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阅读教学成了语文改革的重点。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忽略了阅读教学的本质,与新课标的理念相违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抛弃陈旧落后的教学法,倡导研究性阅读教学法。“探究性阅读教学法”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基础阶段:个性探究性阅读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在高一年级进行,高一年级的新生在学习心理上需要进行调整,在知识结构上也需要衔接过渡,此时的阅读训练主要以讲求个性为出发点,目的是锤炼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教师课前提供3分钟的“阅读点心”和学生课后自行摘抄精品短文(每星期不少于1500字)的形式,先进行阅读的储备工作,并要求在摘抄的文章后面附上简短的文字,可以是中心内容概括,也可以是读后感想、还可以是由此及彼的发散联想……在这一阶段,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不干扰学生阅读的范围、角度和思路,不作喋喋不休的烦琐分析,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领悟,自我构建,不强求学生对每篇文章的每一句话都理解透彻,允许他们在阅读后写的文章里出现新奇、另类、个性化的东西。我则从每个星期的摘抄中挑选3~5篇个性较鲜明、读后有较真实认识的文章让摘抄人打印出来进行交流。
二、发展阶段:教师指导探究性阅读阶段
在高二年级,学生已经进入一个各方面都相对稳定的学习期,阅读的储备工作,也由“量”向“质”过渡,必须提出新的要求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这一阶段任务艰巨,既要对阅读的深度进行纵向拓展,又必须保持一定的广度,还要为高考备考做好铺垫工作,所以,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阅读阶段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行为,从而建立阅读层次序列,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把兴趣阅读的经验自觉加以运用。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课堂教学中的授受知识,过去主要是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以及教师个人的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的课堂教学中,还应包括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将探究的触角延伸到课本以外、课堂以外,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值,阅读训练也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才能收到个性、创新、发展的成效。所以,这个过程中教师自己既是指导者,也是整个阅读活动中的参与者。我与学生一同阅读推荐出来的美文,写“下水文”,在由阅读而进入写作的过程中,展示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让教师主体作用逐渐隐蔽,逐渐减少,让学生的主体凸现出来,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感悟、探究、发现。在这一承前启后的阶段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意识处于形成期。阅读过程中的收集、筛选、品读、感悟、反思、内化等一系列的环节,无疑对学生今天的成长、明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提高阶段:应考探究性阅读
不带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享受,但高考指挥棒下的语文阅读训练,不可能完全做到开放自主,教师的能力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既要满足学生个体提高语文成绩的愿望,又要实现学生群体自主构建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向新的知识领域发起挑战的目标。
在语文学习进入总结提升的高三阶段,学习强度大,时间紧,各类考试接踵而至,此时的学习更倾向于功利性,即考什么就学什么,这种短视的行为极大地约束了学生个性发展,也不符合高考人才选拔的初衷。要解决这样的矛盾,使阅读训练正常深入地开展,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阅读的文体必须有所倾斜,即结合高考方向以论说文、微型小说为主要训练内容。二是阅读必须讲求一定的“速度”和“高度”,以及形成“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的程序,提高阅读的效率。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写作水平,但阅读的过程既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过程,同时又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关注阅读主体的状态,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裁判,而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才能让学生乐于探索,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真正感受到阅读学习是生命中最富色彩的人生体验。(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谢爱林
一、基础阶段:个性探究性阅读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在高一年级进行,高一年级的新生在学习心理上需要进行调整,在知识结构上也需要衔接过渡,此时的阅读训练主要以讲求个性为出发点,目的是锤炼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教师课前提供3分钟的“阅读点心”和学生课后自行摘抄精品短文(每星期不少于1500字)的形式,先进行阅读的储备工作,并要求在摘抄的文章后面附上简短的文字,可以是中心内容概括,也可以是读后感想、还可以是由此及彼的发散联想……在这一阶段,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不干扰学生阅读的范围、角度和思路,不作喋喋不休的烦琐分析,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领悟,自我构建,不强求学生对每篇文章的每一句话都理解透彻,允许他们在阅读后写的文章里出现新奇、另类、个性化的东西。我则从每个星期的摘抄中挑选3~5篇个性较鲜明、读后有较真实认识的文章让摘抄人打印出来进行交流。
二、发展阶段:教师指导探究性阅读阶段
在高二年级,学生已经进入一个各方面都相对稳定的学习期,阅读的储备工作,也由“量”向“质”过渡,必须提出新的要求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这一阶段任务艰巨,既要对阅读的深度进行纵向拓展,又必须保持一定的广度,还要为高考备考做好铺垫工作,所以,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阅读阶段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行为,从而建立阅读层次序列,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把兴趣阅读的经验自觉加以运用。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课堂教学中的授受知识,过去主要是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以及教师个人的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的课堂教学中,还应包括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将探究的触角延伸到课本以外、课堂以外,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值,阅读训练也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才能收到个性、创新、发展的成效。所以,这个过程中教师自己既是指导者,也是整个阅读活动中的参与者。我与学生一同阅读推荐出来的美文,写“下水文”,在由阅读而进入写作的过程中,展示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让教师主体作用逐渐隐蔽,逐渐减少,让学生的主体凸现出来,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感悟、探究、发现。在这一承前启后的阶段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意识处于形成期。阅读过程中的收集、筛选、品读、感悟、反思、内化等一系列的环节,无疑对学生今天的成长、明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提高阶段:应考探究性阅读
不带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享受,但高考指挥棒下的语文阅读训练,不可能完全做到开放自主,教师的能力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既要满足学生个体提高语文成绩的愿望,又要实现学生群体自主构建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向新的知识领域发起挑战的目标。
在语文学习进入总结提升的高三阶段,学习强度大,时间紧,各类考试接踵而至,此时的学习更倾向于功利性,即考什么就学什么,这种短视的行为极大地约束了学生个性发展,也不符合高考人才选拔的初衷。要解决这样的矛盾,使阅读训练正常深入地开展,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阅读的文体必须有所倾斜,即结合高考方向以论说文、微型小说为主要训练内容。二是阅读必须讲求一定的“速度”和“高度”,以及形成“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的程序,提高阅读的效率。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写作水平,但阅读的过程既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过程,同时又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关注阅读主体的状态,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裁判,而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才能让学生乐于探索,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真正感受到阅读学习是生命中最富色彩的人生体验。(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谢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