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之城,多元文化之都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加坡是一个处于马来半岛末端的亚热带花园国家,丰富多彩的各国文化在这里完美交融。若想在最短时间里了解整个东南亚以及南亚,抑或是殖民文化,来新加坡就对了。
  这里拥有丰富的多元文化遗产,各种族人民和睦相处。华族、欧亚族、马来族、印度族和土生华人,在新加坡共同交织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文化景观。此外,有超过9万位海外专业人士在新加坡生活和工作,他们带来了独特的文化和视野,使新加坡成为异彩纷呈、生机勃勃的国际大都会。
  华族,新加坡最大的族群
  华族是新加坡最大的族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3/4。因此,华族文化在新加坡的方方面面都占据着突出地位,从语言和食物到娱乐和节日,莫不如是。
  大多数华族来自中国的福建和广东等南方各省。来自闽南语和潮州话方言区的华族人数最多,其次是来自粤语区、海南话方言区和其他少数方言区的华族。
  当初,许多华族都是为了逃离家乡艰苦的环境而来到新加坡。开始时,有的做苦力或劳工,有的则表现出经商的天赋,成为后来知名的创业家。如今,新加坡华族在社会各个领域都表现突出,从政治和商业圈到运动和娱乐,各领域都有他们的身影。
  尽管他们的传统文化已经与其他本地种族的文化互相融合,并且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欢度春节这一传统却始终未曾改变;热闹的庆祝活动也让人铭记身为华族的意义。
  欧亚族,东西方融汇共生
  生活在新加坡的欧亚族人是展現这座城市东西方融汇共生的一个鲜活的缩影。
  生活在新加坡的欧亚族人虽然人数少,但影响力深远,是展现东西方在这里融汇共生的一个鲜活的缩影。欧亚族人融合了欧洲人和亚洲人的血统,自从19世纪初就开始在新加坡生活。
  大多数新加坡欧亚族人的欧洲祖先是葡萄牙人、荷兰人或英国人,而他们的亚洲祖先则是中国人、马来人或印度人。
  第一批欧亚族人是在 1819 年英国人建立新加坡之后的几年间来到这里的,主要来自槟榔屿和马六甲。在殖民地时期,许多欧亚族人被雇用为政府部门、欧洲银行以及商行和贸易行的办事员。妇女的主要职业为教师和护士。
  目前新加坡大约有 1.5万~ 3万名欧亚族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到 1%。尽管如此,欧亚族人在新加坡的媒体和娱乐行业也都发挥着突出作用。
  英语是欧亚族人的第一语言,但是有一些老一辈欧亚族人是葡萄牙人的后裔,他们使用的语言是葡萄牙语的一个分支,被称为克里斯坦语。
  欧亚族人也有自己的烹饪传统,包括咖喱肉汤(一种以咖喱为主要食材的肉汤)、羊倌肉饼和苏芝蛋糕(主要原料为粗粒面粉)等招牌美食。
  马来族,新加坡最早的定居者
  生活在新加坡的马来人是这个紧密联系的社群的一部分。
  据说马来族人是新加坡最早的定居者,是新加坡第二大族群。因此,他们的文化也影响了后来到达这里的其他族群。
  新加坡马来族人最早来自周边地区,包括印度尼西亚群岛中的爪哇岛和巴韦安岛,以及马来半岛。
  在这里,本地人讲的马来语更接近于马来半岛的马来语,而非印尼群岛的马来语。
  他们的传统美食以椰浆饭(用椰浆和香兰叶烹煮的香米饭)和马来捞面(以辣味肉汁调味的黄色面条)最为出名,深受本地人的喜爱,是新加坡街头的招牌美食。
  大多数马来族人都是穆斯林,他们的主要节日是开斋节和哈芝节。这也是紧密团结的马来族人齐聚一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他们的文化与宗教传统的重要节日。
  印度族,多元的饮食文化
  印度族文化为新加坡的多元民族社会带来了许多活力。
  印度族是新加坡的第三大族群,同时也是海外印度族人数最多的族群之一。自1819 年英国人在新加坡定居以来,许多印度族人从印度南部来到这里。今天,这里约有 60%的印度族居民都是淡米尔人的后代。新加坡一半以上的印度族裔居民都信奉兴都教。
  这里的印度族人以创业精神闻名于世,许多印度族人在这里创立企业,经营从纺织品到珠宝等各行业的生意。与此同时,他们在政界和学术界也有出众表现。
  这里的印度族节日多姿多彩、欢快活泼。屠妖节(或称“万灯节”)是印度族的主要节日,而在大宝森节,信徒们会穿刺自己的身体以示净化自身心灵,这是一种极具震撼的庆祝画面。
  土生华人,峇峇娘惹的独特魅力
  新加坡土生华人展现出该地区多元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
  土生华人是指华族或印度族男性与当地马来族或印尼女性联姻而产生的后代,土生华人遍布东南亚各地。
  新加坡土生华人(也称为海峡侨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5 世纪的马六甲,当时土生华人的祖先是那些与当地马来族女性通婚的华族商人。
