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水学”听起来很民间,“堪舆学”看上去很学术。
殊不知,在不同“马甲”间变换的同一样东西,竟会产生“迷信”与“科学”的大争辩,似乎一提及“风水”二字,社会上总免不了质疑与争论。
如同香港风水节目中总会使用这样的免责条款:“风水命理乃玄学,并非精妙科学,仅供观众参考”,本文所提的部分观点,的确也无法得到官方证实或证伪。在这里,也请允许记者套用这句“山寨”的免责条款:“仅供参考”。
风水与科学之间,暂且只能见仁见智。
有关“住”的文化
中国风水学的形成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在原始社会,虽然没有风水学的说法,但因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提出的生存挑战,又值农牧社会之故,当时的人们必须“择地而居”,选择“近水向阳”适宜人类繁衍栖息的地方。这是一种适应性的选择。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风水学的踪影开始见诸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卜宅的记录。从后世发掘的大量甲骨文卜辞、《诗经》以及《尚书》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在商周时期就以将陆地区分为山、埠、丘、原、陵、冈等不同的地形地貌,将水域分为川、泉、河、涧、沼、泽、江、沱等,当时对大地的差异性有极为细致的分类,为日后的“相地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之后随着《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盛行,开始建立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为主导的学术思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仅承袭了以往的“土宜”观念而且更加具体,同时开始有了“气”的观念。从《晋书》知“始皇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压之,改其地曰秣陵,堑北山以绝其势。”当时有了“望气者”的说法,可见已有风水行业的专业工作者。
到了西汉时期,相地术更是盛行,开始出现“堪舆”的叫法。据司马迁《史记》载,汉武帝聚会占家,问某人可娶否,堪舆家说不可。此时的堪舆家精通天文地理,相地术也称为“形法”。在汉代还出现了《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移徙法》、《图宅术》等风水著作,标志着风水学在理论上有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陈抟、邵雍、朱熹以及蔡元定等宋代著名易学家对风水进行了阐释和认定,一些风水著作相继出版,更是奠定了以江西形法派和福建理法派为主体的风水学理论体系。
上海“美名馆”的负责人,对姓名学和风水学均颇有研究的李佳霖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纵观历史,先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期,宋代是盛行时期,明清是泛滥时期。
李佳霖告诉记者,在唐朝和清朝均设有“司天监”,除负责观天象记天文外,还负责修建陵墓的工作,因此司天监里的官员必须懂风水。“可见,古时候那些有名的堪舆学家,大多数还都是朝廷命官。”
直到解放后,风水虽然仍然作为一种风俗继续存在,但其理论受到沉重打击,一度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
李佳霖分析道,这是因为近几百年来,西方科学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占据了上风,以至于全世界形成了一边倒的格局,越来越多的人对西方科学深信不疑。
“另外,还有一些江湖术士混迹于风水行当中,以至于研究者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败坏了风水的名声。”李佳霖强调,“现在从事风水学、姓名学的人,其文化底蕴大大不如民国以前,原因在于:整个中国文化存在严重的断层,而现代人读与背的功夫又太少。”
李佳霖反復强调,风水是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风水是文化,与科学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现在,有些所谓学者为了让风水学更好地发展,将其解释为‘环境科学’,我认为,有些舍本逐末。”
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建筑风水专家翁经方则将风水文化进一步细分,“中国人讲衣食住行,风水就是关于‘住’的文化,不能全部都用科学去对比。”
世界风潮
李佳霖告诉《新民周刊》,他并不惊讶于新天地公司在伦敦的上市,“风水文化源于中国,但在17世纪以后,随着中国人走向世界,风水文化也走向世界,并在各地破土发芽、开花结果。”
