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降解地膜的性能及在北京鲜食玉米和甘薯生产上的应用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feidafeife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索生物降解地膜在鲜食玉米和甘薯生产中应用的可行性,以BF1(国内PBAT材料)、BF2(进口PBAT材料为主)和BF3(国内PPC材料)3种生物降解地膜为试验材料,以PE(普通聚乙烯)和LD(裸地)作对照,系统分析生物降解地膜的上机性能、降解情况以及对农田土壤温度、土壤墒情、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指标的影响.结果 表明,3种生物降解地膜的增温保墒性能不及PE地膜,但均优于LD,可使鲜食玉米和甘薯提早成熟,产量和外观品质提升.其中,BF1和BF3处理的鲜食玉米产量分别为18652.66和18125.73 kg/hm2,与PE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BF2和LD处理;BF1和BF3处理的甘薯产量分别为31586.16和29933.48 kg/hm2,与PE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LD处理.生物降解地膜应用在鲜食玉米和甘薯上的经济效益均高于LD,不及PE地膜,其效益从高到低依次为BF1>BF3>BF2.综合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在北京的鲜食玉米和甘薯生产上应优先选用BF1,通过应用生物降解地膜逐渐替代PE地膜,实现地膜应用的无污染.
其他文献
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水稻根系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以1986-2018年的长期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2018-2019年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MF)、秸秆还田配施化肥(RF)和有机、无机肥配施(OM)4种施肥模式,对双季稻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植株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变化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表明,与MF和CK相比,RF和OM增加早、晚稻各个生育时期水稻根系的SOD、POD和CAT酶活性,降低其丙二醛(MDA
为对玉米小斑病抗性进行QTL定位,以甜玉米杂交组合\'T8\'×\'T33\'的200个F2代单株为遗传作图群体,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通过对各单株叶片进行图像扫描进行抗病鉴定,定位QTL.结果 表明,构建了全长1270.2 cM的玉米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含214个SSR位点,标记间平均间距5.9 cM.以全株、穗三叶和穗位叶的病斑面积比作为各单株小斑病抗性表型值,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11个小斑病抗性QTL,分布于第3、4、5、6和9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5.08%~19.67%的
为准确分析中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及其综合利用现状,采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谷物、豆类、薯类和棉花等作物产量,结合作物秸秆系数,对2009-2018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进行测算.结果 表明:2009-2018年中国秸秆产量增加12672.54万t,年增长率为2.01%,其中玉米秸秆贡献最大;2018年中国秸秆产量分布总体呈现东部和北部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西部和南部省(自治区、直辖市)低的特点;其中,河南省、山东省、黑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省和安徽省的产量高,北京市、上海市
为探究适合河西地区春玉米生长的灌水量和滴灌频率的最佳组合,采用\'咸科858\'为试验材料,设置作物蒸发蒸腾量(ETc)60% (W1)、80%(W2)和100%(W3)3个灌水水平和间隔4(D1)、8(D2)和12 d(D3)3个滴灌频率,共9个处理.生育期内,对春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累积量和产量等进行测定.结果 表明:同一滴灌频率下,W3处理的株高、茎粗、LAI和干物质累积量均显著高于W1和W2处理,灌水量对春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
针对安徽省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中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模型精度不高问题,基于安徽省中南部滁州、庐江、池州和宣城4个代表站历年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发育期及对应气象资料,采用线性相关、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基于雨日和雨量的综合降水指数气象等级预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拟合检验和预测检验.结果 表明滁州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关键为始穗前5d至始穗后25 d、庐江为始穗前8d至始穗后20 d、池州为始穗前7d至始穗后24 d、宣城为始穗前4d至始穗后24 d.对建立的区域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模型进行拟合检验和预测检验发现:滁州
为解决农业区划中多以7月(1月)替代最热(冷)月的简单替代而导致的温度误差问题,探索最热(冷)月温度的准确统计方法.以宁夏银川地面气象站1951-2019年逐日气温数据为研究对象,31 d为月时长,采用农业气象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最热(冷)月时段起止日期和温度的年际变化.结果 表明:1)最热(冷)月发生时间多在7月(1月),多年平均最高(低)月平均温度发生在7月(1月);最热(冷)月时段起止时间分别跨越6月中旬--8月下旬和12月上旬--2月中旬.2)1951-2019年,最热月时段比7月温度最多高2.0
为探究氮质量浓度对盆栽小菊(chrysanthemum×moriolium Ramat.)干物质以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以采取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本研究以盆栽小菊\'东篱秋心\'为研究对象,以珍珠岩为栽培基质,设置不同氮质量浓度处理(40、120、180、240和350 mg/L)进行盆栽试验,统计分析各处理的干物质质量、养分含量、氮累积量和氮吸收效率等.结果 表明:在240 mg/L氮处理下,\'东篱秋心\'生长最好,花、叶和全株干物质质量最大,且与180 mg/L氮处理差异不显著;根冠比随
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河南省优质小麦种植区域的影响,基于河南省113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的历史气象数据、RCP情景模式输出的同时段模拟数据以及2001-2050年RCP4.5和RCP8.5气候情景数据,选取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全生育期≥0℃积温、3-4月辐射总量、3-4月雨日、5月降水量、5月平均气温日较差、5月日最高气温≥32℃天数和5月辐射总量等8个气候指标来确定河南省优质小麦区划指标,结合台站经纬度和DEM信息,利用梯度距离反比法对各区划指标进行1 km网格推算,采用打分法分别确定RCP4.
为筛选与蝴蝶兰花黄白底色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以\'黄金豹\'蝴蝶兰(♀)和\'白天使\'蝴蝶兰(♂)及其杂交后代为实验材料,选择33个分布在5个不同颜色分布类型组群中的黄色底色杂交后代和仅有的2个纯黄色个体作为黄色底色群体,35个分布在对应5个颜色分布类型组群中的白色底色杂交后代作为白色底色群体,分别提取DNA并等量混合后构建2个不同底色DNA混池,采用特异位点扩增片段测序(SLAF-seq)结合BSA技术,对与
为探明冬前播期对新疆北疆春小麦生育进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于2017-2019年在田间设置3个冬前播期(10月中旬、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和春播期(3月底,CK),分析\'新春6号\'、\'新春20号\'、\'新春27号\'和\'新春43号\'4个春小麦品种在不同播期的生育进程、茎数动态、产量构成和籽粒品质等指标.结果 表明,冬播处理平均出苗率(59.13%)较春播处理平均出苗率(80.70%)降低21.57个百分点,年际间差异大,同一春麦品种不同冬播期处理之间出苗率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