  新加坡还有奇蒂马六甲人(或称土生华裔印度族人)和爪哇华人。奇蒂马六甲人是南部印度族兴都教商人与当地女性通婚后产生的后代;而爪夷华人则是南部印度穆斯林商人与当地社区的女性通婚后产生的后代。许多早期的土生华人都是贸易商和零售商,而其他一些人则从事房地产、货运和银行业。尽管许多海峡侨生逐渐融入到更广大的华族社群中,但他们仍然保持着独特的文化特征,最显著的就是他们的饮食和传统服饰。
  娘惹菜得名于制作食物的土生华人女性,以融合浓郁的马来风味和印尼风味为特色,多使用香料和椰奶。
  土生华人的传统女性服饰称为“娘惹卡巴雅”(Nonya Kebaya),以精巧的手工刺绣著称。
其他文献
Sept. 7, 2017 (China Travel News) -- Mobike, a major Chinese smart bike sharing brand, announced its entry into the Malaysian market, as more bike sharing players cast their sights on this region. Wit
期刊
Sept. 14, 2017 (ECNS) -- Qatar Tourism Authority has announced the opening of representative offices in China, with headquarters in Beijing and supporting locations in Shanghai and Guangzhou. The anno
期刊
根据越南电子商务协会的统计,越南在线旅游业正在迅速发展,当前的发展趋势有可能为越南旅游业创造新的突破机会。据了解,48%的游客使用智能手机预订房间,42%的游客使用智能手机搜索旅游相关信息。目前该国的在线旅游服務代理商主要是国际在线旅游服务代理商,最热门的网站有Agoda.com,Traveloka.com和Trivago.com。
期刊
Sept. 18, 2017 (The Nation) -- Thailand’s Kasikorn Bank has already developed a mobile app which supports QR code payment for the Thai market. Chinese tourists can use Alipay app to scan the QR code g
期刊
Sept. 18, 2017 (ECNS) -- The work to move the Grand Hall of Shanghai’s Jade Buddha Temple 31 meters north and to raise it 1 meter high was completed. The temple, named for the two jade Buddha statues
期刊
The picturesque views combining with mountains, waters and caves, as well as abundant natural mineral resources all add to Bama’s uniqueness. Apart from these, Bama also boasts a diverse array of cult
期刊
Sept. 18, 2017 (Xinhua) -- 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UNWTO) is likely to play a larger role in the future as tourism has become the world’s biggest industry with an estimated 10%
期刊
Sept. 12, 2017 (Xinhua) -- A three-day business and investment summit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was held in south China’s Guangxi. The 14th China-ASEAN Business and Investment Summit held in i
期刊
镇远,隶属于贵州黔东南,也是贵州省的“东大门”,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镇远古城里,舞阳河在古城划过一道美丽的“S”型曲线,缓缓流过城区,把镇远古城划分为二,河的南岸是卫城,河的北岸为镇远府城。  一河划两城,也许是每个初到镇远古城的人留下的第一印象。镇远古城,自楚汉开疆以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中1000多年作为府、道、专署所在地。宋宝佑六年(公元1258年)宋理宗赐名“镇远”,设州治,镇
期刊
黔东南是“吃酸”的故乡,酸食无处不有,男女老少都有“嗜酸”的爱好。每家每户都少不了酸水坛、醋水坛、腌莱坛、腌鱼坛、腌肉坛等,还流传着“三月腌菜,八月腌鱼、正月腌肉”和“坛不下,菜不烂”等关于酸食的的俗语。  黔东南的风味食品有凯里酸汤鱼、侗鄉腌鱼、镇远道菜、鸡稀饭、侗家油茶、牛背筋、冲冲糕等。来到这里,不要仅置身于让人神清气爽的自然风光中,那些难得一尝的食物亦是不容错过!  酸汤鱼  酸汤鱼在黔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