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选圣诞老人的三次面试(短篇小说)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zhengnan801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个月前的准备
  报上、脸书、微博及各大媒体连续三天大打广告后,我们这群尽责的面试委员,就须长坐电脑前,从数万份飘雪而至的电邮应征表格中,展开一轮又一轮的筛选工作。
  要筛选,就要有标准,何况这次我们责任重大,我们要挑选的是能为我们公司代言的圣诞老人,这可是项神圣之职,马虎不得。
  “首先,他当然要长得像一个圣诞老人。”身旁的一名同事说道。
  “不,应该慈祥。”
  “而且要有胡子。”
  “圣诞老人就应该有胡子吗?”这样的建议好像遭到某种程度的鄙视。
  “不,容貌是没关系的。”一向沉默不语的摄影师竟发表了他的意见。
  “年龄?”
  “也没关系。因为,我们可以安排他不露脸。”
  在他提到这个建议时,我脑海里竟戏剧性地浮现了一个身着黑袍的彪形大汉,我看着他的面容,竟是空白一片,圣诞老人果然是不需要容貌的。当然,我想一定是以前中学读过Charles Dickens 的Christmas Carol在作祟,小说中那三个代表“过去”“现在”“未来”的精灵至今在我脑海依旧印象深刻。
  那时我的文学老师是一名刚从大学毕业的印籍年轻女老师,我还记得中三我在游泳练习后匆匆地到教堂出席她的教堂婚礼。我不知道为什么,她总是让我想起《环游世界80天》中差点被用来祭神,但最后被男主角救走的可怜女人,以及那个叫Kali(卡丽)的女神——她是爱情兼死亡之神,如何兼得,至今我依然想不明白。我突然想起了《红楼梦》第五回的兼美,一切幻境和记忆,都需要一个引路人。
  想着想着,我不禁对此哑然失笑,细想,原因大概有二:
  第一,因为那名女文学老师在中一时教了我们那篇小说,让我们开始幻想有一天能在80天内环游世界;
  第二,因为她和书中的女主角同是印度人。
  “印度人来应征的话,可以吗?我是说让印度人来当圣诞老人。”
  我突然冒出了这样一句话,室内的人马上看了我一眼,然后继续用鼠标翻阅着一个个申请表格,把不合适者删去,没有人对我刚才的那句话太在意。
  你说的是泰戈尔吗?身旁的女同事悄声问我。
  我對她微微一笑,轻声应了声“嗯”,然后继续埋头对着荧光屏,进行表格的筛选工作。
  我记得我中学心仪的女同学也很喜欢泰戈尔。
  她最喜欢的就是《飘鸟集》中的:
  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
  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 which have no songs, flutter and fall there with a sigh.
  飞鸟 纷纷 夏日飘迷至
  我窗前
  歌之
  唱之
  复又飞逝
  而黄叶 秋日无歌可倾诉
  于无可飞飘处
  以一声
  叹息
  坠落
  筛选工作一直要到晚上11点多才告一个段落。
  我们也才处理了不到70%的电子申请表格。
  我有一个错觉,说不定我们花在删除、整理邮件上的时间和精力,比我们真正做实质的东西还多。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汲汲寻找一个人、寻找幸福时,花时间在遇到不对的人,感受不到幸福的机遇比相反的多。
  第一名应征者
  22日出现了第一名应征者,竟是名女生。
  对于女生担任圣诞老人,我们是有很多的疑虑的,像广告怎么拍,怎么向世人交代,都是我们考虑的因素。不过由女生充当一名圣诞使者,还是非常新鲜、有噱头的事。
  女生看来只有20岁左右,眼睛大大的,我们问她为何想来应征圣诞老人这份圣职。
  她有点羞怯地说:“我是来找人的。”
  “我来这里其实是想要交一样东西给一个人。”
  今天是小雪的生日。
  我突然间想起了九年前的一场车祸。人与人的命运原本就是彼此相连的。
  小雪住在大巴窑。她的生日在12月。处女座的人总是最完美主义。她今天的愿望是要找到她在大学的同学。她是一个广告设计师。她记得大二那年,他狂追她,并告诉她,他对她是一见钟情的。
