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环境的隐性德育分析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管理环境从其形态上可分为班级的精神文化环境(主要是班级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精神风貌、情感状态,独特的心理环境,班级规范化、正常化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不同于其他班级的特征,也即班级的风气风格、班级舆论、人际关系等)和物质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依教育目标建设的班级物理环境构成的物质文化,如教室环境布置以及教室内的课桌、挂图、标语等附属设施)。对于班级的管理环境,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之班级管理文化,理论界一般认为它可以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一些非明示的、非公开的经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一种“非教学性”影响,这种文化既可能会给预定的教育目的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这是由学校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所决定的。
  
  一、班级空间物质环境的隐性德育分析
  
  教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物质空间中进行的,教育与空间的紧密结合形成了班级教育管理的物质环境。班级作为一个专门育人的场所,本身应是一个包容丰富教育价值的“文本”(text),应是一个“教育表达式”,它应集中反映国家文化的主流,反映教育目的的价值选择,反映教育者的管理风格和控制模式。
  (1)从学校的具体情况看,几乎所有的班级都对教室的墙壁作了布置:在黑板上方悬挂着国旗,国旗两旁张贴着激励性口号或是反映班级风格的标语;前黑板两侧是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值日(周)表及重要通知的张贴处,有的班级也将这块地方作为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名次的所在;教室两侧墙壁上张贴着名人名言或画像;后黑板大多是学生创作的板报,其两侧是学生习作园地或是报栏、行政区划图之类的东西,有的班级则是试卷张贴处;有的教室还添置了盆花、盆草等装饰物……
  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总是力图对周围的环境客体做出认识和解释,从而产生“环境知觉”。环境知觉的过程就是对空间物质环境的“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这个解读的过程是受教育者的“文化化”的过程,也就是把物质空间中的客观精神转化为学生个体的主观精神,使自然的人向文化的人运动的过程。但这个“文化化”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明示、不清晰,甚至是完全不知晓的。在解读过程中,蕴含教育意义的物质的东西,以其形式的直观性、超语言性,含义的模糊性、意向的隐蔽性通过暗默的方式作用于每一个学生,形成各具特色的心理生活空间,产生情感态度的“再体验”,发挥着道德潜化功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息,引导学生的认知,陶冶、感染学生的心境和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表象,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当然,具有非教育意义和反教育意义的物质实体也会潜在地与学生发生“视界联系”,对学生产生着非积极乃至消极的德育影响。
  (2)在隐性德育的视域内,有关教室的空间物理环境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座位编排和教师在教室中的位置。较常见的教室编排座位的方式有行列式座位编排(即秧田式)和圆桌型编排(包括圆桌式、半圆型、椭圆型、马蹄型等),而最常见的是行列式座位编排。
  任何一种座位编排方式都暗含着某种教育思想和教师所期待的交往方式。施韦伯等人的调查发现,教师分配学生座位时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在于减少课堂混乱。行列式编排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教师在教室的前面,学生面向教师,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地集中在教师这一“中心点”上。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能被教师更好地控制起来,如果某个人注意力分散,可以通过重新安排座位来加以解决。这种编排方式显示了一种期望的师生交流方式,即部分地或全部地以教师为中心,它暗示学生:坐着安静地听,由此也表明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为“讲授法”。这种安排易于观察和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较充分地发挥主控作用,减少学生间的相互干扰和纪律问题从而使学生能更加专心的学习,也易于教师向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但它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利于开展小组或全班讨论,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利于学生通过相互间频繁、全面的交往达到相互交融、展现自我价值、培养协同合作精神,也不利于学生取长补短,自我完善。因此,行列式编排使得课堂成为一种“专制”的空间,课堂活动建立在强迫灌输基础之上而不是学生主动参与,是把抉择强加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抉择,它使得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养成依赖的习惯,缺乏独立性。与此相反,圆桌型编排方式则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体现了重视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思想,它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有利于开展全班或小组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二、班级精神文化环境的隐性德育分析
  
