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听——婴幼儿早期语言发展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挣扎过的成年人都会羡慕婴幼儿自主高效又看似毫不费力的语言学习能力。的确,从成人的角度看来,婴幼儿行为能力有限而且各项认知能力都不及成人,但是却通常在不需要额外教学的情境下,就能自然地学会运用语言来表达愿望,与人交流。通过多年的研究,发展心理学家们已经发现,在婴幼儿看似简单有限的能力中,其实蕴藏了很多语言学习的 “秘密武器”。
  到底哪些能力能够帮助婴幼儿快速高效地学习语言
  人类早期高效的语言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类大脑在出生时就已经形成的识别和加工语言的神经基础。近些年,随着各种无创脑成像技术,如磁共振和近红外光谱在发育群体中的应用,科学家们发现在人类发育早期(婴儿0-18月龄,甚至胚胎期),大脑就已经在不断地发展,为语言的习得做准备。在母亲的第三孕期(孕晚期,怀孕期的最后三个月),胚胎的听觉系统已经形成并开始工作,从而使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已经能听到外界的声音了。婴儿在刚出生时会表现出对熟悉声音(如妈妈的声音)的偏好性反应。同时,通过记录婴儿在听到不同声音时的脑活动特征,科学家们还发现婴儿, 甚至是新生儿,在听到人说话声音时会表现出区别于其他自然声音(如下雨的声音)的特异性脑活动。而且,这些大脑活动的模式跟成年人在说话交流时的大脑激活特征类似。虽然,科学家们对于这些大脑活动是天生就有,还是由于孕晚期胚胎的听觉经验所导致的仍存在争议,但是这些发现共同证明了新生儿在出生时大脑中负责语言活动的脑区(语言中枢)已经准备就绪,可以迎接语言环境的拥抱。科学家们还进一步发现,新生儿和早期婴儿在听到不同的语音信息时,例如很短的音节(如/ba/与/pa/),或有意义的对话信息(相对于打乱的语言片段),其大脑都能做出不同反应。这些实验成果反映出尽管婴儿在发育早期行动力有限,但他们的语音知觉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能够自主地从周围声音(语言)环境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加工和积累跟语言系统相关的各个方面的信息。
  这种早期语言知觉学习中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婴儿期的语音学习能力。大量研究发现,婴儿在发育早期能够识别不同语言系统中的音素信息(比如,中文中的/ba/、/pa/,和芬兰语中的长短音/taka/、/takka/)。但是,当婴儿成长到大约6-8月龄的时候,他们区别母语中不同语音信息的能力提高,而对其他语言中语音信息加工的能力下降。这种对母语语音的特异化加工,看似是一种能力的“退化”,但其实是帮助婴儿忽略非关键语音特征,从而更快速高效地建立与母语相关的稳定的语音信息的关键机制。举例而言,婴儿从出生起可能已经听过很多人在不同的场合和语境下说过“花”这个词语,但是不同场景和不同人在说同一个词的时候的声调、发音和时长不尽相同。婴儿只有学会识别这些语音片段中相同的音素特征(/hua/),才能在不断地重复中建立声音和具体事例的联系,完成口语词汇的学习。通过对婴幼儿(0-36月龄)语言发展的追踪研究也发现婴儿在7月龄时大脑对母语和非母语的反应差异与儿童在两岁的时候的词汇量成正比,进一步揭示了婴儿早期语音学习的神经机制,及其在后续更复杂的语言能力习得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婴儿语言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在驱动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社交互动愿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帕特里夏·库尔的研究发现与他人交流互动的场景能够显著促进婴幼儿的语言学习。在她的经典实验中,研究者们比较了9月龄母语为英语的婴儿在真人情境以及同一人所录制的相同的教学视频下学习中文的成果,发现婴儿只有在真人互动教学的情境下掌握了中文语音的识别能力。之后,他们以及其他心理学家又做了一系列实验,发现即使是视频学习,如果婴儿或者稍大一些的幼儿(18-36月龄)一起学习或者与成人有互动(如视频聊天),其语言学习的效果也显著高于独自学习的结果,从而证实了人际交流在(早期)语言学习中的关键作用。