据了解,在香港、新加坡等地,相关机构对风水文化认可度更高,即便特首也并不讳言看风水。在香港,一些大公司会频频请一些风水大师前来指点迷津,甚至给员工讲课。和内地不同,风水师在香港不仅只是社会活动家,更可以进入象牙塔,一些大学的进修部门都愿意聘请相关专家来讲课,向大学生传授这一独特的中国古典文化。
香港风水师则更是专业人士和演艺界人士的“混合体”。他们开班授课、出书育人、跨境“北上”,忙得不亦乐乎。他们的收入与律师、医生等专业人士看齐。据报道,请苏民峰看房子和办公室风水,一套7500港元,麦玲玲则以每平方英尺10到12元港元起价,香港以外另议。
在日本和东南亚,也有许多专科大学建筑教授都在研究星相风水。东南亚著名的研究风水的专家、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地理学系尹弘基曾在《自然科学史研究》上撰文说,“风水师为建筑物迹象地点的景观评级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里选址与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将它简单的称为迷信或科学。”
西方社会同样如此。上世纪70年代后,除了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等地区也掀起了一场“研究”中国风水的热潮,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运用风水理论指导生活。
美国目前就有17所大学开设易经风水等专业,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学者都相继对此作了专题研究。在法国达飞轮船公司总部的大堂里,一整面墙壁都是一个巨大的室内鱼缸,相关人员介绍说,这与风水有关。
而一些老外认为,风水与外国的环境学类似,有一定道理。“房子通风开敞,住在里面的人神清气爽,事业家庭自然都顺吧!”
“可见,风水并不是亚洲人或者华人的专利。”李佳霖说,多元文化的繁荣已经让更多人开始对风水有了客观全面的认识。
其实,早在1985年,在时任地理系主任侯仁之的强力支持下,北京大学就曾正式开设了风水课。当时,由有着“中国第一风水学大师”之称的于希贤教授担任主讲人。
但由于中国大陆的政策环境与港台不同,大陆的风水公司一般比较低调,而风水公司的客户们也往往更加低调。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曾经受一家内资银行邀请为其看过风水,后在自己的博客中谈及此事,但被客户要求删除该内容。
殊不知,在不同“马甲”间变换的同一样东西,竟会产生“迷信”与“科学”的大争辩,似乎一提及“风水”二字,社会上总免不了质疑与争论。
如同香港风水节目中总会使用这样的免责条款:“风水命理乃玄学,并非精妙科学,仅供观众参考”,本文所提的部分观点,的确也无法得到官方证实或证伪。在这里,也请允许记者套用这句“山寨”的免责条款:“仅供参考”。
风水与科学之间,暂且只能见仁见智。
有关“住”的文化
中国风水学的形成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在原始社会,虽然没有风水学的说法,但因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提出的生存挑战,又值农牧社会之故,当时的人们必须“择地而居”,选择“近水向阳”适宜人类繁衍栖息的地方。这是一种适应性的选择。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风水学的踪影开始见诸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卜宅的记录。从后世发掘的大量甲骨文卜辞、《诗经》以及《尚书》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在商周时期就以将陆地区分为山、埠、丘、原、陵、冈等不同的地形地貌,将水域分为川、泉、河、涧、沼、泽、江、沱等,当时对大地的差异性有极为细致的分类,为日后的“相地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之后随着《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盛行,开始建立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为主导的学术思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仅承袭了以往的“土宜”观念而且更加具体,同时开始有了“气”的观念。从《晋书》知“始皇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压之,改其地曰秣陵,堑北山以绝其势。”当时有了“望气者”的说法,可见已有风水行业的专业工作者。