  那一年的生日,他们认识的第二年,他送了她一件礼物。
  她的故事则要从七年前说起。“当时我站在他家门口,心里真的很害怕,但当我知道他每年都放了一件圣诞礼物在我床边,我对他有了好奇,而且,我听说他是一名脾气古怪的画家。”
  后来她跟他学画,学画人物、学画风景,从素描、粉画到油画,她说他画画的样子总是非常认真。
  几年过去了,在他的眼神中,她看到了一种莫名的孤独,而在他的画中,她也看到了,并感到了这种孤独。
  有一次,她看着他说泰戈尔的诗,说完后,一阵缄默。在他孤寂的眼神中,她仿佛看到了一种她不明白的东西。那是一份带点忧伤、温柔的神情,却令她觉得感到颇不自在。
  她转过头去看别处,不敢正视他,然后借故走开去看他别的画。
  “我得走了,”我告诉他,然后我听到他轻声和我道别。
  那个圣诞平安夜他照旧送了圣诞礼物给她,原来是一幅她的肖像。她很喜欢这份礼物,之前她根本不知道他在画这幅画,难怪她总觉得那几个月他看她的神情怪怪的,而且总是神秘兮兮的。
  但直到现在,她都没机会直接向他道谢,而她其实也有个愿望,就是把自己亲手画的画,送给她的圣诞老人。在他的告别式上,她在内心深处向他承诺,因为这个愿望从那一天她踏入他的画室就没机会告诉他。
  “你们能帮我交给他吗?”   女孩重复了两次。
  我的女同事看着她亲手交给我们的礼物,说:“放心,我们会在圣诞前交给他,你不会当不成‘圣诞老人’的。放心好了,在天堂,没有什么办不到的。”
  “那我先回去了。”
  “好。你等我们的消息。”
  “我希望这个圣诞夜能够再次看到他。”
  摄影师同事把她包裹着的礼物放到精密的扫描器下,做了数码照相和记录存档,我们都好奇地转过头看。
  ——是一副顶着雪白胡子、慈祥但带点忧伤的笑容。
  天堂在人有梦的地方,尽管人总是忘记,要到死的那一刻,或者死后才明白过来。
  梦?
  是晚上睡觉做的梦吗?醒来,就忘记大半的梦?
  还是梦想?
  其实两者都是,只是从不同角度去说同样的一回事。
  我们回到天堂的现场。
  他身旁还有个看来羞涩,却满是崇敬眼神的13岁小女孩。画的正是他们初次正式见面的场景。
  画作右下角签有“小雪”二字。
  第二名应征者
  23日出现的第二名应征者,竟令我们毕生难忘。
  来的是一名圣诞老人,严格而言,是名身着圣诞老人红袍红帽、顶着雪白胡子的男子。我那名女同事晚上替爸爸庆祝生日,因此告假半天。
  第二天她听我们同事间窃窃私语关于昨天的应征者,因此一直央求我把面试他的情况说予她听。
  “来应征的‘圣诞老人’与你父亲年龄差不多。” 我告诉她,当这名应征者出现在我们的会议室时,他说自己是个画家。
  不知为何,总觉得他看来十分寂寞,他说自己喜欢在每一次圣诞节时扮演圣诞老人,然后偷偷在平安夜时把礼物放在那些需要礼物的人手里。
  他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他说七年前有一天傍晚,他在居住地附近的一条寂静的小街上步行回家,自己的影子拖得长长的,还驼驼的,横着在自己前面晃着,竟有点怅然、荒凉的样子。
  走着走着,不知谁家里有人正用一只手指在那里弹着钢琴,一个键一个键地按下去,弹出了圣诞赞诗的调子,弹了一遍又一遍。
  隔着窗子,他看到了一个约13岁小女孩的身影。对于这个小邻居他并不陌生,但他们俩从来没直接说话,事实上他很少和人说话,就像他与周围其他邻居一样保持着礼貌的距离那样,还有人谣传他是哑巴。
  可能因自己长得丑,背又微驼,因此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他避之则吉。甚至一些人看见他脸即露出了恐惧,马上把自己背向他。他也常常以背示人,他并不恨这些人,他只是有点忧伤罢了。
  圣诞节后的那个下午,那个小女孩突然出现在他门口。
  我有点错愕。她说是来谢我的,因为她知道每年圣诞都是我偷偷把圣诞礼物放在她床边。
  我问她:“你是怎么知道的?”她对于我会说话似乎有点惊讶,她说她是偷偷睁开眼看到的,其实很久以前她就知道了,只是不敢确定而已,她说她认得我的背影。
  女孩说知道他是个画家,所以想要向他学画画。后来那个女孩就常常来他家,他教她画画,有時还念泰戈尔的一些诗给她听。后来我们知道她的名字就叫作小雪。
  “怎么这个女孩的名字和我一样?你骗我的吧。”我的女同事惊呼道。
  “你说呢?”
