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艺术公社艺术区规划分析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ixi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许村国际艺术公社项目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地处山西东部,紧邻河北省,距离河北省邢台市98公里。项目被誉为乡村版的798,是山西省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许村国际艺术节的举办地。设计基于艺术节引入国际当代艺术与中国乡村社会产生深层交流的理念,注重营造外来艺术家与当地村民沟通交流的愉快氛围。该项目在解读许村艺术公社内涵的基础上,尊重场地的山水自然环境,延续了许村的建筑传统空间格局。在空间层次上,艺术区建筑平面布局营造了公共—半公共的空间序列,力求艺术节各主体融洽交流,而从建筑功能上看,将闲置和废弃的公共建筑重新利用起来,使其具备现代化的使用功能,使许村成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的艺术村。
  关键词:乡村社会;当代艺术;艺术区;空间格局;闲置公共建筑
  一、项目背景
  许村在太行山东部的最深处,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其清晰的历史线索,在2006年受到艺术家渠岩的关注。许村南接G256国道,西接东吕高速,距离河北邢台一个半小时,周边有邢台大峡谷和九龙峡等旅游风景区,地块地处太行山山脉,东临清漳河,山水资源丰富。许村于2011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艺术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4届,艺术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和志愿者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当中,艺术节活动为期15天,主要活动有艺术助学、艺术家驻村创作、学术讲座三部分,艺术家驻村创作和相关学术讲座活动主要有举办各种相关的艺术讲座、研讨、展览、展映。而在助学方面,许村国际艺术节还会邀请热心的艺术家参与相关的艺术助学活动,其中包括音乐课、英语课、绘画课等。艺术区的建筑主要承担的功能有艺术家与当地村民的交流、艺术家休憩、工作组活动的组织安排、文艺表演活动等提供空间。
  艺术节举办期间艺术活动主要集中在许村国际艺术公社艺术区,艺术区处于许村的东部,正对着村子的主街道,艺术区的正面是一个损坏的农用拖拉机,它作为标志物屹立在艺术区的入口处,农具的符号代表着乡村的文化。艺术区由一条主要道路连接各支路,主路呈直线型,从主路出发西面的建筑群依次分布着新媒体中心、展示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图书馆,东面入口处是由绿篱围合而成的石制铺面的平地,艺术节期间作为展示山西民艺“打铁花”的展演地点。乡村酒吧與餐馆紧随其后在艺术区的西南处,然后是艺术图书馆,尽头处是表演文艺汇演的舞台与艺术用品的储存仓库。
  二、设计理念
  (一)总体构思:延续肌理,均衡布局
  通过对许村传统村落布局和建筑空间组合形式进行调研分析许村的基本构成单位由家庭宅院组成,建筑布局多为“U”形和“I”形。建筑的中部为露天天井,村民在此耕种菜地,入口处都有影壁作为屏障。许村的传统建筑材料为青砖,主要集中在村里西北部,老建筑多已经荒废,而新建的建筑多集中在东部和西南部。
  艺术公社的总体布局贯彻“大开放,封闭”的社区原则,意在把握尺度、密度和强度。艺术公社艺术区中间作为公共活动的空间,用绿篱分割出路网,中间尽头处是戏剧舞台,作为艺术节期间重要文艺汇演的举办地,东侧是艺术家的乡村酒吧和餐厅,西侧是艺术家工作室与新媒体中心。艺术家工作室延续了传统建筑的天井布局,在此处种上了攀藤类植物,作为艺术家工作室的公共区域,艺术节举办期间作为艺术家接待处。
  (二)空间节点:收放有度,空间灵动