到了西汉时期,相地术更是盛行,开始出现“堪舆”的叫法。据司马迁《史记》载,汉武帝聚会占家,问某人可娶否,堪舆家说不可。此时的堪舆家精通天文地理,相地术也称为“形法”。在汉代还出现了《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移徙法》、《图宅术》等风水著作,标志着风水学在理论上有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陈抟、邵雍、朱熹以及蔡元定等宋代著名易学家对风水进行了阐释和认定,一些风水著作相继出版,更是奠定了以江西形法派和福建理法派为主体的风水学理论体系。
上海“美名馆”的负责人,对姓名学和风水学均颇有研究的李佳霖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纵观历史,先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期,宋代是盛行时期,明清是泛滥时期。
李佳霖告诉记者,在唐朝和清朝均设有“司天监”,除负责观天象记天文外,还负责修建陵墓的工作,因此司天监里的官员必须懂风水。“可见,古时候那些有名的堪舆学家,大多数还都是朝廷命官。”
直到解放后,风水虽然仍然作为一种风俗继续存在,但其理论受到沉重打击,一度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
李佳霖分析道,这是因为近几百年来,西方科学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占据了上风,以至于全世界形成了一边倒的格局,越来越多的人对西方科学深信不疑。
“另外,还有一些江湖术士混迹于风水行当中,以至于研究者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败坏了风水的名声。”李佳霖强调,“现在从事风水学、姓名学的人,其文化底蕴大大不如民国以前,原因在于:整个中国文化存在严重的断层,而现代人读与背的功夫又太少。”
李佳霖反復强调,风水是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风水是文化,与科学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现在,有些所谓学者为了让风水学更好地发展,将其解释为‘环境科学’,我认为,有些舍本逐末。”
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建筑风水专家翁经方则将风水文化进一步细分,“中国人讲衣食住行,风水就是关于‘住’的文化,不能全部都用科学去对比。”
世界风潮
李佳霖告诉《新民周刊》,他并不惊讶于新天地公司在伦敦的上市,“风水文化源于中国,但在17世纪以后,随着中国人走向世界,风水文化也走向世界,并在各地破土发芽、开花结果。”
据了解,在香港、新加坡等地,相关机构对风水文化认可度更高,即便特首也并不讳言看风水。在香港,一些大公司会频频请一些风水大师前来指点迷津,甚至给员工讲课。和内地不同,风水师在香港不仅只是社会活动家,更可以进入象牙塔,一些大学的进修部门都愿意聘请相关专家来讲课,向大学生传授这一独特的中国古典文化。
香港风水师则更是专业人士和演艺界人士的“混合体”。他们开班授课、出书育人、跨境“北上”,忙得不亦乐乎。他们的收入与律师、医生等专业人士看齐。据报道,请苏民峰看房子和办公室风水,一套7500港元,麦玲玲则以每平方英尺10到12元港元起价,香港以外另议。
在日本和东南亚,也有许多专科大学建筑教授都在研究星相风水。东南亚著名的研究风水的专家、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地理学系尹弘基曾在《自然科学史研究》上撰文说,“风水师为建筑物迹象地点的景观评级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里选址与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将它简单的称为迷信或科学。”
西方社会同样如此。上世纪70年代后,除了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等地区也掀起了一场“研究”中国风水的热潮,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运用风水理论指导生活。
美国目前就有17所大学开设易经风水等专业,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学者都相继对此作了专题研究。在法国达飞轮船公司总部的大堂里,一整面墙壁都是一个巨大的室内鱼缸,相关人员介绍说,这与风水有关。
而一些老外认为,风水与外国的环境学类似,有一定道理。“房子通风开敞,住在里面的人神清气爽,事业家庭自然都顺吧!”
“可见,风水并不是亚洲人或者华人的专利。”李佳霖说,多元文化的繁荣已经让更多人开始对风水有了客观全面的认识。
其实,早在1985年,在时任地理系主任侯仁之的强力支持下,北京大学就曾正式开设了风水课。当时,由有着“中国第一风水学大师”之称的于希贤教授担任主讲人。
但由于中国大陆的政策环境与港台不同,大陆的风水公司一般比较低调,而风水公司的客户们也往往更加低调。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曾经受一家内资银行邀请为其看过风水,后在自己的博客中谈及此事,但被客户要求删除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