  我笑笑,然后继续讲述这个圣诞老人的故事。
  这样一个教画、一个学画的日子维持了好几个圣诞。有时女孩隔一天就来,有时忙的时候,就一星期来一次,多数在傍晚时分,除了假期,她就会待上一整天。每年圣诞平安夜,他还是依旧在她枕边塞一份礼物给她。
  去年送的就是小女孩的肖像,他花了好几个月才完成。其实也非什么小女孩的画像,严格说来是一个少女的画像,手法是印象派,接近Degas 那类,仿佛有着Degas画中芭蕾舞少女的那种气质。对他而言,她在他的记忆中,就是这种形象,可能是因为几年前在圣诞节前夕他隔着窗口看到她弹琴的样子。
  现在的她已经对他没有任何的惧怕,但对她,他知道自己已暗自滋生一种比亲人还亲的情愫,可他没告诉她什么,虽然他自觉样貌还是会令她感到不自在。
  “那是我最后一年送她圣诞礼物。”
  那次圣诞节后整整三个星期,小雪没去他的画室。当他们再次相见时,新年已过了一阵子了,而且农历新年也快来了。除了她来见他,还有一些好奇的街坊邻居小孩,但四周异常静谧。他们说老人以前看来令人恐惧,但这一次却仿佛看见一种他们从没察觉的慈祥,可能是因为最近小孩间正盛传——他是那个每年送他们圣诞礼物的神秘者。
  仪式进行到一半,一个小男孩突然脱口嚷道:
  “他样子很像圣诞老人!”
  小男孩妈妈马上阻止他,手掌掩了他的口,道:“不要乱说……”
  一下子大家保持了缄默。
  “我沉默最久……然后感觉脚下有点轻,接着……不知怎的就到了这里。”
  我的摄影师同事说:“你说的,我们都记下了,方便以后作原影再现。放心,你不会再跌下去的。”
  我们要他先回家等消息,他回答说好,然后露出慈祥的笑容。
  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在这里。
  于是我带他去看自己的坟墓。
  最后两名应征者
  那一天我们小组原本还有最后一名应征者,但那名应征者最终说不来了。
  我们却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甄选委员会的其他小组工作也告一个段落,人事部的主管、美术部的摄影和创意总监、广告部的同事,还有编剧和导演,都说要赶回家庆祝圣诞,不想迟回。
  年轻的同事还要去参加狂欢舞会,午夜后无人驾驶地铁服务据说会延长服务时间,有些商场还会24小时营业。市场营销部的同事正踌躇着该送什么给最小的女儿,他不知道买一台数码相机,还是苹果手机给她。他不好意思地说数码相机中可以储存一些他和女儿的合照,而如果买手机的话,就可以把自己亲手弹的圣诞钢琴曲子录在手机中。
  那些家人还没来到天堂的同事,也说要准备好一切,午夜过后赶紧托梦给在人间的家人。
  离开公司大楼后,搭上了地铁,我朝着回家的方向,在一条孤独的街上走着。看了看手表,已经是深夜11点多了,天空是一片有点深蓝的漆黑,附近、远处的商店有些闪着微弱的灯火,像是那种掺杂了烤火鸡香味的温暖,有一些则打烊了,不到15分钟,就是圣诞节了。
  偌大的街头一时间都仿佛是那种18世纪旧英国的格调,每一段距离都好像有一盏煤油路灯,满是一种孤独但温柔无比的调调,很多人都回了家。
  圣诞节一下子像个双生连体婴——隔着窗口,那些房子外面是冷流飞雾,里面则是隐隐透着黄色的温热,一定是一家子又一家子围坐在火炉旁烤着火,等待着平安夜的来临,嘴里轻轻哼着高低不一的圣诞曲子。
  我在转角处看到了一个脸脏兮兮、面容姣好的女孩。她在卖火柴。可能是天气太冷了,她咬了咬下唇,唇变白久久没有恢复。她点了根火柴,火柴微弱的光与她脸上映着的希望一起轻轻摇晃。一时间我还以为自己认错了人。——你知道她一定在火光中看到了一个幻象,诚如我所想象的,是这样的一个画面:一群人围坐在火炉旁烤火,吃着火鸡,远处低低地传来祥和的圣诞颂歌。
  不久我终于自那画有小女孩倒卧寒冷街头,冰冷手指捻着烧尽的火柴的书的最后一页画格中,缓步走出。小女孩满足地合上眼睛卧着,嘴含笑,她的圣诞梦想也最终实现。
  12岁的小雪合上了书,嘴里再次含笑。