  艺术节的目的是实现国际的当代艺术与乡村社会的交流,一方面使得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能体验参与到中国的乡土文明,另一方面使得当地的村民能接触到最新的文化思想,将外来的文化注入到传统的乡村当中从而激发出新文化。阮仪三先生认为,统街巷空间的有机收放有助于形成空间的“张力”,这种张力使人感受到空间的拓扑学关系并产生一种动态美,这种不动之动在艺术家看来是艺术品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性质。理想的聚落空间是一个由“开放—半开放—半私密—私密”不同层次的空间组成的空间系统。许村国际艺术公社艺术区设计汲取许村传统坊巷空间特点,在空间节点的开合以及建筑尺度的控制上,内外相互融合,使得建筑室内的天井式布局和广场的开放空间相互呼应,营造出具有许村传统空间韵味的艺术区氛围。建筑的边界规避现代乡村规划当中的弊病,摒弃了兵营式直线摆布方式,艺术区的建筑边界时开时合,在乡村酒吧的边界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式的休憩空间,使得空间的使用更富有弹性层次更加丰富,而在正对主街的多媒体中心就摒弃了边界柔化的处理方式直接将入口处对着主街。入口空间以及外部开放的公共空间集中设置,且在视线引导下增加空间层次感。在艺术区的建筑内部采用了大空间与小空间的相互连接,艺术家工作室与新媒体中心用一个透明的连廊连接,在场地的内部又以围合的空地连接作为交通路径。
  引导人们行为和心理的作用,艺术区的道路通过仿石板、渗水红砖等不同路面材料的混搭,在铺装上强调内外有别的空间氛围,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人的行进体验,用地面的铺装给予人们一定的空间暗示。场地的设计在中部留出了大片空地,作为艺术交流的现场,而乡村酒吧和多媒体中心、艺术家工作室就环绕其中,使得人流得到最大程度的聚集,艺术节举办期间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们在这里停留驻足交流,晚上常常有各种文化活动,而来自村里的小孩子也能参与其中,大胆地交流与学习。在乡村酒吧的空间序列上,呈现了公共向半公共的过渡,乡村酒吧外的露天休息区强化了交流的空间属性,不仅使得空间布局更加巧妙也使得空间更具活力。
  (三)单体设计:雅而不古,朴而不拙
  场地的建筑活用了被荒弃和闲置的公共建筑,保留了建筑的原始立面,对室内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得老建筑更能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恢复生机。在设计的材料上考虑就地取材,减少了运输材料过程当中产生不必要的成本,尊重本地的建筑元素,当地建筑材料被运用在闲置建筑的单体设计当中,从当地建筑形式中提取适用的造型表达方式并且进行合理组合。在室内家具的布置上采用了老古董的明清家具,使得空间极具文化内涵,通过家具延续了许村的文脉,也通过这种方式传达给村民,老家具与老宅也可以极富美感与实用性。建筑屋顶采用坡屋顶建筑形式,利于组织屋顶排水,简洁的体块组合隐喻了周围山体的起伏。在餐厅的设计当中,将餐馆的屋顶作为户外的就餐区,一方面加大了用餐的空间另一方面使得视野更加开阔,就餐环境品质得到提升,登高望远还看到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立面摒弃表皮的炫技处理方式,通过粉墙黛瓦等当地常见的灰色系的青砖作为传统建筑材料,配暗红色石材、灰色砖墙等冷暖色调材料以及玻璃、槽钢等现代质感的材料,造就“雅而不古”的建筑形象。朴素的建筑语言,在新媒体中心又以古朴的梁作为表现元素,用原木色造就了“朴而不拙”的空间氛围。   (四)场所精神:传承文脉,尺度宜人
  空间营造的关键在于营造富有意义的场所,场所精神强调人主动参与空间营造。设计注重地脉、人脉和文脉的接续,注重个性化的艺术区在设计上除了注重个性化的空间营造还需要在建筑当中注重人的感知和体验,创造怡人的尺度感,避免陷入大而无当的设计当中,注重空间的空间开合。在艺术区的场地布置上,艺术区的建筑围合起一个开放的交流空间,适合人聚会尺度的广场与周边建筑的大小形成互为补充的作用,营造了一种社区的氛围感。
  将一个陌生化的空间变为人们熟悉的地方,还是需要人的参与与使用,艺术区的设计上不只有艺术家参与活动的乡村酒吧,还可供参与艺术助学活动的小朋友在中央的舞台以及艺术家工作室的天井处学习相关课程。的空间加上人的使用,使得艺术区变得丰富起来,艺术区成为赋予人一个存在的立足点的方式,进而成为承载生活记忆的艺术作品。社区化的艺术区是一个有意义的场所,有清晰的空间结构,艺术家与当地村民们能在这里相互学习交流,赋予艺术区人文气质。
  三、结语
  当代艺术扎根古老乡村,许村艺术公社艺术区作为艺术家生活、创作、展示的场所,设计首先是尊重当地的文脉对优美自然风光的因借;其次,延续许村传统聚落的空间肌理,在利用闲置公共建筑的基础上,继承晋中传统民居“厅井”空间格局,再现传统街区坊巷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最后通过艺术区建筑与广场不同层级的空间的组合,营造出诗意的栖息环境。随着艺术节庆艺术家的进入,艺术文化活动拉开帷幕,许村国际艺术公社将会成为充满活力的当代艺术与传统乡村社会交融的现场。
  参考文献:
  [1]渠岩.许村国际艺术公社,和顺,山西,中国[J].世界建筑,2015,(2).
  [2]渠巖.“归去来兮”——艺术推动村落复兴与“许村计划”[J].建筑学报,2013,(12).
  [3]渠岩,王长百.许村 艺术乡建的中国现场[J].时代建筑,2015,(3).
