领域的最新变化,为中航工业更好的实现国际化、市场化当好前哨,将航空基因逐步植入到每一个对航空感兴趣的读者心中。
  
   从“报人”到“全媒体人”的角色转变
  《传媒》:中国航空报社转向“报道社”后,具体到中国航空报社的每个人,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他们将要做出怎样的改变?
  肖治垣:我们由原先简单的“为报纸而报纸”的报社,逐渐转向“报道社”的概念。运用信息化的技术,建立门户网站、新闻视频、英文频道、微博等。在这样的转变中,我们要求记者由原先单一的“媒体记者”转变为“全媒体记者”,既能写、能录、能摄、能编,还能维护微博,同时我们也鼓励记者能自己开微博,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播。
  比如我社每年都会派团队参加国际上知名的航展,团队至少三人组成,包括军事爱好者,摄影、摄像记者和文字记者。去年,我们参加了巴黎、迪拜和莫斯科的航展,今年2月份,我们派出了6个人参加新加坡航展,设置了展台进行商业推广,完成了现场采访,实时传输回几十条新闻、近40段视频和上百条微博,而且所有的新闻,国内各大网站都进行了实时的转载,这个传播力度是非常大的。在紧张繁忙的战斗中,团队中的同志都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能力得到了锻炼,自己的角色逐渐从原先的“媒体记者”转变为了“全媒体记者”。
  《传媒》:除此之外,您对团队建设方面,还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
  肖治垣:我称我的团队为“狼团队”,当下唯有适应市场规律的野性生长,才能抢占足够的生存空间,进化出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媒体资讯传播的扩张之时,报社不仅得到了中航工业的强力支撑,也离不开这支“狼团队”的努力。3年多的时间,报社通过吸收年轻人,团队的平均年龄从40多岁降至30多岁,新鲜的血液为报社带来了新鲜的思路。
  “折腾”是我们培养人才和锻炼团队的惯用手法,更是大浪淘沙、人才涌现的极佳途径。提拔年轻干部,以项目管理、矩阵式管理的方式,多任务并行,让团队中的每一份子都奔忙起来。经过耐心指引,细心观察,暗中帮扶,严格考核,打造一支业务熟练、技术过硬、心理素质过关、有强烈市场竞争意识的“狼团队”。当然,年轻人有闯劲,但毕竟经验不足,还需要老同志的“传帮带”。报社以“拜师学艺”的方法教育和培养了年轻记者,目前已形成了全新的、阶段分明的老中青人员结构,为加速发展和薪火传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注重本土到放眼全球的事业转变
  《传媒》:您作为报社的领跑人、管理者,如何实现对内管理稳中求进,对外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特别是如何使中国航空报社“走出去”?
  肖治垣:报社一直肩负两份职责:第一,《中国航空报》承载着我党的声音在行业内传播的重要职责。我们是行业报,如果说《人民日报》是国家的报纸、人民的报纸,那么《中国航空报》就是行业内的“《人民日报》”,这也是它在行业内必然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第二,《中国航空报》担负着对内内聚人心,对外外树形象的重要使命。可以说,《中国航空报》温暖着千千万万中国航空人的心,树立着中国航空业的积极形象,肩负着将祖国航空业的发展广而告之的职责。
  我们走出去的方式有:第一,与世界顶尖的航空新闻媒体美国航空周刊集团进行战略合作,他们协助我们在海外的推广,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他们在海外的联络点为我们进行宣传;第二,和西方的几家规模较大的协会、企业结成战略关系;第三,我社派人到海外建点,现在日本已经有了我们的自由撰稿人,在欧洲也选择了几位自由撰稿人,这样,我们把海外市场也构建起来,形成了布点、布网、布局面的模式;第四,中航工业在海外有60多个办事处,接下来计划在办事处里选择新闻敏感度比较强、政治责任比较高、技术能力较强的人来做我社的兼职记者;第五,坚定不移地参加海外的重大活动,派出强有力的队伍与国际接轨;此外,由于和“美国航空周刊集团”的战略合作,使得我社每年都有机会派出1~2位同事去美国接受培训,同时也有机会去采访西方的典型企业。
  在做好内容的同时,我们也要立足于行业,弘扬中国航空航天人的职业精神,基于此,“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诞生了。我们已经做了七届,行业反响很好。此奖项以“弘扬行业精神、讴歌骨干精英、探索新知前沿”为宗旨,旨在弘扬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勤勤恳恳、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的基本原则是弘扬一种精神,不是说弘扬某一个个体,但个体的身上体现的是某种优秀的品质,就是奉献、敬业、拼搏。
  《传媒》:《中国航空报》是宣传我国航空工业富国强军的阵地,为实现传播效益的最大化,结合记者的“走转改”,贵社都做了哪些工作?
