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大象无形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窬,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道德经》是一部传世奇书,多年以来经常被世人解读并曲解。“大道大象”因为太过恢弘,使得读者只能如“盲人摸象”一般,断章取义地体悟经典。
  我读这本书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听闻他人之解,逐渐感悟,最终有了自己的见解。多年之后,我在对该章节的理解上与其他学者有些许不同。
  ◎天人之士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故而“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就是在上天看起来是小人的人,在人间是君子,在天看来是君子的人,在人间是小人。
  那么在天道中“士”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世人以为上士能行道,应加以赞赏,中人闻道无果,已是庸碌,下士大笑之,最是朽木不可雕也。
  上士是最有仁义的人。道德经中有:“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才是道的本质。仁义最高的人叫上士,然而“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道理其实很简单:天是讲自然的,人是讲人为的。在人间,上士可以通过改造自然利益人民,然而这种改造难免会违背自然规律,这时候天与人对士的恒定标准还是相反的。
  于道而言上士是违背自然的人,自以为能够掌控的人,就去努力的去改造,这是最不可取的。中士是比上士高一层的,他不太讲仁义,但是他已经在向道靠拢了,但道在他身上,还没有固定。与前二者相较,所谓下士才是最返璞归真的。
  ◎闻道之后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是听闻大道,立足于不同境界的三种人就有截然不同的知觉和反应。
  上士讲究积极进取,故而听闻大道之后瞬间了然于心,继而想到的是如何得之,然后用之。当一个能力卓绝的人不再 “志虑忠纯”,任意最大可能地发挥其能动性,因欲望而产生的忤造化逆天道的行为便浩荡而来。以抗争自然为起点的造化世人也好、自我提升也罢,终究是落了窠臼,俗了皮囊。
  中士即平常人,人品样貌都不是很出色,“闻道”后他们不会立时着手起草规划,也不会马上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老子用了一句“若存若亡”来形容这样的人的状态,能起心动念却又不能奋起一搏。若存若无之人就像《岳阳楼记》中所提到的那“二者之为”,以物喜、以己悲,时而顺应自己的欲求放逐心灵。大道当前,他仿佛听见了,也认同,然而大道似乎离他想要的生活太过遥远,这样的人不拘泥于世俗的条条框框,却能在无意中释放出自然与本真,事实上已经比上士离道更近了,只是他的一切起心动念皆在混沌之中,自己不能知觉罢了。
  ◎下士之笑
  关于上士与中士的争议往往在于“上士不‘上’,中士不‘中’”,而第三种人却被异口同声地定义为愚者,以为下士是愚痴的,闻大道竟哂而发笑,还不以为然。是那种“大道不闻、诤言不信”的人。
  我认为上士的存在方式是利人,中士是為自己的。上士能为民造福,故而伟大,中士的存若亡,是因道之有无与他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只有下士是为天地活着。
  我们总认为大笑之就是嘲笑。笑的韵味很深,为什么非要把这个笑当成嘲笑?下士是在人世间道德或者仁义规范最低的人,大道废有仁义,反之仁义废有大道,这是一个过程。大道不在了,要靠仁义去规范,如果把仁义消除了,大道显现,这是个必然的过程。所以说大笑之的意思就是我们为什么听到一些东西,深感我心会大笑。大笑的原因或者就顿悟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得到了宇宙间最大的快乐。所以老子说不笑不足以为道,只有能够对笑的人,才是真正的道。因为道是不可修的,道只是可悟,悟的是什么,悟只有两个感觉,一种是哭,哭是未闻,一种是笑,笑是得闻。
  ◎有无之若
  在这一章中,老子说“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窬,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表面上看来有点“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意味。明道若昧,这个里面可以看到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很简单,明,光明;若,好象;昧,昏暗、不清楚。明道即是正道,正道因为人的修养不够往往看不清楚。第二层意思是守真理,择其道,正如诗中所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时候的退步,是为了顺应“道”所以说“脚下的退步”是“耕作顺序”的向前。
  我们听说夷为平地,最平就是夷,纇就是坎坷。夷道若纇要说的是看似最平的道路,往往是最波折的,就是看起来最顺的道路往往是最坎坷的。人生中最踏实的正道往往是充满辛酸的,即使道路是曲折的,只要认准了真理的方向,前途永远是光明的。
  上德若谷:是指大德之人能虚怀若谷,谦和有容;大白若辱:因为名可名非常名,白即是黑,黑即是白,大白若辱就是大白若黑。辱包括污点、黑色、低俗。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窬、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都是同理,有些“无中生有、物极必反”的意味,又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道理蕴含其中。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即使大德浩荡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如阳光的存在必然会带来影子,两厢比较未必不如,只消略逊便是不足。这里最值得强调的是“大器晚成”一句,不是所有的大器都晚成,这个晚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从懵懂到成熟甚至沧桑,只有经历了应有的起落变化,最后自知自觉方成大器。