  另外,婴幼儿在发育早期发展出的一些看似简单的感知觉和运动功能,其实也在语言习得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婴儿在出生后首先发展的视觉功能能够帮助婴儿通过眼睛认识世界,建立声音(口语)与事物的联系,即语言的产生。同时,婴儿也在积极地观察身边的人在说话时的表情和口部动作。这样,既能进一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也可以为如何练习说话做准备。同时,随着运动能力的不断发展,婴幼儿也能够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满足与人互动交流的愿望。更重要的是,精细动作能力(如口腔活动)的不断提高是婴儿学习发音的关键生理基础。与此相关,很多研究也一致发现婴幼儿阶段的各方面能力指标通常是高度相关,从而进一步反映了人类早期各种能力互相支持、协同发展的发育特征。
  婴幼儿又是怎么应用这些能力来自主学习语言的呢
  在4-8月龄时,婴儿在听别人说话时,注意力通常会集中在他人的嘴部动作上,试图通过观察来模仿学习发音。同时,婴儿在自己说话的同时,也会注意观察对方的眼睛和表情。如果在此过程中,母亲或其他照顾者微笑或者做出其他正向反馈,婴儿继续说话的频率会大大增加。
  同时,在不断地练习发音的过程中,婴儿还会尝试用不同的动作和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意愿。科学家们把儿童在10个月左右使用手势并伴随着清晰的非声音的交流尝试称为咿呀学语阶段。在这种尝试交流阶段,婴儿还开始学会用手指出感兴趣的事物,并伴随一定的声音以引起母亲或者其他抚养人的注意。在这种共同注意的情境下,抚养人如果能即时地将孩子感兴趣的物品事件用语言描述出来,将显著地提高孩子学习相关语言表达的能力。
  在12-18月龄时,婴儿通常开始学会说真正有意义的词汇。但是,在该阶段,婴儿会出现词语使用的泛化现象,即用较为单一的词汇去描述拥有突出特征的一类物体。例如,婴儿会用“球”去命名所有球状的物体(橘子或者苹果之类)。有趣的是,当让他们在球、橘子和苹果中选取指定物品时,他们往往能够准确指出。这些结果说明婴儿的这种词汇使用的泛化现象并不完全由他们不能区别这些物品造成,而是代表婴儿认识到了他们所看见的世界和他们所掌握的(口语)词汇之间的差距,也是他们开启快速学习、积累词汇的前奏。在这个阶段,婴幼儿已经明白每个物體都有其相应的名称,因此在遇到新的物品时,都会有意识地认识、学习新的物品和(新)名称之间的匹配。所以,在这个发展阶段,家长们通常会观察到婴幼儿出现词汇大爆发的现象。   婴幼儿不仅仅对物体感兴趣,人和其他物品的运动特征也会吸引他们的注意。而且,研究者们发现他们会根据句式(语法)的线索来学习跟动作相关的词汇。例如,中国心理学家马维毅研究发现,说普通话的3岁幼儿能够借助中文语法中的功能词——“的”和“在”来区分一个新学的词语是动词还是名词。具体而言,当儿童在两种不同的句式中听到同一个新的詞汇“看!阿姨的X。”和“看!阿姨在X。”儿童会倾向于认为在第一个语境中X是一个新物品的名称,而在第二种情境中,X是对动作的描述。此外,研究者们还发现孩子在描述现在或未来会发生的事件时会更偏向使用(练习)动词,因为这更符合他们使用语言的目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期望。
  当然,语言的学习并不仅仅在于单词。在有了一定词汇量的积累之后,稍大一点的幼儿也开始学习使用短语来表达更复杂的意思。他们会先学会使用一些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常用的固定搭配,比如“吃饭”“喝水”“再见”“我要这个”等等。在这个阶段,对于幼儿来说,短语更像是稍长一点的词汇,并不具备灵活搭配的特点。而只有幼儿在了解家长或者身边的其他人通过词汇的不同搭配(如吃菜、喝果汁)来表达不同的意思时,他们才能开始真正地学习使用短语,为更复杂的语言表达做准备。
  作为家长,该如何给予一臂之力
  婴幼儿从出生开始便通过聆听、观察的方式来学习语言,并积极地使用各种方式(手势或者牙牙学语)来表达自己和参与交流。因此,当我们了解了婴幼儿在语言学习初期的这些学习机制,家长们便可以利用这些规则更有效地帮助婴幼儿学会说话。
  母亲或其他照料者可以尝试在婴儿发出正确的某些语音时给予积极的手势和重复婴儿的发音来强化其技能。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如:吃饭、洗澡、玩玩具、与孩子一起看绘本等)也可以多留意孩子关注的物体,在孩子兴趣和注意力聚焦的当下,多与孩子描述交流他们感兴趣的这些物体、事件。
  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规划游戏活动。这样,家长既可以让孩子根据兴趣选择喜欢的活动,提高参与积极性,也可以在交流互动中锻炼孩子对于动作和规划方面语言的掌握及运用。
  待婴幼儿稍大一些(如一岁左右),家长们还可以尝试在互动中多讲一些与孩子生活相关的内容,比如,在聊到小动物的时候,母亲在描述动物的名称之外(“这是一只天鹅”),还可以尝试跟孩子讨论:“这只天鹅睡着了吗?”