  [4]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5]阮仪三.古城笔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6]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公司,1995.
  [7]渠岩.艺术乡建:许村重塑启示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学校”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机构以及城市基础建设备受国家和政府的重视。而校园景观雕塑作为一种特定的雕塑形式和载体,能有效反映出一所高校的校园特色、文化以及精神面貌,把高校的文化与精神这种抽象的意识以一种具象生动的形态展现给大众,并具有永久的传承性,可见校园景观雕塑对高校精神与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景观雕塑;校园文化;传承性;象征性  景觀雕塑作为雕塑
期刊
摘 要:纪念性景观高度凝聚着人们的纪念之情。文章以宁乡刘少奇故居纪念园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营造纪念性景观空间的序列感的手法,对各个节点空间和其序列进行探讨,揭示纪念性景观空间营造的规律。  关键词:纪念性景观;空间序列;场所精神;刘少奇故居  一、纪念性景观概念  (一)纪念性景观的概念  作为承载历史的实体空间,每个城市都会有各种形式纪念性空间以表明人类的纪念需求,这类实体空间能够给人以精神意义
期刊
摘 要:南昌万寿宫作为江西万寿宫文化的发源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南昌市文化旅游的重点项目。近期南昌万寿宫的推广和发展遇到了瓶颈,尤其是文物的损耗以及民俗的消失问题,亟待解决。文章旨在分析将虚拟现实技术作为载体,与万寿宫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南昌万寿宫;旅游文化  一、南昌万寿宫文化  (一)道教文化  古代南昌万寿宫祀奉许逊,既是净明道活动的主要场所,又是信众集合的场
期刊
摘 要:“816”星光文旅小镇的时代记忆不是由各种建筑的形态或者装饰直接给予的,而是为曾经在那里度过青春岁月的人们和情境特质所赋予的。在这种城市更新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的不仅仅是对这种类型记忆场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需要以更长远、更宽广的视角去审视记忆场所蕴藏的可能性,赋予了它们新的丰富文化内涵,蕴养新的故事。“816”星光文旅小镇经过重新梳理后,弥足珍贵的历史空间得以高效的利用,传统文化得到新
期刊
摘 要:文章以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为范本,探讨公共空间如何在乡村的“地方感”建构中发挥作用。研究表明,松阳县呈现出了两条不同的乡村建设路径:“空间”建构强调感官体验,“地方”注重文本叙事。前者以艺术主动介入“空间”建构,后者则以艺术化的手法参与“地方”叙事;前者的“空间”是断裂的,后者的“地方”是连续的。  关键词:公共空间;地方感;松阳;乡村建设  近年以来,不同类型的乡村建设案例正在不断涌现。本
期刊
摘 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如何在发展建设中更好地体现历史古村景观特色,挖掘古村景观价值,让古村再现历史风采,并将古村文化传承下去,成为乡村景观设计、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文章以海口高山村为例,以高山村历史文化、环境特色为背景,构建高山村特色景观框架,在配置不同绿地空间、景观环境营造、建筑改造等方面为乡村建设提供建议。  关键词:景观提升;历史文化;设计  因受现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古村的人文景
期刊
作者单位:   张聪慧,湖南师范大学。   王晨熙,湖南师范大学。   简玉馨,湖南师范大学。   肖花,湖南信息學院。
期刊
摘 要:三维空间有上下、左右、前后三个维度,建筑的空间更多在讨论另一个更重要的维度:内外。文章从建筑空间最重要的维度内与外论述,阐明建筑的虚构性:建筑的内外是注释出来的;建筑的空间是一个社会文化体共同接受的一套虚构。建筑如同小说戏剧一样是虚构出来的,是现实生活的场景。这就提供了一个认识建筑的角度和设计建筑的方法。  关键词:空间;内外;虚构;注释;场景  建筑的概念是难以定义的,它与我们的生活结合
期刊
摘 要: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伟大的艺术遗产,是中世纪美学思想和神学追求的集中体现,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文章通过探究哥特式建筑的设计外观与结构,并以该风格建筑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为例,分析哥特式风格建筑的美学意蕴及内涵。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美学;中世纪  一、哥特式风格与其审美发展  哥特式风格于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至15世纪在欧洲流行,起初带有贬义色彩。作为哥特式风格极富标志
期刊
摘 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章围绕跨市域协调发展,基于现有的同城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对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做具体实证研究,发现坦洲镇存在职住失衡、空间结构分散等问题,同时发现作为中山市与珠海经济特区的毗邻地区,坦洲镇的发展更加依赖珠海经济特区。现阶段城市毗邻地区由于受到行政划分的割裂,空间发展受到较大约束。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大
期刊