  ◎道隐无名
  本章中最后一句:“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现在人解释“贷”字时候习惯解释成“借”,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贷,施也。几乎没有一个字可以完整阐述另外一个字,所以我认为这里的贷的意思是“给”。道隐匿于无名之中难以捉摸,能被感知到的唯有道善于给予万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并且顺应万物成其圆满的无声付出。正如《道德经》第十七章中所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编辑/馨荷 彧竺
其他文献
一说起道,人们都认为很高深,但在庄子眼里,道也可以在瓦砾中,甚至在屎溺中。其实,道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道,是自然的,天性的,规律而变化的,因为存在着时空与个人之间的差别,可以说,任何对《道德经》的注解讲说,都已经或多或少地偏离了老子原来的本义,就如老子所说的道,也已偏离道本身一样。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佛门常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是梵语音译,指无上的大智慧。就老子本身而言,他
期刊
新朝末期,天下大乱,各路义军为争夺天下展开了厮杀。这一年,更始帝刘玄派柱天将军李宝率军攻打舞阴县,有一个李姓大户占据着城池,绿林军久攻不下。李宝见来硬的不行,便派人晓以利害,展开了思想攻势。李氏的首领对绿林军极不信任,回答说:“我听说宛城赵家唯一的孙子名叫赵熹,他为人讲信用,闻名南阳。如果他能够前来,我们就开门出降。”  刘玄听说此事,急忙命人征召赵熹。在他的想象中,赵熹一定是个头发花白,在当地德
期刊
自试香方以来,偏爱文人香,也就更偏好弥漫着大夫清致的宋代香。除了看重文人生活的朴素清雅有情趣,也感于文人香的选材严谨,配伍精妙,更符合“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初衷。  香事及宋,已从宗教祭祀皇家贡物走向了日常生活。从宋代史书到小说的描述都可看到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已十分密切,香不仅用于宗教供奉,也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更与斗茶、插花、挂画并为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宋人评香,以清为
期刊
“直”在孔子以至儒家思想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而过去研究孔子思想的人,对这一范畴似乎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读一下孔子“直论”的内涵及其人格意义。  ◎“直”的内涵  “直”的基本含义是正直,其反义词是“枉”。枉即邪,即扭曲、不正。孔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不解其意,子夏解释说:“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舜举
期刊
醒獅国学导师寄语
期刊
题记:知名学者余秋雨评价白燕升:“一个真正的内行,一个够资格的剧评家。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从他那里听到了一种很专业的声音,看到了一种很诚恳的眼光。”。  在白燕升出专辑的时候,同样是著名主持人的白岩松为新专辑写了这样一段序:“我想,我是羡慕燕升兄的,当内心的情感需要表达的时候,他拥有着比我们更丰富的武器,一方面是戏曲,连接着千百年间,中国人心中那些百转千回的情感;另一方面是歌声,借助着现代的技术
期刊
编辑您好:现在网上有很多“应用国学”的讲座,我也想参加这样的学习班给自己充充电,但是很多人都在跟我说国学、传统文化这种东西都是陶冶性情、加深底蕴的,见效慢,是这样么?另外,国学跟应用国学有什么区别呢?请您解释一下,谢谢。  访客/郎商  编辑回复:国学和应用国学的区别在于:国学的范围很大,应用国学则是根据不同的需求将国学经典中的各种理论细化,联系实际进行讲解。学习国学,除了阅读常识性的经典还可以根
期刊
胡适与周作人的交谊,始于“五四运动”,终于“七七事变”。在此期间,两人诗文往还,留下许多诗篇,“诗生活”可谓鲜活生动,至今读来还意趣盎然。1917年初,在家乡绍兴教书的周作人,首先从其兄鲁迅寄来的《新青年》杂志上读到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等文,对其中“今日当以白话文为正宗”的主张大为赞许。4月间,周作人到北京大学任职,又从文科学长陈独秀处得知留美青年胡适的若干详情。9月,胡适应聘进北大,在一偶然场合
期刊
近年来,“国学”成了一个热词,似乎全社会都在谈国学、学国学、讲国学。可是,国学到底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又到往何处,它对于我们的社会又有怎样的意义?  一、国学的兴起  近年来国学兴起的标志,大概要数中国人民大学于2001年9月树立起孔子像,并于2005年建立国学院。北京大学随后亦有此举。随后几年时间里,武汉大学设立了国学博士点,清华大学的国学研究院也重建起来。趁着这股潮流,众多民国时期创刊的国学杂志
期刊
墨家曾是春秋战国时期与儒家齐名的显学。虽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墨家不曾被钦定为官方哲学,对雅文化的影响微弱些,但是墨学的精神却强烈地渗透到俗文化,特别是侠文化中去了。可以认为,中国侠士的崛起是与墨学的诞生分不开的。从可以做官而不肯为仕即为隐士的标准衡量,侠隐之士的确大量存在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舞台。但我们的笔触只能撷取这一历史文化现象中的点滴而已。  ◎兴利除害的人格  当代有位青年学者在关照中华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