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理念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ehar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让学引思”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提出的。其中,“让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适度放手,给学生一定空间, 让他们自主学习;“引思”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只有“让”和“引”实现有机统一,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进而形成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让学引思;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6-0074-02
  引 言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启蒙时期,也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起始阶段。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以“注入式”思想为主开展教学活动。这既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心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与时间,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提高主观能动性,还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优化、完善。此外,通过教师的指导、点拨,学生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以小学数学为切入点,从以下六个方面对“让学引思”理念展开分析。
  一、让“目标”引导学生课前主动学习
  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或多或少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学习目标的制定就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学情,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这对分层教学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确立最基础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在制定好基础的共同学习目标后,教师要实施进一步引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性目标。只有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都制定好后,学生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前学习活动。
  以“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节为例,笔者首先分析了学生对“分数”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即学生已经学习了将一个物体分成若干份后,用分数表示这个物体的一份或多份等知识。但本章节教学的重点内容为“将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将其平均分,再以分数表示”。此外,笔者对本章节的难点进行了分析,由于单位“1”这个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容易在理解过程中产生认知障碍。因此,笔者着重对单位“1”这一知识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了学情与教学内容后,笔者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随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想要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掌握哪些知识?”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目标逐一写到课本上,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下来,笔者给每个小组发放4个小正方体,让学生主动创造分数。这时,有的学生将4个小正方体看成一个整体,而有的学生将2个小正方体看成一个整体。在确立学习目标后,学生就能对分数的本质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并在笔者的适时引导下对单位“1”的认知更加深刻,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二、让“问题”包容所有个性化提问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多采取“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被动学习。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养成了接受知识的习惯,难以主动发现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首先应将课堂还给学生;其次,给予学生提问的权利,使学生敢问、善问,这样才能发挥问题的价值[2]。此外,数学问题的价值不只在于它本身,还有对其进行解决的全过程。鉴于此,教师还应包容所有个性化提问,以此挖掘学生的潜能。
  以“平行四边形”一节为例,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各类图形,让学生对其进行分类。有些图形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由于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这类平面图形还未形成清晰的认知,笔者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观察并猜测这类图形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此时,课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发言的学习场。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对边平行”,有的学生提出“对边相等”……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笔者给予学生表扬。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提问:“我们已经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接下来就验证自己的想法吧。”随后,笔者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直尺、三角尺等操作工具验证猜想。最后,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总结,汇报验证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方法。由此可见,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还能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让“规律”领导学生灵活、积极学习
  小学生的感知觉、思维、想象等多种认知正处于敏感期,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体验,使他们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应用的全过程。自主探寻规律是学生体验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该规律属于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与教材中的概念、定义有所不同[3]。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就要让学生主动寻找规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在学生探寻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以此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以“数学广角——植树問题”一节为例,为了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找到间隔与棵数之间的关系,笔者没有把这个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主动探索这个规律,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首先,笔者提出问题:“植树的同学接到任务,要在全长为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需要栽多少棵树?”然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引导他们以画图的方式解决以上问题。这时,学生初步发现间隔数加上1就是棵数。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如果只栽一端呢?”根据第一个问题的解题方法,学生能够使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找到问题所蕴含的规律。随后,他们发现在这种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树是相同的。通过以上解题过程,学生体会了间隔排列的实际含义,区分了“两端都栽与只栽一端”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在遇到其他类似的规律题时能够自然而然地运用这一规律,以此有效解决问题。   四、让“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师为中心,而在“让学引思”模式下,数学课堂呈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及课堂学习环境,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还能让他们深层次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以此提升学习效果。此外,教师可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清晰、深刻的认识,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
  以“圆的认识”一节为例,在教学一开始,笔者便开门见山地向学生提问:“对于圆这个平面图形,你们知道哪些知识?”面对这一问题,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提出:“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有的学生提出:“我能够画出圆的形状。”也有学生提出:“我想要知道为什么车轮需要制作成圆形。”这时,筆者因势利导,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自行车、火车的车轮,并提问:“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呢?如果车轮是三角形,我们坐上去会有什么感觉?”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在此情况下,笔者引导学生开展新知的探索活动。可见,教师从启发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一定的交流空间,不仅能够开拓他们的探索空间,还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使他们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五、让“时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如果有了具体的问题,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会导致自主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来探究问题。这样不仅能使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现有效联系起来,还能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一节为例,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草坪,然后提出:“小明和小花进行比赛,分别绕着这两个草坪跑一圈,谁先跑完谁获胜。”大多数学生表示这种方法不公平,并提出:“小明和小花不是在一个草坪上跑,他们跑的路程可能不相同,也就是这两个草坪的周长不一定相同。”笔者因势利导,提出:“如何计算这两块草坪的周长?”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根据周长的内涵,提出“将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相加”;有的学生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提出“分别算出长乘以2和宽乘以2,再将两者相加”;还有的学生提出“先算出长和宽的和,再将和乘以2”。在学生汇报基础算法后,笔者表示肯定,并追问:“这几种算法,你认为哪种较为简单?”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第三种算法较为简单,进而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可见,循序渐进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让“过程”促进学生知识体系构建
  数学知识学习是自主构建的过程,如果仅依靠教师的灌输,学生难以实现知识体系的完善。因此,教师应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只有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实现思维的发展及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还要敢于放手,给予学生充分畅想、感悟及思辨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以此完成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
  结 语
  综上所述,“让学引思”是基于学生的立场,顺应学生能力发展的改革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把握“让学”与“引思”两者的辩证关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中提升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此外,将“让学引思”这一理念充分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基本的保障。
  [参考文献]
  吕花.构建让学引思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华夏教师,2017(04):50.