  即使有些对话情境对于婴幼儿来说还太过复杂(如成人或者年龄稍长一点的孩子之间的对话),但在情境内容适宜的条件下,家长仍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因为婴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也可以促进早期语音和后期语言词汇的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偏好、兴趣和成长轨迹。家长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陪伴者和助力者,可以多从孩子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在他们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会表达自我,与人交流。
其他文献
烟台开发区实验中学基于对“生活教育”的学习和对“立德树人”的思考,确立了教育应回归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办学主张。根据五四学制对初中段教育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起基于“诚毅”文化的德育课程体系。学校德育课程自成四个年段的分层递进体系,采取德育主题统领、特色课程提升、协同育人保障三大措施,极大提升了德育课程的效能。  德育主题统领  学校将德育活动凝练成涵盖德智体美劳五大领域的十二大主题
期刊
兰陵因地处高陵且兰草繁茂,被出使此地的屈原命名,是荀子劝学之地、李白醉卧之乡,“兰陵王”高长恭因战功卓著被分封此地。带着无限遐想,记者来到兰陵采访。然而,奇绝的风景往往被大自然隐匿于最深处。车行路上,群山环抱,树木葳蕤,起起伏伏的山坳间,零星散落着几处人家,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下村乡娄山小学正坐落在一处偏僻的山坡上。  学校放了暑假,年轻的教师离校了,王秀金守着这里,一守就是40年。拿起粉笔,他是一
期刊
“家校协同育人”指基于儿童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互相配合、支持与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共享优质资源的教育互动活动,是强调家庭与学校的双主体地位和共同创设家校共育的教育生态系统。新时代教育,以创新思维和协同发展为核心,关注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整合优势资源,因此协同育人显得尤为重要。  家校协同育人,“家校”是合作主体,“协同”是工作路径,“育人”
期刊
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积极探索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以家长学校建设为抓手,广泛汇聚政府、学校、社区等各方面资源力量,全面提升育人水平,有力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河口区政府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支队伍、四个基地”规划,构建了完善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实现了家庭、学校、社区及线上线下家庭教育服务深度融合。  近年来,河口区坚持“行政推动,部门协同,学校主导,立足社区”的工作思路,汇聚山东省教育科学
期刊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2021年6月29日,张桂梅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讲道。张桂梅是真正的时代楷模、时代英雄。疾病缠身的她,创办华坪儿童之家,让172 个孤儿有了温暖的家,创办华坪女子高中,让近2000个女孩免费学习考进大学,她教会了大山里的女孩用知识改变命运,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她用生命托起了大山的希望。  张桂梅的可敬在于其坚守住了以人民为
期刊
“齐景公有马千驷,狩猎于青田。”山东省滨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第二小学坐落于古齐国千乘郡旧址东北角三公里处的青田街道办事处驻地。两千年前,这里毗邻国都,背靠黄河,商贾云集,繁荣富庶;进入新时代,这里的发展更是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全国零犯罪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山东省文明校园等一系列荣誉的取得是校长姜志远——这位扎根乡村教育37年的“草根”教育家带领全体师生艰苦奋斗的结果。其志之远,在于其
期刊
与共心智,指的是建设可持续共同体的意识和本事,不光是意愿和理念,还要有能力,并付诸行动。面对越来越多的隔膜、对抗、分立以及不可持续的当今世界,与共——以尊重与包容达致团结与联合,不仅是美德,更是走出困境的救赎之道,以及建设未来的必由之路。  与共心智,并非天生,后天的教育有栽培与共、滋养团结的使命与责任。今天的教育机构,不管是哪个学段,也无论是哪个科目,都有必要针对性地增加与共心智的内容,“缺什么
期刊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世界既光鲜亮丽,也陷阱丛生。用得好,可以让我们更快捷地获取知识;用得不好,则会让人沉迷、无法自拔。2021年2月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网络治理问题显得越加迫切。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
期刊
“整体数学”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以系统论为指导,以单元教学为统领,做好单元学习的整体谋划和整体统领下的后续学习,建立每个学习单元间、数学学习与生活间的联系,让“部分”始终在“整体”中进行,在整体中发生与发展的教学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的学习中,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认知结构系统,形成数学学习的一般观点、基本套路和基本策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当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教学的整体性,具体表现一是
期刊
马銮湾畔,凤凰花飘香,厚德载物,超越梦想。1990年,厦门市杏南中学(以下简称“杏南中学”或“杏南”)在马銮湾畔的机器轰鸣声中奏响了学校创业的序曲,翻开了学校史册的第一页。31载风雨兼程、步履铿锵。“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福建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福建省体育(篮球项目)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福建省体育传统校”“福建省科技教育基地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在历届师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