  (1)价值导向作用。许多事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别是不少思想意识方面的东西是不便直接传授或传授效果不理想的。如健康心态、坚强意志、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宽容态度等。这些正确的价值更多地是在内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一个健康良好的班级,其具有的积极进取的班级风气,团结互助的舆论氛围,轻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必然对班级成员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力和强大的文化场力,使学生的价值越来越倾向于班级的整体风格,从而产生与班级需要相一致的心理取向,并浸染于行动之中,养成具有持久效应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相反,不健康的班级就缺乏这样一个强大的精神环境的作用力,学生普遍缺乏集体荣誉感,缺乏团结,缺乏同情和主动帮助弱者的行为以及恶意竞争等。
  (2)规范约束作用。班级精神作为一种潜伏于班级之中的客观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外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这种外力通过转化为受教育者自我规制的内部要求而巩固扩大,客观上造成了具有班级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和效果。在一个文明、清洁、有秩序的班级中,谁不会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言行呢?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这种作用的发生是一种渗透性过程,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作用。相反,缺乏积极向上班级精神所产生的教育情境和文化氛围,学生就会存在于无所适从或自以为是之中,缺乏基本的是非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这是墨子所说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一种表现。
  (3)群体凝聚。凝聚力主要是指群体使成员保持在自己群体内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是个体对所在群体及成员的情感表现。这种情感越深,群体凝聚力就越大。班级精神对群体的凝聚功能主要体现在它能借助精神纽带和心理势场吸引班内所有成员,并通过唤起和激发每个人对班级的深挚感情而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在班级内建立起高度和谐、信任、理解、互尊的群体关系,并达成对真理和班级目标的共识和追求。这种共识和追求有利于排斥任何有悖于班级精神的离心情绪,形成班级主体共同特有的责任意识、群体意识。这就是“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而缺乏良好班级精神环境,尤其是没有深入人心的班级精神,这样的班级情况则相反。无凝聚力的班级虽然也能出几个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但这些学生都是在各自为战,没有集体合作,没有互帮互学,班干部对班级的事务也不积极,处于被动状态。在学生的心目中,班级不是我的,“属于我的只有我的学习”。所在的班级给他们制造的环境告诉他们:除了你自己以外,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你去负责任。他们也就在这种环境中这样去做了。这是不是“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呢?
  