  肖治垣:首先,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记者实习基地和通联站,紧紧地把报社和企业联系在了一起。记者深入下去,挖掘了很多优秀、感人的人与事,报道出来的文章,更加贴近群众也更有人情味儿。其次,我们还策划了一系列的活动。比如结合人民空军建军60周年、人民海军建军60周年,举办了“祖国边疆万里行”的活动,深入到各部队,向大家展示军人的风姿和产品的威武。2011年,结合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中国航空工业60周年,策划了一系列“红动中国航空工业”的活动,行程几万里,采访了70多个企业,用图片的形式展现了中国航空人的新风貌。这些活动通过报、网、视频、微博等多个平台传播,表达了中航工业广大员工爱党敬业、航空报国的情怀,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未来发展,我们正在探索走向一种组建行业传媒集团的模式。这种模式如何实现呢?在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应该用资本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整合,运用相互参股、相互融合的方式,甚或并购的方式来结成行业传媒集团,行业媒体要眼睛向外,放眼世界,才能真正为推动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而最终打造出大型的行业传媒航母去上市,获取资本的支持,走出国门。这样的行业传媒集团对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这种模式的探索对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在行业的深度推进,以及最终使我们成为文化强国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一直在努力地探索,并对这种发展充满了信心。
  
其他文献
全国新闻战线当前广泛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三贴近”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增强新闻报道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媒体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英大传媒集团是国家电网公司的直属传媒企业,以新闻出版为核心业务,以打造现代传媒集团为目标。集团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形成全媒体发展态势,涵盖了报纸、图书、期刊、影视、数字媒
期刊
·2009年4月13日  新闻出版总署给人民日报社发出《关于同意中国汽车报社转企改制方案的函》(新出产业[2009]388号),函中强调,转企改制后要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效运行机制,不断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5月28日  中国汽车报社完成转企改制,正式取得企业法人工商注册登记。  ·2010年11月3日  人民日
期刊
传媒杂志社的同事特别策划了“走进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这组选题,杂志社的记者写出了如此这般富有感染力的报道,很是让笔者由衷地高兴。在夜灯下阅读这些文字,渐渐地对李庆文这位老朋友又有了新的认识:在《李庆文的新闻三部曲》一文中,记者用了三组关键词,记者的这“三组关键词”,其实是一部创业史。  你看,他先是研究社会的需求(其实是市场的要求)和行业报的特征,找出了内容窄深而非宽泛的定位。而后,似乎特别熟谙
期刊
从一张报纸到一个多媒体现代传播集团,产业媒体的崛起和聚合在这里精彩演绎;从《中国汽车报》,到《中国能源报》,再到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作为掌门人,李庆文的新闻三部曲主导了一个多媒体现代传播集团发展、前进的舞步;从汽车到能源,双引擎的强大动力下,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的新征程将有怎样的前程?  本期特别策划,我们将带领大家走进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走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国内成立的第一家国有产业经济类
期刊
据2011年6月美国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5月份《赫芬顿邮报》的月独立用户访问量首次超过《纽约时报》,这对《赫芬顿邮报》而言实属一大壮举。美国在线的员工布拉德·加林豪斯在Twitter上写道——“6年战胜了100年”,意思是《赫芬顿邮报》用6年时间超越了拥有100年历史的老字号《纽约时报》。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新的、多样化的新闻业已经形成,但是怎样才能让报纸彻底
期刊
3月31日,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就《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部分著作权人及专家学者对修改草案的第46、48、60、69和第70条等条款的设计提出了质疑。草案起草者如何面对这些质疑,以及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制度设计?本刊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法规司司长、《著作权法》修订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自强。  集思广益 解决问题
期刊
本刊讯 2012年7月16日至29日,第三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本届大讲堂共邀请了50余位传媒领军人物、一线编辑记者和专家学者,为来自全国110所高校的350名学子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子们了解传媒业界和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对传媒业和新闻传播学科的认识。  此次活动由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远东书院、研究生院共同承办。据本次活
期刊
在我国,许多广播电视集团已经发展成为既富有社会责任感又充满市场活力的传媒产业集团,不仅具有喉舌作用,而且还具有产业功能。在广电集团众多的价值活动中,为了更好地管控和保障正确导向,强化监审工作体系是广电集团导向价值链运行机制的重要“战略环节”之一。  以系统创新理念推进监审工作的重新定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普及,广播电视节目在播出后与被网络媒体再度传播前的导向修正、质量把控显得尤为
期刊
三年,对大自然来说,不过是1000多个黑夜与白昼简单的轮回;三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从出生到学会走路的人生最艰难的历程;那么,三年对一张新创办的报纸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创办当年收支平衡,第二年实现微利,第三年完成全媒体构架,广泛的社会和行业影响——作为一份行业周报,《中国能源报》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从艰难出生到快速成长的过程。  三年前在《中国能源报》创刊酒会上,《人民日报》张研农社长要求《
期刊
中国汽车报社的新媒体业务酝酿于1999年。当时,作为一家创办10多年、面向全国汽车行业人士的专业报纸,《中国汽车报》已在我国汽车行业读者中建立起主流媒体的地位。顺应新时期新闻业发展的新环境新变化,报社确立了“永远追求创新”的发展理念,加大改革力度,对报纸的报道方向、表现形式等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使《中国汽车报》的行业地位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快速提升。     起步:创办汽车新闻网站  尽管当时国内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