  支新婷.基于让学引思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小学生(下旬刊),2017(10):55.
  唐兰.自主体验,合作交流,让学引思,打造小学数学生态课堂[J].人生十六七,2017(36):26.
  作者简介:张增善(1977.5—),男,甘肃甘谷人,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其他文献
张敏华,1963年出生,浙江嘉兴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作家权益保障委员会副主任,嘉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人民文学》《诗刊》《十月》《北京文学》《上海文学》《作家》《天涯》《星星》《扬子江》《草堂》《汉诗》等100多家刊物发表诗歌。著有诗集《最后的禅意》《反刍》《风也会融化》《沉香荡》《风从身后抱住我》。  离我更远了一些  睡梦里,一块石头敲打另一块石头。  醒来听着叽叽喳喳的  
期刊
一  我梦到我跌落进一朵莲花里,就像一只昆虫跌落进去一样。黑暗里,我左右冲突,寻找出去的路。羽白色的莲花瓣渐渐虚化,又凝成一张张脸孔:前妻的脸,儿子的脸,父母的脸,陈陌和可可的脸,须发皆立的脸,相互纠缠着、旋转着、呼啸着,裹挟了我,正绝望之际,只听“叮”一声,莲花上方隐现一点儿荧光,淡绿、抑或褐色的荧光,旋起旋灭,余光霭霭,归于寂无。  后来,我给老同学徐慎说:我们离婚五年了,可前妻一个电话还是让
入春,一簇簇,一片片,满地的荠菜,争相生发。  很多人都来挖荠菜,还有很多踏青的人,看人挖荠菜,三五一伙,八九一群,还指指点点地说笑着些什么。“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野生的荠菜,先春而萌,是返青最早的报春菜。  生发的荠菜,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一种无污染的绿色野珍。古人云:物以稀为贵,食以野为奇。  荠菜,有着兰的翠绿,绰然铺展;有着韭的鲜嫩,衔露扶风;有着菠的味美,飘逸抒情;有着苔的
初秋的夕阳下,一簇簇高粱穗就像一把把火炬,和着天上的晚霞一起,映紅了天,映红了地。  李成林吃完晚饭,溜达到了自己承包的百亩高粱地里,看见一棵棵红了穗的高粱,迎风抖动着深绿色的叶子,昂首挺立,他上前一步,伸出手,展开一片叶子,又去看另一片叶子,嘴里喃喃自语:还好,没有生虫子。一抬眼,大大的高粱穗子在他的眼前摇曳,籽粒饱满,圆鼓鼓地在阳光下闪着亮光。他高兴地闭不上嘴了。  突然,身后传来窸窣的声音,
打扫完书房,我又翻开那本相册,两张大合照又一次映入眼帘……记得儿时,亲戚请我们去吃饭。我们一家坐着颠簸的三轮车前去做客。我们穿过一条条小巷,看见陈旧的老台门静静地挺立着,一座小石桥默默地架在河上,朴素的石板小路弯弯曲曲,一直通往老街。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一个个春天的清晨,我一次次与路边那一排排美丽的樱花姑娘相遇。遇上阳光明媚的早晨,春光和着樱花的舞步,一派生机勃勃。远远望去,粉红色的樱花犹如一只只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是那么美丽。
温亚军,中国武警出版社副社长、《橄榄绿》主编。鲁迅文学奖得主。在新疆服役16年,多次获全军文艺大奖及其它奖项。曾获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首届柳青文学奖,以及《小说选刊》《十月》《上海文学》等刊物奖。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日、俄、法等文。  金色的稻田  初秋的营口,红海滩映红了半个渤海湾,尉蓝的大海衬托出明净的睛空,温柔的海风轻抚洁净的白云,金色的稻田海浪一般起伏,绚丽得令人不知所措。秋天的营口色泽
大陆法系国家德国、日本在共同诉讼上经历了从实体法标准到诉讼法标准的转向,形成了以“合一确定的必要”区分必要共同诉讼与普通共同诉讼的经典路径。然而,“合一确定”究竟为共同诉讼的起因还是结果,是该经典路径背后的隐藏争议。经过对发展历程的重新解构,“合一确定”本质上是数名当事人行使共同的实体法权利关系时应当做出一致判决的表征与结果,并非构建共同诉讼体系的唯一出发点。基于对我国立法语言与实践情境的分析,应当以“完整且同一的实体法请求权”为“共同诉讼标的”的内涵,区分必要共同诉讼与普通共同诉讼。
听说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骑自行车,我羡慕极了,也想掌握这项技能。一开始,我很不适应。我刚一骑上自行车,就会不由自主地跳下来,生怕摔一个狗啃泥。后来,外婆帮我扶住自行车后座,我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我小心翼翼地握住车把手,用尽全身力气一脚一脚踏着。
法国艺术史家于贝尔曼在《遗存的图像》中,将瓦尔堡的图集工作与德勒兹的理论概念相连,并经由“作为症状的图像”,结合德勒兹与加塔利所主张的“精神分裂分析”,指向了一种“图像分裂分析”的可能,以此在当代视野下对于艺术史方法论展开反思;另外,在德勒兹、于贝尔曼将图像的概念敞开后,图像与影像、绘画与电影、图像研究的理论工作与当代艺术及展览实践,也在菲利普-阿兰·米肖的《阿比·瓦尔堡与运动的图像》那里,被共同纳入了跨越学科与媒介的视觉文化广阔图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