  一连12下,墙上的仿德国小木质挂钟鸣了12下。20分钟后,小女孩爬起身来,开始拆礼物,她很兴奋。在一个扮“圣诞老人”的驼背叔叔走后,她赶紧拆开礼物,想知道今年她收到什么。小雪看到包装纸上贴着一张卡,写着些“圣诞快乐”“学习进步”之类的勉励语。
  须臾,礼物拆开后,是一套四本装的阿拉伯神话——《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第二天,小雪醒来时依然是个羞涩、纯真的孩子,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圣诞节里,小雪重新翻开了书的第一页,开始读着自己的故事。
  责编:李京春
其他文献
少男少女头发枕着头发  柔软的围巾垫住椅子扶手  两人轻轻依偎着,听郎朗的弹奏  今晚的他不再像几年前  我也不再是从前的我  饱满的情感都留在了这里  从前,我多么无畏  任何音乐都敢聆听  当我尝试弹一个简单的和弦  手指便溃不成军  但我始终保有乐观的心态  舞台像一塊发光的金币  母亲希望生活于我  像欣赏一场音乐会  只须安静地欣赏  (心无旁骛、无所负担)  轻柔的旋律,欢快的起伏,热
期刊
我们很近,走完这条路我就走进你的臂弯  我们很远,隔着人群就隔着一万重的山水  我抱着你的喘息  你触摸不到我的脸  我喊你的名字  回答我的是海上的风  没有你,我忘記了怎么微笑  没有你,分别和相见都只是词语  我躺在梦里,你是下在我梦里的一场雨  我躺在黑暗里,你是黑暗覆盖着黑暗  责编:郑小琼
期刊
再迈一步就是深渊  天空却如此蓝,我只看到了云  阳光拿出最好的銀子  造出苗家姑娘的头饰  同心桥上我问你:“人有来生吗?”  “没有!”你说  同心桥摇晃着我的终点  高处有这么多柿子,只有一颗  是我的心事
期刊
我不抽雪茄  但喜欢看你抽  当你的手指俘获一根大卫杜夫  你的眼睛就射出如刀的锋芒  此時,你是摄我魂魄的男人  你不动声色  吐出一个个白色的烟圈  空气里弥漫着奶油,蜂蜜,坚果,可可,咖啡  随着你的喷吐,房间变成牢房  我无法挣脱你烟雾的镣铐  你捧起我的脸  我和一根雪茄把你争夺  奶油,蜂蜜,坚果,可可,咖啡  我的喉咙被一阵酥麻裹挟  我身体的飞机在雾中坠落  我不知道你是丘吉尔  
期刊
狼与藏獒(长篇節选)
期刊
在弗里德里希那里,现代诗的创作会产生一种攻击性的戏剧效果,他将其称之为aggressive Dramatik,而这样的效果往往产生于“专制性”的幻想中,是诗人的改造力量所达成的。而我在宋楹的《一念之间》组诗里,恰恰看到了这样的话语功效——尽管她似乎更多是在书写私人经验。  比如她组诗中的《三月》:“三月,你是新的/绿在你的树上葱茏/风一吹,就长成一个好事情//三月,你是我从没见过的温柔/你捕杀猎物
期刊
情人节前夜,雪花擦净了天空  月亮像一颗不完美的珍珠  木梳子在母亲手中,清风拂过草原  汽车呼啸、乌鸦哑哑越过寒冷  从嘈杂中,辨听纯净的音色  天穹渐暗,珠光笼罩着世界  野鴨自藏身之处飞来  (它们竟然会飞)  三五成群,到低浅的人工湖  享受夜晚的柔波  月光有着舒适的36.5度  偷偷在我的肌肤上跳舞  当雪花宝宝盖起了雪被  它会变得更清冷  和风儿一起飞  梳理草木的羽毛  注入疗愈
期刊
玻璃窗外是快速后退的树木  和站在道路边的高压线、村庄  车内是二重唱和钢琴曲  亲爱的  我们一直在高速上行驶  我在后座上写下的诗句  正好是你掌舵我主勺  力透紙背的笔一直遵循  母系与男权的天然分工  就像栾树终是要在绿枝间  长出好看的粉红
期刊
一队看不见的马匹  穿过光流淌的风声和旋律  摸着过去的脸和石头  一队人浩蕩着  他们的相机、她们的披巾  一个人没有同类  在距离银杏谷九公里处  一口气吹走灰尘  和当下的喧哗与旁白  反复擦洗刀剑与石磨
期刊
银杏、乌柏、稻田  流水、拱桥、荞麦  还有一对劳作的小夫妻  跃入秋天的长镜头  “别拍我们,不好看呢!”  他们笑着避开——  可他们头上的灰身上的泥  和手中的谷子金光閃闪  瞬间令骄傲的欧根纱  和高跟鞋黯然失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