  三、反思
  
  1. 建设好班级物质文化环境,增强其育人功能。
  营造物质文化环境的宗旨在于增强物质环境的内涵,改变“有环境而无环境文化”的局面,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教室中的标语、挂图、展览、板报,还有座位的安排等作为一种有形的实体,必须具有育人的意向性,必须是一个包容丰富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文本”,应处处体现出合乎教育规律的、合乎学生健康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教育价值、教育内容、教育风格,应该是通过教育精神的物化、外化,使物质环境转化为一种文化,使学生时时处处与文化对话,在“文化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道德潜化功能,将物化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起着潜在的但又是稳定、持续的教育影响。因此,教师要因班制宜搞好班级环境的美化、知识化、特色化,赋予每一件物品以教育象征意义。墙壁的颜色、通风、光线、温度等都要考虑心理卫生学、环境卫生学、美学的要求,使之具有智、德、美的气氛,对学生发挥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热爱班级、热爱知识、热爱生活的作用。传统的单一“秧田型”座位排列按具体情况可采用“马蹄型”、“半圆型”、“圆桌会议型”等空间形态,以有利于师生、学生之间的交往,促进学生发展。教室里座位的排列不仅要考虑身高、照顾近视等因素,还应考虑性格、气质等心理因素,某些情况下应以“特征类似型”为基本排列方式,另一情况下,又宜注意“需求互补型”。对留级生、生理有缺陷学生的座位安排要有利于克服自卑等心理。
  2. 以健康的班级精神和良好的班级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班级管理者要善于在班级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过程中和学生一道创造、提炼出具有个性与创新意义的班级精神和班级风格,使其不断由模糊到明确、由自发到自觉。班级精神和风格是班级的内隐文化,而且是内隐文化的核心部分——主隐文化。积极健康的主隐文化以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激励作用激发被教育者的精神力量,促使他们的心灵产生内在运动,形成自我文化导向机制和文化价值观,从而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目的。同时,也能强化团体精神,形成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的氛围。师生要共同进行班级形象设计,经过协商讨论确定班标、班徽、班训、班歌、班花等,通过对学生个体意识的引导形成群体意识,这些群体意识再被个体所认同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个体意识。这时,师生双方的认识、情感、思想、意志也就已经外化,可以相对独立于师生而存在,并能相对独立地发挥熏陶人、教育人的作用。还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读书节、艺术节、入团仪式、授奖表彰仪式等,以发挥其感染、暗示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3. 建立民主、平等、尊重、互助的人际心理环境,使之成为一种文化力量。
  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班级教育管理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应是民主型方式,体现出亲密形态。师生互动应是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共识、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营造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克服以权力和服从为基本方式的理性管理给学生带来的自我缺失、责任贫乏的弊病,激励每个学生获得心理、人格的健康发展,避免产生因教师有意或无意中的角色变化、期待下降而暗默地在学生心中沉淀下来的挫折感、自卑奴性或攻击性。要保持师生之间适当的交往频率,虽然增加交往次数可以提高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但超过一定限度则会减弱彼此的吸引力。在班级隐性德育管理中,必须关注并以积极态度开发学生亚文化的教育潜能,通过对学生文化的尊重、理解、互动,消除与成人文化的疏远、矛盾和冲突,在文化平等中自然地克服儿童逆反心理所带来的教育效能低下的问题。学生之间应以合作关系为主,竞争性关系也应以团体、小组竞争为主,个体间的竞争要适当运用。努力在班级中形成心理相通、情感相融、互助互爱、共同进步的生生关系,减少班级组织结构中不可避免的权力分等、地位分层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我、欣赏自我,在团体中形成乐群、向善、体谅的良好品质。
其他文献
粒子群算法(PSO)在演化的过程中种群多样性越来越差,容易陷于局部最优.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提出一种基于粒子对称分布多样性的改进PSO算法(sdPSO).对粒子在空间分布的研究发现,
国际互联网自上世纪诞生以来高速发展,其作为一种新兴媒体,获得了众多的受众并得以流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08年1月17日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互联网普及率为16%,网民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互联网已发展成为我国影响最广、增长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它正在以超出人们想象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青年因其年龄和心理状态的特殊性,对
媒体的竞争主要是新闻资源的竞争,掌握新闻资源的多寡直接影响着其受关注程度。为此,近年来各媒体在利用“新闻热线”、“手机短信”等通信手段搜集爆料的基础上,纷纷依托报社自身网站开设了“网络爆料平台”,让公众通过互联网平台向传统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同时要求记者每天上网浏览搜集爆料,以此获得更多的新闻资源。不过,由于网络爆料发布的随意性和匿名性,使许多来自网络爆料的假新闻层出不穷。像2009年发生的高考“作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通过对无人机的特征、工作方式介绍,结合采矿工程的特点,分析了无人机技术在采矿工程的应用需求,通过与传统生产方式的比较,提出了无人机技术在采矿工程中应用的广阔前景和重
种谔作为神宗时期宋朝西北御夏的重要将领,在永乐城兴建之初与宋夏永乐城之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整理、考察了《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种谔的相关事迹及种谔与徐禧为了争功
摘要:校园网络媒体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双刃剑效应给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交流方式等带来了巨大冲击。建设健康文明的高校校园网络媒体文化,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分析了高校校园网络媒体文化的内涵、特征以及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利弊,提出了建设高校网络媒体文化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校园网络媒体文化 特征 双刃剑 建设思路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网络媒体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
2009年底,全国15家主流媒体联合推出了2009年中国网络大事件盘点活动。在网友的投票结果中,云南“躲猫猫”事件以67%的得票率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杭州“欺实马”事件、“贾君鹏”事件、邓玉娇案、上海“楼脆脆”事件、“钓鱼执法”事件、周久耕事件、王帅遭遇“跨省追捕”事件、逯军出语惊人“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BT关停”等。  通过对这些网络舆情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舆情已经不同程度
过渡槽是联接刮板输送机中部槽和机头部分的主要部件,工作环境恶劣,存在故障率高且维修难度大等缺点。阐述了一种适合长壁大采高工作面的1 m刮板输送机过渡槽,结构稳定,耐磨
在当前我国大力扶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际,高职高专院校如何系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本文通过对历届毕业生和各用人单位调查统计,分析了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素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